分享

北洋海军军舰之铁血骁骑——“经远”级装甲巡洋舰

 咸临 2013-08-01

随着中法战事硝烟散去,1885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上谕,议论奇警地指出“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根据中法战争中的实际教训,得出“……上年法人寻衅,叠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的结论,虽显略失偏颇,倒也确实基本属实。据此,清政府下定决心“当此事定之时,自以大治水师为主!”,要求各相关的枢臣及地方督抚围绕如何建设、巩固海防,提出切实意见,大有痛定思痛、发奋振作的意思,史称第二次海防大筹议。由这次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中国购买新式军舰的风潮很快被再度推向高处。

中法战争中,担负闽浙、台澎一带海防职守的福建船政水师损失最重,马江一战几近全军覆没。随着海防议的兴起,战时曾被法国势力染指,战后又因船政水师元气大伤而防御薄弱的台湾、澎湖的海防事务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为加强台澎防务出谋划策,直隶总督李鸿章从海军经费紧张等角度考虑,认为短时间内中国财政无力负担再增购大型铁甲舰,而提出订购几艘“济远”式巡洋舰部署于闽台的设想。议上,随即得到回应,84日清政府电告李鸿章“著照‘济远’式快船定购4艘,备台澎用,即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电报末尾竟出人意料地捎带一句“船价户部有的款可拨”,意思是这4艘新式巡洋舰将全由中央财政买单。在晚清政治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在危机没真正发生前,众人大都熟视无睹,高唱盛世凯歌,而危机发生过后则总会做一段比较高效的补救工作,但却无法持久,随着危机带来的阵痛逐渐散去,又会渐渐睡着,归于沉寂。此时正值中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刺激尚未过去,因而清政府在购买新式军舰上能做出如此果断干脆的决策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可谓不见黄泉不落泪的行政风格,以及政策始终无法持久贯彻到底的弊端,在此后很快便又体现出来,直至最终上演了威海熸师的悲剧。

“济远”级巡洋舰是李鸿章为充实创建中的铁甲舰队,而于“定远”级铁甲舰开工后不久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的军舰,属于那个时代世界上最新式的穹甲巡洋舰之一,也是德国设计建造穹甲巡洋舰的肇始。在当时,这艘尚未回国的新锐军舰是李鸿章掌心里的宝贝,曾在很多场合炫耀,例如福建船政上奏请造钢甲军舰“龙威”时,李鸿章就曾援引“济远”之例进行对比,将福建船政设计的钢甲舰批评得体无完肤。根据最初的设想,北洋原准备购买4艘“济远”级军舰,但受困于经费短绌,只订造了首舰“济远”1艘。恰逢中法战事结束,第二次海防大讨论兴起,李鸿章此时又抛出建造“济远”级穹甲巡洋舰的提案,尽管名义上是说为加强台澎海防而购买,但总不免让人想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兴起后,李鸿章鼓动沿海各省大批购买蚊子船,最后又通过运用老辣的政治手腕,汰旧换新,将各省购买的新锐一并划入北洋名下的往事。

订购“超勇”级军舰后不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因与李鸿章关系恶化,而受到排斥,绝缘于中国的海防事务。阿姆斯特朗公司为使自己的生意不受影响,则绕过赫德,直接派出推销员到中国承揽业务,英国驻华公使也通过在中国高层官场中的关系,重新恢复中国人对英国军舰的信心,以及恢复英国对于中国海防建设的影响。可能正是因为此,虽然痛快地答应出钱购舰,但李鸿章向德国订购4艘“济远”式军舰的方案,被清廷更改为“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朝廷中那些与英国人交往密切的大臣显然起了作用。

接到电谕的当天下午,李鸿章即分别转电中国驻德、英公使。给驻德公使许景澄的电报中,李鸿章要求新军舰完全沿用“济远”的设计,尽速订造2艘,必须保证航速达到16节。而在给驻英公使曾纪泽的电报里,虽然指令在英国船厂订造2艘军舰,但必须也完全使用德国的设计,并特别强调,大小火炮、鱼雷等兵器,乃至铁甲都将在德国订购和验收,“以归一律”。实际表明不想使用和吸取任何英国的新舰型、新设计,只不过是将2艘“济远”式舰体的建造分包给英厂,以应付朝廷中那些受英国人影响的枢臣,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将订单分给英国人实际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蚊子船、“超勇”军舰着实是让北洋大臣对英国人恼火不已。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刻意安排,第二天上午,以前日电报未说明白为由,驻英大臣曾纪泽又接到一封来自天津直隶总督衙门的电报,简明的电文再度强调要在英国造的是2艘“济远”式军舰。

德国伏尔铿船厂提交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方案,仍然是由该厂的总办鲁道夫·哈克设计,此公之前已经连续为中国设计了“定远”、“济远”2级军舰。新设计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正常排水量2900吨,长82.4米,宽11.99米,最大吃水5.11米,主尺度大于“济远”级穹甲巡洋舰,但吃水相近。动力系统采用的是2座先进的卧式三胀往复式蒸汽机,配套使用4座分别安装于2个锅炉舱内的燃煤锅炉,锅炉单个重38吨,底座长约18英尺,宽约11英尺6英寸,蒸汽机汽缸直径分别为33.5英寸,45.5英寸,66.5英寸,活塞行程29.5英寸,2座蒸汽机通过主轴各驱动一个直径4米的铜制螺旋桨,功率4400匹马力,航速16节。(一说功率5000匹马力,航速15节)“经远”级军舰的煤仓容量显然是记取了“济远”的前车之鉴,增加至320-350吨,大大高于“济远”舰230吨的煤仓容量,因而“经远”设计时只设置了一根桅杆,完全没有考虑使用风帆索具。

“经远”舰(照片收藏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编号Q22237)

1887年1月15日,即“经远”级军舰的首舰“经远”通过航试后不久,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从北京给身在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寄去一纸书信,信中主要是转达了俾斯麦的一个建议,考虑到英国方面对德国造军舰一直以来的挑刺,俾斯麦认为新军舰造成后德国可以派出人员帮助驾驶送华,即使是由中国海军自行驾驶,也应该在舰上留用若干德国的技术专家,以防止航行过程中因为对军舰不熟悉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机械故障,不给英国人捕风捉影的机会。“……俾斯麦侯爵对此(指装甲巡洋舰回国一事)特别感到兴趣,他极端重视将送往中国的事由一队德国的官兵来执行,其组成有关能力方面由德国海军部监督,假使中国政府希望由中国船员在厂中办理交接,那么至少在德国船只上使用的军官和工程师是德国人,并且熟悉在德国海军中所使用的船只和机器。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对于德国船只做到公平合理的评价。我将对于阁下深为感谢,倘阁下愿意在这方面使用您的影响,我敢向阁下保证,在俾斯麦侯爵对于这个问题和对于德国工业产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异常感到兴趣情形下,在柏林将对于阁下和中国的盛情以完全特别满意来接受……”。(巴兰德致李鸿章的一封信,德国驻北京公使馆档案221·107)

李鸿章显然是接受了俾斯麦的提议,1887年初,继早期购买“超勇”级军舰之后,李鸿章再度派出大规模接舰团前往欧洲接收新式军舰,由海军顾问英国人琅威理领队,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等率官兵400余人随行,其中林永升与邱宝仁后来分别被任命为“经远”与“来远”舰的管带,在这两艘德国造装甲巡洋舰上还特别留用了几名德籍洋员。

9月12日, “经远”、“致远”级这4艘受中法战争刺激诞生的军舰启航回国,当时 “来远”舰舰尾后还用钢索拖曳着在英国订购的 “左一”号鱼雷艇,鱼雷艇自身载煤量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远涉重洋了。

“经远”等新式巡洋舰的回国,使得中国海防的实力大为增长。印证了很多人事前的猜测,这4艘龙旗猎猎的新军舰尚在飘扬过海回国途中时,主持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譞便已透露出要将其配属给北洋的意图。在闽台局势渐渐趋向缓和,加强台海防务的紧迫性已显得不再是过分突出的背景下,清政府随后明谕宣布,在欧洲购买的“经远”、“致远”级等新式军舰,划归控扼守护京畿门户的北洋海防使用,以加快北洋海军的建军步伐,醇亲王在这项决策幕后所起的影响可以想见。

光绪皇帝的生身父亲,原本对近代海军并无了解的醇亲王奕譞,在中法战争后,海防大受重视时受命担任海军衙门大臣。1885年巡阅北洋水师的经历,使得醇亲王对西式海军产生了印象极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而通过与李鸿章的当面接触,也在这两位权倾一时的实力派人物间产生了某种默契。从那以后,醇亲王便成了近代海军在清政府中央的有力靠山,他主政海军衙门的期间,也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成效较著的年代。

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前夕,醇亲王曾起草过一篇奏折,透露出他关于海军建设的某些心迹。奏稿中,醇亲王提议将南洋、广东,乃至船政舰队中较为现代化的军舰,一并归入北洋海军编制,这项提议显然会触及到太多方面的利益,因而最终并未真正誊写上奏,但由此却可以看出醇亲王对于北洋新式海军的倚重。清末北洋海军虽冠以地域色彩浓郁的北洋二字,但实际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支国家海军。这点,从北洋海军水兵夏季军帽的黑飘带上就可以看出,飘带上面的文字是:“The Imperlal Chinese Navy”(大清帝国海军),而其他各支舰队则无此殊荣,都只是由地方财政建设、维持的地方武装力量而已。因而,醇亲王此种做法,从某种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抑制地方,强化中央力量。

原本为加强台澎海防事务而订购的“经远”等新式军舰,于是被拨归北洋舰队,成为继“超勇”、 “济远”级之后的新一代一线主力巡洋舰。而曾一度被倚为海防干城的6艘“镇”字号蚊子船则陆续淡出,只维持2艘在海上服役,其余全部入坞封存,以节省经费。“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回国后的编队使用方法较为特殊,北洋海军实际是将这2艘军舰与在英国建造的“致远”级穹甲巡洋舰混合编队,共同使用的。可能是出于让两种不同设计思想的军舰达成互补,以发挥最大的作战效能,“经远”级军舰的厚甲、“致远”级军舰快腿相配合,确实相当实用,因而最终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经远”-“致远”;“来远”-“靖远”的独特组合,这种组合一再地在此后的历史中闪现,但编队规则非常明确——“来远” 从未单独与“致远”编队,而“经远”也没有出现过与“靖远” 搭配的情况。

1894年,农历甲午,中日两国间因朝鲜问题而燃起战火。9月16日,包括2艘“经远”级军舰在内的北洋海军主力,护送陆军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17日中午,在大东沟口外警戒的北洋舰队主力与突然出现的日本联合舰队主力遭遇,最终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中日甲午黄海大战,中国的“经远”、“来远”号巡洋舰,作为参战的新式装甲巡洋舰,为海战带来几分技术大检验的色彩,倍受各国海军界关注。

这场著名的雁行对长蛇之战接战伊始,“来远”与一直以来的编队姊妹“靖远”被配置在北洋舰队横阵的右翼,“经远”则和“致远”位于左翼,各自结为姊妹,互相应援。除2艘“定远”级铁甲舰外,这4艘新式巡洋舰成为了北洋战时队形的骨干力量。12:50,随着旗舰“定远”巨炮鸣响,黄海大战正式开始。成纵队而来的日本舰队,为了攻击中国右翼的2艘“超勇”级军舰,整个舰队开始航过北洋海军阵前,舷侧大面积暴露在中国舰队舰首方向的猛烈炮火下。下午一点左右,受北洋舰队横阵的冲击,以及己队航速快慢不一的影响,日本舰队阵形出现混乱,本队“松岛”等新型军舰为躲避“定远”级铁甲舰的猛烈炮火,而高速航向北洋海军阵形右侧,但是本队队末的 “扶桑”等4艘老式军舰航速较慢,被从大队分割出来,遭到“定远”、“镇远”以及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等的集中打击。

日本本队后序的“比睿”号二等铁甲舰由于航速缓慢,眼看中国军舰从自己的舷侧方向逼近,为躲避撞角攻击,竟然掉转航向,迎着北洋舰队的方向只冲“定远”与“经远”之间的“巷道”而来,企图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北洋阵列,与即将运动至北洋海军阵形后方的第一游击队会合。面对这艘疯狂的日本军舰,“经远”舰在管带林永升指挥下与旗舰“定远”并肩作战,炮火攻击的同时,“经远”舰上大批英勇的中国水兵和海军陆战队手持毛瑟枪和佩刀在甲板集结,准备跳帮俘虏业已被重创的这艘日本军舰,大有风帆时代海战的遗风。但“比睿”舰上的小速射炮疯狂开火压制“经远”舰舱面,5分钟内竟发射炮弹达1500余发,“经远”终于未能靠上去,浓烟翻滚的“比睿”侥幸逃脱了险境,在追击过程中,“经远”曾向“比睿”发射了2-3枚鱼雷,这是中国海军史上第一次将鱼雷应用于实战的战例,但是因当时的鱼雷射程过短,且被“比睿”的尾流所干扰,均未能命中。

1887年尚未回国的“来远”舰,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桅杆附近舷侧的舰名。

此后,另一艘“经远”级装甲巡洋舰——管带邱宝仁指挥的“来远”舰向日本掉队的军舰“赤城”号发起攻击。“定远”、“经远”、“致远”等相邻的北洋海军军舰也纷纷赶来,准备配合俘虏“赤城”。在“来远”等舰的穷追猛击下,“赤城”舰弹药库爆炸,蒸汽管路遭到破坏,前炮台弹药供应断绝,舰长板垣八郎太也当场毙命,后又接连被“来远”打断主桅、打伤替补舰长。然而“赤城”舰表现得异常顽强,尽管遭到中国军舰围攻,但先是在800米距离上,以右舷炮击碎“来远”舰舰桥甲板,之后于14:20,用舰尾120mm火炮击中“来远”后甲板,引爆堆积在那里的小口径火炮炮弹,燃起灾难性的大火,而此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新锐巡洋舰赶来支援,“来远”被迫停止了追击。

“经远”、“来远”等舰追击“比睿”、“赤城”的过程达一个半小时之久,是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一次难得的积极攻击行动,尽管功亏一篑,未能创造大的战果,但战斗中体现出来的高昂士气和良好的战术素养,已足以说明北洋海军官兵的战斗素质了。

在第一阶段的主动出击后,由于受到日本舰队腹背夹击,加之在火炮数量和射速方面存在劣势,开战初期即失去统一指挥的北洋舰队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15:04,旗舰“定远”舰首中弹燃起大火,浓烟遮蔽了整个军舰前部,致使前向火炮均无法瞄准射击,为保护身处险境的“定远”,左翼的“致远”舰毅然冲出阵列,用没有装甲防护的身躯为旗舰抵挡炮火。最后“定远”转危为安,重伤的“致远”则在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发起冲撞的过程中不幸沉没。

随着“致远”沉没,由方伯谦管带的“济远”开始,“济远”、“广甲”2舰先后逃离战场,北洋海军左翼彻底崩溃。原先与“致远”组队作战的“经远”,在“致远”沉没后不久,也一度向“吉野”发起冲击,但在一游的炮火中遭到重创,孤军奋战的“经远”被迫向浅水区撤退自救,尾随而来的日本第一游击队4艘装备大量速射炮的新式巡洋舰,随即对“经远”展开围攻。在装甲司令塔内指挥作战的管带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弹,脑裂死亡”,“经远”级军舰装甲司令塔观察窗上存在的弊端此时终于暴露出来了,接替指挥的大副陈荣与二副陈京莹也先后阵亡,这位年轻的二副曾在战前的家信中写下了令人动容的文字:“大丈夫以殁于战场为幸,但恨尽忠不能尽孝耳。双亲老矣,勿因丧子感伤以重儿罪。”

“经远”舰管带林永升

高级军官的纷纷阵亡,使得“经远”舰上失去了统一指挥,而日本第一游击队的攻击越发猛烈,“炮弹全部命中,电光四迸,火焰冲天”,舷侧装甲防护面积极有限的“经远”承受着当时世界最新式的4艘穹甲巡洋舰的集中打击,最终因为左舷的水线带装甲被打裂脱落,舰体进水不止而翻转沉没,全舰200多名官兵大都没有生还。“经远”号装甲巡洋舰在开战之前,由管带林永升下令撤除舢板,及连接上下舱的木梯,显示了背水一战、视死如归的坚定决心,海战过程中尽管遭到了日军优势炮火的聚攻,仍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可贵精神。对于勇战沉没的“经远”,日本海军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敬意,称“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来远”舰舰尾燃起大火后,火势一直蔓延到了锅炉舱附近。在驾驶二副谢葆璋等率领下,全舰官兵奋力救火。为防止上甲板的火灾引向底舱,“来远“舰上通风管的上部风斗全部被紧急拆除,以至锅炉舱被大火包围而不能通风,温度上升至华氏200度(摄氏90度左右),俨若地狱,谢葆璋亲自督率在其中工作的官兵努力工作。此后“来远”与“靖远”结队驶至浅水区自救,后又返回战场,并一直战斗到了海战最后结束。

9月18日清晨,北洋舰队返回旅顺,当遍体鳞伤的“来远”入港时,围观的人群都在惊叹。这艘装甲巡洋舰,上层甲板及军官舱木制部分全部烧光,钢铁变形,整艘军舰只剩下骨架,而居然还能航行返回,这一奇迹无异是对装甲巡洋舰强大生存力的最好说明。由于旅顺船坞的工人、技术人员大都逃散,幸存的北洋军舰维修工作相当艰巨,迫于时局,重伤的“来远”只是草草修补后就又再度投入了作战行动。

摩天岭,是威海南帮诸炮台的制高点,甲午战争后期北洋海军退守刘公岛后,摩天岭即成为战略要点,紧急修筑了简易工事,并配属数门小口径行营炮。1895年1月30日,日本陆军第11旅团向摩天岭炮台发起攻击,计划先攻占摩天岭炮台,进而控制整个南帮炮台群。守卫炮台的陆军淮系巩军新右营数百名官兵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3次攻上炮台,但都被打退,海湾里的“来远”舰也与“定远”等一起向陆军提供火力支援。最后终因众寡悬殊,守台的500余名中国陆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守军指挥官周家恩,腿部重伤,肠子流出腹外,但坚决不作俘虏,以惊人的毅力向西南艰难爬行了十余里后牺牲,尽管整个甲午战争中,中国陆军表现不如人意,但也不乏这样充满骨气和热血的英雄。

攻占摩天岭后,日本第11旅团司令大寺安纯少将登上炮台,俯瞰着威海南帮炮台群,洋洋得意地向随军记者讲述战功。然而就在此时,“来远”舰210mm主炮的一发炮弹命中摩天岭炮台,大寺安纯当场被飞散的弹片击毙,是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阵亡军衔最高的军官。然而此后不久,2月6日凌晨,停泊在刘公岛铁码头东南方海面上的“来远”舰,被日本鱼雷艇“小鹰”号发射的鱼雷命中机舱,一直没能真正修复的舰体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打击,很快便翻倒露出红色的船底,最终倾覆在威海湾里。“来远”轰击摩天岭的炮声,与马江之战中“扬武”沉没前的炮声何其相似,成了北洋海军的最后绝唱。

1895年2月17日下午4时,潇潇冷雨中,“康济”舰载着幸存的北洋海军官兵黯然离开刘公岛,北洋海军覆灭。作为战胜者的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则鸣响汽笛,降下军旗,向这些真正的敌手表示敬意,同时也对已经殉国的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将领表示哀悼。惹人注目的是,在缓缓驶去的“康济”舰上,飘扬着一面龙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