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言的纠结

 天马图书馆阅览 2013-08-01

方言的纠结

孙小宁

  在很早一个阶段,我就确立不找老乡做男朋友。那时,我就觉得,这个字眼,用我们那儿的方言说出来,愣愣的,也很土。

  高考后,我把自己的大学志愿,一口气都填到了南方。毕业后,又奔到了故乡最北边,所谓的天子脚下,皇城根儿。

  久待北京,方言基本不用。只有一次遇到阻碍,就是采访从不说普通话的贾平凹。我很想随他的习惯说陕西话,但他忍不住在电话里说,你还是说普通话吧。

  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语言,思维大概会顺着它的风格。我现在深信这一点,比如读贾平凹的小说,我慢慢地就开始在心里说陕西话。很多小时候很土很土的方言都被我忆起来了,无人能出其右,甚至陈忠实也不能。

  而我自己,现在很少能写非常纯正的陕西味文章,因为真是发现,我离家乡远了。做媒体,每每接触的都是与时俱进的词汇。有一年,我采访现在已在深圳的作家杨争光——他也是陕西人。采访完了,我们用陕西话互留EMAIL。说到“.com”时,我仍忍不住偷笑,那简直就是点烤馍

  我承认,小时候的确有个阶段,觉得方言说出来土、硬,连电台里的秦腔,我都觉得高喉咙大嗓子,很不委婉精致。现在,我肯定是老了,开始怀旧了,也爱听秦腔、老腔了,甚至也能在其中,听到所谓的委婉精致。

  《白鹿原》电影话剧都看了,别人是看小说改编得成不成功,我则在检验演员方言地道不地道。看第三遍话剧《白鹿原》时,我完全被一位秦腔女演员吸引,她的唱腔一唱三转,真像有把钩子,在往你心里捣,我听着简直要泪奔。诞生这样艺术的地方,是无需自卑的。

  虽然不再自卑,却还是不能在任意场合讲方言。这件事更深一步的心理原因,是在最近回陕的路上发现的。开车负责接送的是我的外甥,他喜欢在车上听一档方言聊天节目,说到吃时,美扎扎这样的方言,主持人用得很顺溜。但说到大片、一些外国演员名,主持人自动就滑到普通话去了。还转换得极其自然,倒让我有些好奇。后来终于想明白一件事,某些公共事情,一用到方言,表达确实困难,简直使不上劲。而那些与这片土地相关的事物:美食、风俗、称谓,或者某些语意双关的调侃,就必须是用这个地方长出来的语言说出才给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