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来,高校女生每逢淘宝商家活动常常网购各种鞋类产品,尤以高跟鞋类的时尚鞋品为多,不难看出现代年轻女性乐衷于对脚的修饰,各个季节各种款式,品类繁多样式齐全,高跟鞋已经成为时尚女性必备单品,从鞋跟的变化,如细跟、粗跟、楔型跟、钉型跟、槌型跟、刀型跟不一而足,到细节,诸如流苏、鉾钉等时尚元素的应用足以见设计师和消费女性对于高跟鞋的重视。其之所以得到女性们的亲睐一则是因为高跟鞋能够衬托出女性的窈窕身姿,增强女性魅力;二则是高跟鞋的塑性效果,据有些减肥瘦身的女性朋友介绍,高跟鞋能够帮助塑造腿型,挺胸收腹提臀,因而成为女生的爱品。因而,即便有潜在的高跟鞋相关并发症,女性朋友们依然义无反顾投身到高跟鞋女郎的行列中。 虽然高跟的前辈起源于唐朝之前的登山履,而最早的高跟鞋可以追溯到定陵出土的尖足凤头高跟鞋,大多认为早于西方100年之久,但是,高跟鞋在西方兴盛之时,中国女性的天足却被束缚在层层裹裹的缠脚布里,从小被母亲用布帛强行将正在发育的脚掰成畸形的三寸金莲,据传为了防止女孩的脚在缠脚布里浮肿,有时还要在缠脚布里放入一些诸如碎玻璃之类的尖利物体来给脚放血,女孩从4、5岁起开始缠足,将除了拇指以外的其他脚趾都往脚底压,使得足骨变形成为一种尖小的形状,缠足以“瘦、小、尖、弯、香、软、正”为标准,以此为美。从现代的女性的观点看,这样的男性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而这样的女性亦同。但是凡事都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当时的有些女性自然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需求,但是从更深一层次上看,正如老师所说的,这些女性之所以缠足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以天足为耻,天足女性是会受到周围人,以至于家人的轻视,更因此而嫁不出去,对于当时经济根本无法独立,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古代封建王朝社会里,嫁不出去的女性生活举步维艰,可以说将一生系于一双小脚上。 这样的风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在了几千年的时光里,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清朝在民国,以政令的形式宣布甚至强制执行放脚,恢复女性天足历时久,政策难以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就是因为女性自身在家庭和社会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过程中,已经将小脚作为身体的必备要件,天足是残缺的,小脚反倒成为女性资本,更有甚者,出现一些废小脚,毋宁死的现象。 在现在的学习中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分析和理解的问题,但是在当时的小脚女人看来这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瓦解的民国时代也没有完全废除裹脚的风俗,中国最后一个小脚部落一直延续到了1958年!我们不难看出,小脚女人裹小脚是封建男子为尊的社会建构中的产物,是以男子的审美标准作为最终极的标准,是为了凸显女性魅力赢得男子的喜爱,从而赢得一种依附的生活,在生存和疼痛的抉择下,在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普众的审美观的驱动下,小脚女人存续千年,成为现代女性主义批评的标靶。 有的人认为从裹小脚到高跟鞋是一种革命,象征女性得到解放,其实我不是很赞同。 的确,从小脚女郎到高跟鞋女郎确实是一个进步,是现代中国对女性的一场解放运动,但是在这场解放运动里,如果没有一些正装必须要有高跟鞋的一些规定以及较为广泛的对于高跟鞋与美的审美判断,那么这场解放会更为彻底一点,至少更让人信服。 裹小脚最直接地体现在足部的畸形上,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当时社会里妇女只能裹小脚这种长期性的单项选择来看,高跟鞋女郎确实更为进步,因为他们可以有40码的高跟鞋,别人也不会认为这样不美,这样嫁不出去,这样没法活。可是这是不是就是解放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只是小脚到大脚的解放,而不是脚的解放,更不是女性的真正解放。只是封建社会被推翻,女性更多自主选择权的表现,一方面在职场的正装里,女性必须穿高跟鞋,为什么?这和规制化,职业化相联系;而为什么又以高跟鞋为标准?因为这好看;谁认为好看?大家都认为这样好看;女性穿高跟鞋患上足部疾病,严重时候都不能行走,为什么还要坚持高跟鞋王道呢,因为归根究底,这不是以女性为利益出发点,而是迎合男性对于女性的审美需求,因为高跟鞋女性对于男性更具有吸引力,因而慢慢地成为一种审美标准,男性与女性共享的审美标准。按理说,女性经济独立后这样的情况本不应该出现,但是现在中国女性地位虽然提高了,但是却没有完全消除男女不平等,女性经济来源主要还是工作,而在工作中男性似乎常常占领重要职位,占领大部分席位,女性为了适应职场,为了适应生活,就会有迎合男性审美的行为出现。 不可否认,从小脚女人到高跟鞋女郎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是中国现代性景观里一道不容忽视的坐标,但是女性思想的独立还不是充足的,男性思想对女性的操控变得更潜在更具隐蔽性,期待现代中国能够朝着更深层次的解放迈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