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泽的厚重

 苏迷 2013-08-03

张永祎

震泽的厚重

 

 

 

   震泽,是江苏省吴江市历史文化名镇。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设镇,因濒临太湖而得名于太湖别称“震泽”。清代《百城烟水》云:“震泽镇,在双杨村西四里,北滨太湖”,虽说是借太湖之光,因以命名,却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水到渠成。洪武年间窦德远编纂的《松陵志序》言:“禹导水源至此,故曰震泽底定,言底于定而不震动也。距邑西南九十里,有桥曰底定。”随着明清时代我国东南沿海商业繁盛,商品经济活跃,加上朝廷屡屡鼓励农桑,适桑宜蚕的震泽地区,很快就发展成了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清光绪年间产量占全国十五分之一,江南织造署凡贡品绸缎的原料丝多赖于湖丝,“辑里干丝远销海外”,震泽之名声誉远扬,名闻遐迩。由此当地人对太湖得天独厚的条件心存感恩,就像盛泽人之喜用盛川别称盛泽、黎里人之喜用黎川别称黎里、同里人之喜用同川别称同里一样,震泽人特别是丝商非常喜用震川别称震泽。

    震泽的湖丝以质优见长,飘逸,柔和,远韵,本应是以轻盈而著称,但这里名胜古迹甚多,古街、古宅、古桥、古塔、古寺、古墓,每一个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所到之处都会给人一种是沉甸甸的分量……

走进老街,触目处尽是旧店古坊沧桑的牌楼。这里的民居都筑成临水吊脚楼,还有廊棚和挑檐水阁等延伸性建筑,显得丰富生动,多姿多态。邻里人家错落有致,或面街而居或跨街而过,楼上居家,楼下半是居室,半是街道,行人过往可遮阳避雨,俗谓“雨天不湿脚”。街从家中过,人在家中走,稍一不留神,你的头顶便是人家的闺房或者是夫妻老婆店的居室。这些是临水人家,却也自得其闲,推开窗棂,卷起疏帘,便可浏览水路迢迢、屋舍俨然的市河风光,到了午夜梦回时分,枕边依然可闻流水吟唱,流动世界也许就是宁静世界音符。从临街的一面来看,曲径通幽,家家相通,没有戒备森严的防盗设施,足现其民风淳朴善良。许多新建街面早已是水泥路了,但古街依然是石板铺成,阔狭不一,呈不规则的条形图案。多少年来,经成人足履的踩踏摩挲,早已无棱无角。有时石板松动,足下可闻咯噔之声,顿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两岸临河市房多为店铺,称为下滩,傍水面街,可目观如梭行人,招徕生意,兼听港中乃橹声。水果、河鲜、杂货等店家临河还筑了小河桥,以便上货。街之对面,称为上滩,或富户望族之宅第,有照壁、拱门、花窗、回廊、隔墙之类,还有砖雕相缀;或殷商大贾开设的商铺如丝行、丝经行等等,门面宽广,极有气魄,往往是前店后宅,数层进深,出则繁器,入则隐逸。上下滩既有对比,又和谐地统一在一条街坊之内。

有人告诉我,这条街上最著名的建筑是师俭堂。但从街面上望过去,师俭堂并不张扬耀眼,进门之后,这才发现果真与众不同。据说主人是震泽的望族,师俭堂是由先祖徐汝福于1864年所建。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坐北朝南,三面临河,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问题是这样一座占地二千多亩、有大小房屋147间的宅院,何以要取名叫师俭堂?有人说是崇尚节俭之意,有人说反其道而用之,可也有人说主人是别有深意的。至于究竟是什么?他们也说不清楚。但从师俭堂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的气势来说,绝对看不出有任何节俭的意思。

师俭堂通过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前后六进总开间误差小于5厘米,若每间洞开,可以从河埠一直望到第六进厅堂上的屏门,庭院深深,体现了封建时代的门第造型。师俭堂地势从第一进到第六进缓缓抬升,前后高差45厘米,六堵马头墙也一堵高于一堵,以应“步步高升”之谚。师俭堂内部装饰尽善尽美,无论是砖雕、木雕、还是漆雕都精雅别致、形态生动,有人物花鸟、神兽吉祥等,还有一些与古镇历史人物传说、名人诗文相关,布局形式丰富,雕刻手法多样,既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又饶有趣味、耐人寻味。

   师俭堂的“锄经园”,虽然没有摆脱江南园林的基本风格,但在420平米范围之内,依势布局,小巧玲珑,亭台楼阁、回廊假山、花卉树木,一应俱全,堪称江南最精致的园林。园内陆铺文石,细巧多变。东为沿壁回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西垒假山,上筑倚墙半亭。其间山石花木,垒栽得当、青苔屐痕,悠然古意。春风秋月,闲庭信步,别有情趣。遥想当年小姐游园,在半亭之上抚琴轻唱,怎不令墙外行人驻足失神?

桥是水乡的陆上方舟、交往之盼和心灵之通,也是连结两岸的命脉和纽带。由于河面宽阔,舟楫如织,震泽的石桥多具雄伟、高大、宽广的特征,可除适用性之外,还往往具备一种坚如磐石的文化象征。据说,禹迹桥就是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间,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建造的。这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结构桥,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     

   沿禹迹桥拾陡级而上,小城景色尽收眼底,一派悠悠远远的流水道出的是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人们不仅可俯瞰往来不绝的舟楫和风帆,还可以见到两侧街面上如缕不绝的人流。站在这儿,几乎每天都是在不停地在翻阅着恬然惬意的人生风景。清晨,旭日初升,水面金光粼粼,河桥就已熙熙攘攘,闾巷里的主妇们挽篮提桶,纷至沓来,淘米洗菜,漂衣涮鞋,你上我下,络绎不绝。她们或蹲或站,或靠或依,张家长李家短扯个不停,飞短流长,扯出点趣闻轶事,也扯出点纠纷隔阂,充满市俗气息。午后,涮锅洗碗又是一番情景,那一圈又一圈细波向外扩散,漂着一层薄薄的五色油膜。一星半点的剩余米粒刚落入水中,就招来密密集集的鱼群,摆头晃尾,窜来窜去,张口争食,几乎可以清晰地听见它们的唼喋之声。夏日傍晚,水边凉风习习,又是消暑佳处,看燕子低掠、蜻蜓点水。老人或垂钓或对弈,孩童赤足在河桥石旁的缝隙里捉蟛蜞摸螺蛳,恰是一幅极妙的消夏图。如此风情万种的绰约风姿,无名利之累神,无案牍之劳形,无焦躁之心忧,好像类似于“清明上河图”的生活场景,也不非因禹迹桥而生!但毫无疑问,禹迹桥提供了一种聚焦点或者说是一种观察的角度,让人们看到了怡然自得、其乐融融的社会一角……

    王锡阐纪念馆是人们很少有人知晓的地方,但却记录了这位名人坎坷和不平凡的一生。王锡阐字寅旭,系震泽本地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清代最重要的天文学家之一。王锡阐自幼嗜学,11岁以后,“闭户绝人事者二十年所。”其“诗文峭劲有奇气”,“尤精历象之学”。他数十年勤奋治学不辍,以观测勤勉著称,每遇天色晴霁辄登屋卧鸱吻间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他在天文学历算领域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刻苦钻研西方历法,积极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王锡阐年少时已形成了忠于明王朝的思想,清政府建立后,王锡阐放弃科举,拒不仕清,在与明遗民顾炎武、潘柽章、潘耒、吕留良、张履详等人的交往中,以及穿古衣、用古字的言行,都表现了他“性狷介,不与俗谐”的个性和为明守节的态度。王锡阐虽一生清贫,但矢志于学,所取成就,令人瞩目。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称“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对王锡阐以高度评价。由此可知,名镇之名是物其名,更是人其名。除王锡阐外,还有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施则敬和“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等都是震泽人。据说国际篮坛巨星姚明的祖籍也是震泽人,人们又为之眼前一亮。

    魅力小镇的慈云禅寺是水乡震泽市镇造型的点睛之笔。古刹历来多游踪,文人墨客常留笔。清金圣叹有诗云:“震泽多精舍,慈云师子林。家私唯古佛,眷属总玄心。后汉人何在?微言乃至今,相逢随欲别,舍此更何寻?”拳拳之意跃然纸上。慈云禅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0-1274年)。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僧道泽重建,旧名广济寺。天顺年间(1457-1464年),御赐“慈云禅寺”额。此后又多次对塔和寺进行修建或增建。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于兵燹,唯塔独存。民国13年(1924年),震泽丝业公会抽丝经捐2000金,徐世兴经行主遗孀徐毕氏,为了却其夫遗愿,捐巨款建寺。共耗银八千余两,重建大殿三楹。解放后,1954年和1982年政府拨款进行大修。古1997年开始恢复禅寺屋宇,古刹重见木梵音。2004年,重建大雄宝殿。现在走进慈云禅寺,给人的感觉是金碧辉煌,气宇轩昂,更具有消除杂念的宁静气氛。

    在佛教的历史上,关于塔与寺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先塔后寺;二是先寺后塔;三是塔寺同建。据记载,震泽是先有塔后建寺。关于塔的民间传说有两则:一说三国时,孙权将孙夫人尚香诓骗回东吴后,国太建塔,让公主登塔西望蜀道,寄托绵绵情思,故称望夫塔。另一说北宋时,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避难震泽,重修此塔,遥望北方,祈盼父皇早日挣脱金朝幽禁南归,所以叫慈云塔。

     历史的传说增加了不可或缺的内涵,夺目的神彩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慈云寺塔,高大挺拔,横空出世,就像是洒落在绿色原野上的一株宝物,“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源源不断地给震泽注入涌动情怀的无限灵气和触发思乡的敏感神经:常常是未到震泽先见塔,且行且近,塔身愈来愈大,召唤着旅人,宽慰了乡情,成了“近乡情更怯”的有力见证;而人们离开震泽的时候,也会频频回首,一步三叹,余情未了,且行且远,慈云塔总是不分仲伯地远眺游子、目送旅人,传达出一种“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的浓烈乡情。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林家铺子》于是就将这种不约而同的感觉直接溶化到视像之中:林老板全家坐的一叶小舟,穿过桥洞,水光潋滟,愈摇愈远,船艄后荻塘河面映出的桥身和塔影也愈来愈小,惝惚迷离,变幻莫测,意境深邃,遐思无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