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的诗酒苏州

 苏迷 2013-08-03

白居易的诗酒苏州

 

明代江南一带流行一首叫做《大九连环》的歌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把山塘与西湖并称足见山塘的魅力。而能把西湖与山塘连缀起来的人,非诗人白居易莫属。说来惭愧,从古至今那么多的达官显贵,能在苏州的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并不多。就象我们今天的官员们热衷于搞政绩工程一样,真正为后人纪念传诵的又有多少呢?苏州因为有三个以诗名传扬的官员:白居易、刘禹锡和韦应物,都成为所谓的“文章太守”。也许,只有文化的穿透力可以延展古今,脉脉不绝。

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时修筑了西湖白堤,在苏州任刺史时修建了山塘街,虽然他在苏州的任职只有短短的一年半时间。

到苏州寻找白乐天的遗踪已经非常困难了,一方面是时间已经转过了一千多年,所有的岁月遗迹都被湮灭了;还有一方面,是现代人的历史观,人们只关注现在和眼前,谁又对记忆和过去负责呢?

不过,如果你心细一点,略略怀上三分对历史的崇敬之情,穿行在苏州的古老小巷,或许会有很多收获。

                             一

来苏州旅游的人一般都到过拙政园。在喧闹的游客群中穿行,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一个叫宜两亭的小景点?

那个小亭子踞于波形水廊的南面假山上,正好位于拙政园中部分界墙边,可以同时俯瞰中西两园的景色。亭子是六角形,攒尖顶四周有梅花冰片纹的玻璃窗格,亭内家具、亭外花砖也呈梅花状,又名梅花亭。

据说这拙政园在清代时分为几家,中西两园各为其主。当时西园主人准备在围墙边造一幢高楼,惹得东园主人十分不满。因为,如果西园高楼起来,自己家的一举一动都在邻居的眼皮底下,哪有什么隐私可言?为此双方争吵不休,几乎对簿公堂。后来有个朋友给出了个主意,使两家人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朋友说了个故事,曾做过苏州父母官的白乐天与好友元稹比邻而居,双方十分和睦。白居易给元稹写了一首诗相赠,中有两句: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你看先贤古人都能处理好两家的关系,我们怎么会搞不好呢?于是,西园的主人改变了主意,在修楼的旧址上改造假山,在假山上修了一座亭子,命名为宜两亭。这样,中园既可以保护了隐私,墙外又可以借景看到隔壁的亭台。西园的亭子也有了制高的观赏点,两家相得益彰。

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白老先生,一句诗竟然解决了一场诉讼。

由此,我又想到,苏州有家名气很响的绿杨馄饨店,是不是也借鉴了乐天的这两句诗呢?

                               二

据记载白居易是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从洛阳到苏州赴任的。那一年,他已经54岁了。虽然白居易是山西人,但从小就在浙江生活过,所以对江南一带还是很熟悉的。更何况不久前他刚刚从杭州刺史的任上转来,从一个天堂到另外一个天堂,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和安排吧?

那一年的3月19日,白居易从河南出发,到苏州时正逢端午节。苏州人早就听说了这位诗名和人品都高尚的刺史要来了,连小孩子都上街打扫尘土,对他表示欢迎。时光久远,要不是诗人的作品记载,现代人哪里会了解当时的情况?所以,到苏州寻访白乐天的遗迹,最好再带上一本他的诗作,按诗索迹,别有趣味。《水浒传》里宋江被发配江州,戴宗请他到浔阳楼吃饭,此处正是白乐天写《琵琶行》的所在。宋江看到好风景,小说家赞到:昔日乐天声价重,当年司马泪痕多。可见唐后到明代,白乐天的古迹就有寻访的人了。

白刺史下车伊始,没有花天酒地,也没有上下打点,谢谢有司给了块肥差。而是自加压力,劝勉自我。“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说的多好,十万户的苏州当时在唐代已经是雄州了,相当于今天的计划单列市。而自己月俸两千石粮食,真的是不少了。自己何德何才,统领的是古代吴国的领域了。因此白诗人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减少无所谓的应酬不到声色场所去。唐时有官妓,而苏州和扬州又是江南佳丽地,美女是少不了的。但是白诗人没有。他“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志书上记载的也是如此。白刺史办事认真严谨,经常忙于公务,连平时联络很多的朋友来了,都不出面接待。

忙归忙,但诗人的诗还是没少写。苏州历史上有三个诗人刺史,白居易、韦应物和刘禹锡,都留下了不少诗作。在公暇,白刺史也出去转转,既是考察民情民风,也是散心赏游。

在白诗中反复提到一个地名,那就是乌鹊桥。在《登阊门闲望》里写到: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在今天的五卅路南,因吴国古馆乌鹊馆而得名。据说古时桥高水阔可以四眺周围景色。今天的乌鹊桥已是平直小桥,仅存其名且通行汽车。但乌鹊桥路确是很有特色,那是苏州的电脑一条街,苏州的年轻人都知道那里,经常光顾的地方。

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三,白居易出来巡城,他从黄鹂巷口穿过黄鹂坊桥,向东过锦帆路再到乌鹊桥,虽是正月初头,但已见枝头春色,河畔春风。于是刺史诗性大发,写下了苏州人今天最好的推介城市的名句: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三

白老先生在苏州的时光虽短,但还是为民众做了一件功在当日、利在千秋的好事。

唐代苏州水网密布,塘湖相连。在虎丘山塘的半塘以西一带曾经是一片湖沼,地势低洼,一不能种田,二不能行舟,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在巡城过程中白刺史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决定修造水利。他募集工人,筹集善款,修筑堤堰。把东起通济桥西至西山庙桥,全长550多丈的堤塘接通,改善了原来了水利环境。《虎阜志》上说,“民始免病涉之苦”,从此不再受水害之损。白老先生毕竟还是诗人,修了塘岸更少不了诗情画意。他让人在长堤两侧种上了杨柳和桃李。每到春来,花红柳绿,白水泛舟,酒楼歌肆日渐繁华。到了明清两代,山塘真的堪与西湖相媲美。

白老先生自己在工程竣工后来山塘游玩,也写了这样一首诗:“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

苏州是诗酒之乡,但诗名甚,酒名薄。虽然古人曾说:吴姬压酒劝客尝,那劝的是色,而不是酒味。吴越时代,吴王好酒但喝的都是苦酒。历史上苏州的酒从来就没有好喝过,根据清人考证,吴国曾有两座酒城,其一在横山之趾,吴王昔酿曲蘖于其中者,名为苦酒城。虽然是苦酒,但吴王还是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最后丢了江山。

在白居易到苏州来之前,苏州人一直喝的都是这种苦酒。喝惯了浙江绍兴一带美酒的刺史,发现苏州的酒实在不好喝。于是,他从外地请来好的酿酒师傅,利用苏州的好水,并把别处的酿酒技艺带到了苏州,改良了苏州的酿酒传统。从此,苏州也有上好的美酒了。在白居易的《酒府》一诗中,诗人开心的写到:自惭到府来周岁,惠爱威棱一事无。惟是改张官酒法,渐从浊水作醍醐。

 

够了,一个两千年前的刺史,在上任不到一年多的时间里,能给百姓做这么多的事,已经让今天的不少官员脸红了。或许,诗人刺史留下名字的机会比一般人高,但也许只有诗人才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为民服务的真诚精神。

正在白老先生满怀激情准备为苏州市民更好服务时,第二年他在巡行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扭伤了腰;而更不幸的是,到了当年的秋天,他又因用眼过度而生了眼疾。于是不得不在这年的秋冬之际,卸任离苏。白老先生的好友,也做过苏州刺史的刘禹锡在一首诗里记述白刺史离别苏州行状,简短十个字,足见深情: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

离开苏州后,白居易还是十分怀想苏州的。四年后,他在给自己的后任刘禹锡的《早春忆苏州寄梦得》诗中说:

吴苑四时风景好,就中偏好是春天。霞光曙后殷于火,水色晴来嫩似烟。士女笙歌宜月下,使君金紫称花前。诚知欢乐堪留恋,其奈离乡已四年。

后世苏州为纪念白居易,将山塘命名为白公堤,并把河上一座桥也名之为白公桥。原来还有个白公祠,后来没有留下来。

2007年春,山塘渡僧桥北新建了白居易纪念馆,是免费开放的。但是,也在这一年,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山塘街第一次向游客售票,每人45元。更为好笑的是,只对外地游客征收。问之曰如何区别本地人与外地人,答曰是否会讲两句苏队游客,和导游分成,对散客,根本不管的。这个,倒也是生财有道。

在旅游经济拉动消费的时代,我们不好多说什么。但不知,白老先生地下听说此事,恐怕没有想到,他给苏州子民所造福泽还远不止此,他还给了某些子孙一个聚宝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