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虎丘的 匾联

 五半人 2018-08-07

苏州虎丘的 匾联

白 公祠

 

虎丘白公祠对联之一: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译意:唐代谈论到诗人,自李白、杜甫以后,只有几篇新乐府诗;苏州怀念刺史白居易,湖山的一角,依山傍水之处,还留有三亩旧祠堂。

    作者:清贺长龄(?1848),字耦耕,号西崖、耐庵,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清道光间曾任云贵总督等职务。

简析:论评述事联。出句论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唐诗自李杜以后,只有白居易反映现实矛盾的著名作品《新乐府>五十首,余皆不论。此论并不公允。对句描写白公祠磐理环境,并以白居易曾为苏州刺史着笔,甚为允切。全联人地并呈,虚实相间,属对工整。

 

虎丘白公祠对联之二:

 

    袖中吴郡新诗本

襟上杭州旧酒痕

 

    译意:怀袖中有歌咏吴郡的新诗本,衣襟上染着在杭州留下的酒痕。

    简析:集联。取自唐白居易《故衫》诗句。出句言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或离任以后,写了许多歌咏吴郡的诗篇,表现了诗人对苏州的特殊感情。唐敬宗宝历之年(825),白居易从洛阳来苏州任刺史,第二年不幸从马上跌下来,扭伤了腰,秋天又发眼病,故只好在这一年秋冬之交,辞官归洛阳。晚年,他把自己编定的诗集别录三本,其中一本就藏在苏州南禅院干佛堂内,以寓其对苏州的深情厚谊。对句言其在杭州做官之事。他有一首《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惭无善政,聊写鄙怀,兼寄三相公》诗,云:“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联语将白居易任职苏杭的行迹巧妙地组合起来,突出了白居易饮酒、写诗的文人形象。

塔 影桥

 

  虎丘塔影桥桥联之一:

 

路入香山社

人维春水舟

 

    译意:顺路便入白香山祠庙,人连结着春水中的小船。

    简析:状景联。描写了塔影桥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点。桥在万景山庄的东面,是跨溪而建的石拱桥,有“形如半月”、“势若飞虹”之誉。塔影倒挂水中,景色优美。这里古有“白公祠”。原桥已倾圯。桥联给人以美的联想,又诱发思古之情。

 

  塔影桥桥联之二:

 

横波留塔影

跨岸接山光

 

    简析:写景联。桥下碧水盈盈,波光中隐现着虎丘塔的倒影,使人有“天虚塔欲浮’’之感。桥岸通向山麓,高林耸翠,虎丘山峦苍秀,景色如绘。

    按:这里原为明上林苑录事、文徵明孙文肇祉“塔影园”故址,桥因缘得名。明末为文氏外甥顾苓的“云阳草堂”;清曾先后建有“白公祠”、靖园(李鸿章祠)。现为虎丘中学所在地。

揽 月榭

 

榭额:

 

   

 

    简析:因此榭架于荷花池水让,月明星稀之夜,月亮倒影于水中,似乎手可摘月,故名。额富有浪漫色彩。

云在茶室

 

茶室额:

 

云在茶室

 

    作者:钱仲联撰书。

    简析:取唐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诗句意。室周所植茶树原为“虎丘白云茶”。

分 翠亭

 

   

 

    作者:王西野题额。

    简析:这里是后山,有两大片20亩毛竹林,另有水杉、香樟、黑松、鲁钱松、榉树、柏树、三角枫、白玉兰、紫玉兰、木瓜、重阳木、银杏、牡丹、腊梅、罗汉松等名贵花木,满目葱翠。亭额突出了翠绿色.给人以明净闲适感。故歌德说“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俄国康定斯基也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

涌 泉亭

 

   

 

    简析:相传在梁天监年间(503519),梁武帝师事的高僧惠粤,常.常居住在虎丘,但苦于得不到甘泉,于是他俯地侧听,在这里凿石为井,泉水涌出高达3丈,正应了虎丘原名“海涌山”,故于此建亭,名之为“涌泉”,即今之“八角井”,又名“响师虎泉”。亭额:

通 幽轩

 

   

 

    译意:通往幽胜之轩。

    简析:引景额。唐常建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句,此取其意。

    按:轩为“牛马王庙”之遗址,俗称“赖债庙”。

玉兰山房

 

 

玉兰山房

 

    译意:玉兰花之屋。

    简析:以花木名室,突出景观特色。据《虎丘志》:“玉兰山房中有玉兰一株,甚古,名冠吴中。”相传这玉兰是北宋时朱劢从福建移植至此的。朱陈当年采办“花石纲”,即驻扎在虎丘,后因朱被杀,玉兰未及进呈,遂留于此。后枯死。今玉兰系后人补植。

冷 香阁

 

冷香阁对联之一:

 

高阁此登临,试领略太湖帆影,古寺钟声,

有如蓟子还乡,触手铜仙总凄异

大吴仍巨丽,最惆怅恨别禽心,感时花泪,

簧得生公说法,点头顽石亦慈悲

 

    译意:登临这座高阁,可以远眺太湖中的点点帆影,聆听古寺传出的钟声,好像蓟北游子还乡,手扶栏杆,却总有金铜仙人辞汉的凄凉之感;吴地仍是如此壮丽,最令人惆怅的是感时恨别,对花溅泪,听鸟惊心,哪里非得听生公说法,才能使顽石感悟、大慈大悲呢?

    作者:张一麈(18671943),江苏吴县人,字仲仁、峥角,号公绂、民用、大圜居士,辛亥革命后,曾任国务院内阁教育总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有《心太平室集》传世。

    简析:写景抒情联。出句描写登阁望远之景,由此能发离乡之思。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和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意。杜诗因“剑外忽传收蓟北”故“漫卷诗书喜欲狂”,准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的是回乡之喜。而李诗写的是别君的凄苦。汉武帝刘彻曾在长安建章宫前造神明台,上铸铜仙人,手托承露盘以储露水,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李诗说“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对句抒写离情别恨,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意,以乐景衬哀。登高怀远,感时伤别为古人传统主题,此或寓作者之慨。

 

  冷香阁对联之二:

 

榛莽一丸泥,赖名士题碑,英雄葬剑

梅花三百树,有远山环抱,高阁凭陵

 

    译意:虎丘山原来就像丛生的草木中的一粒泥丸,靠历代名士的题咏、英雄阖闾墓及所葬的三千把宝剑,名传千古;冷香阁前有三百株梅花吐香,远处有群山环抱,登临高阁,心旷神怡。

    作者:陆恢撰书。陆恢(18511920),江苏吴江人,字廉夫,号狂庵,工画善书。

    简析:写景联。出句言虎丘及其迷人的传说、名士遗迹,发思古幽情。虎丘山高仅30多米,远望是“平田一丘”。但自晋王珉兄弟舍宅为寺后,历代名士落墨题咏、挥毫吟诗,留下了许多遗迹。白堤前绕,陡使小山增色,一水一石,都留下了神奇的传说。吴国公子姬光曾命专诸“鱼肠藏剑”刺死了平庸的原吴王姬僚,即位后称阖闾,重用伍子胥、孙武,使吴国成为称霸一时的强国。他死后有扁诸、鱼肠等三千宝剑陪葬。英雄名剑,脍炙人El。对句咏登临高阁所见之景:阁下三百棵梅树,散发出沁人的清香,远处有狮子山、七子山、灵岩山、天平山等群山环列,景色诱人。全联涵古咏今,纵横挥笔,催人联想。

 

    冷香阁对联之三:

 

探幽循七里山塘,到此如游众香国

触景怀三边晴雪,客中为赠一枝春

 

    译意:探寻幽美之景只要沿着七里山塘前行,到达此地犹如游于众香袭人的国度;看到洁白如玉的梅花,不禁怀念起幽、并、凉三州白天耀眼的积雪,客居在外的游子姑且摘一枝梅花向家人报告春讯。

    简析:叙事写景联。出句描写冷香阁所处地理位置。虎丘前临山塘街,外滨七里山塘河。山塘长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募工所筑,山塘长堤筑成,使虎丘名胜佳景更加吸引游客,“画船箫鼓载斜阳,烟水平分入半塘”,水陆均可直达虎丘。“众香国”形容三百枝梅花怒放、香气醉人的景象。“梅花优以香”,诗人的笔下,人们“闻香”、“觅香”,“暗香微度玉玲珑”,即使是“漠漠残香”,也要“静里闻”,何况这里是“如游众香国”,怎不醉人!出句写梅花之洁白,以北方边地常见的雪来作比,作者似为南游的北人,故触发了思乡之情丝。以雪形容梅花,屡见于诗人的笔下:“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因为梅花开放在早春,梅也早

已成为春的使者,她象征着春的信息,故作者用古代吴人陆凯赠梅花一枝给在京城做官的朋友范哗的典故,表达了他怀念北方的亲戚朋友的情愫。全联紧扣梅花的色、香及含蕴的文化意义写来,自然有余味。

 

    冷香阁对联之四:

 

潭水光中塔影

梅花香里钟声

 

    作者:王遐举书。

    简析:写景联。出句写水光塔影。对句讲梅花飘香,寺中钟响,很切合此地环境特点。冷香阁边有“第三泉”千人石右边有白莲池,云岩寺塔高踞山巅。联语通过梅香、钟声、水光、塔影四种虚景,描写了阁中所见听闻,意象缥渺灵动。

放 鹤亭

 

放鹤亭

 

    简析:是传说中清远道士“养鹤涧”,明僧印南曾筑亭其处,题目“放鹤”,后毁。其侧空旷,1955年再建此亭,沿借旧名。据传,清远道士有《同沈恭子游虎丘》诗,曰:“我本长殷周,遭罹历秦汉。四渎与五岳,名山尽幽窜。……勿谓余鬼神,忻君共幽赞。”唐颜真

卿有《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诗,李德裕有《追和颜真卿》诗,皮日休有《追和清远道士诗序》,并认为清远道士果鬼神乎?抑道家者流乎?抑隐君子乎?词则已矣,人则吾不知也。

平 远堂

 

平远堂匾额:

 

   

 

    译意:观平林远野之堂。

    作者:顾廷龙书。

    简析:堂原建于致爽阁旁,“其前为虞山,横伏拱揖。诸流南泻如白练。平田远野,苍翠交映,堂所由名”(明江盈科《五贤堂记》)。今堂处大殿东南,在望苏台之南,可于此处远眺古城,以远借之景名之。

千顷云阁

 

阁额:

千顷云阁

 

    简析:额取苏轼“云水丽干顷”之诗句为名。初为僧德宫建于宋成淳八年(1272)。今阁为1982年重建。阁位于山顶寺后,无前山之喧嚣,有空漾浩渺之趣:“阁外云千顷,风有首重搔。倚阑双鸟下,落日乱山高。积水连横浦,疏林带远皋。泠然发清啸,吾意欲凌嚣”(明文徵明《千顷云阁》)

万家烟火

 

廊亭额:

 

万家烟火

 

    简析:这是一处廊怀小方亭组成的建筑,位于小吴轩之北,虎丘山顶之东北端,在此,可以观望远眺古城的万家烟火,因名。

小 吴轩

 

小吴轩匾额:

 

   

 

    译意:登虎丘以吴地为小。

    简析:又称“小吴会”,轩处虎丘山东南隅,望苏台之北。“飞架出岩外,势极峻耸。平林远水,连冈断陇,烟火万家,尽在槛外。”《虎阜志》完顾瑛描绘过傍晚烟景:“雪霁群山尽,天垂落日悬。凭虚俯城郭,隐见一丝烟。’’北寺塔、瑞光塔和双塔耸立雾中,塔尖映着夕阳余辉,色彩绚丽,故又名“天开图画”。相传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来此,曾说:“登泰山望小鲁,登虎丘望小吴”,即《孟子》里说的,孔子登泰山而以鲁国为小之意,云在此望吴,将以吴地为小。昔人谓:“过吴而不到虎丘,俗也;登虎丘而不登小吴轩,亦俗也”(《虎丘志》)。这里确是远眺下望、挹清风、曝暖日、送夕阳、延素月的绝好去处。

五 贤堂

 

门洞额:

 

旷代风流

 

译意:绝代风流人物

堂额:

 

   

 

  作者:顾廷龙书。

  简析:此堂为纪念唐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和宋王禹儒、苏轼五位贤德之人而建,因名。原名“五贤祠”。明江盈科《五贤祠记》说:“因忆唐韦左司(应物)、白少傅(居易)、刘宾客(禹锡),宋王元之(禹俑)、苏子瞻(),此五君子皆绝代伟人。韦、白、刘俱刺郡,王宰长洲,苏则晚年寓吴。其于兹山,登览游乐,不啻数数,名篇丽咏,载在传记……矢引五君子,禀象纬之精、岳渎之秀,生为名世,没为明神,英爽异异,御虚乘风,无不之也,无不在边。”

 

  五贤堂对联之一:

 

天下苍生待雨霖

古来贤守是诗人

 

译意:天下百姓等待着雨露恩泽,古代苏州的贤良太守都是诗人。

作者:明陈元素撰,崇祯间人。

简析:堂中所祠“五贤”,均为进士出身的地方官,他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韦应物(737~约791),贞元五年(789)出刺苏州,到贞元七年末或八年初任满罢官,后寄居苏州永定寺,人称“韦苏州”。在苏州任内,“矜老疾,活艰困”、“劝农桑”、“施政教”。诗歌既有陶潜的清新朴素,又具谢灵运、谢眺的精巧华美,自成一格。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772~846),宝历之年(825)任苏州刺史,虽刺苏州仅一年多,他“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题笼鹤》),“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秋寄微之十二韵》),为人民办了不少实事,如修筑虎丘山塘,使“民始免病涉之苦”(《虎丘山志》)便为突出一例。刘禹锡(772842)太和六年(832)任苏州刺史,正值苏州遭水灾,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百姓称颂,朝廷嘉奖。诗歌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宋王禹儡(9541001)雍熙之年(984)任长洲县令,作风朴实,同情百姓疾苦,为人刚直敢言。诗歌崇尚自居易体又不为白体所缚,自成风格。大文学家苏轼(10361101),在地方官任上,关心民生疾苦,努力兴利除弊。在任杭州通判时,曾“一年三度过苏台”,探望挚友定慧寺的定钦和尚和闾邱孝终,晚年常寓居苏州。联语高度概括了五人的共性。

 

  五贤堂对联之二:

 

朝烟夕霭,诸岚收万象之奇,公等文章俱在

雅调元衿,异代结千秋之契,谁堪俎豆其间

 

作者:明陈元素撰。陈元素,明崇祯间人。

简析:出句颂赞五公文章,光耀千秋,如朝夕的烟露,山中之云气,幻变万象;对句言五公虽生不同代,但才情品性,都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为具有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良知的旷世之贤才,举世无俦。

云岩寺大佛殿

 

  云岩寺大佛殿匾额:

 

大雄宝殿

 

    译意:释迦牟尼之宝殿。

    简析:“大雄”为释迦牟尼尊号,指佛有大智力,能伏四魔,故称。殿中塑有释迦牟尼佛像。此为原虎阜禅寺的三山门。

    按:大殿后为清御碑亭,原为静观斋旧址。

雪 浪亭

 

   

 

    译意:白浪如雪之亭

    简析:想像性题咏。亭位于虎丘山西部致爽阁下,地势较高。远古时代山为大海中的绿色峰峦,在此山巅能望见海浪滔天,“卷起干堆雪”。题额使人产生对太古时代的联想。

 

 雪浪亭对联:

 

登高丘而望远海

倚长剑以临八荒

 

    译意:登上高丘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身佩长剑走遍天涯海角。

作者:于右任,“邓云乡乙丑小阳春月补书”。

简析:即景抒情联。邓云乡有题识曰:“亭在剑池上,渔阳山人诗“高阁涵春雪西山如画图是也。”是联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襟怀。该亭系1933年为纪念抗日的十九路军功绩所建。当时亭内竖一如坟墓状的圆石,名为“国魂冢”,内葬“一·二八”事变中牺牲的十九路军战士七人。

致 爽阁

 

致爽阁匾额:

 

   

 

    译意:招来西山爽气之阁。

    简析:“致爽”,源于《世说新语·简傲》篇: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日:“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板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答非所问,这种做官不管事的所谓“魏晋风度”,时人以为洒脱有风姿。此谓登此阁可忘却机务,心灵

处于一种净化状态,十分愉快。阁在虎丘塔西南,是海涌峰尖,为虎丘山上的最高建筑物。阁前后都有长短窗,前有平台旷朗,又有回廊围绕,门窗洞开之时,微风扑面,令人神清气爽,真是“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在此凭后窗远眺,碧蟑横陈,耸翠堆蓝,恍如山水画屏。还可见到“狮子回头望虎丘”的著名一景。吟咏元顾瑛《致爽阁》诗句:“高阁对西山,飞岚落几间。开襟致秋爽,心与白云闲。”更觉雅趣横生,胸襟大畅。

 

  致爽阁对联:

 

高丘来爽气

大地展东风

 

    作者:蒋吟秋。

    简析:写景联。上联咏高阁致爽,下联描写东风浩荡,吹拂大地,气象万千,歌颂新时代、新面貌,富很强的新时代气息。

可 中亭

 

六角亭额:

 

   

  译意:时值日中之亭。

简析:藏典额。《广舆记》载:“生公于石上讲经,宋文帝大会僧众施食,人谓僧律曰:‘过中即不食。’帝曰:‘始可中耳。’……即举著而食。”又《高僧传》卷七载:宋太宜文皇深深叹重生公神悟,“后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于地,筵下食良父,众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於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震……”此亭景色清幽,亭额发人遐思。唐刘禹锡称生公身后“高座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生公讲台>)。清诗人吴伟业《虎丘·可中亭》诗曰:“白石参来共此心,一亭矫立碧潭深。松间微月窥人淡,似识高贤屐齿临。”

 

可中亭石柱对联:

 

顽石听经,禅心默契

名山埋剑,胜迹长留

 

    简析:述事联。出句咏生公讲经、顽石点头之典;对句讲阖闾墓中埋三干宝剑的传说。均为这名胜之地脍炙人口的故事。

二 仙亭

 

二仙亭石柱对联之一:

 

梦中说梦原非梦

元里求元便是元

 

  译意:梦中说梦却原来并不是梦,道家之道需通过研究精妙深奥的道理才能得到。

    简析:“二仙”指陈抟和吕洞宾。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五代宋初道人,举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华山,精深玄妙的内丹修练术。他是道教思想家,创立了以《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无极图》为主体的“先天易学”,开拓了宋代<>学研究的新思潮。吕洞宾,北宋以前并无其人身世的文字记载,北宋的《默记》载,朝廷曾“召天下捕吕洞宾”,“知其无人乃已”,为传说人物,元明以来成为“八仙”之一。道家正阳派号为纯阳祖师,俗称吕祖。据传,吕与陈曾同隐华山。此联讲陈抟故事。

    “梦中说梦”,出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复次善勇猛,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果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谓虚无之事。陈抟以“善睡”闻名。《宋史》说他隐居华山,“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一睡三十年”,他的“睡”是一种高深的气功,“善锁鼻息飞精”,侧卧,呼吸出入无息,面色红莹,可数日不动、不饮、不食,可使脉搏达到“六脉俱无”,闭气胎息,进入一个静寂的境界。俗传这位潇洒尘外的“睡仙”陈抟一睡多年,醒来遇见一樵夫,樵夫告诉他已过去好几代了,陈抟不信,并把樵夫当作梦中人物。樵夫极言其非,方知“原非梦”。此说荒诞不经。

事实上,陈抟之“睡”、之“梦”,都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他有一首赠金励的《睡诗》,云:“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炉里近为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老学庵笔记》卷六记有陈诗:“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含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对句取《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深奥神妙,指道家之道,特指道家。这里因避清康熙帝玄烨之讳,用“元”代“玄”。玄,老子用以指高远莫测的道,也指万物的本原。这是一幅道教气味很浓的对联。

 

    二仙亭石柱对联之二:

 

昔日岳阳曾显迹

今朝虎阜再留踪

 

译意:吕祖过去曾在岳阳楼显过仙迹,现在再次在虎丘留下踪影。

简析:写吕纯阳的传说。吕洞宾几乎家喻户晓,在传说中不断地增加世俗生活的丰富内容,常常显迹于各地。出句说他昔日曾  在岳阳楼出现,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吕“多游湘潭鄂岳间,或卖纸墨于市以混俗,人莫之识也。”对句言其在虎丘游息。今虎丘山之西南,旧有“回仙径”,即传为吕祖游  息处。唐白居易有“回仙径被烟云锁”之句。相传陈、吕二仙曾在  此亭下棋消遣,有一上山砍柴的樵夫将扁担插在地上,站在旁边观棋。一局棋下完,大胡子老叟对樵夫说:“时光不早,你可以回去啦!”樵夫从土中拔出扁担,已经腐烂,回到家中,无人认识他,一查家谱,才知道确有自己的姓名,但已时隔几代了。真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按:二仙亭原为宋代建筑,清嘉庆年闻重建,全用花岗石建造,名石亭。雕刻精细,有双龙戏珠浮雕、斗拱四周雕有鹤鹿。亭内石碑刻有陈抟、吕洞宾“二仙”之像。镌《纯阳吕祖师自叙碑》、《希夷陈祖邻序》

花 雨亭

 

   亭额:

 

   

 

   译意:散花如雨之亭。

   作者:款署“乙丑仲冬程远书”。

   简析:“花雨”,佛教语。意谓诸天为赞叹佛说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仁王经·序品》:“时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后称高僧说法,“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唐李白《寻山僧不遇作》)。这里是赞颂生公颂扬佛法。亭位于千人坐之上,传说当年生公在千人坐讲经,麈缨挥拂,百鸟伫足,顽石点头,感动天神,致天雨各色香花。

 

  花雨亭对联:

 

俯水鸣琴游鱼出听

临流枕石化蝶忘机

 

译意:面对溪水抚琴弹弦,引来游鱼出听;临靠着流水,以石为枕,仿佛像庄子一样梦见自己化成蝴蝶,忘却了一切凡俗的巧作机心,自由恬淡。

作者:款署“乙丑九月,吴县潘景郑,时年七十有九”。

简析:写景抒情联。出句言琴音动听,游鱼似乎也听出了神,有高山流水知音之意,写人与自然的融合,达到入化境界。临流枕石,本为隐士之举,此谓陶融于自然,忘怀一切,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昔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东 丘亭

 

   

 

  作者:静漪书。

简析:以方位名亭,亭在干人石之东的土丘上,孙武子亭之北。明高启有《同徐记室登东丘亭》诗。

 

  东丘亭对联:

 

负郭烟云堤七里

邻溪箫管石千人

 

    译意:近城郭之处烟云缭绕,山下的堤岸长七里。旁边的溪水边箫管笙歌,平坦的大石上可坐千人。

    作者:款署,“乙丑岁冬亚如书於扬州扫松山庄,顾云美移居塔溪园诗句”。

    简析:集联。全联写景。出句写从亭上远眺之景,眼光从苏州城区上空的烟云移至虎丘山东南的七里山塘。山塘河是唐诗人白居易于宝历年(825)为苏州刺史时所凿,并修了堤岸,人称“白公堤”,堤上栽桃柳两千株,自此游人可以从水陆两路登山,出现“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的风景线。对句写亭侧干人石之近景。每逢“三市三节”,特别是中秋节之夜,虎丘“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中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张岱《虎丘中秋夜》)

孙武子亭

 

  东土丘亭额:

 

孙武子亭

 

    作者: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书。

    简析:此亭重建于1955年,亭中石碑上刻有张爱萍将军的诗歌:“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孙武,春秋时齐人。据苏州《甲山北浮孙氏宗谱》载,本姓田,名开,字子疆,为田完之六世孙。来吴前,为齐大夫,食采乐安,入吴后赐姓孙,孙膑为其曾孙。孙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被推为“兵圣”。吴王阖闾时,伍子胥将其推荐给吴王,他献出了兵法十三篇,王阅后,篇篇称善,命孙武小试兵法于吴宫。相传操练场就在干人石上(又说在窥塔桥北侧)。当年,孙武分吴宫宫女180人为两队,由两名吴王宠姬任队长,在校场练兵。孙武击鼓发令向左转,众宫女视若儿戏。孙武说:“纪律不明,命令不熟,这次由将帅负责。”再发号令向右转,宫女们又是一阵哄笑。孙武即以部队不听指挥,应该将队长以军法处置,命执法官斩二姬于军前。阖间急忙传令阻止,孙武以“兵在疆场,先听将令。收营之后,才能受君臣之礼”为由,立斩二姬,并枭首军前。后又重挑两名宫女为队长。第三次发出号令,宫女们前进后退,动作准确,左右回旋,寸步不乱。孙武执法严明,吴

王以国事为重,对孙武越加敬重。后来,孙武助吴国训练军队,打败了楚越两国,取威定霸。清嘉庆十一年孙星衍曾在虎丘山滨内建“孙子祠”,咸丰十年毁,故于今所重建。

    按:“甲山”即横山,位于吴县市洞庭西山境内,横浸于太湖之中。孙武子第六十二世孙孙允宗于明宣德年间迁居于此,今孙允宗及其明代子嗣墓地和墓碑、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的孙氏宗祠遗址等一批文物尚存山中。

古真娘亭

 

真娘亭匾额:

 

古真娘墓

 

    简析:据传,真娘为唐人,姓胡,名瑞珍,北方人,因安史之乱南逃至此,路上与家人失散,受骗被迫坠如阊门内的“乐云楼”妓院。她色艺双绝,并能诗文,只伴客人歌舞书画,卖艺不卖身,是苏州著名的绝色佳丽,与杭州的苏小小齐名。其时,有一青年王荫祥用重

金贿赠鸨母,欲留宿于真娘处。真娘料想难以违拗,遂投环自尽,以死守身。王荫祥大为震惊,厚葬真娘于虎丘山,并于墓上建亭记念,自己立誓终身不娶。清陈璜《重修真娘墓记》:“真娘墓者,自唐宋以来诸名士皆有题咏,几与昭君之青冢、太真之马崽并传。”亭前

有摩崖“香魂”二字。

 

  古真娘墓对联之一:

 

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

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

 

    译意:满冢的香草与美丽的真娘为邻居,百代以下真娘的芳名与苏小小并称于世;芳香的亭子里住宿的是香草和美人,旁有一泓清凉的泉水,它的清味究竟如何,请问问那憨憨和尚。

  作者:清刘墉。

  简析:述事联。上联赞美真娘,以杭州的苏小小相映照。苏小小,南齐钱塘(杭州)名歌妓。唐李贺《七夕》诗有“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句,罗隐也有《苏小小墓》诗。唐范摅《云溪友议》六:“吴门女郎真娘,死葬虎丘山,时人比之苏小小,行客题墓甚多。”下联化唐常建《宿王昌龄隐居》诗中的“茅亭宿花影”句,继续赞美真娘以及其墓址,并及与之相邻的“憨憨泉”,给人以历史和人文的美感。

 

古真娘墓对联之二:

 

  半丘残日孤云,寒食相思陌上路

西山横黛瞰碧,青门频返月中魂

 

    译意:夕阳映照着半个丘山,天空中孤云飘浮,寒食时节,凭吊扫墓,走在路上的人们,思念着逝世者;西方的群山显露出黛色,俯瞰山下,满目碧翠,人间繁华的地方,逗引得月中寂寞的灵魂频频回顾。

    简析:李祖年集宋吴文英词句成联。集自《木兰花慢。紫遛嘶冻草》、《浣溪沙·秦黛横愁送暮云》、《齐天乐·凌朝一片阳台影》等词。出句渲染了黄昏时分、寒食时节,苦风凄雨时候墓地的凄楚冷清景象,表达了集联者对真娘遭遇的同情。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四月,玄宗下诏允许官员门在寒食节扫墓,唐宋以后,清明代替了寒食。对句描写了墓地远近之景,远方山色葱翠,令人爽神。近处则用“青门”借指繁华之地。“青门”,本为长安东南门之名,原名“霸桥门”,因色青,故俗称青门,后以“紫陌青门”借指汴京繁华之处所。这里亦可指热闹繁华的人间。“月中魂”指升天的亡灵,这里可理解为真娘的芳魂。古代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真娘像嫦娥一样到了广寒宫这样寂寞的地方,自然要时时返顾繁华的人世了。

断 梁殿

 

断梁殿匾额:

 

大吴胜壤

 

    译意:吴中的形胜之地。

简析:取南朝顾野王《虎丘山序》中语:“若兹山者,高不概云,深无藏影,卑非培蝼,浅异棘林,秀壁数寻,被杜兰与苔藓。椿枝十仞,挂藤葛以悬萝。曲涧潺浸,修篁荫映,路若绝而复通,石将颓而更缀。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虎丘距城7里,山高不过36公尺,周围不过700公尺,总面积为189公顷,却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称。唐《吴地记》称此山日:“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有“三绝”(宋朱长文《虎丘山有三绝》即:一是虎丘远看不过一小丘,但登山后可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二是虎丘西连穹窿山,北亘虞山,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三是剑池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九宜”(明李流芳《虎丘有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四时皆宜游览)之誉。

 

  断梁殿匾额:

 

含真藏古

 

    译意:虎丘山水含有大自然的真趣,它蕴藏着太古时代的历史风云。

    作者:款署“梁漱溟九十二”。梁漱溟,现代学者。

简析:题词有序日:“顾恺之《序略》记虎丘山水语‘含真藏古,体虚穷元’,因书四字,为胜迹存真。”是晋画家顾恺之描述虎丘山水的语言,虎丘具有山水之胜,又是从太古时代的大海洋中涌出的一座山峰,故堪以此称之。顾恺之,文学家、画家,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为中国人物画之祖。

 

  断梁殿对联之一:

 

塔影在波,山光接屋

画船人语,晓市花声

 

    译意:云岩寺塔的影子在水波中摇晃,山上的清光联接着屋子;河中画舫上传出了吴侬软语,早市上飘扬着卖花姑娘的叫卖声。

    作者:旧为顾德华女士书,今款署“李圣和重书”。

简析:原作者为“集明人文中语”。明代时,虎丘山塘一带为重要商埠,有工艺集市、园圃花市。七里山塘到虎丘,一路画船,丝竹相伴,“即使天雪层冰,疾风苦雨,游人不绝,而丽日风和,则游人接踵比肩,夜以继日。”

 

断梁殿对联之二:

 

翠竹苍松全寿相

清泉白石养天和

 

    译意:翠色的竹、苍劲的松是长寿的象征;处在清泉和白石之间,可以保养身心。

作者:清高宗弘历撰,启功书。启功,1912年生,爱新觉罗氏,字元伯,北京人,满族,九三学社社员。书画家、古画鉴赏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书法结字内紧外拓、沉雄洒脱,变化多姿;点画劲挺凝练、清朗有神;骨势练达清秀、精美超绝;风韵潇洒润致,生动自然。自成一格,誉满海内外。

简析:联语挂在断梁殿北墙,这里东有砖额“松溪”,西有砖额“竹径”,有松有竹。松之寿、竹之节,是被文人所体认的物象。“全”,这里作“保全”讲。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是长寿的保证,竹松也成为保全长寿的意象。淙淙的山泉、苍古的白石,给人丰富的精神享受,“水令人长,石令人古”。“养天和”,宋苏轼《和寄天选长官》诗日:“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和”,谓人体之元气,所谓“逍遥养和,恬神自足”(《晋书·贺循传》)

按:这是虎丘云岩寺的二山门,又名中山门,即断梁殿。据记载,该殿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元代至元四年(1338),这个三开间的木构建筑正梁是以两根为一开间半长的圆木接成,代替了原来需用三根一开间长的主梁,形似中断,故称“断梁殿”,有“千年不倒断梁殿”之谚。殿内今存元、明大青石碑四座,记载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建造的情况。轻敲石碑,有咚咚声,故又叫“响碑”。

虎丘云岩寺大山门

 

虎丘大山门额之一:

 

古吴揽胜

 

        作者:款署“吴曾善”。

       

    简析: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题额告诉人们,虎丘集中了古吴大地胜概,可以饱揽。“山清”(东砖刻)、“水秀”(西砖刻),是它的最主要特色。大山门前绕有山塘河,二山门前又有一绕小小溪,是一座岛式的名胜之地。

  虎丘大山门额:

 

虎阜禅寺

 

    作者:清帝玄烨曾六次巡幸虎丘,四十六年(1707)题写此额。

    简析:“海涌山”后称“虎丘山”,原因有二说:一日“丘如蹲虎,因以为名”。二日其名乃因吴王阖间死后,下葬三日后,有“白虎蹲其上”,故名。据《吴地记》载:东晋时,丞相王导之孙司徒王殉和其弟司空王珉曾在此营造别墅,后舍宅为东西两寺,称“虎丘山寺”。

寺宇壮观,计有干佛阁、转轮大藏殿、土地堂、水陆堂、罗汉堂、伽蓝堂、大土庵、玉皇殿、天后宫、花神庙等寺院,为东南一大佛教丛林,号称“五山十刹”之一。唐代因避高祖父李虎之讳,改名“武丘报恩寺”,宋时称“云岩禅寺”,清康熙时改为“虎阜禅寺”。晋高僧竺道生及梁僧憨憨曾在寺住持。其最大特色是“山藏古寺中”。北宋王禹俩有《游虎丘山寺》七律诗,称“寺墙围着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尽把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明文学家高启曾十分形象地说:“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大山门对联:

 

水绕山塘笑旧日莺花笙歌何处

塔浮海涌看新开图画风月无边

 

    译意:虎丘前有七里山塘水围绕,笑忆当年莺歌燕舞,鼓乐吹笙都在哪些地方;海涌山上宝塔浮云,看眼前景色佳丽犹如新打开的图画。

作者:款署“丁卯初夏钱定一撰,周退密书於吴门”。

简析:写景联。出句先点出虎丘山的地理特色,大山门前正是七里山塘河;再忆昔日山塘一带的繁华景象。明清时虎丘山塘一带为重要商埠,有“三市三节”,即春之牡丹市,秋之木樨市、夏之乘凉市;清明节、七月半、十月,庙会兴盛。端午前后数日,尤为热闹。明袁宏道《虎丘》称“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夜冠士女,下迨部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盒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明张岱《虎丘中秋夜》、清袁学澜《虎阜观灯船记》等文,都对此作了生动描述。对句写今日之风采,宝塔巍巍,掩映于绿翠丛中。“风月无边”,极赞虎匠风景的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