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苏州唐伯虎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这天他和好友祝枝山结伴去虎丘,两人摇着折扇,踱着方步,离了桃花坞,出阊门,过吊桥,走上了七里山塘。 每逢春秋佳日,山塘游客如流,画舫如云。这时候正逢香汛,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上虎丘进香拜佛,沿途就更是热闹。阊门吊桥侧的山塘河口,有一处地名叫方基上,聚集了各式各样的大小船只,有一篙一橹的七里厾、有双橹的摇杀船、有重檐走橹的沙飞船,有行动故作迟缓的荡湖船。那些撑篙摇船的船娘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女子,头发上斜插着一朵鲜花,手腕上套着明晃晃的镯头,一见岸上来了客人,马上操着一口软糯的苏白,七嘴八舌地打起招呼: “两位大爷,阿是要到虎丘去白相,介末请坐我的船,船上有点心,有茶吃,包你们满意。 “哎!勿要看我的船小,倒亦是快、亦是稳当、还加价钿便宜。” “哎!两位相公,请上船,我的船上有酒有菜,还有小娘鱼(姑娘)弹奏丝竹,唱唱昆曲。喔唷!不要太舒服啊!” 唐伯虎抬头望去,有的船艄上斜坐着一位妙龄少女,头上扎着双鬟,穿着薄薄的罗衫,酥胸微露,虽然并不开口,仅微笑着招招手,秋波送过来,已是撩人魂魄,当时人戏称为“鹦鹉架”。相当于现代汽车销售会上那些风情万种,性感招摇的“车模”。 祝枝山是近视眼,只听见那些年轻女子莺莺燕燕的声音,却看不清远处人物,但只觉得身边唐伯虎的眼睛“嚓嚓”放出两道光来,心知不妙,这位风流才子的魂大概又要被勾去了,忙拉住他的袖子说:“小唐啊!文征明、周文宾还在致爽阁上等候我们一道过去喝茶呢!要是坐在这种花船上,不知何时才会到虎丘?”于是叫了一只七里厾的小船,摇往虎丘。 从前文人相聚常常喜欢吟诗作对,因为这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功。两人坐了一会,祝枝山开口道:“都说你唐解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天我来考考你,何如?” 唐伯虎问道:“如何考法?” “我俩来对对子,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规定用嵌名格,在对联中要嵌入七里山塘上的一处地名或者今天遇到过的人名。” “如果我全部对出呢?“ “你全部对出,我付船钱;对不出来,你来回账。” “那好,请!” 祝枝山出联:“棗棘为薪,折断劈开成四束。” 唐伯虎心想:“这还是一付拆字格联,他上联中没有嵌名,那么我下联就必须嵌名了。虽然他出得清奇古怪,却也有趣……” 略一思考,便答道:“阊门造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祝枝山点头连连称赞:“不错,不错!” 小船穿行在两岸枕河人家的幽深水巷,到了半塘桥,祝枝山见了又出上联:“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 唐伯虎一时想不出,不免抓头搔耳。祝枝山见状哈哈大笑:“小唐啊!告诉你吧,这付上联据说是当年王安石出的,一时难倒了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不见得你比苏东坡还高明吧?” 船过半塘后,河面渐渐宽阔舒展,虎丘塔遥遥在望,一下触动了唐伯虎的灵感,他得意洋洋地吟道:“九层楼阁,登临中阁五层中。” 祝枝山听了暗暗称奇,但他是有名的“洞里赤练蛇”,聪明得有点刁钻促狭,最会扳错头:“好是好,但还有一点瑕疵。我这上联中的‘山’和‘三’是同一个音,在相应位置,你那下联中‘楼’和‘五’不是同一个音了。” “去去去!不要‘象牙筷上扳叉丝’!再说这上联你还是偷来的,该罚的是你!” “算了,我再出一联,唐伯虎。” “啥事体?” “你错了。” “错在何处?” “我这上联就是‘唐伯虎’三字,是人名对,你对的是‘啥事体’,不是错了吗?” “哎呀!你是‘捉冷取’(苏州话即偷袭取胜),原来是拿我的名字开玩笑。嗨!有了,我对‘赵子龙’!” 祝枝山说道:“嗯!伯和子是辈份对,又是等级对:公侯伯子男。龙和虎自不必说了,不过,唐和赵两个姓对仗可有否出典?” 唐伯虎答道:“唐和赵是朝代名对战国名,如何还不工整?我唐伯虎是名士,他赵子龙是名将,一文一武,一今一古,这里我还用了个暗对呢!” “喔!如此说来,果然妙极了!” 橹声咿哑中小船穿过一个个桥孔,眼前是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但见: 青山隐隐,碧水粼粼。 桃花醉脸醺醺,杨柳飞絮滚滚。 山巅耸塔巍巍,路上行人纷纷。 红栏水阁,谁家弦索一声声? 风过处,隔岸花香阵阵。 祝枝山指着两座相连的小桥说道:“看绿水桥青山桥,风景这边独好。” “对三多巷九胜巷,楹联何处不工?” 祝枝山一听不禁笑起来:“哈哈!你真是吃了猢狲脑子,比人还要聪明。我刚才是随口说说罢了,你也认为是对联了,一下子对了十三个字。” 唐伯虎说道:“‘吃一次亏,学一次乖’。跟着你不得不学乖些,不然又要吃你活儿了”(‘吃活儿’,苏州话即上当。也许这是苏州话中唯一的带儿字化音的词汇。) 祝枝山赞道:“‘三多巷九胜巷’对‘绿水桥青山桥’,上下联都是姑苏地名,一个字也不能调换,真是绝妙好联!” 这时附近画舫上飘来悠扬宛转的歌曲声。 唐伯虎侧耳听得有些神往,就问船娘:“哎!你能不能也唱一曲给我们听听?我们多付你一点小费。” “那边是船伎,还有配着丝弦乐器。我是船娘,不好和她相比的,我最多只会唱唱山歌。” “山歌也好,文人还喜欢把它创编为竹枝词呢!” “刚才听两位相公讲啥个绿水桥青山桥的,那我就唱一只山塘上桥的山歌吧!” “那最好了!” 船娘清一清嗓子,开口唱道: 七里山塘七里桥,桥连堤来堤连桥。 横跨河上桥七座,竖贯堤上八座桥。 唐伯虎道:“唱得倒蛮清脆好听,就是最后两句,啥个桥七座八座,听得我七荤八素。” “喔!这个相公勿晓得了,山塘‘横跨河上桥七座’,指的是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竖贯堤上八座桥’,指的是白姆桥、毛家桥、桐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万点桥。合起来正巧是横七竖八。” “喔!原来如此,本来以为这山歌编得像清汤光水,经过你这么一解释,味道出来了。” 那撑篙的船娘听说摇船的多得了小费,也自告奋勇:“刚才相公讲到竹枝词,我倒会唱的,还加亦是唱山塘的,不过亦要多拨我一点铜钿。” “啊!你还会唱竹枝词?那你就唱一曲让我们听听吧!铜钱嘛,只要唱得好,多给你一点没关系。” 她就缓缓地唱起来: 人在舟中便是仙,山塘七里画屏连。 侬家自有苏台曲,不去西湖唱采莲。 唱得字正腔圆,清新雅致,二人不禁叫好。 祝枝山说道:“小唐!听了她们唱呵,我又想出一联了:‘竹枝词唱声声慢。’” 唐伯虎眼乌珠转了两圈,答道:“花山道登步步高。” 这对联看来平淡无奇,却暗藏几个曲故,‘声声慢’和‘步步高’分别是词牌名和曲调名。花山是苏州一座山,有摩崖石刻“花山鸟道”。但这付对联被祝枝山发现一处犯规:“小唐,刚才你听船娘唱山歌,大概听昏了头,这付对联破了规矩,如何嵌名花山了?” 唐伯虎答道:“我看是你昏了头,自已不认识自己了。这上下联中嵌入了你的名号‘祝(竹)枝山’三个字。” “啊!我倒没有看出来。不过我又要说了,枝和山对得不工,并且都用了平声。” “哎呀!这有出典的,叫‘猪(枝)——头——三(山)。” 看官也许有些不懂了,苏州有句俗语叫“猪头三牲”,缩脚语就叫‘猪头三’,意思是牲畜。这里唐伯虎借用来嘲弄祝枝山,这对联中嵌了他自己的名字都有没有看出来。 “呵呵呵!我的精明都被你学去了。也好,今天我和你都有了嵌名联,小唐不愧是江南第一才子!满腹诗书,出口珠玑。” 唐伯虎心想:祝枝山他今天出的五付对联都是怪题,不是在考考我,简直是难难我,但多被我一一化解,连过五关。现在让我出一付更加刁钻促狭的上联,狠狠将他一军! 于是他说道:“祝老兄!让我也来出付上联,你来对对子。” “好,请!” “上联是‘虎丘山上山无虎’……” 祝枝山道:“这容易。” “且慢!这上联并且还包含一条谜面,谜底是个‘岳’,丘山岳。你下联中也要隐藏一个字谜,也要用拆字格谜。”唐伯虎说完后对他笑笑。 祝枝山想:小唐发狠劲了,存心要报复我、刁刁我,出的这付上联还要连字谜,字谜还要用拆字格,设了一道道关卡,天下从来没有过,就是叫孔夫子的阿爹也对不出来。难道我要输了…… 祝枝山见唐伯虎果然才华非凡,但恐怕从此傲气抬头,也要压一压他,于是他正一正衣襟,语重心长地说道:“小唐啊!对联嘛,应该照字面字义上对,要讲究珠联璧合。如果不管上联立意对否,另外再设置几个‘外插花’,天下人都对不出来,便洋洋自得,万金征下联,以为天下绝对。其实他自己也根本对不出来,最后这付上联只能像孤吊零零的死蛇一条挂在那里。如果大家都对不出下联,这难道是条好上联吗?” 唐伯虎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祝枝山捋着胡子又说道:“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付下联你自己对得出吗?你如果对得出来,我愿意输给你一百两银子。” 唐伯虎这时眼睛‘地牌色’,真有点懊悔“搬起石头压自己的脚”。 祝枝山不愧是祝枝山,一个脑筋急转弯,又哈哈大笑:“我说今天的船钱肯定要你回钞了。” “如何说来?” “你上联立意就错了。” “错在何处?” “明明是虎丘山上山有虎的,如何说成是无虎呢?” “你且说说看,而今山上何处有虎啊?” 祝枝山伸手一指:“哈哈!喏,这是你——这只‘伯虎’!” 苏州话中“伯”和“白”发音相同,只要语调稍稍一变,白虎就转为伯虎。 “哎呀!厉害,厉害!人家都说你是洞里赤练蛇,今天我终算领教了!”唐伯虎听了不由得也笑起来,只得付了船钱,于是两人携手上岸登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