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法入门

 昵称10726502 2013-08-04


有幸与各位喜好诗词的朋友交流学习体会。把我学习过的资料整理出来同各位探讨。该资料是结合近、现代有关材料编纂而成,希望能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人喜欢古诗词。本吧也缺乏有关资料,供大家参考。望多批评指正。

我国诗的起源较早,最早的《诗经》是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中期,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始称《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这一时期的诗都称“古体诗”,此时的诗是按照古代的诗体而写的,没有一定的规范。在律诗尚未定型化的时候。诗人也绝非完全按律写诗,因此。平仄不合,对仗不工也大量存在。有人称为拗体。因拗体不属正规律诗,后来写此种诗的人很少,渐转入律体诗(又叫“今体诗”)上来。

     一、诗论:

【唐】刘禹锡:“圣人感人心,而天地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莫切呼声,莫深乎文;故诗贵和平,令人易晓,温柔敦厚,诗之本教也。”又曰:“片言可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
于诗者能之;风雅体变而兴同,古今调殊而理一,达于诗者能之”

【明】吴宽:“诗可以观人的性情,情性偏隘者其词躁,宽裕者其词平,端静者其词雅,疏旷者其词逸,雄伟者其词壮,酝籍者其词婉,涵养性情发于气,行于言,此乃诗之本色也。”

【明】方孝孺:“作诗最重丰致,意欲圆;语欲活,气欲流;藏深思与寓言之中,发天趣於摸题之外,可也。”

【明】解缙:“诗在相题,不可一律而论;有宜含蓄者,则意当浑;有宜豪放者,则意当露;有宜庄重者则语当痛快;有宜轻送者,则语当流利。”

【明】商辂:“诗之写题处妙在亲切,其出题处妙在有美刺之隐情,喜怒哀惧恶欲之深意。”

【元】范德机:“诗贵乎实,实则随事命意,遇景得情,如传神写真各尽其态自不至有重复蹈袭之患。”

【东汉】杨弘:“诗要铺叙正,波澜阔,用意深,琢句雅,使字当,下字响。”又曰“人所多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则自不俗。”又言“诗中用字,一毫不可苟;倘一字不雅,则一句不
工;一句不工,则全篇皆废矣。”

【元末明初】宋濂:“诗为韵所缚,作者须以题意为主,韵为客。

【南宋】张南轩:“作诗不可直说破,须知诗人婉而成章。”

还有许多名家论诗,不详叙。


     二、诗法:

(一)、先将粘平仄:(学诗者先要知平仄,不然,句虽工巧,不入规矩)

七言律式(首句平起平收式,以二、六字为准):

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句单)

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初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二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三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要粘四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五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六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七句)

二三句同,四五句同,六、七句同、首尾句同谓之不失粘,一句差,则全首差。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音,东西南字是平声。

律诗中七言第2、3句;4、5句;6、7句相粘(2、4、6字,1、3、5不论)。五言为2、4句相粘(2、4字,1、3不论)。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术语。依照四声,将平仄分两大类,平: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仄:包括上、去、入声。仄,从字面理解就是不平,是平的对立面。写诗填词作曲就是巧妙的运用这两类声调有规律的交替的出现,使声调产生变化多样、不单调,读起来有音乐的美感。
平仄在诗词曲中的变化是在本句中交替出现的;平仄在对句中与本句比是相反的。

历史上最早的诗歌如《诗经》、《楚辞》以及后来汉魏时代的诗歌都是有韵律的,但其韵律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严格的规定。到了南北朝时代,由于翻译印度佛经,中国人懂得了音韵学,发现了汉字的四声。于是作诗讲求平仄,唐初形成完备的今体诗(律诗)。从此中国诗歌走上了音乐性更强的格律化的道路。

  (二)、四声与声调:

上面讲到平仄就联系到四声与声调。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弄明白了什么是声调,四声也就不难懂了。

有人认为声调是由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是高低和升降。据此古代汉语分为四声:

1、平声,是一个中平调。

2、上声,是一个升调。

3、去声,是一个降调。

4、入声,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字典有一首“分四声法”的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艺子六氏辑》(41年版)有:

平声哀而安,(东至咸韵是也)

上声厉而举,(董至琰韵是也;现今平水韵应是董至豏韵)

去声清而远,(送至陷韵是也)

入声直而促,(屋至洽韵是也)

平水韵共106韵,分平声30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所谓上平声、下平声也就是平声上卷和平声下卷的意思,因为平声字多,就分成两部分;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具体参看《诗韵常用字表》。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入声,现在就语音来说,江浙、两广、福建、江西及北方山西、内蒙仍保存入声。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南大部分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四个声调是:

1、阴平:是从古代汉语平声、入声分化而来,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2、阳平:也是从古汉语平声、入声分化而来,是一个中声调(不高不低叫中)。

3、上声:从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入声分化而来,是一个降声调。

4、去声:从古代汉语中的去声、和入声分化而来,是一个全降调。

其主要区别于新韵没有入声,原古韵的入声被分化于现代汉语四声中。古韵的入声可以是现代汉语中的四声中任何一声。如“别”、“直”、“合”、“俗”在现代汉语中读平声,而在古诗词中却当仄声用。无须费力去区别它,只要按诗、词韵去作诗、填词即可。

三)、音韵和语音:

写诗作词填曲都要用韵,就离不开语音。随着语音的变化诗歌用韵也在不断变化,有其地域的差异。
韵大体上相当于汉语拼音的韵母。一个汉字有声母和韵母,如平水韵上平声一东中的“东”、“同”,拼成dong/tong,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上平声二冬中的“冬”、“彤”二字同样也拼作
dong/tong。为何分两部。其实相近韵部中的字,今天在读音上已没有什么分别,但在古代这些字的读音是有区别的,古人是照韵书写诗,这些字是不能混用的。就唐诗而言,当时的口语和韵书基本上是吻合的,依照朝廷颁布的韵书(称“官韵”)作诗,基本上是押韵的。
押韵是为了追求音韵的和谐美。但是有些诗读起来好像并不押韵。这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语音发生很大变化的缘故,自晚唐特别是宋代以后语音变化很大,而诗人仍然按韵书作诗,就出现上面的问
题。

(四)、对仗:

对仗就是诗词曲中的对偶。关于该术语来历已无可考。
对偶,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放在诗词句中相同的位置。使之并列起来。具体要求是对偶句即对仗句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或相反,词意相关或相对,平仄相对,一一对称。对仗的真正渊
源在于古代诗文中的对句,如最早的古书《易经》,其《系辞》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老子》、《诗经》都有这种例子。这些对偶,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随着四六体骈文和五、七言律诗的出现对仗才逐步规范起来,形成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对联及其它艺术。
一般来说,对仗的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可重复。

以上规则是律诗和词中的对句所必须遵循的。(有的词中的对仗可以同字相对,也可以同声相对,以后另论)。
对仗中要注意“合掌”,即对句与出句的意思完全一样,对句与出句完全同义,历来是作诗之大忌。

古人为了论诗方便,把律诗分四联:

第一、二句,称作首联(古称《破题法》,有《起句法》共十五法)。

第三、四句,称作颔联(古称《颔联法》。

第五、六句,称作颈联(古称《颈联法》)。

第七。八句,称作尾联(古称《缴结法》,有《结句法》十七则)。

对仗种类繁多,比较复杂。现就主要的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其他较少见的少时提示一下,知道就可以了,有兴趣再详谈。

律诗中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

1)、数目对:如“三山”、“一水”、“三峡”、“五溪”前边的字都是数字,因而构成数目对。如“三山败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2)、颜色对:如“青天”、“白鹭”、“红雨”、“青山”前面的字都是颜色,因而构成颜色对。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3)、方位对:如“北极”、“西山”、“西望”、“东来”如“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这三类词很少与别的词相对,在律诗中非常多见。
另外,一般在对仗中,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等等。在很多情况下,不及物动词也可以与形容词相对,连绵字与连绵字相对。而且词性须一致。单说
名词对名词,也很复杂,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专用名词对专用名词。等等。从名词细目上分,还可以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体形、文化,武器、技艺、珍宝等等。

工对:词性、词类、句型等分别整齐相对的。

宽对:比工对要求宽一些,两句在大的方向相对,其中有的字、词不甚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为地理,“天”为天文。

借对:(又称假对):如杜甫《曲江》诗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也是数词,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借字对:(古称借韵对)如刘长卿《重别薛六》诗中“寄身切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借“沧”为“苍”与上句“白”字相对。眼昏常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鱼”(盂),爵(酒具)。再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下”(夏)。等等。

当句对:(古称“句中对”、“巧变对”)在诗词中有的在一句中自成对仗,如杜甫《白帝》诗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归马”对“戎马”,“百家”对“千家”。又如:“今空无古迹,宋复有唐文。”;“白头清鬓有存没,落日断霞无古今”等。

隔句对:(亦称扇面对),在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这样的隔句相对。诗中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亦,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我来思”对“昔我往亦”,“雨雪霏霏”对“杨柳依依”。词中的例子就更多了,《沁园春》上片的第4.5.6.7句和下片的第3.4.5.6句,均要求作扇面对。毛主席《雪》中的:“大河上下”对“长城内外”“顿失滔滔”对“惟余莽莽”;“唐宗宋祖”对“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对“略输文采”。对此,“词的句式”和曲的对仗中也将论及。

错综对:(又叫“犄角对”“交股对”,旧时两对有别)。对仗时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裙施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以“巫山一段”对“六幅湘江”。就是交错相对。又如“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对“少”;“密”对“疏”。

流水对:(又叫“串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相贯穿,各自的顺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又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中“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烘托出空灵的境界和文雅的氛围,亦属工对。

就句对:“白首丹心依紫禁,一麾五部净三边”。“一、五、三”对“白、丹、紫”。

不对之对:“自有生民来,未如今日盛”。对意不对字。

不对处对:“舳舻争利色,来往接风潮”。此不对而偏对也。

连珠对:“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奇健对:“五湖归去孤舟月,六国平来两鬓霜”。

律诗不拘对:“或起句用对,而中二联全不对着;或颔联不对,颈联不对,或八句全不用对者;或首尾似对,中二联不对者;只要不失粘皆名律诗也,一失粘,则为拗体非律诗也。

其他还有:实字对、虚字对、人物对、鸟兽对、花木对、数目对、巧变对(类似于句中对和流水对)、情景对、怀古对等。

起句法:实叙、状景、问答、颂美、反题故事、吊古、伤今、怀愁等十五法。

结句法:劝诫、祝颂、自感、自爱、含情不尽相思、寓意、等十七法。

另对句中有眼用实字、眼用虚字、眼用响字、用拗字、拗句换字、子母句等十余种句法。

五)、对粘:

根据以上对仗的内容和规则,再研究对粘就很容易理解了。
对仗是从律诗各联,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内容与词性上说的。而“粘”则是律诗平仄方面的规则,律诗分四联,每联两句,其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上句和下句(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关系叫“对”,平仄是相反的。就是相对立的,所以称“对”。如不符合这个要求叫失对。后联出句的平仄与前联对句的平仄相同就叫做“粘”。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做“失粘”。合对还是失对易于分辨。辨别“粘”还是“失粘”比较难。但是,只要盯住五律后联出句第二、四字与前联对句第二、四字的平仄是否相同就行了。相同就是粘,不同就是失粘。七律多两字,除了看二、四字,还要看第六字。如:

根据诗法(一)、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3粘2;5粘4;7粘6)

欲 (下) 丹 (青) 笔,-〇仄平平仄

先(拈)宝(镜)寒。-平平仄仄平-第二字平、四字仄。

已(惊)颜(索)寞,-〇平平仄仄-第二字平、四字仄。第二字平平相粘;第四字仄仄相粘。

渐(觉)鬓(凋)残。-〇仄平平仄-第二字仄、四字平。

泪(眼)描(将)易,-〇仄平平仄-第二字仄、四字平。第二字仄仄相粘;第四字平平相粘。

愁(肠)写(出)难。-平平仄仄平-第二字平、四字仄。(“出”入声,属仄声)

恐(君)浑(忘)却,-〇平平仄仄-第二字平。四字仄。第二字平平相粘;第四字仄仄相粘。

时 (展) 画 (图) 看。-〇仄仄平平

第2、3句第2字:拈-惊,平平相粘;第4字:镜-索,仄仄相粘。

第4、5句第2字:觉-眼,仄仄相粘;第4字:凋-将,平平相粘。

第6、7句第2字:肠-君,平平相粘;第4字:出-忘,仄仄相粘。

一、三、五不论。

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古(仄)-留(平)-客(仄)。

秋草独寻人去后,-草(仄)-寻(平)-去(仄)。2、3句仄平仄相粘。

寒林空见日斜时。-林(平)-见(仄)-斜(平)。

汉文有道恩犹薄,-文(平)-道(仄)-犹(平)。4、5句平仄平相粘。

湘水无情吊岂知。-水(仄)-请(平)-岂(仄)。

寂寂江山摇落处,-寂(仄)-山(平)-落(仄)。6、7句仄平仄相粘。
君何事到天涯。

一、三、五不论。

粘就是在固定的位置,平粘平,仄粘仄。严格以此规则来做律诗,就可以使声调有韵律美,否则就没有声调的美感。绝句同律诗一样,因为绝句只有四句,所以五言绝句只有2、3句第2、4字相粘。七言绝句2、3句第2、4、6字相粘。

(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前人在谈律诗、绝句的平仄时,有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该口诀为何人所创亦不得而知,《切韵》后面载有这个口诀,有的学者认为《切韵指南》是元代作品。明弘治本无此口诀此口诀,康熙本收入了这个口诀。这的口诀是指七律和七绝而言。意思是说律句、绝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而二、四、六字必须分明。当然,第七字平仄也必须分明,因为韵脚在第七字,逢平必韵,加上“对仗”的要求出句末字必仄。
另该口诀是指七律、七绝说的。对于五律、五绝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诀也就变成了“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同样第五字的平仄也必须分明(同七律第七字)。对于初学者明白这个口诀可以吧律诗复杂的平仄关系条理化,有益于入门。
但这个口诀也并不完全确切和科学,易引起初学者误解。一些名家指出“.....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汉语诗律学》83页.王力)。在五言“平平仄仄平”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的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非论不可了。以保持三尾韵基本句型,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于七言仄脚句子来说可以“一、三、五”不论。对于七言平脚句子只有“一、五”两个字不论,第三个字非论不可了,古人在这样的句子中,宁可“二、四、六”不论也绝不在此处用一仄声。为的是避免律诗的大忌----孤平。对于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一、三”不论,平脚句子只有一字不论。
还应指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是不完全的。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必须分明。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不一定分明;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六字也并不一定非要分明不可。“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是相对而言。
“综上所述,对于律诗的格律,还是认真钻研一番,真正弄通为好,这不只是学律诗的需要,也是欣赏律诗的需要。至于作律诗,能严格按格律赋诗当然最好,不过这的确不容易,要慢慢来,由浅入深。只要肯专研,学习上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关。实在没有兴趣看是很枯燥的诗词曲律,也不要硬去“写诗”“填词”“作曲”。不要凑上五十六个字,就标上“七律”。那样还不如写新诗为好,根本没有什么格律限制。”----张福有----

(七)、孤平

所谓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除了韵脚的平声之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也就是上句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而不能用仄声字。孤平是律诗之大忌。唐代律诗中几乎没有孤平,《全唐诗》中也只找到两个例子:高适《淇上送韦司仓》:“醉多适不愁”:“醉”应平却仄了。李颀《野老曓背》:“百岁老翁不种田”:老应平而仄了。科举时代,试帖诗不论作得多么好,如果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可见古人对此重是的程度。

(八)拗救

拗救是律诗、绝句常用的技法,填词、作曲有时也用。拗救是两个意思:

“拗”:是指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

“救”:是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必须在适当的位子上补偿一个平声。这种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这种句子,就变成古风式的律诗了。为了避免孤平,在律绝中就现出了一种特定的格式,五言的“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王力先生称其为“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很常见。但多用于律诗的第七句。如: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

毛主席《送瘟神(其二)》中的“我欲因之梦寥廓”等。

拗救有四种:

1、本句自救:在该用五言“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要在第三个字处补一个平声字,以免孤平。该句成“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五字补一平声字,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如李白《夜宿寒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字的重复为诗家所不去)其中第四句“恐惊天上人”中的“恐”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字,如第三字仍用仄声,只有第二字“惊”是平声了,犯孤平。为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用了一个(天字),变成“仄平平仄平”。需注意的是孤平只出现在平脚句子中(仄平脚)。律诗的其他句型不可能出现孤平。


2、对句相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或三、四字用了仄声,在对句的第三或三、四字补偿一个平声字。原格式“仄仄平平仄”就变成“仄仄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变成了“平平平仄平”。如:“野火烧不尽”中“不”字本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不”,作者在对句上该用仄的地方用了一个“吹”字。

3、大拗必救:(亦属对句相救)
在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平声字来补偿。如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出句第四字“此”应平却仄,本应是平仄脚句子,被“此”字改变了“平仄脚”的句型属大拗必救,在对句的第三字用了一个平声“空”字来补偿。

4、小拗可救可不救:(亦属对句相救)
指的是出句平仄脚(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用一平声救。算小拗,可救可不救。但精于抝救技法的诗人,遇到这种“小拗”常常也用救。如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的“孟”应平却仄,便在对句“风流天下闻”的第三字应仄改平声“天”字救。
再如,苏轼《新城道中》的“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情”,“篱短”,出句属平仄脚(平平仄,又叫仄脚),此句中第五字“竹”,本应平声,“竹”字是入声属仄(入声【一屋】韵第三字),不合仄脚(平平仄)的格式。苏轼便在对句中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位置,用了个平声“沙”字,仅一个“沙”字即救起出句的“竹”字又救起本句“自”字(本句为平脚“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的仄声拗(犯孤平)。这也是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结合运用。2、3、4只是指仄脚句子而言(平仄脚)。


(九)、古风式的律、律绝

从格律上说,是可以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一般称古诗和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所谓今体诗不是“今天的诗体”,而是唐代就有的一种分法和说法。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而对他们所写的诗称作古体诗。古体诗是按照古代的诗体而写的,古代的诗没有一定的规范,因而不可能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王力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在律诗尚未定型化的时候诗人也并非按律写诗,因此,平仄不合、对仗不工等情况大量存在。如崔颢的《黄鹤楼》等。李白、杜甫、苏轼都有古风格调的律诗,失对、失粘。因而有人将这种体称为拗体,因不属正规律诗,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恨少。
同诗分律诗和古诗一样,绝句也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而古绝则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古绝是古体诗的一种。不受格律限制,不用平仄,而用仄韵。也不讲就粘和对仗。如李绅的《悯农》(二首)。押仄韵,显然为古绝。也有押平韵的,但也不属律绝,如李白的《静夜诗》。也有在古绝和律绝之间的如孟浩然的《春眠》,基本合律,但用仄韵,又失粘。同时还有柳宗元的《江雪》也是仄韵。以上可见古绝和律绝的界限不是截然可分的。大体上掌握了这方面知识就可以了,主要学习、钻研律诗。

(十)、起、承、转、合

起:起如开门见山,突兀峥嵘,或如闲云出壑,轻逸自在。

承:处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

转:处如洪波万顷,必有高原。

合:处如风回气聚,渊泳含蓄。

然一句有一句起承转合,一首有一首起承转合,十首有十首起承转合,今人作诗十首,只是情景反复,十首只有一首意也。

(十一)、诗家四则

句:一诗之中,妙在一句为诗之根本,根本不凡,则枝叶自然殊异。复如威将示权,奇兵翕合。君子在位,善人自来。

字:一字之妙,所以含趣之微,一诗之根所以生一字之妙。故夫圆活善用如转枢机,温清自然如瞻佩玉。

法:病在(腐)、在(浮)、在(常)、在(暗弱)、在(生强)、在(无谓)、在(枪棒)、在(嘴爪)、在(不经)、猷陶家营器,本陶一土而名等差非一。然有古形今制之别,精朴浅深之殊,贵

各具体用形制之似尔,诗则诗矣而名制非一。汉晋(高古)、盛唐(风流)、西昆(秾野)、晚唐(华藻)、宋氏(乖缕)、泊江西诸家造立不等,气象差殊,各求其似者而。


格:所以条达神气吹嘘兴趣非音非响,能咏而为之犹清风徘徊于幽林,遇之可爱。微径荣纡於遥翠求之愈深。

(十二)、诗家十利

意:作诗先命意(立意),如构宫室,必须法度形制以备与胸中,始施斧斤,此已实验,取譬则风之于空,春之于世,虽覱有其迹,而无能得之于物者。是以造化超空,变化已成,立意不凡,情真愈远。

趣:意之所不尽而有余者之为趣(弦外音也),是犹听钟而得其希微,乘月而思游汗漫,窅然直用,将于造化者交流,此其趣也。

神:其所已变化诗道,濯炼性情,会秀储真,起源达本,皆其神也。

情:是由中心静想中生,不必尽论,不必不论,犹月于水,触处自然,神于诗,为色为染,情染在心,色染在境,一时心境会融,而情出焉。

气:其于条达为清明,滞著为昏浊,情贵乎流通虚往无碍盛大,等平空量,气微蔼如春和然,非果有所自而生之者愈不可不知。

理:有所兴起而言也(应有道理),故凡一事之感,一物之悟,皆兴起也。而其悲懽(同欢)通塞,总属自然,非有照设,惟不尽其所已尽之兴,犹王家之疆理也。

力:今之发足,将有所即,靡不由是而达。......(要有力度,功力和才力要驯熟精深)。

境:耳闻目击,神寓意会,凡接于形似声响,皆为境也。......(立境,引共鸣耳)。

物:凡引古证今,当如己造,无为彼夺,缘望失真。......(适当引证)。

事:(举事要明,不落俗套)。



(十三)、作诗准绳

立意:要高古浑厚,有气概,要沉着,忌俚弱浅陋。

炼句:雄伟清健,有金石声。,

琢句:宁粗毋弱,宁拙勿巧,宁村毋华,忌野俗。

写意:意中写景,议论发明,

书事:景中含意,事中嵌景,细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用事: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下字: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着迹、只使影子、虽死当活用。

押韵:押韵稳健,则琢句有精神,如柱磉(柱下的石墩)之欲其坚固也。

(十四)、体式

风体:风者,列国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其言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婉而善人,微而不露,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所谓有先王之风也。

雅体:雅者,朝廷之事,公卿大夫之诗也,有箴规劝诫之心,有忠厚恻粗之情,陈美辟邪之意,而恺切敷陈,明晰正告,能使人悚然而动听。

颂:颂者,宗庙之诗,用之歆格鬼神者也,主于扬盛德,叙成功,达诚敬,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能令人肃然而恭。穆然而思也。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措之事常在言外,比意虽且而却浅,兴意虽浅而味长。

兴:兴者,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也,然兴比相似,只是有炤应为兴,无炤应为比也。

(十一)、(十二)两项()内注解为本人所作,因不通古文,解释有误,请原谅。请按您自己理解的意思叁考解读。


三、诗窍

(一)、诗有体志

1、风韵切畅曰(高):如左太冲诗:“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评文”。“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是其高也,

2、体格闲放曰(逸):如“左挹丘袂,右拍洪厓肩。”是其逸也。

3、放词正直曰(贞):如“山峰高无极,泾渭杨清浊。”是其贞也。

4、临危不变曰(忠):如唐太宗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是也。

5、操持不改曰(节):如“捐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是也。

6、立性不放曰(志):如左太冲诗“习习笼中鸟,举翔触回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是也。

7、风情耿介曰(气):如吴均诗“何当数千丈,为君覆明日。”是也。

8、缘景不尽曰(情):如班婕妤诗“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是也。

9、气多含苛曰(思):如苏子卿诗:“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是也。

10、词温而正曰(德):如谢灵运诗:“南州实炎德,桂树陵寒山。”是也。

11、检束防闲曰(诚):如古诗“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是也。

12、性情疎野曰(闲):如江文通诗“桂栋留复飚,兰寮定冬霞。”是也。

13、心迹矌诞曰(达):“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是也。

14、伤其迫切曰(悲):如王仲宣诗“临穴呼苍天,泪下如梗糜”是也。

15、哀怀隐痛为(苦):如水立和尚诗“県针刺出江山血,截管吹伤天地心。”是也。

16、词理凄惨曰(怨):如古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宜相与言”是也。

17、有为而言曰(意):如古诗“青青陵上陌,磊磊涧中人。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

18、体裁劲健曰(力):如沈约诗“咏歌麟趾合,萧管凤雏来。”是也。

19、神情安寂曰(静):如谢朓诗“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乃谓意中之静也。

20、相隔辽绝曰(远):如王维送晁监还日本诗“向国惟看日,归帆但言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不如“渺渺望水,杳杳望山。”乃意中之远也。


(二)、诗有(情)(景)

作诗不过情景二字,情景兼者为上,偏到者为次。

1、情景兼到者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

2、情到者如“长疑即见面,翻致久无书。”是也。

3、景到者如“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是也。

4、景中寓情者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是也。

5、情中寓景者如“卷帘惟白水,隐儿亦青山。”是也。

6、情景相触而不分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也。

7、一句景一句情者如“白首多年病,秋天昨夜寒是也。

以上情景之实证,或一联景、一联情,或四句景、或六句情,皆可。但欲以情结之,惟情可以全篇言,苟无法驻之,易如流俗。故曰赋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者,非初学之所能也。

(三)、诗中句法

1、问答:“谁其获者妇与姑?何日东归花发时?”

2、当对:“白狐跳梁黄狐立?妇女行泣夫走藏?”

3、上三下三:“凤凰乐(奏)钧天曲,鸟鹊桥(通)织女河。”

4、上四下三:“金马朝回门似水,碧溪天远路如年。”

5、上呼下应:“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6、上应下呼:“素鍊抹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

7、颠倒错乱:“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8、言颠理顺:“海岸夜深长见日,寒严四月始知春。”

9、直书句:“郑县亭子涧之滨,一去三年竟不归。”

10、两句成一句:“屡将心上事,相与梦中论。萧萧千里马,个个五花文。”(四句只一句意)。

11、上二下五:“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12、上五下二:“杖履叹世者谁子?中天月色好谯看。”

13、上六下一:“微红几处花心吐,嫩绿谁家柳眼开。”

(四)、诗有内外意

1、内意欲尽其理:如颂美箴是也。

2、外意欲尽其象:如日月山河草木鱼虫是也。

3、内外含蓄,方入诗格:如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旌旗喻号令,日月喻时明,龙蛇喻君臣,宫殿喻朝廷,微风喻政教,燕雀喻小人。言号令明,臣奉行也。政教出,小人向化也。旌旗龙蛇,外意也。号令政教内意也。

(五)、诗有三体

1、以声律为窍。

2、以物象为骨。

3、以意格为髓。 


(六)诗有四炼

炼字

炼句

炼意

炼格

炼句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

(七)诗有五理

1、美:“都来消帝道,浑不用兵防。”美君在道德以服远人。

2、刺:“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徭。”刺税重也。

3、规:“幸无偏炤处,刚有不明时。”规圣人行号令,亦有不明时。

4、箴:“日暮碧云合,佳人期不来。”规佞人进而使贤人不仕也。

5、诲:“明河明上没,芳草露中哀。”诲明时,草泽中贤人不得用也。

(八)诗有偏法

有一字一思之句者,如李长吉(唐)之诗也。

有行云流水之句者,如卲尧夫(宋)之诗也。

(九)、诗有喜怒哀乐四得之辞

1、喜而得之其辞(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是也。

2、怒而得之其辞(愤)如:“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是也。

3、哀而得之其辞(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是也。

4、乐而得之其辞(逸)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是也。

(十)、诗有喜怒哀乐四失之辞

1、失之大喜其辞(放)如:“东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也。

2、失之大怒其辞(躁)如:“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是也。

3、失之大哀其辞(伤)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是也。

4、失之大乐其辞(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达南陌头。”是也。


(十一)、诗有上中下

纯而归正者正,如:“几席宴尧舜,轩辕立禹功。”是也。

淡而有味者中,如:“闲防太古石,醉卧洞庭秋。”是也。

华而不浮者下,如:“华山插宝髻,石竹修罗衣。”是也。

诗有三般句:

有自然句:命题属意,如有神助,归于自然。

有容易句:命题率意,遂成文章,归于容易。

有苦求句:命题用意,求之不得,归于苦求。

(十二)、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花叶草茅是也。

三曰连珠: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黄槐绿槚是也。

五曰叠韵:仿佛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春树秋池是也。

(十三)、诗有物象比
日月比君臣、龙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泽、雷霆比君威、山河比君邦国、阴阳比君臣、金石比忠烈、松柏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鱼虫草木各以其类轻重比之。

(十四)、诗有魔有癖
好吟而不工者才癖,好奇而不纯者格癖。


(十五)、诗有四不入格

轻重不等。

用意太过。

指事不实。

用意偏枯。

(十六)、诗有五忌

1、格弱:则诗不老。

2、字俗:则诗不清。

3、才浮:则诗不雅。

4、理短:则诗不深。

5、意杂:则诗不纯。


(十七)、诗有八病

1、平头病: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
如:“(今)(日)同宴会,(欢)(乐)难具陈。”(今)--(欢)同声,(日)--(乐)同声。

2、上尾病: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同声。

3、蜂腰病: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两头大,中心细,似蜂腰也。
如:“闻(君)爱我(甘),切(欲)自修(饰)。”(君)--(甘)同声,(欲)--(饰)同声。

4、鹤膝病: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所以两头细,中间粗,如鹤膝也。
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扎。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来)--(思)皆平声也。若一句举其法。首尾须避之。第三字不得与第五字相犯,第五字不得与第七字相犯。

5、大韵病:重叠相犯,如五言诗以(新)字为韵者,九字内若用(津)(人)字为大韵病。
如:“(胡)姬年十五,春日正当(炉)。”(胡)--(炉)自同声也。

6、小韵病:除本韵外,九字中不得有两字同韵。
如:“客(子)(已)乖(离),那(亦)远相送。”既是。大韵(子)与(已)同声。小韵五字内最忌,九字内稍缓。

7、正钮病:壬纴任人一钮。一句内有壬子,更不能犯壬纴人字也。
如:“我本汉家女,来嫁单于庭。”家与嫁二字系正钮也。

8、、旁钮病:五言诗一句内有月字,更不可用元远怨字,此是双声,即旁钮也。五字中急,十字中稍缓。旁钮缘声而来相忤也。



四、诗式

(一)、辨别比兴赋

(二)、辨别格体

(三)、辩别诗外杂体

六言诗体、杂言诗体、促句诗体、三五七言、一三五七九言、一至七咏酒、一至九联句体、一至十咏梅、回文诗体、龟山回文、题织锦回文、仄体诗体、叠字诗体、句句用字诗体、全仄诗体、五平诗、五仄诗体、四声诗体、平上诗体、平去诗体、平入诗体、叠韵诗体、两韵诗体等。我们重点是律绝,对杂诗不做详细介绍。有对杂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单独提出来,另行研究。

五、格律
律诗、绝句都是由四个基础句型组成:
如五言
1)、仄仄平平仄。
2)、仄仄仄平平。
3)、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平。
根据平仄反、粘各组成四种格式。实际上这四种基础句型各做为四种格式的首句,又都是组成四种格式其他句子的句型。1)、2)两种格式的2、3、4句的句型是相同的:3)、4)两种格式的2、3、4句的句型也是相同的。其他的格式同理。熟悉了律格往往根据首句的句型就可以推知其他的句型。

(一)、五绝的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平平仄----天下伤心处,
平平仄仄平----劳劳送客亭。*
〇平平仄仄----春风知别苦,
〇仄仄平平----不遗柳条青。*
注:“〇”为可平可仄,声韵同下一字;“*”为韵脚。以下同。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仄平平----拔翠五云中,*
平平仄仄平----擎天不计功。*
〇平平仄仄----谁能凌绝顶?
〇仄仄平平----看取日升东。*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平仄仄----暗芳春色晓,
〇仄仄平平----水影夕阳微。*
〇仄平平仄----寂寂深烟里,
平平仄仄平----渔舟夜不归。*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南山宿雨晴,*
〇仄仄平平----春入凤凰城。*
〇仄平平仄----处处闻弦管,
〇平仄仄平----无非送酒声。*



(二)七绝的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〇平平仄仄----荷尽已无擎雨盖,
〇平〇仄仄平平----菊残犹有傲霜枝。*
〇平〇仄平平仄----一年好景君须记,
〇仄平平仄仄平----最是橙黄橘绿时。*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平平仄仄平----折戟沉沙铁未消,*
〇平〇仄仄平平----自将磨洗认前朝。*
〇平〇仄平平仄----东风不与周郎便,
〇仄平平仄仄平----铜雀春深锁二乔。*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〇仄平平仄----风传画阁空知晓,
〇仄平平仄仄平----雨湿江城不见春。*
〇仄〇平平仄仄----堆案绕床君莫怪,
〇平〇仄仄平平----已经愁思古时人。*

4、首句平起平收式
〇平〇仄仄平平----秋风四面足风沙,*
〇仄平平仄仄平----塞外征人暂别家。*
〇仄〇平平仄仄----千里不辞行路远,
〇平〇仄仄平平----时光早晚到天涯。*


(三)、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共有四个基本句型:

〇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
〇仄仄平平
以上四个基本句型交替变化,就构成了五律的四种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平平仄----见说蚕丛路,
平平仄仄平----崎岖不易行。*
〇平平仄仄----山从人面起,
〇仄仄平平----云旁马头生。*
〇仄平平仄----芳树笼秦栈,
平平仄仄平----春流绕蜀城。*
〇平平仄仄----升沉应已定,
〇仄仄平平----不必问君平。*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仄平平----八月洞庭秋,*
平平仄仄平----潇湘水北流。*
〇平平仄仄----还家万里梦,
〇仄仄平平----为客五更愁。*
〇仄平平仄----不用开书帙,
平平仄仄平----偏宜上酒楼。*
〇平平仄仄----故人京洛满,
〇仄仄平平----何日复同游。*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平仄仄----几行归塞尽,
〇仄仄平平----念尔独何之?*
〇仄平平仄----暮雨相呼失,
平平仄仄平----寒塘欲下迟。*
〇平平仄仄----渚云低暗度,
〇仄仄平平----关月冷相随。*
〇仄平平仄----未必逢矰缴,
平平仄仄平----孤飞自可疑。*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凄凉宝剑篇,*
〇仄仄平平----春去夏犹清。*
〇仄平平仄----天意怜幽草,
平平仄仄平----人间重晚晴。*
〇平平仄仄----并添高阁迥,
〇仄仄平平----微注小窗明。*
〇仄平平仄----越鸟巢干后,
平平仄仄平----归飞体更轻。

(四)、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共有四个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个基本句型,实际上就是在五律四个基本句型的每一句型前面,各加两个字,但所加的两个字,其平仄与原句首字平仄相反,这四个基本句型交替变化,就构成七律的四种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〇平平仄仄----诸葛大名垂宇宙,
〇平〇仄仄平平----宗臣遗像肃清高。*
〇平〇仄平平仄----三分割据纡筹策,
〇仄平平仄仄平----万古云霄一羽毛。*
〇仄〇平平仄仄----伯仲之间见伊吕,
〇平〇仄仄平平----指挥若定失萧曹。*
〇平〇仄平平仄----运移汉祚终难复,
〇仄平平仄仄平----志决身坚军务劳。*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平平仄仄平----锦瑟无端五十弦,*
〇平〇仄仄平平----一弦一柱思华年。*
〇平〇仄平平仄----庄生晓梦迷蝴蝶,
〇仄平平仄仄平----望帝春心托杜鹃。*
〇仄〇平平仄仄----沧海月明珠有泪,
〇平〇仄仄平平----蓝田日暖玉生烟。*
〇平〇仄平平仄----此情可待成追忆,
〇仄平平仄仄平----只是当时已惘然。*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〇仄平平仄----重阳独酌杯中酒,
〇仄平平仄仄平----抱病起登江上台。*
〇仄〇平平仄仄----竹叶于人既无分,
〇平〇仄仄平平----菊花从此不须开。*
〇平〇仄平平仄----殊方日落玄猿哭,
〇仄平平仄仄平----旧国霜前白雁来。*
〇仄〇平平仄仄----弟妹萧条各何在,
〇平〇仄仄平平----干戈衰谢两相催。*

4、首句平起平收式
〇平〇仄仄平平----三年谪宦此栖迟,*
〇仄平平仄仄平----万古惟留楚客悲。*
〇仄〇平平仄仄----秋草独寻人去后,
〇平〇仄仄平平----寒林空见日斜时。*
〇平〇仄平平仄----汉文有道恩犹薄,
〇仄平平仄仄平----湘水无情吊岂知。*
〇仄〇平平仄仄----寂寂江山摇落处,
〇平〇仄仄平平----惟君何事到天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