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贵旧梦不言归

 苏迷 2013-08-04
通贵旧梦不言归
  踏上前尘,竟入旧梦。
  自渡僧桥进山塘,从现代到了唐朝。
  周末,人流如川。身着古装的梨园人,在老街古戏台相会,演绎富家千金怜书生、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悲欢离合,为外来游子开出一角宣泄情感的天地。人声鼎沸的食铺酒店前,飘进飘出的是声声笑语:采芝斋茶食、乾生元麻饼、黄天源糕团,五芳斋汤包,林林总总大包小包流出店门。以松鼠鳜鱼闻名于世的松鹤楼,早已门庭若市,食客盈门。逛游山塘,驻足名胜,觉悟老街昨日的风流;梦依水巷,漫步闹市,寻觅古人留下的衣香。
  河堤老屋,依着古朴的通贵桥。水波映白墙,飞鸟影黛瓦。小船橹声咿呀和着妇人沿阶石至河滩的足音:边漾河水洗刷衣衫器皿,边东家长西家短相互应答。这是明朝时所建单拱石级通贵桥的古韵今音。山塘玉涵堂的吴一鹏与菩提庵前郭方伯友善,过从甚密,牵手造桥,以便往来,起名“通贵”,有互通至贵、富庶山塘之意。
  一步步登上桥石,一级一级与历史贴面舞蹈。那扁砌青砖的压条石栏杆,精工细雕,在身边呢喃。石刻题款“里人吴三复重建通贵桥”,清乾隆五十三年重建时题;石痕“光绪六年玖月吉旦”和“虎丘清节堂昌善局募资重修”,光绪六年九月再修时题。凸现清时手工匠人的手指茧痕,在喋喋诉说隐痛。桥如弯月,桥洞围着水中倒影,晃晃然连成一圆。河滩踏步挑于河面:高与低,半截在驳岸中;藏与露,半截在水面上;虚与实,全依着河屋根基。参差变幻,水巷古艺。
  坐在桥畔藤椅上。从酒吧捧出三两瓶啤酒、几盅零食,在柔和绚丽中欣赏山塘的水巷旱街,这是怎样的糯软温馨。邻座,听口音是结伴而游的北方朋友,正在兴奋地讨论:是黄河文明风茂了华夏,还是江南文章丰裕了中原?是的,不管你是谁,都可以在山塘走进自己的心路。
  夜落山塘,一扇扇门窗关了,一盏盏街灯亮了。
  正是读河识波好辰光。一手扶栏,徐步登级,凭栏凝望,满目古时光影。街角河边竹本无心,屋檐窗前月色有意。临水小楼:前门山塘街,后门山塘河。晚风吹不尽忆旧情愁,一丝一缕飘浮淡淡酥酥甜蜜。通贵桥下夜行的小船,橹声细柔,轻舟诉情,是流淌的梦。
  站在古桥上,隐隐感觉虎丘山泉轻波潺潺过桥洞向东流去。白氏山塘,筑在阊门城郊。想当年,来来往往是进城卖花的村妇、送茧的蚕娘和经商的过客。“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指的就是通贵桥、星桥连着阊门的热闹了。西去郊远是冷清陌地。香烟飘忽普济禅寺、善音民生普济桥、青山绿水姊妹桥,静静守望着虎丘塔影。白堤山塘,几番修葺;古道残迹,几经蹉跎。王朝兴衰,岁月更替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临水而居的人家,是生活在画卷中的,这里的子民有福。白居易,是一位贴心于民的好官。
  夜已深。斜对面,站在茶楼沿河屋檐下的三两外国青年,正在窃窃私语。是的,自然、社会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交融。人生有近半时间,穿行在飘忽的时空身不由己;又有许多生活的节点,招引人去琢磨、猜测和想象。生活的滋味,思考的美丽,探寻的奇妙,就在这轻轻慢慢的不经意中沉浮。这些远道而来的年轻西人,兴奋着交谈着,活生生融入了这古色古香的夜山塘。他们在细细感悟这块最是富贵风流的土地?还是在体味经历千百年世代轮回的东吴故事?
  呵呵,也许都不是,只是在议论:晚风中站在桥上的那个白发老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一壶碎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