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军扫荡中根据地民众:出现准备欢迎日军 交款送情报

 数字人生6688 2013-08-06


在边区各地经常出现太平观念等种种不利于反“扫荡”的思想:

第一,思想上麻痹大意、轻敌,没有认识到日军“扫荡”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如1941年8月,日军对冀中7分区的大“扫荡”;对北岳区的秋季“扫荡”。当时都认为日军在青纱帐期间不会“扫荡”,一旦敌人“扫荡”便惊慌失措。

第二,村民抗日意志不坚定。出现应敌、给日军交款送情报。“有些村还想准备欢迎敌人”,当遭受损失后,“情绪立时低落,悲观动摇”。

第三,迷信落后。面对日军“扫荡”,一些村民上庙烧香祷告“全仗神保佑”。

针对以上情况,采取了措施进行准备:

第一,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加强思想上的准备工作。针对群众的“太平观念”,“向群众做深入地宣传动员与解释,说明日军“扫荡”之特点及八路军必胜之条件”,“防止惊慌失措或麻痹现象的发生。”使根据地军民建立起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

第二,反对动摇妥协,坚持斗争到底。主要是反对支应日军。比如,北岳区地委提出:支部不能离村子太远,“如若敌人在村内或村附近占了临时据点,一定要坚持对敌斗争,绝不允许回村送礼,成立敌伪组织支应敌人”、“凡是回村送礼支敌的就以汉奸论处。

第三,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召开反“扫荡”胜利大会,介绍各个战线的民族英雄,表扬奖励模范,追悼英勇殉难烈士,以发扬边区军民英勇牺牲的崇高气节。“对日军汉奸国特的各种反动宣传、挑拨离间”,进行公开的驳斥与解释”,收集揭发日军暴行,“广泛地开展控诉复仇大会,提高人民仇敌心理”。

第四,认真的执行锄奸政策,做好锄奸工作。当时,边区有许多人“反扫荡时被抓走的,后来又放回来”。对此,“各地应密切注意其中派来的敌探特务奸细”。其次是加紧站岗放哨工作,严格检查行人,彻底认真地清查户口,详细登记移动人口。有了充分准备,就为反“扫荡”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