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昔日老北京几种月饼

 LuXin4164 2013-08-06

再谈昔日老北京几种“月饼”

【吃货笔记】月饼记忆。失传已久的宫廷月饼 左:翻毛月饼 【吃货笔记】月饼记忆。失传已久的宫廷月饼 图:提浆月

我自编博文近400篇,其中网友点击率最高的就是那篇《自来红与自来白》这篇介绍老北京传统月饼的文章。这使我深感欣慰,因为看到了那么多的朋友依然那么关注、那么喜爱老北京传统食品。所以弘扬老北京传统食品文化有广阔前景!

眼下,又快到中秋节了,看来又面临新一轮的“月饼大战”!因已司空见惯,所以对于那些店家和“托儿”及有关单位无聊的闲人怎么吹牛、怎么咋呼、怎么炒作;一些人怎么上当、怎么起哄、买什么、吃什么等,我已经根本不关心啦,也没必要考虑这些!但是既然朋友那么关注和喜爱老北京传统月饼,我就再根据自己的“寡闻”,把另外两种主要传统月饼来介绍一下吧。不过担心的是,介绍时会想起那时候吃月饼的口感和口味儿,怕忍不住又要垂涎三尺啦!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主要有“自来红”、“自来白”、“提浆”和“翻毛儿”四种。前两种已发博文谈过,所以再谈谈“提浆”和“翻毛儿”吧。

 “提浆月饼”(简称“提浆”)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月饼,其外形与广式月饼相似,所谓“提浆”,是指月饼的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提奖”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起到酥松的作用。其馅料主要有冰糖、青丝、红丝、玫瑰、青梅等。其特点是外皮油润细腻,松软适口,耐贮存。 “提浆月饼”名称的由来,据说是由于提浆月饼的皮面是冷却后的清糖浆调制面团制成的浆皮,在熬制饼皮糖浆时,需用蛋白液提取糖浆中的杂质而得名。我从小喜欢吃提浆月饼,而且住家附近有很多大小糕点铺都卖这种月饼。记得我五岁那年,我父亲所在单位有几位从南京来的同事到我家过中秋节。一位叔叔提到想尝尝老北京的提浆月饼(当时我家准备的月饼是全家人喜欢吃的自来红和自来白),于是我父亲立刻到胡同口南边不远的一家糕点铺买来提浆月饼。那时候即便是一些不知名的小糕点铺,做出的糕点似乎比现在一些所谓“名店”做得都好吃。买回的3斤提浆月饼,那位叔叔一下子就吃了足有1斤。其他两位叔叔吃了也说好吃。

大概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北京城里的提浆月饼似乎还没有“走味儿”。虽然有些店家在做法上有点“创新”,但无非是把月饼做大,甚至有的月饼直径近1尺。为的是在中秋节时,家庭人口多的在切月饼时能满足每人一块儿,这倒也方便了群众。而后,那提浆月饼不知道为什么,渐渐地吃起来从滋味儿到口感,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再往后大概除了“挂名”的提浆月饼外,好像“提浆月饼”似乎绝迹啦!

至于那“翻毛月饼”(简称“翻毛儿”),由于外表看起来像普通的酥皮点心,所以似乎提不起太多人的兴趣,尤其是没吃过这种月饼的人们。其实这“翻毛月饼”不仅来历不简单,而且口感别有风味。这种老北京京式“月饼”据说是从清朝末年起就被老北京人乃至一些上海人另眼看待。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关于“翻毛月饼”名称的一个传说。

据说这种诞生于清朝年间的月饼,刚出炉后放于桌上,然后轻轻拍打桌面,那外层白色酥皮即如雪白鹅毛一样轻轻飞起。放在嘴里尝一口,那口感不黏不硬,鲜香松软、甜而不腻。翻毛月饼乍看像普通酥皮点心,但其馅儿却是北方风味儿,内有椒盐、桂花八宝等。此外,由于其外皮层次细密,面皮与油酥层次多,可以轻易见到一层面皮一层酥,用手一拍即如鹅毛飞起,而其他酥皮点心却做不到这一点。据传,有一回慈禧太后老佛爷牙口不适,可为她安排的早膳照样是口蘑肥鸡、山药炉肉等菜,其实这些菜纯粹是摆样子,御膳房的师傅知道老佛爷晨起爱喝粳米粥就炒黄瓜酱等。于是经总管太监同意,就特地备了这几样小菜,同时还做了一盘月饼,一同端上了桌。老佛爷一瞧,立刻就变了脸,问:“谁传的旨让上这么硬的点心,谁能咬得动?”说罢用手一拍桌子,吓得太监们个个魂飞胆破,以为大劫难逃了。再看桌上那盘月饼,酥皮飞起如雪白的鹅毛,老佛爷拿起一块尝了一口,不黏不硬,入口就化,不但鲜香软糯,而且回味悠长,当时就乐了,问是谁做的饽饽,叫什么,怎么还能翻出鹅毛来?太监顺口答:“此乃姑苏细点。”于是老佛爷赐名“翻毛月饼”。此后翻毛月饼在京城红极一时,也就成了京城月饼。

虽然“翻毛月饼”在京城到处都有卖的,可真能一拍桌子就翻出毛来的,据说除了御膳房的大概就是老字号“致美斋”的。可是我对这点不大认同。因为从我儿时起,我家不仅在中秋节之际买这些传统月饼,像自来红、自来白、翻毛儿也是我家平时的早点。记得有一家京城历史悠久的老字号糕点铺,其开业后的第一块牌匾上的题字,就是我的一位亲戚写的。该店的翻毛儿的表皮儿,也是一拍桌子就飞起“鹅毛”。还有一家老字号糕点铺,其少掌柜的每逢春节必去我家拜年。他家店铺的翻毛儿,不仅能拍案飞起来,而且似乎更像“鹅毛雪花儿”。所以翻毛儿享誉京城绝非偶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翻毛儿那“毛儿”不飞了,不用说拍桌子,你就是拿扇子煽,它们也不飞,真妄称“翻毛儿”了。渐渐 地,它就融入“酥皮点心”行列了。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一些老字号糕点铺上市的一些中秋月饼来看,倒还是名副其实的“月饼”,如正明斋等糕点铺卖的“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等,那滋味儿、那口感、那外观,也能为老北京人所接受。而近些年随着年年的“月饼大战”和一些商家及“专家”的“大胆创新”和刻意炒作,随着“天价”月饼的接连问世,随着最后大量的剩余月饼成了“回收物资”等稀奇古怪的现象的蔓延,人们,包括一些老北京人,似乎对中秋节的月饼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以至于闻“月饼”而心惊肉跳、吃月饼感到甜得腻人、吃多了感到似乎要呕吐等!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不信您就看看,现在究竟还有多少老北京人在乎中秋节的月饼?“月饼”似乎成了部门、人们之间送礼的“工具”、公关的“武器”。尽管在一些所谓“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字号食品店里,依然能看到所谓的自来红月饼,但是那月饼的“个头儿”已经从“成人”变成了“婴儿”;那20元1斤的标价、走了味儿的口感,连老北京人都望而却步,那些外地人大概就更不认这“亲”啦!一次在某超市的标着一家著名老字号商家的玻璃柜台前,我站了半个小时(我太太去买东西,我本人不喜欢逛商场,这也是我停留的原因),为的是看看有多少人买那自来红月饼,结果,半个小时竟没有一个顾客来买!这也可能说明不了问题,但是从我本人讲,已经不吃这些所谓的“老北京月饼”啦!

看到这篇文章,可能会有年轻的朋友笑我“守旧”,但是我真为自己儿时能吃到正宗口味的老北京传统月饼感到自豪!也为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没吃过那些正宗的老北京传统月饼,而感到遗憾!消逝的食品已成为历史;留存的老北京传统食品一旦“变味儿”,也算“名存实亡”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