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渔村里那些事——玉溪新闻网

 七里山人 2013-08-06
玉溪乡村纪事(之二)
老渔村里那些事

http://www. 2013-07-31 22:54:33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玉溪新闻网讯 (记者 陶晓兰 文/图)

   “老河咀,水淹大门槛,娃娃放在家堂上,小船拴在门闩上”。老河咀村,一个紧邻江川县城的老渔村,是玉溪渔文化的代表性村落,同抚仙湖、星云湖边的诸多渔村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悄然发生着改变。

湖岸边的渔船,像离开湖水的鱼。

  村里有座白龙寺

  夏日清晨,天空已露出些凉爽澄净的样子,老河咀村开始苏醒。

  6点钟,王乔信起身出门。村道上人还不多,路旁一栋正在建盖的房屋,木头梁柱在天空下静默站立着,与周围棱角生硬的水泥房形成鲜明对比。他侧头看了一眼,继续往湖边走去。这天是7月17日,是个“大日子”,村里的白龙寺要“上梁”了,作为老河咀村的当家人,为这件事他已操心了三年。

  白龙寺是村里人最看重的一栋建筑。100多年前紧挨星云湖边的白龙寺,如今夹杂在高低不一的水泥民房之间,距离湖水已有百米之遥。考虑到成本因素和实用性,重建的白龙寺除大殿保持土木结构,两边厢房已改用混凝土浇筑。许多人早早地摆放好糕粑粑、水果、“挂红”用的被面、毛毯等。一串串火红的鞭炮像门帘般挂满大殿,村里老人正与工匠做着最后的准备。看了一圈,没有什么纰漏,王乔信的心放了下来。9点半,震天的鞭炮声中,“上梁”仪式开始了,在王乔信和几百名乡亲的注视下,大梁缓缓上升并安放在屋架上。

  这一刻,许多村民的心稳妥了,孩子们却只是雀跃着好久不见的热闹。

  据史料记载,为祈求风调雨顺,村民出海平安,老河咀人在清朝道光年间建造了白龙寺。历经175年风雨,这个紧邻星云湖畔的村庄已从当年的18户人家繁衍到997户3500人。作为星云湖畔渔产业最发达的村落,老河咀村是江川县一年一度开渔节的主角、千舟竞发的表演地,几百年来,村庄、人、湖泊相互依托,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渔文化,祭拜白龙是当地的重要习俗。而如今,工农业发展侵蚀下的湖泊离昔日荣光越来越远,老河咀村也在变化中不断适应着一切。

  90岁高龄的张焕容老人记得,自己16岁结婚后,平常就住在湖上窄小的席夹船里。湖水清澈见底,每天拿到的鱼却只够换几碗稀饭。“拿不到鱼,就只能饿肚子!”打鱼本就是个体力活,解放后,分到田地的张焕容上了岸。包产到户后,种田、织网、打鱼,生活越来越好,白龙寺的香火也越来越旺。“因为这个寺,村里出‘海’从来没死过人。”张焕容老人虔诚地说。

  每年开“海”前,是老河咀也是白龙寺最热闹的日子。前一夜,渔民到白龙寺祭祀祈愿。也因为如此,历史的风雨对白龙寺没有造成破坏,可流逝的时光却让这座老建筑逐渐走向颓败坍塌。三年前,村里决定拆除重建,让白龙寺的庇佑一直延续下去。

  距白龙寺不远的一座老宅里,一位没去参加仪式的村民却撇撇嘴说,信这个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富的富,穷的穷。

  但更多的老河咀人说起白龙寺,说起捕鱼总有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

  靠手艺吃饭

  鼎盛时期,老河咀人人会织网,家家有梭子,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成群的村民聚在一起边织网边闲聊。每天1000张网的产量,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销往全国各地,赢得“江川网”的称号。

  如今虽已难见当年盛况,但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依然能寻见织网的工具或身影。王乔信说,靠着村里20多家渔网销售大户,带动全村80%以上的人参与,每年为村里创造3000万元的收入。加上客运、捕鱼、务工、种植等收入,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142元。因为有了织网的技艺,“只要不懒,就不愁苦不到钱”成为老河咀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富足的生活首先反映在住房上,村里大多数人家是水泥房,有的还留出漂亮的庭院,用于停放车辆。

  一个干净的农家小院,张林顺夫妇和儿媳在宽敞的一楼低头忙着手里的活。56岁的张林顺从小织网,渐渐喜欢上这门手艺,渔民纷纷上门请他织网。张林顺说,以前织网多用麻线或蚕丝线,织好后要用猪血桐油加工才经久耐用。后来改用胶线,省了许多工序。

  十多年前,潮汕地区的机织网进入江川,以其低廉的价格迅速将手工网逼入绝境。“拿小白鱼的网,手工织需要1000多元,机织100多元就能买到。”张林顺说。很快,手工网从市场上彻底消失,沿湖无数村庄彻底放弃。

  老河咀人却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因为机织网只是半成品,还需进行接网、拴浮漂铅坠、打腰箍等才能使用。在这点上,老河咀的手工技艺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他们开始进行半成品加工,从而形成一个以渔网销售大户为龙头,连接几百户人家的渔网加工村。

  “县城卖渔网的,都是老河咀人。”王乔信说,有的销售大户已经挣下几百万身家。李润仙家的渔具店在村里一个三岔路口,椭圆形的门脸进去,等待加工和已经加工好的渔网堆满房间。经过中间商,他们家的渔网不仅行销全国,还进入东南亚国家。李润仙说,他们家只属于中档规模,但50多人常年稳定的加工队伍,仍为他们家近百万元的年销售额提供了保障。“这是手上就会的活计,不贪玩的人每天挣个五六十元不成问题。”

  张林顺飞梭织网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但他的手艺仍有用武之地,并为家里带来可观的收益。靠着在渔网加工上赚到的钱,他们家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儿子张鹏程却不愿再干织网的活。离县城仅1.5公里的老河咀村,在城市的逐步扩张中,已跟县城连在一起,张林顺骑8分钟自行车,就能把孙子送到县幼儿园。县城里在建项目多,30岁的张鹏程觉得,每月一结、每天150元的建筑工比在家织网好多了。“织网看着赚得轻松,付出的是时间、耐心和定力。”张林顺叹息着。

  老渔村的困惑

  白龙寺前,已经少了早晨的热闹,只剩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闲聊着昔日湖水的甘甜和白龙寺的繁盛。

  几十年前,白龙寺门前这条主要村道还是一条河,每到雨季,发源于白龙潭的河水就翻滚而下,将街道淹没,“大家出门都打赤脚,不小心还会被冲到海里”。但刮北风时,可以捡到从湖里逆流而上的星云白鱼。1958年以后,上游陆续修建了水库,河水开始变小;围湖造田,又将湖水逼退许多。

  1984年开始,江川将流经县城边的这条河流填平,修成了湖滨路,并延伸到老河咀村,直达湖边。1986年,占地83亩的湖滨公园修建完成,公园里游泳玩耍的人流摩肩接踵。上世纪90年代初,日均游客达到5000人次。1997年以后,星云湖水质明显下降,湖滨公园风光不再,只有离公园100多米的老河咀人继续在此流连。

  7月下旬,站在公园里当初游客下水的地方,浑浊发绿的湖水已在十几米外,裸露的湖滩上,一名男子在冲洗车辆。

  随着水质变化,湖里的大头鱼、马鱼、白鱼等土著鱼消失。王乔信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下海打鱼,有月亮的夜晚,湖里的鱼群和大鱼都看得见。钓鱼时,湖里撒把碎米,过来的鱼清清楚楚,想钓哪条就钓哪条。

  “水质不好,现在连虾都不见了。初中时湖水很清,能见度在1.5米以上,放学后去湖边随便都能拿个几斤。虾全身透亮,用油炸过后最好吃。”47岁的张涛良开着小卖铺,闲时喜欢写点文章,内容大多与老河咀的捕鱼习俗有关。他说,以前湖水清、水草多,湖里的土著鱼长得快,发鱼时,湖岸边密密麻麻都是虾和各种小鱼。

  现在呢,“水坏了,不知道以后还会变成什么样?”张涛良说。

  人越来越多,水质下降,捕鱼船只却不断增加,星云湖开海捕鱼的时间只好从半年、4个月一直缩短到如今的每年20天,且湖里的鱼主要靠政府投放的鱼苗。   

  每年12月24日,开海前夜,村里准备打鱼的人家还是挤满了白龙寺,祈愿的香火照亮着每个人的脸庞。对于他们来说,一年中最主要的收成,就靠这20天。

  张林顺也打鱼,其余300多天,他仍然与渔网纠缠在一起,日渐丧失比较优势的加工费却让他有些惆怅。“终有一天,这门手艺会失传的。”夕阳西下,已经暗下来的房间里,张林顺边织网边轻声说了一句。

  编辑:沈建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