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秘密:不好吃的“国家粮”

 相约归渡头 2013-08-06

在吾国,八旗子弟一向是个贬称,它指的是那些生活优越又无所事事的旗人后代。国人总觉得满清政权之所以垮台,就是因为它设立了对旗人的国家供养制度,使得他们养尊处优、人种退化,面临变局不堪一击。然而,假若我们对清代八旗的历史多一些了解,就会发现:一些旗人外表“潇洒”的背后,其实渗透着难与人言的辛酸。

八旗制度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开创。满人出征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八种颜色的军旗互相区别,故称“八旗”。后来,满族统治者又将征服的蒙古人、汉人编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民众称为旗人。

旗人入关前也是从事劳动的,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出征为兵,努尔哈赤当年就曾“计口授田”,即将土地平分给八旗民众。入关后,清廷让旗人全部吃上了“国家粮”,旗人对国家唯一的义务是当兵,家里有人当兵,政府就发给兵粮赡养家属。国家还制订了旗地政策,朝廷将京畿五百里内圈占的土地拨为旗产,强迫耕种的汉民缴纳沉重的赋税。顺治时,政府又制订了赈济八旗条例,进一步优待旗人。旗人还有一项待遇让关内汉人羡慕至极,那就是:世世代代不缴任何赋税。

按理,旗人享受了这么多特权,其物质生活应该非常优越,事实却并非如此。潘洪钢《细说清人社会生活》一书记载:康熙时代,旗人中开始出现贫困现象,有的旗人出征时连行装都办不起,在京师,一些宗室高级将领的后裔也吃不饱饭:“甚至四品宗室及格格、额附名位,求其一饱而不可得。”成都将军歧元的一个儿子回忆其小时候曾在夜间偷偷到外面卖萝卜,结果遇上定了亲的亲家,立即没命地逃跑。乾隆时,京师竟然有旗人靠做佣工养家。清中叶之后,旗人的贫困化日甚一日,旗人饥饿而死的事情时有发生,史书说:同治时青州旗人“衣敝履穿,形同乞丐”,“入冬以后,男妇赴乡乞食,死者甚多”。

旗人的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兵丁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低,同样一份兵粮得养活比以前多几倍的家庭成员。据历史记载:满清入关前,旗人总人口不是太多,三丁抽一,康熙时变成五丁抽一,乾隆时是八丁抽一,其后更有十五丁抽一、三十丁抽一。另外,清代高企的物价也加剧了旗人的困境。清初旗兵的军饷并不低,比如一名马甲每月的饷银是3两,每年的大米是64斛,出征时还另给补助。虽然从康熙时代到乾隆时代,大米的价格涨了四五倍,八旗兵丁的实际收入在下降,但道光以前,清朝的经济实力尚可,清廷对旗人的各种救济和补贴能够到位,旗人家庭尚不止于过不下日子。道光以后,历经外患内乱,银贵钱贱,政府规定下层兵士拿折色,即将米粮等折算成制钱。以前一千文钱可以当一两银子使用,道光时要一千六七百文才能当一两银子,咸丰时要两千二三百文才能折合一两银子。咸丰十年,兵饷分别减成,“骁骑校等项官兵,按四成实银,两成钱折开放”,一般兵丁只能拿到原饷银的六七成,旗人家庭的艰难可想而知。

读到这里,您也许会说:这些旗人懒得无法想象,家里当兵的名额少,兵饷含金量低,其他的人不会出去做事啊?农村的可以种田养猪、纺纱织布,城里的可以卖粮卖茶、教书行医,哪一样不可以来钱,不能维持起码的生计?然而,我得告诉您,这样想还真是外行了。满清政府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内心特别脆弱,别看他们也让汉族读书人做官,也赏汉族功臣紫禁城骑马、穿黄马卦,也给汉人立各种各样的道德牌坊,但其灵魂深处无时无刻不睁着一双警惕的眼睛,生怕一不留神就被汉人翻了盘子。为了让自己的政权“长治久安”,确保随时能够征到足够的可以对付汉人的满蒙兵员,朝廷规定:八旗人口只以当兵为业,不得从事农工商等各类谋生活动,政府对所有旗人实行“恩养”。上文提到的成都将军之子夜间卖萝卜、旗人做佣工都是非法行为,一旦发现,政府会重处。换句话说,旗人没有出去谋生以至贫困,不是由于个人的懒惰,而是因为制度的限制。

靠武力维持、充满阴谋算计的政治是弱势者的祭坛,也是既得利益者的坟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