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安证券:利率市场化冲击金融稳定的五大途径

 zzyc 2013-08-07
       利率市场化导致过度竞争,银行更容易冒险经营,不利于金融稳定。利率管制时期,各个机构之间通过非价格手段竞争(比如开发新的业务);放开利率后,机构开始具有动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加剧竞争程度。

  【《财经》综合报道】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伟11月5日发布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一《利率市场化冲击金融稳定》,指出利率市场化冲击金融稳定有五大途径。

  以下为报告摘要:

  历史经验表明,除少数几个经济体(如台湾)外,绝大多数国家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以及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的几年,都出现过金融不稳定。例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以及市场化完成之后的5年,银行机构倒闭数量急剧上升,其中储蓄机构表现更为显著,史称“储贷危机”;日本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是众所周知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银行危机”;韩国第一次利率市场化(1981-1989)之后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严重损害宏观经济的稳定,导致利率市场化失败,第二次利率市场化(1991-1997)之后是东亚危机。尽管除了利率市场化,各国金融不稳定的背后还有很多复杂的背景或原因,比如宏观经济恶化、资本账户的开放、汇率变化、金融行业进入条件的放开等,但利率市场化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之一。

  利率市场化冲击金融稳定的五大途径

  途径之一:利率市场化导致过度竞争,银行更容易冒险经营,不利于金融稳定。利率管制时期,各个机构之间通过非价格手段竞争(比如开发新的业务);放开利率后,机构开始具有动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加剧竞争程度。

  途径之二:利率市场化引发过度信贷,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容易导致银行危机。利率限制取消以后,银行由于竞争压力会做出不审慎贷款决策,倾向于以高利率向高风险项目提供信贷以获得高额回报,一旦经济衰退,这些企业就会拖欠债务和破产,导致银行破产。根据IMF的统计,信贷膨胀往往和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相关。发展中国家75%的信贷膨胀和银行危机相关,85%的信贷膨胀和货币危机相关。

  途径之三: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性更大,在存贷款期限错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功能之一是将短期负债转换为长期资产,将长期曝露于利率风险之中。

  途径之四:利率自由化导致的竞争使银行有激励从国际市场融资,加大债务风险。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银行会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在国内存款增长一定的情况下,银行将从国际资产市场融入资金以解决放款增长的压力,当然这前提是需要本国资本市场开放。

  途径之五:利率市场化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市场化以后,如果利率提高,比如阿根廷和智利,在逆向选择效应下,市场上将只存在高风险的借款人;而厌恶风险、安全的借款人将倾向于改变自己的项目性质,使之有高风险和高收益性,这种“风险激励效应”加重道德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