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穷人的灾难:高温考验中国热灾应急机制

 仇彦虎书馆 2013-08-08

芝加哥:建立独有的高温应急机制

在1960年,芝加哥发生了高温袭击城市的“热浪”灾害,短短4天内约有700人失去生命,这些人绝大多数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无家可归也没有足够多的钱可以得到更舒适安全的降温保护。在这次热灾之后,纽约大学教授肯林堡在研究芝加哥10年前的惨痛教训后指出,“必须将热浪作为社会灾难问题看待。热浪是一种特别的灾难,因为主要针对穷人。”芝加哥也因此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高温应急机制,令美国多个城市效仿。

芝加哥政府规定只要气温攀到90华氏度(约32.2摄氏度)以上,芝加哥义工将不时造访老人与体弱多病者。如果温度达到105华氏度(约合40.6摄氏度)以上,全市启动紧急计划,所有市政建筑都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免费开放供市民乘凉。

纽约:无微不至的高温关怀主义

面对热灾,纽约在全市建立了338个“凉爽中心”,这些中心就是具有制冷设备的大型室内场所,它们一般设在老年人活动集中区、社区公共场所,让没有条件享受空调冷气的穷人,可以在此躲避高温酷暑天气;而政府为了让更多的市民知道凉爽中心的所有具体地址,除了在各大媒体和网站上详加指点外,更是动用财力印刷了“防暑手册”,该印刷品中不仅包含338个凉爽中心的详细信息,更有针对防暑抗高温、节电等生活信息,更为体贴的是,在华人集中区这些印刷品是以中文呈现的。除这些典型城市之外,华盛顿还免费向低收入者家庭发放电风扇,并保证流浪者庇护所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

北欧:气温超35度可享带薪“热假”

热假的做法源于欧洲,北欧人只要气温超过35℃,他们就可以放假休息,而且为了不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国家还把热假作为法定的带薪休假写进了劳动法。而中国的带薪休假,“薪”指的是死工资,不包括福利、提成等收入,因此中国式带薪休假,也就成为了实质性的扣薪休假。而从放假动机来看,欧洲各国是“以人为本”,为人民健康着想而放高温假,但中国的情况则是“以电为本”,要避开用电高峰,需要相关的工厂等休工、放假,劳动者因此可得到休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