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笔记之七

 善护念1979 2013-08-08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经》笔记之七
或许自古以来,人们活在这个世上,都犯着两种通病,一是太过在乎眼前的利益得失,二则是太过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和看法。也难怪啊,毕竟都是肉身凡胎的,谁都无法摆脱核拒绝眼前利益的拉扯与诱惑;谁也无法不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和价值。但是现在的人也太过了一些(可能老子能活到今天的话,定会将这一章节的语气说得更为绝对了):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吧,他们一心经营于自己设置的狭小圈子二无以自拔,一有得利的机会,也不管于己究竟有没有实际的用处,便没有一个不冲着撞着往前挤的,全无了平日里的腔调于风度——所谓“争先恐后”,说的就是这一景象了吧;还有些朋友,他们不知哪来那么多的虚荣心,凡社会上时兴与流行的,也不管自己是否支撑得起,总是一味地跟在别人的潮流后边,不甘“落后”,为空身边的朋友因他的一时“疏忽”而看他不起;更有些人,他们外表上挺有修养,显得很有身份,但是一旦有谁的行为举动在有意无意间对其造成了哪怕芝麻大的利益影响,他便会不顾及任何后果,铢锱必较,呲牙必报……那些个蝇营狗苟的人每时每刻都想着、做着蝇营狗苟的事情,可是,如果你深入其内心里面,往往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也总是寻求着老子所说的“天地长久”来。其实他们应该多读读老子的这一章节,让老子对他们都来个耐心的“循循善诱”:所谓“天地长久”,正是要你首先不过多地考虑核关心自己的生存得失啊——凡事争先恐后、一味地拘泥于一时一事的细微得失,又如何获得“天地长久”这样的境界哪?
当然,相信老子(《道德经》第七章)这里的“其不自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指的并非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类的高尚境界,而应说的是一种做人的胸襟,即不要太过在乎自己的存在现实,凡事不要太过考虑眼前的得失,而要将自己的“长久”,建立在一种看似“与世不争”的人生境界上。倒不是要道德高尚到怎样的境界,只是太过刻意的追逐核寻求,往往会引起当事人的内心里面产生不该有的虚心和杂念,如此一来,满怀着自己的“不可告人”,私心变成利欲,行为举动就会产生不应有的夸张核变形,心态也随之变得不再能够自制,言语也会变得不由自主地言不由衷;过度的私心,将形成原本连自己也不想有的狭隘与冷漠了——如此,还会有什么样的“天长地久”呢?
对于普通人如此,而对于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不必是“圣人”),就更应在另一个层面看待老子的这一番言语了。
大凡有作为的人要做的事情(应该叫“事业”吧),往往在成功之前,并不会为普通人所理解与接受。而做事业的人,其经历的时间又不会是一个简短的过程所能企及的。在这个阶段当中,这个做事业的人,不过是搞学术,还是搞技术发明,甚至是做社会事务,都会遇到常人所无法领略无法想象的困顿和艰难、孤独与寂寞。如果这个做事业的人,不能如老子所述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能克服时时刻刻围绕在自己身边核灵魂深处的孤独,便无法最终实现自己的夙愿、理想或者说梦想。
一味地为现世俗事所左右,一味地顾及自己暂时的行为会在他人(社会)形成怎样的影响,这样的人,就连起码的普通人都做不快活,更枉论做事业哪。
总感觉这个章节,老子说的是他自己。不是吗?
                                                               
                                                                                     感于2009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