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之堂八周年庆(下)

 周口店人 2013-08-08

慈智双运 

我们看天龙不八部里头最厉害的是谁,是躲在藏经阁里头默默无闻的扫地僧。而武功最高强,在江湖上最能兴风作浪的人是谁,是一心想复国慕容博,跟一心想报仇的萧远山,他们两个都同入少林,偷学七十二绝技,每学一部,扫地僧都偷偷在旁边给他们放上《心经》、《金刚经》的修心善本,这两个号称聪明绝顶的武术奇才居然视若无睹,就只醉心于技术上的提升,拳脚上的修炼。最后呢?搞得善心不足,霸气有余,结果身体内的各路气机就在打架,最后把自己身体给练坏了,功夫居然成了助长恶心的工具,最后还是扫地僧帮他们化解冤仇,用善化心灵的佛经奥义,把他们从生死边缘拉回来。

所以老师常跟大家说,学中医这些智慧性的东西,要配上道家佛家这些清静无为,慈悲喜舍的心态。这样知识就可以日日长,心性就可以日日明。它们两方面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人之两足,缺一不可。一大一小,一长一短,一圆一扁,也不行。大小翅膀飞不起来,长短脚走不快,圆扁的车轮没法行驶。

我们因此便想到为何佛家叫做慈智双运,佛陀叫做福慧两足尊。而且慈还在智的前面,福还在慧的前面,人的清静心是福,救人以苦之心是慈,人先有慈福而后才有智慧,慈福跟智慧是一体的。

所以两面比较而言,我们学医者不缺乏典籍方术,更缺乏是慈悲心静。《大医精诚》上孙思邈也是这样告诫行医者,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足够的慈悲清静,人的法术智慧,就如同没有安装方向盘的车子一样,便容易入迷途,出事故。

所以这段时间叫大家看《百年虚云》的碟,看看那些身心清静,慈悲喜舍的修行者,是如何圆融处世,如何用慈悲心清静心去化解种种矛盾冲突。

老师说,我从里面看到的是中医,看到真正中医该怎么走。

 

非其人勿传 

如何把开方的药物思路理顺?

老师说,我们中药讲记快要出来了,花了一年多时间讲,搞了个人体药物图,把一些常用的经验药归类,比如鼻三药,咽三药,背三药,颈三药,头三药,腰三药,五脏各有三药,膝三药等,这些三药组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用,如虎添翼。把这三药放在人体图里头,一目了然,如果这样还搞不懂,那就出鬼了。这也是在术上要不断精进的道理。

学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不能够见人就把这东西传给他,不是说吝法不肯传,而是要看他适不适合学,有时你不传他反而是保护他,传了他却是害了他。就像三岁的孩子你给他八十斤的重担,立马把他压坏。

这医术尤其讲究次第,现在很多中医爱好者过来,他们也生病了,要调理,我常跟他们说,你身体太差了,要先把身体调好,不然学医徒劳无益,把命搭进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在这里也有很多个学生学医,学到身体五脏失调,心意识止不住,还不如不学医时健康,所以他们我都不建议看医书。

我们写书出来,是为了帮助更多人,而不是让他们生病费心意识。

这医书里头有很多秘密玄妙,一般底子不够厚的人,还不可以轻易传,传了反而害他,他听得越多越麻烦,因为他会学上瘾,他会琢磨,他会睡不着觉,他会入迷,对于心性纯正之人,这是好事,但对于心性不定,身体底子又薄的人,这无疑是最大的伤害。

就好像你没见到手机之前,拿到你眼前,这手机不就是一个方块,但是你一旦学会用这手机,进到里头世界去时,从刚开始玩简单的游戏,越迷越深,又聊天又看电影,又上网,有普通手机上升到智能手机,你发现这个塑料方块里头奥妙无穷。既可以接电话发短信,又可以打游戏看电影,还可以聊Q查资料。

你一旦把持不住心性,就开始沉迷,于是也不喜欢上班了,更不喜欢积极地干活,也不愿意与周围人沟通交流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关上。这些病人心性控制不住的话,你就不要帮他们开辟新领域了,不要再鼓励他们学医了,不然搞得心疲力竭,如同乱麻一样,你想一下,很多老中医搞了一辈子,都没有完全弄明白,何况半路出家,凭一时兴趣,搞它三五年就想弄明白,这不是把自己逼坏了吗?相比较而言,他们这些人更需要先把心性降伏住,先好好休息,养身体。不能没学爬就学跑,车子不能没有刹车就开上道。

所以学医之前,人要先学会控制自己心性。心性没控制住,好的东西会有坏的反应,心性控制后,不好的东西你能把它变成好的。所以古人说,凡学术医术之成就,视其为人存心。

还是《天龙八部》上的例子,我们看,当时虚竹和尚,接管缥缈峰,这和尚慈悲为怀,自己也根性淳厚,武艺高强,缥缈峰里面有一个秘籍宝洞,里头有天底下最上乘的各路剑法掌法,比如拈花指柳,兰花佛手,这些都是江湖上无数武痴毕生像追寻搜索的。这里面的东西历来只限于掌门人去观摩。

而虚竹他不懂,便带众弟子一起入内,他慈悲为怀,希望这些上乘功法都让众弟子学,众弟子乐于去学。结果,每人学不到一半,纷纷都觉得天旋地转,经脉逆行,呕吐头晕,心意识止不住,甚至隐隐有狂躁之感。

虚竹赶紧制止他们,方才知道他们根基不牢固,功力不深厚,去学这些玄妙的东西是很耗元气跟拼功力的。

这样他才领悟到,不是随便人能够进来学的,如果不是宅心仁厚,功底扎实,而学这些东西,反而会乱人心智,盗人精血。于是马上让众弟子离去,继续打基础,强身体,等根基牢固再来学习修炼,才不会误事。

所以老师便把人心古今做对比,越朴素的人心,就像早期的白屏诺基亚,它功能少,就闹钟发短信接电话,充一次电,够用个四五天。而越复杂的人心,就像现在出的各类智能手机,它功能多,既能下载软件,又能上网聊天,还可以玩各路游戏,看电影。它们充一次电,真正用起来,才不够四五个小时,很多人每天都必须充电,都觉得不够用。

可见,现代人的心性不能再开太多门了,再开下去,身体就变得更加虚劳,更加精疲力竭。因为奇奇怪怪的各种功能,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让身体的精气神统统透支耗干,让人的心难于专一处,让睡觉的神志难于放松安宁,这样心无片刻安,神不片刻宁,又被各种疾病折磨,这时又想分心学医,怎么可能呢?还不如把心收回来,要知道拳出尽力后,再打就没劲了。人体也一样,身体消耗透支过度,再想学好医怎么可能?

唯有先休息,先养生,古人云,身安而后道隆啊。

今人云,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学医。

所以来任之堂看病的病人,还有过来学医的学生们,他们很多都本末倒置了,不知道燃眉之急,并不是医术上的解惑,脉法上的开悟,而是需要心地上的平定,需要好好让自己进入休歇状态。

 

脉法何在 

有人向老师讨教脉法何在,如何快速把脉学好?

老师跟他说,脉法的道义在《清静经》在《道德经》,古籍上说,一个人能够久久保持心地平静,他的脉法就有凭,若人能久静,脉方有凭。

真正清静过后,就能够体察到别人平常觉察不到的微妙变化。所以脉法的根本还是在比谁的心更清静,而不是谁的知识像树杈一样更茂盛。

有个农场主他丢了一块金表在谷仓里,他就号令所有农民到谷仓去找,他的谷仓非常大,结果这些人找了一天也找不到,农场主便放弃了,后来有个小男孩,他在晚上的时候,到谷仓里面去,一下子就把表找出来了。

农场主要大家奖赏这小男孩,问他为何别人找不到,而他这个未谙世事的小男孩却找到了。

小男孩说,不是我找的,而是我听到的。

听到了,这大家都带着疑惑的眼光,不可思议地看着小男孩。

小男孩便说,在白天大家找得吵吵闹闹也要干活,整个谷仓都一片热闹,而晚上大家都休息去了,整个谷仓都平静下来,我就在地上用耳朵去听,很快就听到有滴答滴答的手表声音,我就按着声音的方向去找,虽然没有点火,但我一下子却找到了。

大伙儿不禁开怀一笑,这轰轰烈烈的大部队,找不到这个小东西,居然在静悄悄的时候,让一个小男孩给找到了。

可见人心在于平静,平静才能察微入细,才能够找到你想要的东西。毛泽东读书曾经特意到闹市里头去看,目的是培养一份平静的心,毛泽东他喜欢雨中跑步,在风浪中游泳,但他却另有目的,便是培养一颗波澜不惊,闲庭信步之心。

老师也常跟大家说,脉法就得从清静心里出来,在这个红尘浮躁的世事里头,脉法的真诀,绝不是浮在水面的瓶,而是沉在水底的珠。你的心沉了吗,你的心静了吗?

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啊!

 

行中医的心路历程 

现在不少学生面临着回去要自己开药房或诊所行医,他们疑惑如此年轻的中医,老百姓会不会相信你们呢?

一个学生便想请老师讲一下,这任之堂八年,老师是如何行医过来的,怎么从小做到大,从低处做到高处?

他们说想一听些励志的。

老师说,你的心真的想干中医时,你就转变了,你们想听一些励志的,我一开药房后,我的药柜子不到这里的五分之一。这药房以前开在桥那边的拐角处,刚开始只有几十味药,还是用塑料盒子装的。怎么用三四十味药应付一些常见病呢?

当时你们莫小看,来把脉看病的一天也有二三十人,有些从房县过来的,他抓药时就疑惑地问,就你这点药,好像摆地摊一样,能看病吗?

但看到每天又有二三十人号脉,他就信了。

刚开始也没什么人,但为何越来越多人,很多是周围厂里过来的人,因为我们中医会号脉。我就跟他们号脉打赌治病,很多人号出脉来,都跟他们的实际情况相似,他们就信了。

常见的这些病痛,说准后,你在他们心中地位就高了。毕竟现在的中医,虽然根在民间,但真正会号脉的医生却越来越少了。所以正因为这东西少了,你又会这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随着三十四味药不够用,我们就开始搞到八九十味药,花了一千多块钱买药柜子,当时还在犹豫买不买,但看病号日渐增多,病人信心底气足了,我们底气也足。

所以药柜子一做好后,底气就更足了。

谈到熬药,周师傅就最知道,我们在外面摆四五米长,最多一天要生十八个炉子,那时是没有帐篷,哪像你们现在熬药,这时已经是最幸福的时候了.

当时三九严冬,我们是一样干。每天十几个炉子,拉入拉出,哪像现在这么清闲,条件这么优越。

后来发现实在太热了,便搭了一个棚,围成一个圈在里面熬药,就几个平方,那时都觉得太幸福了。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真叫幸福啊!太阳直晒不到,雨水淋不到,这就知足了。

知足能够让一个人心安定下来,心安定下来,事业就更能做得开,知足的人烦恼会少,稍有小成就,便会觉得很幸福。只要条件差不多,自己个人去努力,就会很起劲。所以刚开始创业,自己开药房,要有知足的心态。

行医路上,还有不少阻力,但一句话,你只要一颗心扎到临床,日夜读书,背书,这些阻力都会成为过去。你这颗心只专注于医上面去时,会发现这些阻力,原来是最少的。但人生如同风筝,没有适当的阻力、风力,你也飞不起来。关键是你要迎难而上,逆风而上。

好像虚云法师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一样,经历整整三年,为报母恩,这是常人不敢想不敢行的。很多东西当你下一个念头后,你会发现,再大的苦,也就那回事。都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三年很容易过去,我这八年不都过去了。管它时间长短,我就认我眼前现在又没有尽到力。如果你今天种树,明天就想到要速成,立即收货到硕果。这样的心态是很苦的,急功近利,反而一事难成。

很多人学医行医,都像速成,没有速成班,有速成的心态,就是不良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让人学习学得很苦,很急很燥。不能甘于平常,更不可能从平常中发掘神奇。所以说,速成有没有,即使有,那也是化肥激素催化剂催出来的,那不好吃。而经过缓慢地沉淀,吸收天地自然精华,这样才能茁壮成长。我很庆幸在开药房那四五年,基本上很少真正地外来干扰,使我能潜心于医道。有觉悟的医者,他是更喜欢清静淡泊的,而不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甘得住清静淡泊,后面的都有。

你们说十年八年算不算长?对很多人来说,一年两年他都急了,他不能把心安下来,反而再长时间也干不出风浪。现在大学毕业生一出来后,这个单位逛一两年,屁股还没坐热,又到那个单位去逛一两年。想要快点成就,想要节省时间,想不到一回头五六年就过去。还没干出什么东西来。所以说你决定步入社会,决定做起中医,就要一条心在这件事上。心越专,越有利于成就。

我这里每带一个学生都很有压力,如果他们学了回去用不上,那怎么办?所以我们都力图简洁地把中医教好。你们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过来的,虽然他人的成就不可复制,但却可以参考。

总之学习行医的心态很重要,有个学剑道的弟子,他要拜当时最厉害的剑道大事为师父。

这弟子想要尽快练成上乘剑道,他便问大师说,师父我跟你学剑道,要多久才能成就处师?

师父淡淡地随口说道,十年。

这弟子一想,我现在都二十来岁了,再挨个十年都三四十岁了,最年轻的时间都过去了,要等到十年后才能出师,这不是太晚了吗?

于是这弟子说,师父,如果我精进地训练,加倍功夫,那要多久呢?

这剑道大师还是淡淡地说,那要二十年。

这弟子听了就更急了,以为师父说错了,便重新再说道,师父,加入我把吃饭的时间都用到练剑上,每天比师兄弟们练更多的时间,那我多久才可以处师啊?

这剑道师父更是淡淡地说,哦,那估计要三十年。

这弟子听了更加不可思议,愣了,说,师父,如果我夜以继日,把睡觉的时间都用到剑道上,那要多久才能学成出师呢?

这师父便笑着对他说,那你一辈子也出不了师。

弟子更是不解,便请求师父开示。

剑道师父便说,学剑如同学任何一门艺术,它需要的是一颗平常的心,你越急躁,越想急于求成,就是背离剑道的宗旨。那么你越努力,离成功就越远。

弟子遂悟,从此安心于剑道,不出十年,便有一番成就。

老师便常说,现在你们很多人过来,都想一周学会脉法,想三天内把这一套东西学过去。不是我没教,是你们背离了学医的宗旨。学医这入门就是讲存心的功夫。一开始那颗心就决定了往后的成就,学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心性要能非常沉着稳定,不骄不躁。

医学的捷径,有没有?当然有,它背后却是丰富扎实的基本功,就像脉法的背后,却是精深的中医基础理论一样。你们如果会学,不用对着书本也是在学,如果不会学,天天捧着书本也学不到。

 

参话头与痰 

那怎么样才是会学呢?

老师给大家讲到参悟医理,要像禅宗参话头一样去参一些医学的常用术语。一个学科它最平常的那些术语往往是最精神的。

好比如“阴阳”“天地”“上下”“升降”“气血”“津液”“痰饮”“水湿”等,随便哪一个门进去,都有翻成就,比如你们去参痰是怎么形成的。

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是常规的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胃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源,你们就去参这津液的半成品痰在人体内是怎么形成的。研究一个痰,你把周身三焦的气化都要纳进去。学医医学,就是这样,你只要点透其中一点,一个问题通了,众多问题就解开了。所以学医刚开始就像禅宗起迷情,然后再去参话头一样。

什么是痰?这就是一个话头。痰怎么来的,你想通了,很多怪病都好治。建议你们可以看看当代的痰病大家朱曾柏写的书,他在治痰造诣上很深。痰这一道,你想要搞通,必跟气化瘀血分不开,跟三焦管道相关。所以不是说你去查多少资料,看多少书,就能够把它搞通。这一点痰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必然要对全身整体把握很精到的时候,对这痰的领悟就深刻了。像痰它可以停在五脏六腑,经络血脉,周身上下,痰它走不动,背后就可以看出气不动,气不动,血就瘀了,背后又有脏腑功能衰退,长期消耗透支过度。这样你来看痰,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这痰一参透后就不得了了。

所以中医不是每天去追寻一大堆海量的信息报告,而是要让你静下心来去领悟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一些基本常识道理。但你们这些学生里面,水平还参差不齐,有不少是刚入门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你们就先别忙着去参话头,因为还没到那时候。参不了,没有基础,一参反而如同空锅烧水。所以要先打基础,往身体里面装东西,基本功打够后,再到悟性上下功夫,这就是学医的一些基本次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