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课几例

 山花烂漫 2013-08-09

无法忘记这次评课
王洪珍   2013年1月14日

李玉龙老师是12月12日中午离开我校的,算起来已经一个月了,但他组织的那次评课活动却仍激跃在我的脑海中。
那是11日下午5点,孩子们都已经放学了,偌大的报告厅里只剩百十个老师,都是自己的老师。却有三个特殊的客人,他们是谁呢?是六年级四班的三名学生,两个是本校老师的孩子,一个是教育局老师的老师,也都算是自己的孩子吧。今天下午,根据李玉龙老师的安排,他们被留下来,被请到主席台上,坐在高高的地方,俯视着台下的一群老师。射灯照耀在他们的头顶上,李玉龙站在他们和老师之间,他们不曾被如此郑重地对待过,有点惶惑,偶尔扫一眼熟悉和陌生的老师们。
我进入会场时看到的就是这幅情景。也刚好听到李老师的提问:
“第一个问题:在老师的提问中,有没有精彩的、你印象深刻的?”
孩子们不语。
李老师再问一遍,崔嘉程不好意思地笑了,李嘉琳则带着歉意低下了头。
李玉龙:同学们的提问呢?
李嘉琳腼腆地轻声说:“子聿长大后怎么样了?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由此,我知道他们交流的是夏凤玲老师的古诗讲读课:《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夏凤玲是我校资深语文老师,教学风格平实深沉,淳厚丰满,这节课她补充了大量的与读书、成才有关的资料,设计了一些情境性提问,对两首诗尽可能做了深度的挖掘和解析,很用了一番功夫。虽然课后几位老师跟我表达过“略显琐碎,说得过多”的看法,但我想她对自己的设计总体是满意的。谁知,从孩子的口中,我们听到的是他们竟然没有留意过任何一个问题,而这每一个问题都是老师精心地勘查打磨后才小心翼翼地捧出来的,在老师的心中那是一粒粒的宝石呀。孩子们记住的居然是“子聿长大成为了一个怎么样的人”这样一个跟文本关系不大的问题。孩子的话是诚实的,孩子的想法是朴素的,谁能说他说错了,谁能说他做错了?存在着就是合理的,这合理的背后是否预示着老师设计的不合理?
“第二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自己的问题?”
李嘉琳是唯一的女孩,她恰巧坐在中间,她试探地说:“冬夜读书示子聿,为什么一定是冬夜?夏夜不可以吗?”
李玉龙:“一个冬天的夜晚,陆游正在读书,忽然有所触动,就把小儿子子聿叫过来,告诉他自己的感悟,所以,这首诗就叫冬夜读书示子聿。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那就叫夏夜读书示子聿。”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一向聪明的李嘉琳所困惑,哪个孩子的小脑袋里没有一个暂时断路的迷宫呢?没有任何一个疑问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任何一项无知是可耻的,说出自己的迷惑难道不是最幸福的事情吗?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得到了多少这样的幸福呢?
崔嘉程:“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怎么会共徘徊?
李玉龙:“这个我也没有见过,我建议有空去农村看看。”
云能在天上徘徊,而光在天上却徘徊不起来,但当光与云一起倒映在水里,随着水波荡漾,不就徘徊起来了吗?没有观察过这种现象的孩子,一下子想象不出来,建议他们到农村去看看,不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和方法的指点吗?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一下子弄明白所有的呢?
王子腾:“一定要少壮工夫老始成吗?”
李玉龙:“你有不同的看法是吗?觉得这句诗有问题?我也觉得这首诗有问题,你看这句:'纸上得来终觉浅’,有时候纸上的东西很深刻,不一定是浅的。”
是啊,在生活中,不也有很多少壮工夫少即成的例子吗?陆游自己虽一生不得志,却也是年少有名,老始成是64岁陆游的人生理解,并不是人生必然,更不是唯一的真理。王子腾的质疑有道理。但在上午的课堂上他并没有机会说出这宝贵的疑问。
李玉龙:“第三个问题,请你给你的老师提个建议。”
孩子们略微犹豫了片刻,崔嘉程先开了口:
“我觉得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更开放一些,更幽默一些,让我们在笑声中学习;应该让同学们提出问题,调动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要像数学赵老师一样。”
我知道崔嘉程想表达的是什么,因为如果说有探究的话,在数学课上体现得更充分,上课时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到讲台上讲课,可以轮流答题、竞赛答题、抢答题,同学之间可以互动。如果说知识是一处处风景,那么,孩子们参加的是自助游,想看什么,怎么看,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也机会当一段小导游,带领同伴去探秘新的风光,富有挑战,很刺激,体验到的是我在掌握我在主导。而语文课上孩子们是加入了一个旅行社,老师领着孩子,走固定的路,看相同的风景,清除一些障碍,只做游客,少了一些自由、自在、自如。
王子腾:“应该讲完一个问题后问同学们听明白了没有,还有没有新的问题,让我们弄明白再讲下一个问题。”
崔嘉程:“我觉得没必要问那么多问题,急急地讲完,应该把一个问题扩出去,讲深讲透,达到'绝知’。”
李嘉琳:“夏老师也讲了诗人的情景,应该让我们自己也想一下,使自己的想象进入诗人做诗的情境、状态。”
这段交流,不过半小时,但对夏老师来说不啻千年,这些话语,对其他老师来说亦如冬雷。当老师的,很少听到负面的评价吧?何况这评价又是在一个陌生人和所有同事面前,从三个单纯的孩子嘴里流出。我们听惯了一片叫好的盛赞和无关痛痒的意见,即使真有不同看法,顶多背后说说,谁能当着面就说不好呢?老实说,平时我给老师评课,也是斟酌着句子遮遮掩掩。但这次提意见的不是同事,不是专家,而是自己的学生,刚刚从你的课堂上离开的学生,童言无忌,孩子说的可是真实的想法。我不得不佩服李玉龙老师,他对这节课没有直接评价什么,却让夏老师的得意弟子说出了对她的意见,让大家无话可说。
“任何专家给你的意见一定是参考意见,孩子给你的意见是最权威的,这是顶顶重要的。”李玉龙强调说。
我知道,老师们难以接受这样的评课方式和结果,但无疑,这是深刻的一课,它必定会对文化路小学的课堂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同岩浆,它在深深的地下汹涌着,只要喷出来,就必将改变什么。

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观书有感》(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之三)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
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

宦途至老无余俸,贫悴还如筮仕初。
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
吾曹舌本能知此,古学工夫始可言。

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简断编残字欲无,吾儿不负乃翁书。
绝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签饱蠹鱼。

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
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

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
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不会提问是最大的问题
——李玉龙老师跟部分老师对话有感
王洪珍  2013年1月15日

2012年12月18日下午,《新教育 读写悦报》主编李玉龙老师请三个学生对夏凤玲老师的语文课进行评价后,又请老师们谈谈对这种评课的看法,然后以赵春英老师的六年级数学课为引子,结合青岛版数学教材谈起了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李玉龙:我不支持讲读课文时让孩子做填空,有时候连作家都不会填,这种填空式的问题对孩子思维的束缚太严重。对语文教学,我不赞成逐字逐词地分析,但诗词更加凝练,对重点字词不要轻易放过。
最好让学生提出疑问。目前的课堂始终是老师主导的。课前精心备课、精密设计。夏老师的课拖了堂,是因为觉得必须把设计上完。有必要吗?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如果以教师为主导,不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上是老师问孩子答,老师问控制着课堂进程。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体现?其实每个孩子总有自己的看法、感受、问题,是否先让学生谈感受、问题?我认为可以找出一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其它的问题课后讨论。
课堂放给学生,学生不会学、不会说,老师们怕掌控不了,那么,我的建议是,前35分钟按既有的节奏走,但每节课拿出5分钟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想法、问题,讲他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坚持半年,你对课堂的感受一定会不一样。下一个半年,课堂前32分钟照原样上,拿出8分钟讨论孩子自己提出的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讨论时老师不发言,让对话在学生中进行。
讲完后李老师让老师们谈谈看法。
邵洪清:参加了这次评课活动,我心中有个想法:老师对教材的理解,老师掌握的知识是否一定是最好的?我打了个问号。以后要注意。
王艳:低年级孩子的想像天马行空,您提到的这样的这种交流方式可能适合高段的孩子。
李玉龙:有没有低段的老师愿意尝试?
邵洪清:我们的课堂,不敢尝试。
李玉龙:教研活动让学生评课呢?
付萍:可以。
李玉龙:最重要的是平时下课后经常跟孩子们聊一聊,你的认识和做法肯定会有所不同。躬行之后会有看法。
邵洪清:今天上午这样上课,开放课堂对老师来说太累了,但学生会很开心。
李玉龙:老师觉得累的课堂一定是好的。你觉得得意的地方学生并不一定觉得好,我们的感受跟孩子可能不同。任何专家的意见一定是参考意见,孩子给你的意见是最权威的。这是顶顶重要的。
只要坚持半年,你们的课堂一定改观。这是在很多学校屡试不爽的经验。
讨论完语文课如何引读后,李老师又讲到了数学课的数学问题。
李玉龙:关于问题的问题。我对青岛版数学教材的感觉是全新的,尤其是后面的说明,很受启发。教材编得不错。情景串,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非常好。人教版的教材是范伍的,陈旧的,是以知识系统来编的——定义、知识、应用。青岛版教材好。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比如六年级这个题目:
每条尾巴1/2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赵春英:我把上课时我们班孩子提出的问题说一下……
李玉龙:提出你自己的问题。
赵春英:有10米布条,可以做多少只风筝,还剩多少布条?
李玉龙:这个问题学生已经提出过了,上午学生提的是有3米布条,能做多少个风筝,还剩多少米布条,学生得100分,你得20分。请语文老师提个问题?
胡志红:为什么一定要用6根布条?为什么一定是每根布条1/2米?
殷波贤:数学大纲要求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数学问题。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会肯定他,但会引导他回归数学的本质。
李玉龙:数学是数和形的学科,这就是数学的本质。我认为让孩子提出问题比什么都重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就能找到思路,就能真正解决问题。所谓的1/2×=?是什么问题?没有多少知识含量,是考试需要的问题。青岛版教材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环节?为什么要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定要用好它。在成都市泡桐路小学,讲面积时,有个孩子说我早就会了,他整节课都在想,一根头发丝的表面积是多少?宇宙的表面积是多少?怎么来测算?
一个真正的老师永远在学校里呆着,当不了好老师,家长观念未必不比我们先进,要自省。现代教育有两套重要的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告诉了我们很多教育的规律。想用灌输的方式不可能。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有自己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知识。孩子对这些问题是可能有感受、有体验的。孩子最喜欢吃什么?他一定会描述出来,因为他吃过,这就是躬行。一定要把孩子自己的经验调动起来。充分调动孩子的经验,建立在自己的体验基础上的,这应该成为一条基本原则。
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保持敬畏、谦卑,我们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很多的启发,教育的所有秘诀都在这里。
没见过舌战群儒,但李老师跟我校老师们的交谈却针锋相对、电光迸射,带来浓浓的火药味和雷雨的气息,令人激奋。
“前35分钟按既有的节奏走,但每节课拿出5分钟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想法、问题,讲他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坚持半年,你对课堂的感受一定会不一样。下一个半年,课堂前32分钟照原样上,拿出8分钟讨论孩子自己提出的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讨论时老师不发言,让对话在学生中进行。”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课堂——孩子的课堂——拓荒的课堂: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规律,再发现知识,甚至创新方法,每一节课都是探险和创造,主导课堂、掌控课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持续增强……如果通过5分钟、8分钟、逐渐延长的开放式训练,能够臻于这样的美境,那我一定会带领我的老师们去做。
“老师觉得累的课堂一定是好的。你觉得得意的地方学生并不一定觉得好,我们的感受跟孩子可能不同。任何专家的意见一定是参考意见,孩子给你的意见是最权威的。这是顶顶重要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教的方法符合学的需要,这是老师们无法回避的责任。但在数不尽的教学行为中,契合学生需求的占多少呢?教师为孩子服务,如果漠视孩子的意见,教育教学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孩子给出的意见是最权威的,这应当成为我们执教的第一法则。
在那个风筝尾巴的情境图中,教语文的胡志红老师提出了“为什么一定要用六根布条,为什么一定要用1/2米?”的疑问,从数学教学目标来看这个提问跑了题,或许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会想,经过训练的孩子一般不会提,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经验不去想这样的傻问题。但从更开阔的知识背景和人类思维来看,恰恰是这样跑题的思维能引发创新,恰恰是具有这样思维品质的人能成为开拓者。所谓的1/2×=?的数学式提问,中规中矩,充其量是知识应用性问题,不是探究性问题。我们把孩子的思维剪剪束束,使之符合学科需要,像园林师傅做绿化造型一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孩子们只会顺着材料想,只会提规矩问题,只会求同,不会求新、求异,只会聚拢,不会发散,创新的脑细胞就萎缩了。成都泡桐路小学那个沉迷在头发丝和宇宙表面积的孩子,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好孩子吗?他的思考价值与跟着老师走的孩子的思考价值哪个更大?对突破、创新来说,哪种思维更有意义?跟着教材走,跟着老师走,无须找路,无须拓荒,无须历险,安全,顺畅,快捷,我们的孩子正在如此这般地学习。细声细气,嫩皮嫩肉,软手软脚,这就是我们送给未来的建设者。二十年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走现成的路,忽然有一天让他自己去走路,怕他连路也找不到。
煮石头,字字珠玑。叹服李玉龙老师的坚硬、锐利、深刻,这就是力量。

侯京友评小学数学课
潍坊市教科院教研室小学部科长、小学数学教研员
王洪珍听录  2012年1月16日

2012年12月24日,文化路小学举行“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学研讨会”,应邀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有潍坊市教科院小学部科长、小学数学教研员侯京友,青岛市南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梁青,青岛市南区太平路小学数学教师夏青,潍坊市日向友好学校数学教师王冬梅。上午,夏青老师执教四年级《求小数的近似数》,这节课令她在今年11月份省优质课评比中荣获威海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文化路小学李蕾老师执教二年级《角的整理与复习》,刘艳萍老师执教三年级《可能性》。课毕,侯京友科长对三节课进行了点评,其中重点评价了夏青老师的课,评课睿智简洁但坚实有力,语语中的,用夏青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侯科长只不过听了一遍课,我们设计课的用心之处就全被他看出来了,不愧为专家。”会看的看门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侯科长的评课。
一.评夏青课:四年级《求小数近似数》
(一)对夏青老师课的感受
1.总体来说,夏老师对教材的研究深、细、透,在深、细的基础上挖掘得非常透,挖掘出教材的育人价值,实现了思想育人、方法育人、知识育人三个目标。求小数的近似数非常平,公开课一般没有上的,这样的课能上出数学味来,关键依赖于对教材的把握。新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活动经验,夏老师把后两基挖掘得特别好,从而落实了新课标理念。
2.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浅易的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夏老师教学功底非常扎实,作为80后的老师能达到这种水平非常不容易。
4.文化路小学的学生能力非常高,问题意识非常强,在提问题、思维对接等方面呈现的素质非常高,反映出平时的训练非常好,老师注重让学生提问题、探究。
(二)分析这节课
课一开始,通过测量绿毛龟蛋的情境引领学生,让学生感受小数的近似数是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生活的需要,数学是有源头的,数学是有用的,培养学生数学的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数学的兴趣。但并没有陷于情境中去,而是迅速出来,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实践,完成这个目标就行了,很简单,很自然,如果太多就不行,会陷于情境中,会影响后面的教学。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好,时间少,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第二个环节,引出课题,3.47≈3.5这个课题是怎么得到的?大家来研究,来探索。学生的研究需要支撑,没有支撑点会很混乱,思维没有序。3.4,3.47,3.5这三个数据就起了支撑点的作用。处理得非常细,如果教材研究得不细,到不了这种程度。在这个研究的过程,老师始终把评价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反思研究的过程和效果,提高研究的信心。老师的板书就是一个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的研究符合数学科学,板书很科学,渗透了研究的方法。借助爱因斯坦的名言引导学生来思考研究的意义,这是文化渗透。提问语非常恰当,非常艺术。当老师的问题引导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想什么,而且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对接就容易。既培养提问题的能力,又实现了生生对话。
后一个环节,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借助数轴,帮助学生研究,这是应用数形结合的原理,渗透数学中的方法:数形结合,模型化思想,整个后面的大环节完全采用模型化。3.47和3.5这个模型逐渐逼近,进行逐渐推演,把小数的位数扩大,进行推理,从一位到两位到三位,逐渐推演,得出规律,学生感受到递进、推理的过程。尤其是后边提出的问题:它们的位置都在哪里,是让学生关注小数点的位置,和位置值联系起来,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值不同。老师问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学生说“数形结合”,学生已经获得了模式化的思想。
新课标强调数学的抽样、推理、建模,三位一体、相互统一地用好,培养学生推进、建模的能力,使抽象化的东西化难为易,用具体化、情境化、模型化来化解抽象化,要看老师的功夫。夏老师三位一体处理得非常好,尤其是后面精确度的处理。
后面的练习题,保留几位小数,过度到和姚明比身高,使抽象的近似数情境化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的东西,设计得非常好,使学生感受到精确度是如何来的,近似数是在哪个空间范围。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培养数感;知道近似数的来龙去脉,知其所以然,了解、研究、知道近似数精确度的方法,数感、道理、方法,三位一体,处理得非常好。数感是数理上,知其所以然探究一个道理,方法是最重要的研究手段。教学难点是最后一位的0要不要,有什么意义,夏老师对这个难点的突破处理得非常好,借助于游标卡尺,尤其是借用数轴这个数学模型,用2和2.0比较,非常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定义。目标是对意义的理解,要不要0,但数轴是拐杖。夏老师让学生提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需要好好学习。
总之,这节课非常完美。
(三)建议
总结环节,如果只让学生谈收获,学生可能谈不出什么,这说明我们的课堂反思文化需要建设。如果用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可能会好一点:学会了什么,怎么研究的,借助什么方法来研究的……如果能有这样具体一点的提示,学生谈得会更充分一些。
二.评文化路小学刘艳萍课:三年级《可能性》,李蕾老师课:二年级《角的整理与复习》
刘艳萍的课:设计得很好,可能性这样的课知识点很零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借助故事引入体现了整体育人的理念。学生参与能力强,热情高。对话文化,老师和学生之间如何交流,有指导。板书很好,化厚为薄,化繁为简,引导反思。
李蕾的课:学生自学能力很强。课堂的氛围非常好,学生争相发言,学生之间的争论、对接到位,很多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提出后再研究,不是一日之功。
意见:我听张校长说李蕾老师做数学教材的整合教学探索已经四五年了,这帮二年级的孩子已经跟她一起进行了一年多的训练,我不知道你们具体是怎样研究的,但我有些疑虑。李蕾老师的课堂呈现的知识点牵涉到多个年级,有不少高年级的内容。知识点主要是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分类,判断有几个角,学生还知道周角,还知道角之间的倍数,还知道求三角形内角和,我大吃一惊。数学讲究严谨,中国数学教材注重结构化、网络化,这是我们的优点,而美国的数学教材没有这点。但我担心,学生缺乏知识的衔接会夹生,不能按数学知识的严密逻辑学到系统的知识,就像一根大树需要生长,需要根基,必须循序渐进。教师必须对教材吃透,所有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这是我的建议。

附:
诸城市文化路小学青岛版数学教材
教学研讨活动安排

一.邀请专家:
青岛市市南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梁青
潍坊市教研室小学部科长、数学教研员侯京友
二.作课(报告)教师
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小学数学教师夏青
潍坊市日向友好学校数学教师王冬梅
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数学教师刘艳萍
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数学教师李蕾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2年12月25日,诸城市文化路小学
三.活动安排
上午
1.8:00-8:40,夏青数学课:四年级下册《求小数的近似数》。
2.8:50-9:30,刘艳萍数学课: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
3.9:40-10:20,李蕾数学课:二年级上册《三角形整理复习》。
4.10:30-11:30,潍坊市小学数学教研员侯京友评课。
下午
1.2:00-4:00,青岛市市南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梁青报告:《数学情境教学的探索研究》。
2.4:00-5:00,潍坊市日向友好学校数学教师王冬梅报告:《普通教师眼中的美国教育》。



雪野评诗教课
王洪珍听录  2013年1月18日

2012年12月28日17:00,连续两天的童诗教学研讨活动结束了,来自江苏海门、山东省济宁、潍坊和诸城本地其他学校的老师们都离开了,一楼报告厅里只剩下了文化路小学的语文老师们。每个人都有所期待:雪野老师会讲点什么。果然,瘦瘦高高的雪老师迈开长腿走到门边,轻轻地关上开着的大门,一边往回走一边开始了即兴演讲,跟往常一样,话语流淌,思维跳跃,才情四射。(王洪珍)

现在都是自家人,大家辛苦了。校长辛苦是应该的。全体老师迎接了这个大活动,部分老师还参加了昨晚的新年音乐会。作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江北唯一一家童诗教学实验基地的牌子被文化路小学拿走了。因为原本是要给韩志亮老师拿的,但他到潍坊八中做校长去了,显然,在初中做童诗教学没有条件。与文化路小学结盟童诗教学也是有缘的。现在大家都对江北的这家学校满怀期待。
我多次说过,不怕你不懂,就怕你没有方向感。假如你没有方向感,越老越死定了。
这次听课感觉到几位老师呈现了自己生长的方式。语文课也应该有自己生长的方式。最轻松的课堂是卢老师的那节课。生活是诗的源泉。刘保法老师讲了他的创作经历,灵感都来自他的生活。孩子的想象不是凭空想象,不是天马行空,不是光怪陆离的,是建构在生活基础上的。想象还存在符合物性的。蚂蚁想象成……这是童话。
诗歌的想象不需要幻想,西郊学校的江老师借助一个童话故事引入,一节课很可能把孩子引向科幻,不需要往哪个方向努力。北方的雪心肠不怎么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请你认真倾听它的每一句话,你才能学会成长。只有变成孩子才能跟孩子同呼吸共命运。蹲下来,再蹲下来……
闫秀洁老师,好想把每一节课都做好,但是正因如此,才把一节课做平了。文学课堂,兴奋点只有一个,不能太多。要让任何人感知到影子的心情,课堂永远不可能散。上一堂课像做外科医生,切口要小,里面清除要干净,像做手术,不要切一个大口子。
邵洪清的课,要注意信息量的问题。丁老师以前都是跟在我后面上,利用我的课堂呈现的信息、方法。诗歌是用减法的,把多的减掉,留下的是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丰富联想的树:童心树。主干,横生枝不要太多。但课堂跟闫老师的方式有根本不同。我的要求是一堂儿童诗欣赏课不能超过三首诗,不能超过五张图片。阅读经验的获取,从图片中可以获得语感,但信息太混乱时就会模糊,无法获得清晰的感觉。句式尽量不要用横向填空的方式。句式模仿创作的时候太单一,稍微换一下。
卢静老师的课,前面的呈现非常好,但后来创作时出现了“雪你不要走”的题目,形成了“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特定的句式,不利于儿童诗歌语言的产生。“雪,停下你的脚步,看画板上小鸡的画儿还没画完。”通过儿童诗教学,慢慢让孩子变得博大起来,“你别走,没有人跟我玩了”这样的想法得引导,太自私。“你别走,你是树枝长长的手套。”你走了,小树就冷。语言丰富,情感也丰沛。句子是不是丰富,决定着我句子是不是诗。
杨健要做诗的语言的研究。
五六年级的老师在干什么。少年诗的范畴里有童话诗、寓言诗、哲理诗,他开始关注世界,他已经走出了儿童情趣,他对生命的体察,对世界的关注,对自然的洞悉……这些兴趣很浓。少年情怀,开始逐步关注整个的世界。十三岁的孩子对世界有判断力。低中段由现在的方向慢慢变成点评。
要关注阅读的方法,很多老师不会分行,就不会阅读。表达层面清楚后,要分节。阅读是唯一的一把金钥匙。走的时候,不要什么都要。这个拿进来,那个也要拿进来,不行。我现在上课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留给孩子非常宽的面,让人人在这一点上可以折射出更多的东西。一堂课,要磨四五次才上,但不是磨得四平八稳,而是生成的果子很鲜活。
儿童诗不是哪个老师的事情,是儿童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扎下去游泳。我们的老师几岁了,我们的孩子就几岁了。老师的语言跟语感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儿童文化观。在我们课堂上教出了四十岁的小老头。什么样的孩子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除了知识点之外,你尊重了儿童精神生长的过程吗?儿童精神生长的过程就是儿童文化形成的过程。是雪花就要“翩翩起舞”,不要这样,这些已经造出的语言不要,要让孩子有自己的语言、语感。理解童心。理解你对面那个孩子,只有理解了,才能把握那个孩子。
要反思,自己跟自己对话,就能进步。要求老师必须能写,不一定写得有多棒,只有写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诗歌是这样构成的。点和面。我跟孩子的对话是诗歌创作的过程。“把手伸出去,让世界握你,世界不握你,自己拿回来,暖暖自己。”“闪开,让开一条道,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不摔倒,让爷爷不摔倒。”撕扯、疼痛,这样的感觉不应该出现在诗歌里,诗歌是善的,诗歌是美的。“来的时候不惊扰一个人,走的时候也不惊扰一个人。”
付萍:我给孩子改过一句诗,您看行不行?学生原句是:“花儿问雪花:你为什么这么美”,我引导孩子:“平时谁把你打扮得这么美?”学生接上下面这句:“雪花说:是冬妈妈为我打扮的。” 这样的提炼对不对?
雪野:这样的推进是对的。一年级的推进,就是要写一句与众不同的话。
邵洪清请雪老师评价自己写的一首童诗:
今天,我走下楼,听到雪在跟我说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