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胆

 老庄. 2013-08-10

 

胆是人体的一个器官,中医把它和胃、小肠、大肠、膀胱及三焦(三焦是无实体的虚拟脏器)凑在一起,统称为“六腑”,和所谓的“五脏”对应。三国时赵云两进两出曹军重围,救黄忠、张著(三国演义里讲的是救阿斗),勇不可挡,刘备赞其“一身是胆”。南北朝的元庆和遇敌望风而逃,被梁武帝讽刺“胆若鼷鼠”,即我们常说的“胆小如鼠”。人们还常用“肝胆相照”、“披肝沥胆”等来表示真心相待,用“心惊胆战”表示害怕,而“魂飞胆裂”则是形容一个人惊恐到了极点。关于胆的典故和日常用语太多了,不胜枚举。《黄帝内经》被中医奉为经典和至宝,其中有一篇《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认为胆甚至比心、肺等器官还重要。另一篇《素问·灵兰密典论》说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认为胆主决断,决定了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能力,和人的勇敢与怯懦有关。中医对胆的认识也源于此。这种认识相当愚昧,错得离谱。

现代医学的发展让人们对“胆”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有了正确的认识。胆,也叫胆囊,位于肝脏的偏下方、胰脏和十二指肠上方,通过胆管系统和胰脏、肝脏相连通。一般情况下,正常成年人的胆囊可储存大约50克的胆汁,而正常小鼠的胆汁只有人的千分之一,看来小鼠的“胆子”真的很小。但是如果计算胆囊里胆汁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百分比,结果会不一样。一个60千克的正常成年人胆囊容量不到体重的0.1%,而正常成年小鼠(体重约20克),胆囊容量约占其体重的 0.25%,是人的两倍多,这么比较,人还不如小鼠呢。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有胆囊,只有少数例外,像大鼠、鹿和马,它们没有胆囊。如果胆(囊)决定胆量,那么你能想象得出一匹没有胆的马,驮着胆很大的赵云,是怎样进出曹军重围的吗?显然,胆囊和胆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它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是释放其中的胆汁到小肠,帮助胰脏对食物的消化和小肠对脂肪(如脂肪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的吸收。

胆囊储存胆汁,胆汁大约含85%的水、10%的胆汁酸(盐)、3%的粘液和色素、1%的脂肪和一些无机盐。胆汁酸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几种结构相似物质的统称。这些结构相似的物质包括胆酸、鹅去氧胆酸、牛黄胆酸、甘氨胆酸、脱氧胆酸等等,它们主要以盐的形式存在。胆汁酸主要分布在胆囊和小肠中,但却是在肝脏里合成的。平时肝脏里的胆汁酸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每当其中胆汁酸变少,或胆固醇变多时,就会有新的胆汁酸被合成。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的原料,它被氧化后就形成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因为这两种胆汁酸是在肝脏里直接形成的,所以称为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进入胆囊,然后流到小肠,其中分别有一部分会被那里的细菌转化成去氧胆酸和石胆酸,这两种胆汁酸是到了小肠后才形成的,故称为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都能从小肠进入血液循环,再回到肝脏,这些胆汁酸还可以被进一步转化,形成其它种类的胆汁酸,如牛黄胆酸、甘氨胆酸等等。胆汁酸这样在肝脏、胆囊和小肠之间来回,就形成了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通过肝肠循环,胆汁酸可以帮助胆固醇在人体内循环,或把多余的胆固醇清除出人体。人在饿肚子时,胆汁保留在胆囊中,而人进餐后,食物中脂肪被消化,会刺激小肠分泌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的激素,这种激素可以导致胆囊和胰脏收缩。胆囊收缩的结果是胆汁释放到小肠中;胰脏里有多种消化酶,胰脏收缩时,这些酶也和胆汁一样释放到小肠中。来自胰脏的消化酶可以进一步消化食物,把食物里的胆固醇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胆固醇被胆汁酸中一种叫做胶束的小球包裹住,再通过小肠吸收并转化成胆固醇酯后进入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各种组织和细胞,用来参与细胞膜的形成,也会被用来合成激素、维生素D等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分子。

成年人的胆囊充分扩张时,比一个3号电池要稍大一些,可以储存约50克的胆汁,其中含胆汁酸约5克,如果每天吃两顿饭,每顿饭的过程胆汁酸可以完成两到三次肝肠循环,那么每天分泌到小肠的胆汁酸总共为20-30克。肝肠循环的效率很高,在每一次循环中,绝大部分的胆汁酸能被小肠吸收,只有不到5%会随粪便被排出体外,每天流失掉的胆汁酸为0.4-0.6克。正常情况下,除了从饮食中摄取胆固醇外,人体会自动平衡胆固醇和胆汁酸的总量,肝脏也会合成胆固醇,用来补充损失的胆汁酸,所以不用担心胆汁酸的流失。

胆汁里的成分有时候会形成像石头一样的固体颗粒,即胆结石,或胆石,这样的疾病叫做胆石症。世界各地区不同人群的胆结石患病率差别很大,而女性普遍比男性更易得胆石症,如美国皮马印第安人(Pima Indian)中, 25岁以上的女性超过7成有胆结石,美国有10-15%的人有胆结石,亚洲人群有胆结石的比例小于5%,黑人则更低,像东非的马赛人,甚至不得胆结石。据估计,全球约有10%的人有胆结石,但绝大部分结石很小,不会有什么症状,称为“隐性结石”,这种结石一般不需要治疗。胆结石可以分为三种,如果胆石中胆固醇的重量超过80%,则称为胆固醇结石,如果主要包含胆红素(一种色素)和钙盐,而胆固醇的重量不超过20%的,称为色素结石,如果胆固醇重量占20-80%之间,则称为混合结石。如果胆囊中结石的大小超过了8毫米,就会出现胆绞痛,上腹部剧痛,还常伴有恶心和呕吐,这种胆结石就被称为症状性胆结石。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则意味着病人需要决定接受治疗了。据统计,首次出现胆绞痛者,两年内大多会再次出现,并逐渐加重。胆石堵塞胆囊管,甚至到下游堵塞胆总管,会导致急性胆管炎,病人会出现腹痛、黄疸、发热,不及时治疗会有较高的死亡率。胆石症还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很少见的情况下,巨大的胆结石甚至会堵塞肠道,造成胆石性肠梗阻。这时就需要通过药物或胆囊切除手术来进行治疗了。     

药物溶石治疗里,目前认为唯一可能有效的是熊去氧胆酸,但需要长期服药,停药后结石又会出现。虽然国内外都有很多传统的另类溶石药物,有很多神奇的案例,号称吃完药之后就会从粪便中排出结石。但后来经过检验发现,排出的块状物里并不含结石成分,腹部超声显示结石仍然存在,排出的东西只不过是药物自己在肠道内形成的物质而已。当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大多数医院都有开展,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效果没有差异,但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也更少。已经成为胆石症手术的首选。如果胆真的像中医说的那样“主决断”,并且决定了其它脏器,那把胆切掉,人岂不是必死无疑?事实上,很多人切掉胆囊也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而且切除胆囊后,胆结石基本不会复发。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如肠胃不适和上腹部持续疼痛的症状)和慢性腹泻。

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人的胆囊被切除,这些人虽然没了胆,他们的胆量丝毫没有减小,反而把不再受胆结石引起的绞痛折磨,可以大胆地过着与正常人无异的生活。可见,胆并非像中医说的那样决定人的胆量,更不可能决定其它器脏。中医的说法,只能欺骗和吓吓胆小和无知的人。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疾病的认识全都肤浅而荒谬,他们的理论全是有意无意骗人的,其实我们平时只要掌握一些科学方法,稍作思考,很容易就识破中医的骗局。


(作者:NPC老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