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玩水】烟花三月下扬州(游记)

 *晚 秋* 2013-08-12

扬州园林,兼具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秀的特点,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株奇葩。扬州园林的特点之一,是富有浓郁的文人色彩。亭台楼阁间悬挂的字画楹联,就是扬州园林中一个个人文佳话的缩影。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大诗人李白的名句,他那一句话,便告诉我们去扬州游玩的时间、地点和景致。虽然苏州和扬州相距很近,而我竟然一次也没去过。

  这个三月,草木欣欣、莺飞燕语、烟雾朦胧,我们驱车泰州,利用半天的空闲,便下了扬州。

  扬州古称广陵,清代之前,因靠着大运河而成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是历史上的风花雪月之地。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第一站盘桓之地,就定在扬州。

  因时间有限我们首选了瘦西湖作为游扬州的第一站。瘦西湖其实不是湖,而是由几条河道组成的狭长水面,把徐园、小金山、钓鱼台、二十四桥风景区、白塔、五亭桥、大虹桥等串联而形成的特殊景观。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聪明的扬州人加了个"瘦"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

  从南门进入,便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长堤春柳"。"多情最是扬州柳",据说许多人去扬州便是冲着三月杨柳去的。今日一见,扬州柳果然非同一般,娇嫩欲滴,百媚生娇,在和风细雨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婀娜多姿,飞絮如烟。那长长的垂丝,动则飘逸,静则恭顺,有着乡野的活泼,又有着皇宫的庄严。当年隋炀帝在此亲手栽了第一棵柳树,并赐姓为杨,没想到千年后的杨柳竟成为瘦西湖一景以及扬州市花吧。堤的西侧是花圃,桃花、海棠花、樱花、梨花、山茶花、蝴蝶花、金钟华,红的红,白的白,黄的黄,粉的粉,竞相争艳,惹人心痒。堤的东侧便是碧波荡漾的湖水。湖中,三五成群的鸭子尽情嬉戏游玩,几首红舫也不甘落后,在平静的湖面上来回驶过。漫步其间,杨柳依依,轻舟泛泛,树影婆婆,花开艳艳,整个画面如同一轴巨幅水墨画,令人思绪恍惚,如梦如幻。

  长堤的北端是徐园,原清初韩园桃花坞故址,后为了纪念参加辛亥革命的军长徐宝山而重建的园中园。院内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小巧玲珑,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

  "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瘦西湖的名胜除了园中有园,便是山中有山。"小金山" 虽然不是山,却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棋室、月观等都集中在这里。据导游说"小金山"之名源于扬州和镇江两个和尚的一次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和尚自不同意,便下棋打赌,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便定名"小金山"。现在庭中还保留着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

  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便能登上小金山的风亭。风亭是瘦西湖景区的制高点,它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有一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坐在亭里,微风轻拂,烦恼皆忘。

  连着小金山的长堤便是钓鱼台。钓鱼台原名吹台,为扬州汉代已有的园林名称,是吹奏丝竹管弦之地。据说乾隆曾于此垂钓,留下了一段佳话。1982年刘海粟老先生畅游瘦西湖,游至吹台,听了典故,随改名钓鱼台。细看钓鱼台既无繁杂的斗拱挑出,又无雕梁画栋的富丽堂皇,只是一些素油涂抹梁檐,但却是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高手,三面临水,三面各开圆洞门,以门借景,"三星拱照",人立于此,五亭桥、凫庄、小金山、白塔尽收眼底,可谓风景绝佳处。我们随着导游的指点,也开始了"借景"的摄影。单洞、双洞、大洞套小洞,左边照,右边拍,从远到近,由近到远,拍个不亦乐乎。

  折回,前就是五亭桥。五亭桥是扬州的标志,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有十五个洞。据说每到满月之夜,每个洞都有着一个月亮,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惜,这样的景致今日是无缘一见的。

  继续往前走,前面便是著名的二十四桥景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晚唐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对二十四桥的联想。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旱颓圮于荒烟衰草,如今的二十四桥只是一个风景区,由玲珑花界、熙春台、白玉拱形桥和望春楼组成。其中白玉拱形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层,暗合二十四桥。整个景区布置得富有诗意: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柳红舟,鲜花点缀,这真是一个美丽得让人驻足的地方,一个浪漫得让人幻想的地方。

  整整一个下午,我们沉浸在青烟绿秀、曲水幽亭、长堤碧波的仙境中,如痴如醉。
 
楹联传佳话 扬州多风雅
楹联传佳话 扬州多风雅

  扬州园林,兼具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秀的特点,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株奇葩。扬州园林的特点之一,是富有浓郁的文人色彩。亭台楼阁间悬挂的字画楹联,就是扬州园林中一个个人文佳话的缩影。

  扬州园林中的楹联,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至今仍悬挂在园林中,联语和书法是旧的。其中有的楹联虽为先人撰稿,但由后人补书,文采与书法齐飞,意境共志趣一色,堪称珠联璧合。另一类是历史名联,因种种原因,实物已消失,但联语记录在文献中,世代相传,为人津津乐道。让我们在一组楹联故事中领略扬州的人文风情吧!

  扬州园林中

  现有的楹联

  寄啸山庄联:何绍基的散淡寄寓

  寄啸山庄位于旧城南河下,有“晚清第一名园”的称号。主人何芷舠,曾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何是个明白人,眼看朝廷腐败无能,急流勇退,光绪九年(1883),借口照料母亲,断然辞官返里。

  “与归堂”前廊檐下,悬挂一副对联:“退士一生藜苋食,散人万里江湖天”,撰联者是诗人、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他与何芷舠的父亲为同时代人,先后当上翰林。何芷舠很喜欢这副情致散淡的联语,并一直保存着父执何绍基的墨宝。

  建寄啸山庄时,何芷舠把这副家藏旧联悬挂在主厅前沿,表明归隐江湖的傲岸志向。来客进门后第一眼就看到它,“司令何须细打听”,园主的心迹昭然若揭。这是我国士子的高明之处,情绪的表露用一种文雅又比较隐晦的方式。

  此联用典不深奥,退士、散人,指的都是隐士;“一生藜苋食”是借喻,离开官场的花花世界,淡泊名利,粗茶淡饭,甘之如饴。身处江湖,但并不浑浑噩噩,“江湖常有庙廊忧”,仍心系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大事。

  此联与悬挂在船厅廊下的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都表明园主傲岸不群、忧国忧民的心绪,互为呼应。

  这副船厅楹联,内容切合主人“寄傲”“舒啸”的情怀。东阁赏梅,寄傲吟月;浮槎为家,舒啸赏花,岂不是快意人生!船厅四壁皆为明窗,身置其中,四时花卉,尽收眼底。为了烘托船厅漂浮在水面上的意境,四周花街图案,作水光粼粼的波纹状,别具匠心。整个设计构思,寓意深刻:从官场上急流勇退,并不是真实意愿,俺何芷舠不甘沉沦,要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写联人李毓如值得一提,他是晚清一名小京官,一笔字呱呱叫,为颐和园写过匾额。他留给家乡的这副行楷楹联,龙飞凤舞,形象鲜明。

  瘦西湖联:阮元、翁同龢、陆润庠的扬州图景

  瘦西湖内的楹联作品,数量极多,蔚为大观。

  如琴室的“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四桥烟雨的“何日涉原成趣,恰云开亦觉欣”;湖上草堂的“白云初晴,旧雨适至;幽赏未已,高潭转清”;小金山的“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读来都琅琅上口,广为传诵。

  这里介绍三副,两副挂在听鹂馆廊柱上,题联者均是清代高官。阮元,扬州人非常熟悉,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称。题联是:“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瘦西湖绿意盎然,秀色可餐,无与伦比。

  “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陆润庠的对联,浸染了更多的文人志趣:鹤行于绿苔上,留下如篆印痕;群莺鸣于花树间,唱出春的韵味。景色闲适清幽,恰与杜甫脍炙人口的诗句相呼应。

  两副楹联的书法呈现不同风格。陆状元的书法,清华朗润,馆阁气十分浓。阮元的书法恣肆汪洋,古拙中透出清雅气息。

  悬挂在小金山的那副“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撰稿人是翁同龢。此联原悬挂在湖心律寺僧舍,寺庙一度荒落,近年才得以恢复,楹联的真迹已流失,后由当代书法家重书。游客到此,欣赏完殿前那块奇石,总要对着楹联吟诵一番,并赞叹书法的潇洒娴熟。

  翁同龢(1830—1904),常熟人,字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官居中枢,先后担任同光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写给寺庙的对联,总要引用一点与佛门有关的故事。四大皆空是佛门格言,翁师傅换成弹指皆空,将禅意引申到时间的概念。对出家人而言,时空概念虚无缥缈,上下千年,弹指一挥间,长短随心由之。

  苏东坡与佛印是好友,两人常开玩笑。苏曾任成都玉局观提举,空闲时常去寺庙。一次,正赶上佛印在讲经,堂内听众济济。佛印环视讲堂,对苏说:“苏居士!你来得不巧,没座位了。”苏东坡答道:“那就借你的四大(指身体)当座位吧!”佛印毫不介意地说:“好,但我有个问题,你回答得出,照你说的办;回答不出,你把玉局官带留下。”苏东坡聪明过人,打赌一点不怵,好像稳操胜券似的。佛印发问:“居士借我四大当座位,佛说:"四大皆空",请问居士能坐哪儿呢?”苏东坡一时语塞,只好认输,解下身上的玉带,捧给佛印。在这里,翁师傅表面上怀疑故事的真假,骨子里告诫不能玩忽,对佛家应存敬畏之心。

  下联借用王阳明游金山寺的故事,点明此地乃是小金山。王阳明是明代的哲学家,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似曾相识。走到一间房子前,只见门口贴了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请师父开门瞧个究竟,师父说:“对不起!这房是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老人遗嘱交代不可开启。”禁不住王阳明一再请求,师父碍于情面,只得将房门打开。只见一位圆寂和尚端坐在蒲团上,王一看,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相像?举头看去,墙上有诗:“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王似有所悟,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翁同龢反其意而用之,说如拳的金山不算大,在佛家看来,空间可以移动,此间景色如画,金山甘心情愿跨过长江,移居来了。翁笔法挥洒自如,语句充满哲理。

  此联上下联对仗工整,以空间对应时间,借用佛门故事。题意中带着禅意,切合楹联悬挂地的特性,可见题联人手笔超群,乃是熟读诗书的文章魁首。

  壶园联:曾国藩的“陶朱”之誉

  扬州东圈门壶园,原名瓠园,主人何栻,道咸进士,由仕转商,人生道路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

  悔馀庵高敞显豁,“陶朱遗范”匾额下,悬挂一副楹联:“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作者乃是炙手可热的曾国藩。咸同年间,他统率湘军,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后世以“中兴大臣”相称。

  何栻(1816—1872),江阴人,字莲舫,号悔馀,道光进士,入翰林,任内阁中书。何运气差,在吉安知府任上,适逢太平军起,摧枯拉朽。城池陷落,何氏阖家殉难。何因公去省城,保住了性命。朝廷追究罪责,幸亏有人袒护,他才没有成为刀下冤魂。

  无可奈何,决计下海经商,居然屡屡得手,盈利颇丰。曾国藩与何有师生之谊,惺惺相惜。何莲舫的诗赋文章,深获曾国藩赏识,称赞何:“写作俱佳,依恋之意,溢于言表,才士不遇,读之慨然”。

  曾大帅的这副楹联,把何老弟喻为“陶朱公”,赞同他明智果敢的选择。范蠡曾是越王勾践手下的高官,勾践“卧薪尝胆”成功,范蠡悄然隐退,带了美女西施,泛舟太湖,以船当宅。后又跑到“陶”去做买卖,苦心经营,“三臻千金”,“遂至巨万”。他乐善好施,后世称为陶朱公。

  在商战中,何堪称奇才,长袖善舞,发家致富。经商之余,觞咏品茗,看戏拍曲,优哉游哉。曾国藩欣赏何的风雅超脱,每次到扬州,总前往壶园盘桓,与何老弟喝美酒、听戏文、促膝谈心。或许他有难言之隐,戎马一生并不是我曾某人的意愿,俺羡慕知己的自在惬意哟!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曾国藩把何比作东阁赏梅的何逊,像孤云野鹤,逍遥乐天!这里,曾大帅既表示了对门生呵护有加,又流露出对官场生涯的万分厌倦。

  史公祠联:谢启昆的“千秋”褒赞

  坐落梅花岭畔的史公祠,严格意义上说,算不上是园林。祠内氛围幽静、山水灵巧、意境肃穆,又称得上是园林佳构。

  祠堂大门,迎面是祀奉史可法的飨堂,堂前两株银杏,枝繁叶茂,高耸入云。抱厦廊柱前,悬挂广为传诵的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情景交融,烘染出苍凉激越的意境:岭上点点梅花,幻化成眼中的泪花;皎洁的明月,映射出故臣的赤胆忠心。

  祠堂前的楹联,笔调圆通得多。“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作者谢启昆,时任扬州知府。乾隆雄才大略,手段老到。他知道,指望国家强盛,必须抚慰惊魂未定的汉族士子。对待前朝孤忠史可法,定下“褒慰忠魂”的高调。但具体如何执行,下臣不敢随意,毕竟目睹过“文字狱”的残酷,稍有差池,性命攸关呀!这副楹联,明明是谢亲自撰稿,却杜撰一套“鬼话”忽悠人,说是史阁部托梦!史可法的坚贞不屈必须颂扬,但又要拿住分寸,不能说过了头。明亡清兴,那是“气数”,连史公也承认,有磐石般的大清江山可“傍”,史公才享尽千秋功罪任人评说的荣耀!官员们在封建帝王手下讨生活,噤若寒蝉的内心世界,可见一斑。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园林楹联

  记录扬州历史上园林楹联的书籍很多,像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等,多亏文人的勤于笔耕,后人才能了解到扬州园林曾经的辉煌。

  贺园联:沈斌“槛外山光”流韵京师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此联见于《扬州画舫录》。瘦西湖莲花桥南,旧有莲性寺东园,也叫贺园,“始于雍正间贺君召创建……君召字吴村,临汾人”,“建有修然亭、春雨堂、云山、吕仙阁、青川精舍”。后增建醉烟亭、驾鹤楼、杏轩等十二景,杏轩的楹联出自一名小官员之手,他即是震泽沈斌,为州校官。这名文化小卒的作品,被帝王看中,挪到京师后,大放光彩。

  在清华大学中心校区的西侧,有一片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是清代熙春园的遗存。最北端,厅堂北窗外,清池一泓,水光潋滟。屋檐下,正中挂“水木清华”匾额,一副书法清丽的楹联悬挂在北廊柱两侧,那即是当年扬州贺园的旧联。

  街南书屋联:郑板桥的竹子品格

  郑板桥为街南书屋题过一副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流传很广,真迹虽已不存,但文字有幸留了下来,吟诵咀嚼,仍觉趣味无限。

  书屋主人是弟兄俩,名马曰琯(秋玉)、马曰璐(佩兮),他俩虽是盐商,但好学博古,对文化事业特别关注。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经常在书屋举办学术活动,还无偿资助贫困的文人学士。书屋清雅,颇具亭林之美,以小玲珑山石最为抢眼。山石以透漏皱瘦取胜,书屋别称小玲珑山馆,原名反被所掩。

  山馆不愧是绝佳的读书场所,觅句廊、清响阁、前后两栋巍然的丛书楼,“横陈图史书千架”,优秀图书不计其数。幽篁环抱的“清响阁”,绿阴浓郁,清风徐来,万虑具消,处身其间,唯有埋头读书了。郑板桥是书屋的常客,给主人留下这副很有名的楹联。

  郑板桥习性狂放,愤世嫉俗,臧否人物不留情面。他盛赞小玲珑山馆,并非因为吃了人家的嘴短,非得说些谀辞,实在是“二马”的道德文章,不能不使他佩服。上联看似夸赞主人读书忘情,已达废寝忘食的地步,其实不乏自夸的含义。郑历来主张读书要有所选择,要少而精,与楹联所述“咬”住“有用书”的主题思想完全吻合。馆主声名远播,我郑某人不输阁下,“诗书画三绝”,也是著作等身的文化精英!

  下联以竹为描写对象,比喻主人家的儿孙有出息。这里除了谀美,还带着一丝羡慕。竹子历来是郑板桥的所爱,他笔下的瘦竹,傲骨凌风,姿态万千。用竹子比喻马家的子孙,说他们虽是新生代,但已养成挺拔之势,前途无量。回顾自身,郑板桥自愧不如,他晚年才得子,想亲眼看到儿孙们卓然成人,怕是来不及了。偏要称赞好朋友不倦的学习精神,就虚与委蛇地搪塞一下,以竹为题写下联吧。

  题襟馆联:何栻154字叹扬州风华

  清代扬州盐运司衙门内,原有题襟馆,曾宾谷创建于前,方濬颐修复于后。馆内,悬挂何栻撰书的长幅楹联,辞藻华美,气势磅礴,歌颂扬州悠久历史,又切合形势,称赞自力振兴之路。这副楹联,字数154,号称扬州第一长联,历来受扬州各界人士赞赏,好评如潮。

  长联作者何栻,前文已作介绍。请何栻撰联的,是安徽定远人方濬颐,官居两淮盐运使。重建后的题襟馆,气象万千,重视文化建设的方运使,请人在馆内题写一副对联,何老翰林的翰墨辞赋,果然不负众望,说古论今,纵横捭阖,潇洒自如:“当年多士登龙,追陪雅集,溯渔洋修禊,宾谷题襟,招来济济英髦,翰墨壮山河之色。翳玉钩芳草,绿蘸歌衫,金带名葩,香霏砚席,扬华摛藻,至今传宏奖风流。贤使君提倡骚坛,谁堪梅阁联吟,芜城续赋;此日有人骑鹤,烂漫闲游,怅文选楼空,蕃厘观圮。阅尽茫茫浩劫,园林剩瓦砾之场。只桥畔吹箫,二分月古,湾头打桨,十里春深,补柳栽桑,渐次复承平景象。大都会搜寻胜概,我欲雷塘泛酒,蜀井评茶。”

  上联讴歌古城扬州的千年翰墨风流、迷人美景。多少学士名流,登龙追随,在骚台上舞文弄墨,不论是东阁咏梅花,还是续写芜城赋,文字激扬,精神高昂,多么的激动人心!用典都与扬州有关,虹桥修禊,金带簪花,扬州人耳熟能详,读来格外感到亲切。

  下联简述扬州刚经历过的那场战乱,茫茫浩劫,颓壁断垣,损失惨重。但何栻没有一味悲伤,他知道,只有奋发努力,才能激励民气,夺回扬州昔日的辉煌。置课桑局,种桑养蚕,发动民众生产自救,才是平复战争创伤的根本之道。到了那时,咱们哥儿们弟兄,又可以饮酒喝茶,搜寻胜概,逍遥自在了。

  协韵合辙,对仗工整,起承转合,情景交融,把心中想要叙述的道理、倡导的见解,一一道来,可不是件容易事。何栻做到了,他笔下的扬州第一联,紧扣“题襟馆”主题,点评扬州的胜迹、史事、人物,慨叹历史沧桑、人事更迭、风物变迁,有叙有议,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把扬州的盛衰更迭、发展前景,全反映出来,堪为一篇洋洋洒洒的新扬州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