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说法,我也没有仔细研究过孰是孰非,但是如果都谈一下,我至少首先面临一个大量的字打不出来的问题。这里我只谈我个人比较认可的一种有点传统的说法吧,这是最通行的一种说法,至少肯定可以聊备一说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秋”的古文字字形。图片来自季旭昇《说文新证》,台湾省艺文印书馆2004。 ![]() ![]() 最通行的说法认为,“秋”一开始是个象形字,象某种直翅目害虫之形(一般认为是蟋蟀)(图1、2、3)。以蟋蟀之害于秋为盛,故以借代。后来在这个字上加了“火”,象炙烤蟋蟀以灭虫害之状(图4、5、6)。再后来也有加“禾”、“屮”、“日”等东西的。加“禾”、加“日”不必说了,“屮”([ch?])是草的本字“艸”的一半,当然也是草。而原来画的那个蟋蟀倒因为太麻烦,反而被省略了。后来逐渐最后确定了字型,只从禾从火,另外那些字符都没有了。 另外的一些说法基本上都或多或少与形声字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