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读顾炎武的《日知录》(二)

 相约归渡头 2013-08-13

   今处精神混乱、信仰迷失之时代,各种异端邪说频出,装神弄鬼者层出不断,前段时间有李一,最近有爆出了王林。虽然这些行骗者手段并不高明,却能频频得手,不仅欺骗了普通百姓,还欺骗了上到政府高官,中到大款明星,就连很多以智识见长的学者,也不能免,实在是让人咂舌。

 

   任何时代,没有正气,就有歪风;没有纯正的信仰,就有异端邪说;没有道德操守,就有迷信腐败。略观近来神州之各种怪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中国社会精神之颓糜,找其腐败之根源。近日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读到“孔子论《易》”一节,略有所感,比照今日社会之状况,书之如下文。

 

    在这一札中,顾氏指出,孔子很少谈论《易》。在《论语》中,孔子只在两处提到了《易》,分别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和“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顾氏还看到,在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谈《易》后,马山提到《诗》《书》。由此,顾氏得出结论,孔子谈论《诗》《书》就是在谈《易》,即所谓“是知夫子平日不言《易》,而其言《诗》《书》执礼者,皆言《易》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顾氏对《易》有着不同常人的理解。同常人将《易》看作“图书、象数”之书不同,顾氏将它看作道德恒常之书。在顾氏看来,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谈《易》,不会稀奇古怪、莫测高深,而是非常的平淡,“不过庸言庸行之间”。何以如此呢?原因在于,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是些抓住了永恒的人,因为他们抓住了永恒,所以,变易不能影响他们。与此相反,那些没有抓住永恒的人,就很容易被变易所摆布,希望有奇行异法来帮助他们把握命运,护身延福。殊不知,没有了对永恒的把握,所谓的奇行异法、护身延福,实则变成了迷信异端,被它们骗了,还不知道,结果是自取其辱,就像当今社会的某些“社会贤达”一样。

 

    可是,凭什么说孔子抓住了永恒呢?他所抓住的永恒是一种什么样的永恒呢?按照顾氏的看法,孔子抓住的永恒是德行,他罕有论《易》,而多谈《诗》《书》,原因在于,《诗》《书》是教人恒德之书,孔子多谈《诗》《书》,就是他抓住了永恒的体现。既然抓住了永恒,变易就很容易把握了,因为事情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正因人如此,唯有把握了永恒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变易。所以,孔子才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师”。也就是说,作巫师的人,必须是首先把握了永恒的人,否则,大多就都是江湖骗子了。读孔子的这些言论不难猜测,孔子时代也是有不少人借《周易》出来装神弄鬼,欺骗民众吧。当然,孔子所处之时代是乱世,有人出来行骗,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当今四处鼓噪的盛世之中,依然有很多人出来行骗,还有很多人相信,实在是值得让人反思了。

 

   一个社会,没了真信仰、真操守和真德行,各种歪理邪说泛滥,当是可想而知的了。因为没有了让人纯洁无邪的东西,各种邪恶的东西就会出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方压倒东风”。故此,在“孔子论《易》”这一节的末尾,顾氏总结得很精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夫子所以思得,见夫有恒也,有恒然后可以无大过。“

 

   当然,时间和永恒关系的内涵在今日可能不同于孔子时代,但他们的关系形式却是没有多大变化的。时间必须基于永恒去理解,而永恒乃在于信仰与道德操守之守持。今日神州之乱象,乃在于时间脱离了永恒,无神论、唯物主义等纯时间性的理论没有永恒的信仰根基,这些理论把人们抛进了醉生梦死的时间世界之中,让人无法过上精神性的生活,所以才会出现各种精神性的迷乱,各种异端邪说才能大行其道,骗财骗色,让本来很多体面的人,承辱蒙羞。

 

   ”人而无恒,或承之羞“,圣人之得,贤者之言,其无谬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