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歪曲的心理调适 一【犹豫心理、怯场心理、依赖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

 青衣问道 2013-08-13

 
 

 

 
人性歪曲的心理调适 一【犹豫心理、怯场心理、依赖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
没有目标的人都只在帮有目标的人完成目标。






    犹豫心理

    原由:

      有个人很老实,工作也勤勤恳恳,人缘更是不错。但有个毛病,就是优柔寡断,办什么事都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总是反反复复考虑。

    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看,办事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它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并选择适当的手段,通过克服困难达到自己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薄弱,就是欠缺意志的抵抗力,故而又称意志欠缺。它的典型表现就是容易被外来暗示所左右,感情脆弱,胆小怕事,缺乏主见,无法自作决定,即使已经决定,也常常反悔。尤其是面对多种选择时,更是惶恐不安,束手无策。

       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构成的。

      1、内在因素是由于涉世不深,年轻幼稚,许多事情被父母包办代替,缺少实际锻炼,或者是由于性格脆弱,缺乏主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2、外在因素是受到过选择失误的挫折,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有的是从小家里管教过严,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惟恐选择失误挨埋怨受指责。这种犹豫心理往往是在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受到外来刺激,导致性格扭曲而贻误终身的。

    调适:

      1、在做决定时不受是非观念的左右,没有太多担心,犹豫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习惯于以是非标准衡量事物的直接结果。面对选择的事物,总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以为通过反复斟酌选择就能避免失误,因此才犹豫不定。如果不受是非观念的左右,不必担心别人埋怨,就能轻而易举地作出自己的决定。为消除犹豫心理,不应将各种结果单纯地视为对的或错的,好的或坏的,只是看作是不同的审美观的选择而已。这样,就能颠覆犹豫,大胆地行事了。
      2、要明确自己选择的目标的目的性。将目标确定了,就会有个主心骨,不至于被环境弄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处理较为重要的事情之前,一定要作好准备,明确目的。
      3、要善于应变,遇事不乱方寸。任何事情都不是很单纯的,“智者千虑,仍有一失”,考虑得再细致,事到临头也会有些意外的情况。这对意志薄弱者最容易陷入犹豫的陷阱。因此需要冷静,需要遇事不慌。要用意志来约束自己,排除干扰,避免选择的失误。
      4、不要听见风就是雨。由于人的文化素养不同,生活阅历有别,爱好、兴趣也不一样,对任何事情出现不同看法是正常的现象。而犹豫者最容易在这种不同看法面前吃败仗,所以对来自不同角度的不同声音,不必盲从,不必随声附和。只要相信自己选择得正确,就不必过意那些闲言碎语。能抵挡这些个抒己见的声音,也是走出犹豫误区的标志。
        心怀二意的人,很难得到什么好处
        三思而行是对的,但没有主见,永远成不了事,即使是小事也做不得
        犹豫过度的人,多数活得很累,易患身心病。

    怯场心理

    原由:

      考试焦虑,即怯场现象。就是有过工作经验的人,甚至较为成熟的中老年人在较为特殊的场合,也常有怯场的体验。怯场,在心理学上称作心理紧张,或称作情绪应激。

    分析:

      是人在处于紧张状态时的一种主观性的心理体验,是因为预料到会有某种不良后果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表现在心理上是焦躁不安、恐惧、担忧、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表现在生理上则是心率过速,血压升高,手心出汗,面色苍白,头脑发胀,甚至休克,等等。

      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因怯场或退出考场,或吓得头昏脑胀,或临场不能发挥而名落孙山。

    调适:

      怯场心理不仅会妨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还会损害身心健康。该如何克服这心理情绪?
      1、控制住紧张源。心理学上把引起心理紧张的事物称作紧张源,要控制住怯场心理,即心理紧张,就应该消除或制止导致怯场的外界刺激物。用豁达的心态来对待,用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精神来安慰自己,或者用一种高度的自信看来对待。只有把事情看得无所谓时,紧张源就不再起作用。还可以运用阿Q精神也有助于弱化紧张源。
      2、以顽强的意志力稳定自己的情绪。在出现怯场时以顽强的意志力进行自我暗示,主要是鼓励、安慰自己不要心慌,要沉着冷静,抑制自己回避那些紧张源。这就容易使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机能得到调节,使得心理趋于平和,情绪得到稳定。
      3、进行适当的辅助措施。在临场前,要适当回避事项,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如散散步,听听音乐,做做气功等。如果之前情绪急躁或睡不好觉,就应该服点镇静药,对保持临场时的精力旺盛很有帮助。在临场时心理紧张,可以做做深呼吸,或体操。
        学习拒绝胆怯的心态,操练刚强,仁爱,谨慎的心理习惯
        对自己要有十足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要有失败是人生成功的学习经验











    依赖心理

    原由:

      又称惰性心理,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想办一件事不敢独立去做,总是想跟他人一块去做;遇事没有主见,总是等待别人作出决定;不相信自己,不敢讲出自己的见解,怕得不到人的认可;对人唯命是从。

    分析:

      依赖心理是一种懒惰的心理表现,依赖别人,自己不必动脑筋,费精力。不肯因独出心裁而承担责任。至于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这种依赖明显地表现为夫妻间的依赖和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如有的家庭男人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妻子唯唯诺诺,不敢出大气,这样做的结果是妻子完全处于依赖状态,不再动脑筋。有的家庭对孩子管得太周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他操心,父母都给办到。久而久之,淡化了奋发意识和进取精神。从心理学角度看,依赖心理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选择。会失落独立的人格,变得脆弱、无主见,成为被别人主宰的可怜虫。

    调适:

      依赖心理也并非是一种顽症,是可以逐步克服的。

      1、树立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存能力。对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生存能力,能够培养自主的本能行为。一切自己动手,自然就不会依赖了。对于已经养成依赖心理的人,就要用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意识地不依赖他人,不按照他人的思维方式思考,也不必顺从人的意见办事。同时自己要开动脑筋,把要做的事的得失利弊,考虑清楚,心里就有了处理事情的主心骨,也就敢于独立处理事情了。
      2、树立人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生活懒散,消极被动,常常跌入依赖的泥坑。而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都有一种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他们要求自己严格,做事认真,不敷衍了事,马虎草率。选择自我的主体意识,就会以依赖他人而感到羞耻的。
      3、单独地办一些事或做短期外出旅游。这是为了锻炼独立处事能力。自己单独地办一件事,完全不依赖别人,无论办成或办不成,对你都是一种人格的锻炼。外出旅游,是由于不熟悉,出于自尊心和虚荣心,你不会依赖他人,事事都得自己筹划,这无形之中就抑制了依赖心理,促使选择自力更生,独立的人生原则。
        耕种自己田地的,必得饱食。追随虚浮的,却是无知。
        患难时倚靠不忠诚的人,好像破坏的牙,错骨缝的脚。
        耕种自己田地的、必得饱食。追随虚浮的、足受穷乏。

    盲从心理

    原由:

      它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不自觉地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与群体中的多数相一致的现象。其实质是缺乏独立的分析、判断而盲目地接受多数人影响的结果,可以说是糊里糊涂地随大流儿的。

    分析:

      这种从众心理带有盲目性、非理性,不具备服从、执行的性质,其行为效果比权威性的命令更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不自觉性;因此,当从众心理与群体的意志、利益一致时,能够促成群体行为的顺利实现,加强了群体的权威性,同时也免除了个人举棋不定的苦恼。但是,由于从众心理带有盲目性和非理性,也常常因对事物选择的失误而造成本身的心理疾病。
    调适:

      1、树立判断事物的主体意识,对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在确认此事确实符合公众的利益,又于己无害时,再决定参与其行动。决不可听见风就是雨,不假思索地随大流儿。因为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受思想的支配,应该始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信口雌黄,毫无道德意识。如果你认为群体的行动是对的,就应该积极地参与;反之,决不能因为怕伤和气,怕被人指责为“不和群”而随大流儿。一旦参与的行为出了问题,就应该承担责任,后悔不及了!
      2、应该防止陷入盲从的误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而且会有盲点。对一些自己把握不准的事情,要多听听亲人或朋友的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启示和开阔一下思路。有助于加强主体意识,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有时只听某个信得过的人的意见,可是他也会有认识上的盲点。要是你能广泛地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多种意见中进行筛选,就能够找到最佳的行动方案。
      3、当面对选择,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先别做。在手足无措时,就干脆在心理上先冲个凉,给头脑降降温。不妨到大自然中去散散心,看看山涧溪水,看看如黛远山,采些奇花异草,在冷静的思考中,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冷却,再回头看看曾经面对的事情,就不难判断出怎么做才对。
        不可偏向左右。要使你的脚离开邪恶。
        不可行恶人的路。不要走坏人的道。恶人的道好像幽暗。自己不知因什么跌倒。













    攀比心理

    原由:

      由于受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在用外在的某种单一的价值尺度,来评估自我生活质量时,产生的一种“不比别人差”的心理欲求。

    分析:

      这样的人不注意“量体裁衣”的自我满足、自得其乐的生活体验,而是习惯于用他人的“榜样”来确定自我的感觉,为此,他们忽视了生活的真正体验,总是驱赶潮流和时尚,总是将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富的人作为攀比的目标。尽管他们的经济基础不雄厚,但为了攀比不惜借债或贷款。

      他们也是心怀嫉妒的人,他们妒人有,恨己无,为了“不比别人差”,甚至不择手段,“欲与天公试比高”。然而,“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山又比一山高”,他们不断地攀比,不断地对自己施加压力,使得自己的情绪总处于烦躁、压抑之中,丧失了许多生活的乐趣。
    调适:

      1、要充分认识到攀比心理,以及所酿就的危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实力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因此对生活水准的选择与要求也有差异。热衷于攀比的人,总是乐于接受高于或强于自己的心理暗示,要像别人那样潇洒地生活。殊不知自己经济基础与别人不同日,你与人家“斗富”,就必然造成精神的、心理的以至身体的负担,在攀比的压力中挣扎,即使是耗费了全部财力与精力,可能却“赔了夫人又折兵”。

      2、注意无止境的攀比欲望。人对生活的欲求是无止境的,攀比心理重的人常会滋生新的欲望。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别人以为他们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快乐无比时,可是他却仍然因为“比不过”更富有的人而苦恼,而烦躁。难以自拔,久而久之必然损害身心的健康,严重者会在攀比中“香消玉陨”。
      3、树立自我的生活观念。为摆脱攀比的烦恼,在安排家庭生活时,应该树立自我的生活观念,不要盲从于流行的时尚行为。在选择怎样的生活标准时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决定。如果确定了量入为出地安排好自家生活的目标,就能在经济条件的允许下安然生活,并感到自得其乐,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当然,力所能及的生活追求,也能激发生活的动力。只要不把对生活目标的追求,“跨过一山又一山”地不自量力,就不会落入攀比的怪圈。
        你要喝自己池中的水,饮自己井里的活水。
        多有财利,行事不义,不如少有财利,行事公义。
















   
人性歪曲的心理调适 一【攀附心理、奉承心理、掩饰心理、逃避心理、自恋心理】

    攀附心理

    原由:

      攀附心理是一种旨在联络地位高于自己的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感情需要的心理状态。

    分析:    

      这种攀附心理的机制基本上有虚、实两种:
      1、其实者为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多为有一定地位或职位的人,为了升迁、晋职或达到某种目的,寻求靠山,以便获得仕途的捷径;

      2、其虚者为虚荣心的满足,多为平常百姓或地位不高的人,他们对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或名人,没法高攀到获得实利的地步,只是充满着神秘感和崇拜感,因此以有机会结识他们或与他们合影来炫耀自己,使得虚荣心得到满足。

      攀附心理不会给他人造成损失,但是却容易使自身陷入心理障碍的误区。能使自私心理膨胀,为达到目的而不惜铤而走险。如送礼行贿,无所不用其极;有的利用攀附的关系,干些非法的勾当。还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自身的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调整:
      1、要明确攀附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攀附”是个贬义词,就像藤萝或牵牛花那样依靠缠绕或攀援其他的躯干才能使自己生存一样,带有一定的依赖性,也缺乏自我独立的品格。攀附的行为本身就降低了自身的价值,说明你不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而是依赖他人而苟且偷生的人。高尚独立人格的体现,是不依赖他人,不攀附他人,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奋斗精神来开创自己的天地。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作出攀附他人的事情。
      2、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不要冀望通过不良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无论是哪种攀附者都有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想凭借显贵(名人)效应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或者通过取巧的办法来达到个人目的。的确有人借助于攀附显贵得到升迁,但这只是钻了社会上不健全的空子,并非正常现象。如果你有雄心壮志,不必抄近路,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即使你得不到提升,自己也心安理得。

      3、认识炫耀过后的空虚。至于那些以得到明星签名或合影为荣的人,更是虚无缥缈得很,你以人家为荣,人家还不认识你,就像一现的昙花一样,暂短的虚荣也是转瞬即逝的。炫耀过后只有空虚。
        火热的嘴、奸恶的心、好像银渣包的瓦器。
        恐怕将你的尊荣给别人,将你的岁月给残忍的人。
        恐怕外人满得你的力量,你劳碌得来的,归入外人的家。

    奉承心理

    原由:

      显然,奉承心理是出于一种自私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赚钱,有的则是以小的付出来换取将来的大的回报。爱奉承的人没有那些业务精干的人的那种钻研业务的刻苦精神,在业务上也不具有拔尖的才能,更没有钻研业务所培养的耿直、刚正的品格。可是他们想发展,想出人头地,凭着自身的能力不能与强者竞争,而借助于奉承往上爬。那些平庸的人就以此心理机制为捷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纵览古往今来的奉承者,无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为动机的。

    分析:  

      其实,奉承者的行为都是很露骨的,明眼人一看便知。对于被奉承的当事人却好像察觉不出来,所以很少听说拍马被马踢了的事情。这是由于人,特别是当了领袖的人,都有一种虚荣心,喜欢听赞歌。这种虚荣心理表明,被拍者也是出于一种私欲而对此感兴趣的。看来,奉承者和被奉承者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属于同一种心理情绪,只是表现形式有异,自然就容易一拍即合了。许多被奉承者对于他有用的人也是一个奉承者。他们的奉承并不一定出于自觉自愿的,有的甚至是违心的,只不过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已。为赚你的钱,或得利益才低声下气奉承你。

    调整:  

      1、对奉承者严词抵制,或者不听其奉承。或者不受其礼物,让奉承者讨个没趣,失去面子,他就不敢再奉承你了。这是治理奉承恶习的有力措施。遗憾的是有的被奉承者十分乐意接受奉承,以满足虚荣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为奉承者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构成互惠互利的关系。的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没有愿意接受奉承者就不会出现奉承者。

      2、被奉承应净化自己的心灵,摒弃私心杂念,认识到奉承的媚人言辞是为了迎合你的虚荣心,并非真的把你看得那么水平高,那么有本事。这种虚妄的言辞只不过是奉承者想利用你的手段。当自己的自身修养完善了,品格正直了,你就会认清奉承行为的本质,对肉麻的奉承产生反感,也就会觉得奉承没有意思了。
      3、奉承者应认清此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奉承决非完全是“回报大”。表面看来,给上司进些贡,打打小报告,唱唱赞歌,或者不断地效劳,而得到晋升、提拔,殊不知,你未必能胜任此职务,天天活在压力中。却又因此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人格。职位的晋升反倒使你群众威信滑坡。你会离群众越来越远,人们看不起你,在群众中树立不起威信,成为上司的看家犬样的人,这可谓是因小失大的人生不等式。

      4、踏踏实实地作好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你的实惠是通过拍马奉承得到的,要保住现有的实惠,就必须继续给上司拍马奉承、进贡。一旦你不想再奉承、进贡,就被一脚踢开。弄得前功尽弃。可见,奉承犹如走钢丝一样,风险多多。与其花费精力拍马,花费金钱进贡,倒莫如摒弃异想天开,踏踏实实地作好自己的工作。

    认识到拍马所导致的这些危害,有助于规范自己的行为,轻松地从奉承的心理误区走出来。
        你要除掉邪僻的口,弃绝乖谬的嘴。
        你的眼目,要向前正看,你的眼睛,当向前直观。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人的称赞也试炼人。

    掩饰心理

    原由:

      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心态,即对自己极盼望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调侃的心理情绪,也是从不认输,总是找各种理由给自己下台阶,不是把过失归咎于别人,就是显露出自己不屑于与之较量的样子。这是掩饰心理典型表现。

    分析:

      当人的行为或动机不被社会接受或陷于挫折与失败时,常常会采取一种自欺的或者是歪曲现实的方法,来减轻心理的压力与痛苦。这种心理反应是一种自卫性的保护性的措施,能化解和分散因挫折与失败所导致的心理创伤,使受损的心理得到一定的平衡。
    掩饰心理的表现大体有两种:

      1、是转移发泄对象。本来自己遇到了挫折或失败,应该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批评,可是却归咎于环境或他人。如有人考试失利,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老师教得不好,考试环境太嘈杂,静不下心了考试等。

      2、是自我调侃,自得起乐。既然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最坏的,把自己的不满转移为“酸葡萄心理”;而把自己得到的东西即使不好,也视为最好的,以此来缓和心中的焦虑和愁苦。

      这种掩饰心理作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卫措施,对缓和心理紧张,化解矛盾,减轻精神负担,保持心理平衡,以及防止因激愤而出现过激行为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事物都有双重性,有其利也有其弊。掩饰心理过度就容易走向其反面,成为前进的绊脚石。因此,对掩饰心理的弱点应有所防范,防止落入其误区。

    调适: 

      1、要认识到掩饰心理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自卫措施。它的积极作用是保持短时间的自尊和心理平衡,防止因为激愤而出现过激行为。正像止痛片一样,如果总是用药医治头痛,不仅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会耽误了大病。如果遇到挫折或失败就用掩饰心理来安慰自己,就容易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使自己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形成病态人格,反倒影响自己的进步和身体健康。因此,滥用掩饰心理弊大于利,不可等闲视之。
      2、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敢于直面挫折或失败。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或失败并非是奇怪的事,只要你认真地工作,有事业心,就难免与挫折或失败无缘。问题是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若借助于掩饰心理,只能求得暂时的宁静,而丢失的却是远大的奋斗目标。如果能面对挫折或失败,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教训,虽然暂时痛苦些,却能为自己找出问题的症结,得到治病的良方,对未来的发展还是有利的。
        人若怀里搋火,衣服岂能不烧呢?
        人若在火炭上走,脚岂能不烫呢?

    逃避心理

    原由:

      具有病态逃避心理的人一般是遇事想不开的人,考虑问题往往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按着偏执的思路走下去。其性格内向,情绪低沉,总是以消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对事物的结局也总是做悲观的估计。

    分析:

      如自己本来犯了错误,只要正确地对待,别人都不会怎么样,可是由于这些人的心理缺欠,使得遇到问题想不开,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自己受委屈,执迷不悟,自己干扰自己,于是就选择了离开而不顾他人如何。这病态心理作怪不只会使自身受到许多困难和险阻,也给他人造成极大的负担。

    调适:

      1、提高心理素质,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它是指人在观察、分析问题时,往往固守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不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心理因素,遇事在狭隘的小圈子里徘徊,因而做出错误的决断。如果能跳出自己划定的小圈子,事情就会出现积极的转机。

      2、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加强思维方式的学习,学会拓展思路,摆脱偏见。遇事要沉得住气,反复考虑,多与人商量,这就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不再因想不开铤而走险。
      3、在产生逃避想法之时要三思而行。想一想你要干什么,想对谁施加压力?本身有过错,被批评是对自己的进步有好处的,这是恨铁不成钢,不是歧视你。推卸责任,是心里有愧才逃避的。这是完全划不来的行为。这种对抗性的无目标的逃避行为,只能暴露自身的性格弱点,等于是自我惩罚。
      4、即使是认为是有理由的离开,也要设想离开后的结果。如果先把具体的问题都考虑到,就说明自己已经从牛角尖里钻了出来。
      5、应认识到逃避行为会造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离开出走,为什么有个好端端的要走到这一步?在这种情境下,会感到沮丧,后悔,也会恨那些与你离开有关的人,但这又何济于事?这种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沮丧就严重地损害了身体健康,损失的还是自己。只要心理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就能摆脱偏见,不走邪路。
        他虽用诡诈遮掩自己的怨恨、他的邪恶必在会中显露。
        人离本处飘流、好像雀鸟离窝游飞。
        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

    自恋心理

    原由:

      自恋心理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它的特点是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觉得自己完美无缺,才华出众;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比别人强,喜欢颐指气使地指挥别人;对他人的赞美,喜不自胜,他人一旦表现不恭,就强词夺理,暴跳如雷,甚至寻衅报复。

    分析: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品质,是幼稚心态与骄傲自满相伴而生的怪胎。就其自我为中心来说,属于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在人的幼儿时期,常见的思维方式是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他人。这种心理特征在幼儿时期是正常的现象,但反映在成年人身上,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成年人之所以产生这种自恋心理,除了思想的幼稚、偏执外,还与骄傲自满的心理情绪有关。由于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高于一等,所以发号施令,指挥别人,就觉得理所当然;更对别人的批评接受不了。

    调适: 

      1、摒弃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客观地认识自己。以我为中心是一种幼稚的认识观,看不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为此,要认识到,人在群体中生活,大家都应平等相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和谐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2、靠自己的实力和业绩来表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靠自己夸大其辞受到别人关注的;而是靠自己的实力和业绩来显现的。只要你取得了杰出成绩,就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与信任。

      3、认识到“强中自有强着手”,即使你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别人取得的更大的成绩。
      4、学会关心爱护他人。自恋心理患者总是“把自己看成是一朵花,把别人看成是豆腐渣”。出于这种观念作怪,往往容不得别人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对别人的才智、成绩还十分嫉妒。为此,要在摆脱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关心、爱护他人。把自己溶入团队的海洋之中,就能培养对他人的爱心。自恋症患者能够朝这个目标努力,便会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感到自己是团队生活中的一员了。
        乖僻人的路上、有荆棘和网罗。保守自己生命的、必要远离。











“恶毒”家庭



    1、无休止的吵架和家庭冷战让孩子心理蒙阴影。

    上榜理由:在吵闹中长大的孩子,其将来的婚姻难有幸福,而且潜藏着相当的暴力倾向。

    “恶毒”指数:★★★★★★★

    2、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之工具。

    上榜理由:孩子成了父母的工具,孩子就不再是他自己,而只是父母辈的影子,将来难以真正有出息。

    “恶毒”指数:★★★★

    3、违背孩子天性强逼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事。

    上榜理由:不按孩子心理特点行事,违背孩子天性行事,是极其不仁道的行为。

    “恶毒”指数:★★★★★

    4、过度宠溺孩子万事包办剥夺孩子自立的机会。

    上榜理由: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朵必然经不起任何的风浪,等于是废物一个。

    “恶毒”指数:★★★★★★★★

    5、动不动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攀比让孩子没面子。

    上榜理由: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有各自的优势,盲目攀比是打击天才的最恶毒手段。

    “恶毒”指数:★★★★★★★










    6、从不表扬孩子甚至羞辱孩子打击了孩子信心。

    上榜理由:无视孩子的尊重,必然会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孩子注定不会有出息。

    “恶毒”指数:★★★★★★★

    7、不能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却硬苛求孩子。

    上榜理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只会让孩子有样学样,人为处理不守信用没有原则。

    “恶毒”指数:★★★★★

    8、为泄私愤唆教孩子远离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

    上榜理由:孝敬是从小养成的,更不能掺杂过多私心,没有孝心的孩子能力越大越危险。

    “恶毒”指数:★★★★★

    9、夫妻打情骂俏暧昧动作在孩子面前毫不避嫌。

    上榜理由:孩子的性心理从出生就开始,小时候的性心理对将来的恋爱婚姻是决定性的。

    “恶毒”指数:★★★

    10、只顾眼前利益忙于工作事业对孩子疏于教育。

    上榜理由:孩子是最需要父母之爱的,少受管教的孩子不是偏执就是孤僻,而且多半缺乏爱心。

    “恶毒”指数:★★★★



http://www.cnblogs.com/Capricornus/archive/2010/07/23/1783538.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