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政報告》源自「六七暴動」

 南飘飘 2013-08-14
《施政報告》源自「六七暴動」
        宣讀《施政報告》這一傳統源自英國殖民地時代,而《施政報告》本身的概念,亦是來自英國。香港的《施政報告》參考自英國的《Queen's Address》,「六七暴動」發生後,時任港督麥理浩在1972年首次到立法局解釋施政,加強與市民的溝通,是如今《施政報告》的雛形。

  香港的《施政報告》歷史悠久。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麥理浩有感暴動或與市民不明白施政有關,遂於1972年10月18日親身到立法局解釋施政,教育、醫療等範圍的政策均會提及,做法參考自英國的《Queen's Address》,到1976年正式定名為《Address by the Governor》。

  回歸後,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沿用港督宣讀《施政報告》的做法,每年10月到立法會解釋和預告施政。之後宣讀《施政報告》的時間曾經多次改變,不過宣讀《施政報告》的傳統則繼續。

  致謝動議源自殖民時代

  除了《施政報告》源於英國,目前當特首宣讀過《施政報告》後,立法會議員還有一個致謝動議,這一傳統亦是源自殖民地時代。往時由於港督有「主人」的角色,議員的動議就是為了答謝港督規劃好香港的未來,為香港市民勞心勞力,遂有這一動議的出現。

  時至今日,致謝動議的本質已經有所改變,由「答謝」目的改變成議員表達是否滿意的方式。首任特首董建華在任八年,除1997年、1999年和2001年三份《施政報告》獲立法會通過致謝議案,其他皆遭否決,之後的特首曾蔭權任內七份《施政報告》,僅兩份獲立法會通過致謝議案。至於特首梁振英的首份《施政報告》的致謝議案,今年2月1日亦在立法會被否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