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岁月:不是最美好的,却是最难忘的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3-08-14

知青岁月:不是最美好的,却是最难忘的

 

2012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知青》,让我们不禁再一次回想起了自己的知青岁月。4年前的2008年,金秋十月,我们一群40年前下放在安徽省定远县西三十里店乡向阳村的知青,从蚌埠、滁州等地又一起来到了当年下放的地方。都是50多岁的人了,早没有当年的激情,但当车子到了村庄,看到来迎接我们的乡亲,握住他们的手,心中还是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离别近40年了,当年的乡村起了什么变化?当年一起干活的青年,生活上帮助过我们的房东,当年的领导,还有哪些认识的人?他们还在吗?他们的情况好吗?我们都想见见,都想当面道一声问候。

  初到农村时的集体生活

  沿着村前的小路,我们首先想去看看刚到农村时住过的房子。刚到农村时,由于农村几乎没有空余的房子,知青都是几人一组,分散在各个村民组,有的被安排住在农民家,有的住在烟炕,我和另外两个男知青,安排住在曾经养过毛驴的小屋。小屋虽又小又旧,但周围的环境很好。水井离得近,门前就是一个大水塘。夏天涨水时,农村孩子在塘口流水处逮鱼摸虾,以很低的价钱卖给我们。春天农忙开始了,我们要开始参加劳动。下小烟苗,点玉米的活还不累,要一担担把农家肥运到地里,完成一定数量的打秧草(缺乏肥料,把嫩绿的草割下,放在地里沤制后做肥料)任务,就很不容易了。中午收工回到家,一动都不想动,赶快和衣躺下睡一会。想到下午还要上工干活,迅速烧一点饭,就一点小咸菜,随着上工的号子声,再出去干活。现在,我们再来探寻当年住过的房子,时过境迁,房子早不在了,水井也不在了,只有水塘挖得更大,一切早变样了。

  沿着两边长着高大杨树的道路,我们来到当年知青曾经住过的大瓦房。我们下放的地方经济落后,基本上都是土墙草房。由于村是县里的学大寨点,就盖起了一排20间石墙瓦顶的房子。在那个年代,这20间瓦房无疑像皇宫般引人注目。为便于管理,也给村里树立形象,1969年的夏天,村支部决定让全村的知青一起住进大瓦房,过知青集体生活,自己管理自己。我们18个知青每人交出相等数量的粮食和购买油盐的少量菜金,烧饭按男女及技术搭配,每天轮流排定两个人值班,其他人都到各自的村民组参加劳动。大家劳动归来时,可以喝到烧好的水,吃到做好的饭菜。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虽然是在收获的季节,饭也不可以放开吃。每天只能按照一定量的米下锅,吃饭时每个人按照大致的数量去盛,虽然大家都很注意了,由于各个村民组下工有早有迟,18个人又不能都在同一时间吃,后来的人经常不是没有菜,就是饭不够。虽然如此,大家也很谅解。晚上,各自都搬个小板凳,自然汇集到到大瓦房门前。月光下,相互交流当天发生的有趣事情。接着,一个男知青弹起了秦琴,大家随着乐曲一起唱了起来。歌声随着清风,飘散在乡间的夜晚。乡亲们说,知识青年又在唱歌了。在歌声中,我们消除了疲劳,忘却了身在异乡。我们这个知青集体,由于缺乏组织领导和物质基础,完全靠自我安排,只维持了3个月时间就解体了。分开时,大家的心情是复杂的,分开后,各自又都回到原来的住处。

  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有空闲时,我们沿着村前、村后的泥泞小路到群众家串门,看看农民的生活情况。我们所在的西三十里店乡属于凤阳山抗日根据地,曾为革命斗争做出过重要贡献,有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传闻。但革命成功后,群众的生活好的时候少,缺衣少粮的时候多。“十年动乱”期间,缺粮无油是常有的事。春天里,有的人家甚至连买盐的钱都没有。我记得有一户姓薛的人家,家徒四壁。全家四口人,冬天床上仅有一条薄薄的被子,大人小孩都无衣出门。当粮食不够时,国家首先供应我们知识青年,供应农民的,常常不能按时,品种也差。身在农村,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农村真落后,农民真苦。我们知识青年下放在农村,生活虽然不好,但比较绝大多数农民还是好多了。虽然如此,乡亲邻居还是乐于在生活上热情帮助我们。这都是我们的亲身经历,也是我们下放农村感受最深的地方之一。

  下放知青谁也不知道以后何去何从,努力适应着农村的生活。对未来变化寄予希望的,在劳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总是表现突出一些,也学着农民养猪种菜。在窄窄的田埂上,在乡村的道路上,到处都能见到我们知青的身影。虽然营养不好,我们的身体逐渐变得强壮起来。春天里,我们沿着下山的路,肩上担着秧草;夏天,我们肩上担着麦捆;秋天,肩上担着沉沉的稻子。冬天里,多数知青没有回家,卷起铺盖和农民一起来到齐顾郑水库工地,肩上抬着两大筐黄土,从百米外送上几十米高的坝顶。为了忘却劳累,我们学着农民时而哼着小调,时而喊着号子。

  下放农村的当年,有一点特长的知识青年,都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排练了《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也排练一些自编自演的小节目。虽然演员的服装、演出的道具、灯光条件都很差,连麦克风也没有,但在那个文化生活及其匮乏的年代,演出很受群众的欢迎。我们在本村演,到邻村演,到水利工地演,到山里的方家花园部队为解放军演,还几次演到了定远县城。宣布“九大”召开的当晚,我们踏着厚厚的冰雪,步行30里,一路敲锣打鼓走到定远县城,代表贫下中农群体,对“九大”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外出演戏,可以展现知识青年的特长,不要干活,有饭吃,还记工分,大家都比较喜爱。

  回城之后的人生

  1970年的秋天,我们下放农村两周年了,第一批招工回城开始了。从此,我们首批下放的知青,历经数年分批回到了各个城市,分到了各个单位,又走上了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经过40年,都是50多岁年纪的人了,大家利用这次集中回农村之际,汇集到一起,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叙谈起各自的生活情况。

  知青虽然陆续招工回城,但平静的生活没过多少年,就遇到企业改制,工人下岗。我们中的多数人没有学历,缺少技能,又到了40多岁,失去了工作岗位,没有了工资,孩子要上学,自己要交社保金,生活陷入了新的困难。一个男知青中年突然因病去世,有几个女知青配偶死亡或离异。有一个女知青,因为家庭社会关系问题,回城比别人晚了几年,丈夫去世后,自己下岗,女儿工作无着,债主上门讨债。但她在丈夫死后,仍然接来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顾的公公,细心加以照顾,竟意外得到收获,才得以摆脱困境。我们中年龄最大,学历最高的一个男知青,招工后分配在水泥厂。他一进厂就刻苦钻研技术,30多岁了,还上电大提高学历。他下海支援乡镇企业时遇上治理整顿,接着又被查出是癌症,事业未成,生活无着,在极度的艰难中,他不甘自弃,以超人的毅力,奋力拼搏,取得了抗癌胜利,并以自己的抗癌经历写出了自传体小说,出版发行后获得社会好评。在抗癌过程中,他考取了国家注册建筑监理师资格,晚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有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收入。经过数十年的奋力抗争,走出了一条壮观的人生道路。

  大家感慨:回城后,依然苦,仍然难,但,再苦,没有当年下放时在农村苦;再难,也没有当年下放时在农村难。历经30年,城市的改革终于越过了最困难的阶段,取得了重要成果。我们这代知识青年,50岁以后生活也终于进入了平稳期。我们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人安住了下来;大多数人已退休,进入社保拿退休金,心安定了下来。上上下下,坎坎坷坷,风风火火,50岁以后才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

  40年后回到农村,我们也亲眼目睹了向阳村的巨大变化。一些农民已建成和在建的乡村楼房比城里的还好,再不要去住烟炕和驴棚了。拖拉机在田野里突突突地奔跑,农民也不再整天扛着大扁担了。我们回去时所见到的父老乡亲,人人脸上都流露出溢于言表的灿烂笑容。

  40年后,怎么来看待当年的知青下放呢?交谈中,大家共同的感受是:当年的知青生活,不是最美好的,但是最难忘的。生活虽然艰苦,劳动非常繁重,但确实使我们经受了锻炼。以后,无论是多么顺利,无论是多么困难,生活的轨迹中都留下当年下放的深深印记。

  无论你生在哪个时代,都要勇于面对它。我们这代人的不幸,是遇上了“十年动乱”;我们这代人的幸运,是完整地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30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我们在回城走上工作岗位时,没有文凭,没有专业,先天明显不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培训提高和持之以恒的努力,18人中超过三分之一成长为专业技术工作者、劳动模范和有关方面领导干部,有的还走上高级领导干部岗位。当年,许多人还背负着家庭出身不好和社会关系复杂的政治包袱,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些都是不可能改变的。

我们经过了知青下放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去下放,但希望自己的后代,要知道当年下放;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经历过改革开放,虽然经历了还要能够认识改革开放。虽然我们的后代不会再被下放,但他们要继续参与改革开放。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我们自己命运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经历30年改革开放、50多载人生道路后的感悟吧!

 

 

原文地址:http://www./1/view-3555030.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