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见四万亿,投资如何悠着点?

 乱云飞舞 2013-08-15

近期有10多个城市的发改部门批复了本地建设城市交通项目的开工申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这段时间他特别忙,几乎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全国各城市之间,“差不多的城市都在规划、建设地铁、城轨。”新一轮的地方政府城轨项目建设热潮与大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走向息息相关。(搜狐网2013-08-13

上面一“松绑”,下面投资急。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个“四万亿”,那是在2008年美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保经济、保就业的紧急措施。当时的中央四万亿刺激政策,加上地方配套的资金,形成了一股投资“洪流”。GDP是保住了,但中国经济更畸形: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本来投资就畸重,四万亿为首的刺激更加加大了投资的比重,造成后来的产能过剩、房价暴涨、通货膨胀。

新一届领导人的思路,在于改革,在于扭转长期失衡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在六月底整个社会处于“钱荒”之时,高层也不再因暂时的波动而改变策略。“调结构”扩内需,改变单纯的投资拉动,不能重蹈上一个“四万亿”覆辙。

但是,地方政府保GDP、保“政绩”的冲动并未放松,反倒不断寻找着投资的“突破口”。这是与中央精神,与“克强经济”不相符的。有的地方,不是去踏踏实实地做长期坚韧的工作,思路仍在单纯的GDP上,只顾短期效应、只看任期收益,一味启动庞大的投资项目。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由于投资大,又符合一定的产业政策,符合民生需要,就成了地方四万亿的首选。

改善交通、节能减排、方便群众,当然是利在长远的好事,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事都不能抱着“大跃进”心态,超过当前当地能力。比如昆明。根据《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19)》的蓝图,未来将有5条市域铁路和9条地铁线路穿越整个城市,全程562公里,总投资3000亿元以去年378亿元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看,3000亿元几乎要透支昆明市未来10年的全部财政预算收入。

在地方债务缠身,有的甚至超警戒,有暴发债务危机的时候,一味贪大求快、大干快上,不管出发点多好,都是值得商榷的。如同上一个四万亿,虽然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形成的“堰塞湖”至今未能消化。现在批准城市轨道建设的政策标准,仍是十年前的,按照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城区人口应在300万人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当时符合这条件的城市只有特大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但10年后的今天,符合这一条件的城市已经多如牛毛

审批门槛过低,助长了目前的城轨建设潮。但无论什么样的门槛,都不应该跨越一个门槛——“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应该遵循核算成本、获取收益原理。投资地铁轻轨也好,投资其他各个项目也好,都应该预计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何,否则,就可能形成“只问投入不管收益”的政绩工程,而政绩工程的获利者,是官员,买单者,最终还是百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