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百病求真》3

 tnj660630 2013-08-18
 

胃神经官能症

 

诊断依据

1、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常伴有胸脘膈间不舒,嘈杂灼热,腹胀嗳气等。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

4、病程长短不一。

中医辩证

1、胃寒气逆:呃逆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纳食减少,恶食冷饮,喜饮热汤,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

2、胃火上逆: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3、气机郁滞: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胸胁闷满,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面色苍白,手足欠温,食少乏力,舌淡,舌苔白,脉沉细弱。

5、胃阳不足: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而干,脉细数。

治则




补中益气,健脾消食,降逆止呕,行气止痛。

方药

1、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退行性骨关节病

 

诊断依据

1、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磨擦声,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腰弯背驼。

4、X线摄片检查:示骨质疏松,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5、查红细胞沉降率,抗链球菌溶血素O、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相鉴别。

中医辩证

1、肾虚髓亏: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腰腿不利,俯仰转侧不利,伴有头晕、耳鸣、耳聋、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2、阳虚寒凝:肢体关节疼痛,重者,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舌淡,苔白,脉沉细缓。

3、瘀血阻滞: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关节畸形,活动不利或腰弯背驼,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脉沉细涩。

治则

温补肾阳,祛寒除凝,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双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依据

1、初起多以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肿胀,多发于指关节或背脊,晨僵,活动不利。

2、起病缓慢,反复迁延不愈,逐渐形体消瘦。常因感受风、寒、湿而反复发作。

3、病久受累关节呈梭形肿胀,压痛拒按,活动时疼痛。后期关节变形僵直,表面光滑,周围肌肉萎缩,少数病例有皮下结节。

4、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发作期红细胞沉降率可增快。X线摄片可见骨质疏松改变,或关节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以及骨性强直,关节面融合等。

中医辩证

1、风寒湿阻: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则痛甚,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2、风湿热郁: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3、痰瘀互结: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脉细涩或细滑。

4、肾虚寒凝: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5、肝肾阴虚: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6、气血亏虚: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舌薄白,脉细弱。

治则

祛风除湿,温肾散寒,活血通脉,化瘀止痛。

方药

1、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消风散:有热郁者予之,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腰椎椎管狭窄症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因腰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压迫脊髓、血管、神经根等所致,以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后伸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或其他下腰椎疾病。

诊断依据

1、有慢性腰痛史,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

3、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腰痛在前屈时减轻,在后伸时加重,腿痛多为双侧,可交替出现,站立和行走时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休息后好转,严重者可引起尿频或排尿困难。

4、下肢肌萎缩,腱反射减弱,腰过伸试验阳性。

5、腰椎X线摄片检查有助于诊断,脊髓造影、CT和MR1检查有重要诊断意义。

中医辩证

1、风寒痹阻:腰腿酸胀重着,时轻时重,拘急不舒,遇冷加重,得热痛缓,舌淡,舌苔白滑,脉沉紧。

2、肾气亏虚:腰腿酸痛,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形赢气短,肌肉瘦削,舌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3、气虚血瘀:面色少华,神疲无力,腰痛不耐久坐,疼痛缠绵,下肢麻木。舌瘀紫,舌苔薄,脉弦紧。

治则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温肾助阳,强筋健骨,行气止痛。

方药

1、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5、有腰椎间盘突出者,可行手法复位。

6、复位后黄氏膏药,5天换药一次。

 

 

脊椎滑脱症

 

脊椎滑脱是指由损伤或退变引起脊椎矢状轴失稳,出现前后位移并引起腰腿痛的临床征侯群。退行性因素引起的腰椎滑脱,尤为多见。且容易造成神经根挤压而导致严重腰腿痛。

诊断依据

1、常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多见,有腰部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慢性腰痛:可出现向臀部及下肢的放射痛,伴有牵拉、酸胀、灼痛、麻木等感觉,腰腿痛往往在坐位和卧位休息时减轻。站立、行走或劳累后加重,严重者可见间歇性跛行。

3、患者可有腰椎前突增大,严重者滑脱节段局部可见局限性凹陷,腰椎后伸受限,前屈范围增大。

4、滑脱节段棘突旁有深压痛,棘突上可扪及阶梯样感,叩击痛阳性或伴放射痛;皮肤感觉,腱反射、肌力变化与受累神经相对应,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皮肤感觉减退,腱反射迟钝,肌力减弱及肌肉萎缩,偶有鞍区麻痹和扩约肌功能障碍。

5、X线摄片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腰椎斜位片主要观察有无椎弓根峡部断裂,腰椎侧位片主要观察腰椎滑脱的程度。纵分为四等份,滑脱腰椎后缘垂直线移动距离在下一椎体的上面。1/4之内为I度,1/4-1/2为II度,以此类推。

6、有条件者应作CT及MR1检查,CT可显示椎弓崩裂,侧隐窝狭窄及神经根受压情况,MR1可显示椎体移位,椎管矢径及硬膜囊受压情况。

中医辩证

1、气滞血瘀:腰腿痛如针刺,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困难,痛处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侵犯: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疼痛加重,肢体发凉,舌淡、舌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肝肾亏虚:腰膝酸痛乏力,劳累更甚,卧则痛减。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

逐瘀活络,行气活血,通脉定痛,补益肝肾,祛寒除湿。

方药

1、手法椎体复位1次。

2、黄氏膏药:贴于患椎相应处,每5天换药1次,至治愈为准。

3、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5、寒湿者加用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突出物压迫或累及到椎管周围相应的脊髓,神经或血管等而产生的症候群,发生部位以第4-5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诊断依据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或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示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可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辩证

1、血瘀: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脉弦紧或涩。

2、寒湿: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淡,舌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无力,劳累更甚,卧则痛减,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舌苔薄,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质红,舌苔薄,脉弦细数。

治则

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行气止痛,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方药

1、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黄氏膏药:贴于患处,每5日1贴。

5、手法复位一次。

 

 

腰椎不稳综合症

 

腰椎不稳综合症是腰椎运动节段刚度的下降,使该节段活动范围超过正常,活动的性质也有改变,而引起相应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和潜在脊柱进行性畸形及神经损害的危险者称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缺乏特征性,常见症状是局限的腰背痛,可伴一侧或双侧臀部,大腿后侧的牵涉痛,重者可伴神经刺激或压迫症状。多数可能容易腰扭伤,轻微活动时,腰部出现“卡住”疼痛及错位感觉。但有时变换体位或手法推拿,症状可即刻消失,有时症状也可再次诱发。站立位触诊可发现棘突呈“台阶状”及局部肌肉肥厚改变,说明有异常滑移或屈伸活动时可触及腰椎异常的活动,另外可有棘突偏斜,单侧性肌肉不协调收缩,后伸时突然肌肉痉挛等体征。

2、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可见①位于椎体前上缘相当于纤维环最外层的椎体附着水平的牵引性骨刺。②椎间隙狭窄。③椎间盘非对称性塌陷。④脊柱顺列不良即椎体的前后滑移,椎弓根的轴向旋转及棘突正常顺列的中断等。

(2)屈、伸位X线片:强度前屈及后伸时摄侧位片L1-L5节段过屈时前后移位大于8%,过伸时大于9%或L1-S1节段过屈时大于6%,进伸时大于9%提示腰椎不稳。

(3)动态CT检查可说明腰椎在Y轴上的旋转活动有无异常,瞬时旋转中心计算可以推测下腰痛可能来自的节段。

3、比较特征性的轻微活动出现“卡住”疼痛,并且症状可再次诱发者,应考虑不稳,临床可参考下述标准予以诊断:

(1)伴下肢放射痛的复发性腰痛,特别是卧床休息或腰围固定后症状缓解。

(2)体疗、按摩可暂时缓解的腰腿痛。

(3)腰椎伸屈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期可伴有腰椎侧弯畸形。

中医辩证

1、寒湿: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2、瘀血: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轻则俯仰不利,重则卧床不起,转侧困难。舌紫暗,脉弦。

3、肾虚: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咽干口渴,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

祛风通络,胜湿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壮骨,行气止痛。

方药

1、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颈椎病

 

颈椎病多因长期低头工作,感受风寒,年老体虚等所致。常见颈肩及上肢疼痛麻木,或伴有眩晕,步行无力等表现。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或外伤史,或有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是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有上下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正位X线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突偏歪。侧位X线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X线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1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中医辩证

1、风寒湿: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暗,舌苔薄,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舌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质红少津、舌苔薄,脉细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无力,舌淡,舌苔白,脉细弱。

治则

祛风通络,行气活血,除痹止痛,逐瘀通脉。

1、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风寒湿者加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黄氏膏药:膏药温化,摊于布上,均匀后贴于颈后发际下,每5天换药一次。

 

 

颈椎间盘突出症

 

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或外伤,致使椎间盘突出或破裂,出现神经根或脊髓受损的症状,称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依据

1、多见于青壮年,有明显的颈部外伤史,或有长时间低头位工作的职业史。

2、神经根受压者,出现颈部、肩部、上背部剧烈疼痛,伴上肢放射性神经痛;颈部运动和睡眠时,疼痛加重。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颈髓受压者,出现长传导束症状与体征如下肢不完全性瘫痪。运动、感觉障碍,腱反射亢进,膝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二便功能障碍等。

4、部分患者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

5、X线摄片检查可排除骨折,脱位等其他病变,并可发现一些非特异性的失稳征象。如颈椎间后缘连线成角,椎体前倾或后倾,颈椎滑脱,病变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等。但椎体骨赘并不明显。

6、有条件者可作MR1检查,以显示突出椎间盘组织与神经根、硬膜囊及脊髓之间的关系,脊髓有无变化等细节,便于针对性治疗。

中医辩证

1、气滞血瘀:症状呈突然发作或突然加重,发病前有外伤史;颈项部僵硬,剧烈疼痛并放射到后背及手臂、指、夜间常因剧烈的疼痛而不能安寐、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2、痰瘀互结:颈背肩臂剧烈疼痛,上肢无力,头晕目眩,沉重如裹,心悸,恶心,倦怠乏力嗜睡、咽部哽塞不利,胸闷胁胀,胃脘胀满,面色无华,舌紫暗,舌苔白腻,脉弦涩。

3、肝肾亏虚:发病缓慢,颈臂疼痛,下肢萎软,筋脉拘急,步履踉跄,甚则卧床不起,腰膝酸软,二便艰难,性功能障碍,舌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治则

手法拨正,活血祛瘀,通脉活络,行气止痛。

1、手法复位:解除神经根压迫,改善椎体间关系。使椎间盘归复原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黄氏膏药:贴于颈后发际下,5日换药一次。

 

 

血清阴性滑膜炎综合症

 

血清阴性滑膜炎综合症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急性多关节炎,其病理改变为无骨质侵蚀的骨膜炎。

诊断依据

1、起病急剧,老年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超过55岁,男女比例约为2:1。

2、最常累及手和足的关节附件,表现为受累关节夜间痛及晨僵,同时在指、趾肌腱背侧出现可凹性水肿,常呈对称性。

3、类风湿因子几乎均阴性。

4、X线未见骨质侵蚀改变。

5、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升高,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非特异性炎症改变。

6、滑液检查可有白细胞数增加,未见双水焦磷酸钙盐,尿酸盐、磷灰石等结晶。

7、临床和实验室炎症征象以及可凹性水肿可自限性逐渐消失。

8、预后良好,不遗留功能受损,病程约3-21个月不等。

中医辩证

1、寒湿阻络: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或肿胀,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胖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缓。

2、寒热错杂:肌肉关节疼痛,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全身热象不显,舌苔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脉弦数。

治则  

祛风除湿,调理寒热,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

1、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痛风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

1、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加重,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病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继则是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痛风石。

4、血尿酸、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检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的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视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中医辩证

1、湿热蕴结: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阻滞: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痰浊阻滞: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浸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黯,舌白腻,脉缓或弦滑。

4、肝肾阴虚: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则

清热利湿,祛瘀除痰,软坚散结,行气止痛。

方药

1、痛风速效灵: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膝关节滑膜炎

 

诊断依据

1、有外伤史或劳损史。

2、多发于年老、体胖者。

3、膝关节肿胀、膨隆、胀痛、屈膝困难。

4、浮髌试验阳性。

5、关节穿刺为淡粉红色液,表面无脂肪滴。

中医辩证

1、气滞血瘀:伤后即肿,肿胀较甚,按之如气囊,广泛瘀斑,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舌质红,苔薄,脉弦。

2、风寒湿阻:进行性反复肿胀,按之如棉絮,游走性痛为风重,重坠肿甚为湿重,固定痛为寒重,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3、脾肾不足:肿胀持续日久,面色少华,纳呆便溏,肌肉萎缩,膝酸软无力,舌红光,脉细无力。

4、痰湿结滞:肿胀持续日久,肌肉硬实,筋粗筋结,膝关节活动受限,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则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补益脾肾。

方药

1、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有风寒湿及痰湿结滞者可加用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黄氏膏药:患肢双膝各贴一帖,每5日换药一次。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诊断依据

1、有明显的髋部外伤史

2、无髋部外伤史而有长期服用激素,过量饮酒等。

3、髋部疼痛,以内收肌起点处为主,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可向下肢放射痛至膝关节。

4、行走困难,呈跛行,进行性加重。

5、髋关节功能障碍,以内旋外展受限为主,被动活动髋关节可有周围组织痛性痉挛。

6、X线摄片检查可见股骨头密度改变及中后期的股骨头塌陷。

中医辩证

1、气滞血瘀:髋部疼痛,夜间痛剧,刺痛不移,关节屈伸不利,舌暗或有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沉涩。

2、风寒湿痹:髋部疼痛,疼痛遇天气转变加剧,关节屈伸不利,伴麻木,喜热畏寒,舌淡,舌苔薄白,脉弦滑。

3、痰湿痹阻:髋部沉重疼痛,疼处不移,关节漫肿,屈伸不利,肌肤麻木,形体肥胖,舌淡舌苔腻,脉滑或濡缓。

4、气血虚弱:髋疼痛,喜按喜揉,筋脉拘急,关节不利,肌肉萎缩,伴心悸气短,乏力,面色不华,舌暗淡,舌苔薄,脉弱。

5、肝肾不足:髋部隐痛,绵绵不休,关节强硬,伴心烦失眠,口渴咽干,面色潮红,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治则

活血化瘀,祛风御寒,行气止痛。

方药

1、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小关节综合症

 

诊断依据

1、典型临床症状

(1)疼痛部位以下腰部、髋及臀部为主。

(2)下肢痉挛性疼痛,但很少波及膝关节以下。

(3)腰部僵直,晨起时严重,活动后可减轻。

(4)无感觉异常。

2、常见体征

(1)腰椎旁肌肉紧张、僵硬。

(2)腰椎后伸时疼痛,前屈时减轻。

(3)无神经损害体征。

(4)无神经根牵拉体征。

(5)直腿抬高试验时髋、臀或腰部疼痛。

3、CT扫描表现

(1)小关节边缘的骨刺形成。

(2)小关节突肥大。

(3)关节间隙变窄。

(4)关节软骨变薄。

(5)小关节内“真空现象”,即关节间隙内CT值小于-100HU。

(6)关节囊钙化。

(7)关节突软骨下骨的硬化。

中医辩证

1、寒湿型: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2、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轻则俯仰不利,重则卧床不起,转侧困难,舌紫暗,脉弦。

3、肾虚型:腰部酸痛乏力,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脉沉细。阴虚者心烦失眠,咽干口渴,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

祛风通络,胜湿散寒,强筋健骨,活血止痛。

方药

1、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黄氏膏药:贴于第三腰椎处,每5天换药一次。

 

 

产后关节病

 

产后关节病是因产后体质下降,或起居不慎,自我防护不当,而感受风、寒、湿的侵扰,以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者肿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治疗不当,可长期客留体内。

诊断依据

1、多有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感受风、寒、湿病史,也有经期受病者。

2、产妇肢体关节酸痛、麻木、足跟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

3、病程较长患者可自感腰背冷风袭扰感,身冷,关节冷痛,缠绵难愈。

4、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

中医辩证

1、血虚:产后遍身关节隐痛,肢体腰脊酸楚,麻木、头晕心悸,面色少华,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2、肾虚:产后腰骶酸痛,腿软无力,足跟疼痛,头晕耳鸣,肢体畏寒,舌淡红,舌苔薄,脉沉细。

3、寒凝:产后肢体不温,关节腰骶冷痛,恶露不暢,小腹冷痛,舌紫淡,脉涩。

4、血瘀:产后关节腰骶刺痛,恶露不暢,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则

祛风通络,胜湿发表,散寒止痛,行气活血。

1、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有腹部表现者: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诊断依据

1、女性在绝经期后,男性在55岁以后,常易发生本症,女性的发病率常数倍于男性。

2、患者常有周身骨痛,乏力、疼痛以脊柱与骨盆区为主,骨折可有固定剧痛处。可与登楼梯或体位改变时加重。

3、机体活动受到明显障碍,久之下肢肌可发生不同程度萎缩。如脊椎发生压缩骨折,患者身高可缩短,累及神经根可产生坐骨神经痛。

4、骨骼X线变化以脊椎和骨盆较明显,特别自胸椎第8以下等负重节段。可见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变少,分支消失,后期胸椎呈楔形变化,椎体受椎间盘压迫而形成双面凹陷。亦可见脊椎压缩性骨折或其他部位病理性骨折。

中医辩证

1、肾虚髓亏: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腰腿不利,俯仰转侧不利,伴有头晕耳鸣,耳聋,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2、阳虚寒凝: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舌淡,苔白,脉沉细缓。

3、瘀血阻滞: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关节畸形,活动不利,腰弯背驼,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

治则

培元固本,健骨益髓,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1、培元骨胶钙: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骨关节结核病

 

诊断依据

1、既往有其他部位结核或与结核病人接触史。

2、发病缓慢,初期仅感病变关节略有酸痛,皮色不变,活动不利,动则疼痛加剧,数月或经年以后,可有寒性脓肿出现,脓肿溃后,脓液稀薄,夹有败絮状物,不易收口。

3、全身症状不明显,中后期出现低热,颧红,纳呆,盗汗,消瘦,精神疲乏等虚弱症状。

4、发病部位以脊椎为多见,其他依次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骶髂关节。

5、X线摄片检查:早期滑膜结核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干骺端出现囊变、关节间隙增宽。晚期软骨下骨质侵蚀性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死骨形成,关节呈脱位、半脱位形成。

6、关节穿刺或渗出液培养出结核杆菌可确诊。

7、PPD皮肤试验反应阳性。

8、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中医辩证

1、阳虚痰凝:病变关节隐隐作痛,动则痛甚,舌淡,舌苔薄,脉濡细。

2、阴虚内热:病变部位渐渐漫肿,皮色微红,形成脓肿,伴有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




退,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肝肾亏虚:肿溃脓液稀薄,或挟絮状物,形成窦道,病在四肢则患肢肌肉萎缩,畸形,病在脊椎,则强直不遂,下肢瘫痪,二便潴留或失禁。形体消瘦,面色?白,畏寒,心悸,失眠、自汗盗汗。舌淡红,舌苔白,脉细数或虚数。

治则

解毒消肿,益肝补肾,活血化瘀,温通关节。

方药

1、复方重台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血管神经性头痛

 

诊断依据

1、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日,也有持续数周者。

2、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作腰穿,骨穿,脑电图,有条件时作经颅多普勒、CT、MR1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中医辩证

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

2、痰浊上扰:头痛而重,或兼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舌苔白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4、气血亏虚:头痛绵绵,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白,心悸寐少,舌淡,舌苔薄,脉弱。

5、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舌质红,少苔,脉细弦。

治则

活血化瘀,通脉活络,行气止痛。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脑供血不足症

 

由脑循环障碍引起,头沉,眩晕等自觉症状反复出现,但并无器质性脑血管病变。

1、临床症状

(1)多种自觉症状(头沉,眩晕等)反复发作,应视为脑循环障碍引起。

(2)无脑部局灶性神经症状。

(3)多伴有高血压。

(4)眼底动脉可见动脉硬化性改变。

(5)大脑主干动脉可听到血管杂音。

2、CT所见:无器质性的脑血管病变。

3、其他

(1)脑血管造影,颈部超声检查可见大脑主干动脉的闭塞或狭窄。

(2)脑循环检查可见脑血流低下。

(3)多为中老年人群。

(4)必须明确上述自觉症状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

中医辩证

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

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舌苔白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4、气血亏虚:头痛绵绵,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白,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脉弱。

5、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弦。

治则

逐瘀活络,通脉定痛,行气活血。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清脉稳压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三叉神经痛

 

诊断依据

1、面或额部持续数秒到2min以内的发作性疼痛。

2、疼痛有下面四个特点

(1)疼痛具有突然、剧烈,表浅,刀割样或烧灼的性质。

(2)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分布区。

(3)由触发区域开始,或者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进食,说话,洗脸或刷牙引起。

(4)在两次发作期间患者完全正常。

3、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

4、每个病人的发作具有刻板性。

5、需要时应由病史、体检和特殊检查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原因。

中医辩证

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

2、瘀阻脑络: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治则

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依据

1、下列症状复数者,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

(1)突发的剧烈头痛(极多见)。

(2)脑膜刺激症(几乎必发)

(3)意识障碍(极多见)

(4)玻璃体下(视网膜前)出血。

(5)偏瘫。

(6)动眼神经麻痹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

(7)痉挛

2、CT扫描显示外侧裂,半球间裂,脑池,脑室内有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血肿。

3、血性脑脊液。

4、血管造影可见到脑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附近存在血肿或血管痉挛)。

中医辩证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头痛欲裂,心烦咽干,便秘尿黄,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面强言謇或不语,遍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遍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则

逐瘀活络,活血通脉,行气止痛。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脑出血

 

诊断依据

1、下列神经症状一个以上至少在24小时以上。

(1)不完全或完全偏瘫或双瘫。

(2)意识障碍。

(3)单侧感觉障碍。

(4)语言障碍

(5)剧烈头痛

(6)呕吐

(7)吞咽困难

(8)运动失调

(9)视力、视野障碍

(10)痉挛

2、CT扫描显示颅内血肿

3、往往伴有高血压

4、脑脊液血性或黄变

5、多在剧烈活动时发病

中医辩证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中脏腑

(1)风火上扰清窍:平素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而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2)痰内闭心窍:起病骤急,神昏,昏愦,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而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变证可见呃逆、厥逆,抽搐,呕血症及戴阳症

后遗症可见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痴呆,抽搐,癲症。

治则

醒脑开窍,逐瘀通络,止血活血,平肝息风。

方药

1、脉络通:每日3-4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3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脑血栓形成

 

诊断依据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腰穿脑脊液清亮透明。

7、CT扫描显示脑水肿,脑缺血之低密度区存在,并且无出血。

8、脑血管造影可见到一个以上的主干动脉狭窄或闭塞。

9、脑扫描(r-射线闪烁扫描),显示脑梗死。

中医辩证

1、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2、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燥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后遗症可见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痴呆,抽搐,癫症。

治则

逐瘀活络,行气活血,祛风通脉。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后遗症期上二药可每日3次,每次各5粒,按疗程服用。

 

 

面神经麻痹

 

诊断依据

1、起病突然。

2、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

4、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分

(1)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鼓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

(2)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

(3)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4)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

5、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辩证

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

治    则

祛风通窍,行气活血,息风定痉。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头风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系指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

诊断标准

1、痴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两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功能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

2、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语言障碍等。符合CT、MR1上相应病灶,可有或无卒中史。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节、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

(1)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

(2)人格相对完整。

(3)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

(4)可呈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

(5)存在脑血管病人危险因素。

中医辩证

1、痰浊阻窍:头重如裹,胸闷脘痞,呆钝不言,倦怠嗜卧,舌淡,舌苔白厚腻,脉弦滑。

2、瘀阻脑络:神情呆滞,语言颠倒,善忘,口干不欲饮,肢体麻木不遂,舌紫,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涩。

3、肾虚髓亏:头晕耳鸣,神萎思卧,毛发焦枯,腰酸骨痿,舌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弱,两尺无力。

4、脾肾阳虚:倦怠、流涎,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腰酸膝软,甚或浮肿少尿,舌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

治则

祛风开窍,活血行气,通络醒脑,益气养血。

方药

1、培元醒脑丹:每日2-3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3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非器质性顽固性失眠症

 

诊断依据

1、入睡困难,睡不安稳,多次醒转。

2、睡眠时间缩短,早醒或彻夜不眠。

3、一夜梦魇打扰,并自动惊醒。

4、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记忆减退。

5、睡眠后无清新感觉。

6、可伴有焦虑、忧郁、情结不稳,易疲劳等。

7、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检查正常。

中医辩证

1、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睡,烦燥易怒,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2、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心烦懊侬,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3、阴虚火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心脾两虚: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 、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5、心胆气虚:夜寐多梦易醒,心悸胆祛,舌淡,舌苔薄,脉弦细。

治则

化痰开窍,补肾益气,养肝镇惊,宁心安神。

方药

1、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颈椎病性眩晕

 

诊断依据

1、伏案工作者,中老年女性多见,发病前多有慢性颈痛史或鞭击样损伤史。

2、眩晕为主要症状,晨起发病多见,可为慢性持续性,也可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常感到精神萎蘼,乏力嗜睡,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力减退等症。

3、颈椎活动度减少,体检发现存在错位和(或)失稳的体征,如棘突、关节突、横突偏凸和压痛,枕下肌群痉挛等。

4、颈椎X线侧位摄片检查可见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变窄,骨赘增生,病变节段所在水平韧带出现钙化。正位X线摄片可见钩突尖锐,密度增高,椎体倾斜、旋转。斜位X摄片可见椎间孔的形态改变及孔径缩小。

5、可作颈椎CT扫描可检查横突孔形态,大小,有无孔内骨赘,以判定椎动脉。

中医辩证

1、气虚血瘀:眩晕或轻或重,或有头痛,疲乏懒言,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或有失眠,心悸怔忡,失聪目糊,面色苍白或晦暗,舌淡紫,或有瘀斑,脉细弱或涩。

2、痰蒙清窍:头晕昏蒙,头痛如裹,颈项板滞,活动不利,咽喉哽塞不利,泛泛欲呕,胸闷、胃脘胀满,食欲不振,面色不华,舌淡。

3、风阳上扰:眩晕剧烈,突然跌仆,视物模糊,耳鸣耳聋,急燥多怒,腰膝酸软,筋骨酸痛,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治则

活血化瘀,祛痰活络,镇静安神。

方药

1、颈椎手法复位:复位后贴膏药1贴,位于后颈正中发际下,每5天换药一次。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的内耳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和耳胀满感。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

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常伴平衡障碍,恶心,严重时呕吐,无意识丧失,可见水平旋转型眼震。

2、至少一次纯音测听力感音神经性聋,早期低频下降,听力波动,随着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可出现重振现象。

3、间歇性或持续性耳鸣,眩晕前后多有变化。

4、耳胀满感。

5、甘油试验,重振试验可呈阳性。

中医辩证

1、肾阴亏虚:眩晕发作时耳鸣加重,听力减退明显,视物模糊不清,兼有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五心烦热,舌质红,舌苔薄而干,脉细数。

2、脾气虚弱:眩晕、耳鸣、面色苍白,唇甲不华,或食少便溏,少气懒言,神疲思睡,舌淡,舌苔白润,脉细弱。

3、肾阳亏虚:眩晕时心下悸动,腰酸背冷,肢体不温,精神萎蘼,夜溲频长,面色?白,舌淡,舌苔薄润,脉沉细弱。

4、肝阳上亢:眩晕,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兼有急躁易怒,头痛头胀,目赤口苦,胸胁苦满,溲黄赤,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数。

5、 痰浊中阻:眩晕、头重昏重如蒙,胸脘痞闷不舒,恶心呕吐,痰涎多,纳呆,舌淡胖,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

补脾益肾,豁痰开窍,渗水利湿,镇静安神。

方药

1、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七叶通窍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症

 

诊断依据

1、常有高血压、小卒中或卒中发作史。

2、一般为亚急性或急性起病,病程呈阶梯样进展。

3、大多无静止震颤,肌僵直上肢以屈肌,下肢以伸肌较明显,并易发生挛缩。

4、往往有强迫性哭、笑、锥体束征及假性球麻痹表现。

5、常与血管性痴呆合并存在。

6、MR1:可见基底节区域或(及)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梗死灶,而PD则T2加权可见壳核后外侧部(I度)、壳核全外侧部(II度)或全壳核部(III度)信号减弱。

7、L-多巴及复方多巴疗效欠佳。

8、年龄多在55岁以上,患病率随年龄而上升。

中医辩证

1、阴虚阳亢:肢体或头部震颤日久,幅度大,筋脉拘紧,少动,甚或僵卧不起,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多梦遗精,颧红盗汗,腰酸膝软,大便秘结,急躁易怒或忧郁痴呆,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2、气血亏虚:肢体或头部震颤日久,行走跌冲,肢体麻木,手足挛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口张流涎,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3、髓海不足:头晕耳鸣,记忆不清,头摇肢颤,昼寐夜醒,重则神呆,啼笑无常,言语失序,舌苔薄白,脉弦细。

4、痰热动风:肢体或头部震颤,时轻时重,胸胁胀闷,喉中痰呜,头胸前倾。行动缓慢,头晕而重,身热口渴,多汗,咯痰黄稠,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5、血瘀动风:肢体或头部震颤日久,筋脉拘紧,舌强语謇,步态慌张,面色晦暗,表情呆板,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

治则

活血通络,豁痰息风,补虚止颤。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末稍神经炎,临床上出现对称性的肢体远端感觉障碍,驰缓性瘫痪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诊断依据

1、感觉障碍:初期手指及足趾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及过敏。渐呈套状感觉减退或消失,越远端越严重,感觉水平随病情发展而上升,病变区域常有肌肉压痛。

2、运动障碍:驰缓性瘫痪,以肢体远端为重,开始时手足无力,严重时影响近端,表现手、足下垂,甚则手足挛缩畸形,下肢无力,呈跨越步态,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3、植物神经障碍:可出现四肢远端发凉、发热、发红、皮肤变薄或干燥,指(趾)甲松脆,多汗或少汗。

中医辩证

1、肺热津伤: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咽燥,便干,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尤重,四肢肿胀,麻木不仁,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3、脾胃虚弱: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舌苔白,脉细缓。

4、瘀阻脉络: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舌紫暗,舌苔薄白,脉细涩。

5、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治则

祛风胜湿,散寒通络,强筋健骨,活血化瘀。

方药

1、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脑损伤后遗症

 

诊断依据

1、脑震荡或脑挫裂伤半年以后仍有头疼、头昏,记忆力减退,失眠,无力等症状。

2、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或存在轻度精神、心理、感觉与运动障碍。

3、CT或MRI检查,颅内一般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中医辩证

1、瘀阻脑络: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满,或时作癲痫。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燥,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苔黄,脉弦数。

4、心脾两虚: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忡惊悸,心神




不安,面色萎黄,唇甲无华,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舌淡或红,脉沉细。

治则

活血化瘀,醒脑开窍,行气通络,镇静安神。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原发于肾脏的各种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引起的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诊断依据

1、有各种慢性肾脏病,并出现肾功能衰竭症状,如神疲乏力,头晕腰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皮肤瘙痒,夜尿增多等。

2、有贫血和酸中毒,可有钙、磷、钠、钾代谢紊乱。

3、尿比重低或等张,尿检有轻中度异常。

4、常有高血压,眼底改变,左心扩大和易发心力衰竭等。

5、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低于80ml/min,实验室检查肌酐和尿素氮大于正常值。

中医辩证

1、本虚

(1)脾肾气虚:下肢浮肿,面色少华,脘闷纳呆,腰酸乏力或有便溏、舌淡、舌苔薄、脉细。

(2)气血两虚:面色?白或萎黄,气短乏力,心悸头晕,自汗,神疲懒言,夜尿清长,唇淡,舌体胖,舌质淡,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沉细。

(3)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动摇,足跟作痛,手足心热 ,盗汗遗精,口干咽噪,或虚火牙痛,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4)脾肾阳虚:倦怠乏力,面色晦滞,畏寒肢冷,食欲不振,腰酸,可有便溏,舌淡体胖,伴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薄腻,脉沉细无力。

2、标实兼症

(1)湿浊:身重困倦,纳呆腹胀,恶心呕吐。

(2)水气:尿少,肢体或全身浮肿。

(3)瘀血:腰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4)动风:手足搐搦,抽搐,狂躁不安,谵语昏睡,甚则神志昏迷。

治则

益气升阳,利水消肿,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药

1、益气升阳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多见于成人,其临床表现主要是长期持续性尿检异常,有蛋白尿、血尿,可有高血压,程度轻重不一,浮肿,有的患者可呈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终发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诊断依据

1、起病缓慢,或有急性肾炎史,病情迁延反复。

2、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表现,病久常有肾功能减退。

3、病程中可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呈类似急性肾炎表现。

4、肾穿刺病理学检查可证实各种类型慢性肾炎。

中医辩证

1、肺肾气虚,水湿内停:面浮肢肿,少气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舌淡边有齿痕,舌苔滑润,脉细弱。

2、气血两虚,瘀血内阻: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少气乏力,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紫暗,舌苔薄而干,脉细数或细涩。

3、肝肾阴虚,湿热留恋:眩晕、耳鸣、目干涩或视物模糊,口干烟燥,腰脊酸楚,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细带数。

4、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畏寒肢冷,浮肿明显,纳呆,便溏,腰酸腿软,舌淡胖,脉沉细。

治则

补益脾肾,利水消肿,活血化瘀,通脉活络。

方药

1、普济清淋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益气升阳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含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膀胱炎等。

诊断依据

1、发病急骤,小便频急不暢,滴沥涩痛, 尿黄浑浊,或见血尿,少腹拘急,腰部酸痛,伴恶寒发热,心烦口苦,恶心呕吐等。

2、病久或反复发作者,常伴有低热、腰痛、下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妇女,每因疲劳,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膀胱俞、肾俞等穴位可有压痛或叩击痛。

5、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红细胞少许,可见尿蛋白,清洁中段尿培养有致病菌生长,菌落计数≥10万/ml。

6、慢性期可作肾盂造影,B超、肾小管功能、肾图扫描等检查。

中医辩证

1、湿热下注:小便频急不爽,尿道灼热刺痛,尿黄浑浊,少腹拘急,腰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苦,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2、阴虚湿热:尿频不畅,解时刺痛,腰酸乏力,午后低热,手足烦热,口干口苦,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苔少,脉细数。

3、脾肾两虚:尿频,余沥不净,少腹坠胀,遇劳则发,腰酸,神疲乏力,面足轻度浮肿,头昏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舌苔薄白,脉沉或细弱。

治则

清热利湿,补益脾肾,利水通淋。

方药

1、普济清淋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前列腺炎

 

诊断依据

1、小腹、会阴、睾丸胀痛不适,轻度尿频,尿末或排尿,排便时尿道口可有白色分泌物溢出(滴白)。

2、常伴有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骶酸痛,性欲减退,遗精、阳萎、早泄、不育症等。

3、本病以男性中青年为多见,常呈慢性经过,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4、直肠指诊:前列腺较饱满,或轻度触痛,亦可缩小,或两侧不对称。

5、前列腺液显微镜检查:每高倍镜视野下白细胞(脓细胞)10个以上或成堆,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小体明显减少或消失。

6、男性下尿路细菌定位培养:前列腺液中菌落计数每毫升10万以上,视为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必要时可做支原体、衣原体培养检查,但细菌定位培养等阴性者占多数。

中医辩证

1、气滞血瘀:小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腰酸乏力,舌紫或有瘀点,舌苔白或黄,脉沉涩。

2、湿热蕴结,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有灼热感,排尿末或大便时尿道会白浊溢出(滴白现象)。会阴,腰骶部、睾丸坠胀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火旺: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失眠多梦,遗精或血精,阳事易举但短暂,有滴白现象,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肾阳虚损: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肢冷,阳萎早泄,甚至稍劳即有尿道白浊溢出,舌淡胖,舌苔白,脉沉细。

治则

利水通淋,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补肾阳。

方药

1、普济清淋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前列腺增生症

 

诊断依据

1、本症多见于老年男性。

2、开始尿频,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渐有排尿困难,余沥不尽,严重时可有尿闭或小便失禁。

3、镜下或肉眼血尿,常一过性出现,严重者可见较多血块或全程血尿。

4、直肠指诊: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而无结节,边缘清楚,中等硬度而富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5、B超检查:前列腺腺体测定较正常增大,膀胱残余尿增多。

6、尿动力学检查:MFR≤15ml/s提示疑有排尿功能异常;MFR≤10ml/s提示有下尿路梗阻的明显证据。

7、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以与前列腺癌相鉴别。

中医辩证

1、肺热失宣:小便不暢或点滴不通,兼见咽干,口燥,胸闷,呼吸不利,咳嗽,咳痰,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数。

2、湿热下注:尿少黄赤,尿频涩痛,点滴不畅,甚至尿闭,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发热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3、中气下陷,小腹坠胀,小便欲解不爽,尿失禁或夜间遗尿,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4、肾阴亏虚:小便频数不爽,淋漓不尽,伴有头晕目眩,腰酸膝软,失眠多梦,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5、肾阳虚损:排尿无力,失禁或遗尿,点滴不尽,面色?白,神倦畏寒,腰膝酸软无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6、气滞血瘀:小便努责方出或点滴全无,会阴、小腹胀痛,偶有血尿或血精,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沉弦或细涩。

治则

活血行气,化瘀消癃,软坚散结,补气益肾,清淋利尿。

方药

1、双士腺安: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由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组成的症候,这些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任何复合形式出现。

诊断依据

1、尿频:24小时排尿>8次,夜间排尿>2次,每次尿




量<200ml,常在膀胱排空后仍有排尿感.2、尿急:有突发的急迫排尿感,常因此而急于如厕。

3、急迫性尿失禁:急迫排尿感未被抑制或未及时到达厕所而发生尿失禁,日常出现膀胱完全排空。

4、无明确病因,病程半年以上者称特发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有明确病因者称继发性膀胱过度活动症。

5、选择性检查:实验室检查以排除炎性和肿瘤性疾病,可根据情况行泌尿系内腔镜,CT,MRI检查。

中医辩证

1、肾气不固: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腰脊酸软,面色淡白,听力减退,舌淡而苔薄白,脉细弱。

2、肾阳虚衰: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不振,或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迟或两尺无力。

治则

温补肾阳,固摄缩尿。

方药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双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痛     经

 

诊断依据

1、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腹泻,甚则剧痛昏厥,呈周期性发展。

2、多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3、发病常与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外界刺激因素有关,亦随体质及经期、经期前后特征的生理环境而变化。

4、妇科及B超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

中医辩证

1、气血瘀滞: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下坠拒按,经行量少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或伴乳胁胀痛,舌紫暗,有瘀点或正常,脉沉涩或弦滑。

2、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经行量少,色紫暗有块,形寒肢冷,或带下量多,舌苔白或腻,脉弦数或滑数。

3、湿热瘀滞: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红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腹痛,小便短赤,平素带多黄稠。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亏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小腹及阴部空坠,经行量少色淡,质稀薄,目眩,心悸气短,形寒肢倦,舌淡,舌苔薄,脉细弦。

5、肝肾亏损: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暗红,质稀薄,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潮热,舌淡红,舌苔薄,脉细弦。

治   则

活血通经,养血和营,疏肝理气,行气止痛。

方    药

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经前7日始服,经至停药,连续治疗3个周期。

 

 

闭      经

 

诊断依据

1、年龄16周岁以上,第二性征已发育,月经从未来潮者,称“原发性闭经”。

2、凡月经周期已建立,以后月经停止达6个月以上者称“继发性闭经”。

3、除外妊娠、哺乳、绝经等生理因素所致的闭经。

4、注意因生殖器畸形和先天性疾病所致的闭经。

中医辩证

1、肾气不足:年逾16周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月经未至或来潮后复又闭经者,素体虚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红,少苔,脉沉细。

2、气血亏虚:月经逐渐后延,量少,经色淡而质薄,继尔停闭不行,面色不荣,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或食欲不振,毛发不泽或脱落,舌胖,边有齿痕,舌苔薄,脉细无力。

3、阴虚内热:月经先多后少渐至停闭,五心烦热,颧红升火,潮热盗汗,口干舌燥, 质红有裂纹,少苔,脉细数。

4、气滞血瘀: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燥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舌紫暗,边有瘀点,舌苔薄,脉沉涩或沉弦。

5、痰湿阻滞:月经停闭,形体肥胖,神疲嗜睡,头晕目眩,胸闷泛恶多痰,带下量多色白,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6、血寒凝滞:经闭不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四肢欠温,大便不适,舌苔白,脉沉紧。

治    则

益气养血,补肾壮阳,培元固本,活血通络。

方    药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双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功能性子宫出血

 

诊断依据

1、不规则阴道出血,量多少不一,可有大量出血,出血时间长短不一,间隔时间不一致,可在闭经一段时间后大量出血,常出现贫血。

2、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3、无排卵型子宫出血者,基础体温呈单项型,排卵型子宫出血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

4、子宫内膜活检或诊断性刮宫,有助鉴别。

5、必要时进行激素测定。

中医辩证

1、血热内扰: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挟有少量血块,面赤头晕,烦燥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气不摄血: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薄润,脉芤或细无力。

3、肾阳亏虚: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

4、肾阴亏虚:经血时多时少,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5、瘀滞胞宫:经漏淋漓不绝,或骤然暴下,色暗或黑,夹有瘀块,小腹疼痛,块下痛减,舌质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或弦紧。

治    则

活血祛瘀,培元固经,养血和营,补心安神。

方    药

1、宫血康: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子宫脱垂

 

诊断依据

1、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下降达到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脱出阴道外。

2、常伴阴道前壁或后壁不同程度的膨出,脱出的宫颈因与内裤磨擦而引起溃疡、炎症、出血等。

3、伴腰骶部疼痛或小腹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久咳、努责大便均可使症状加重。

4、可有小便频数或失禁,或尿潴留。

中医辩证

1、气虚:子宫下垂,劳则加剧,小腹下坠,乏力倦怠,懒言少气,面色不华或?白,四肢乏力,尿频,带多,质稀色淡,舌淡胖,舌苔薄,脉细无力或缓弱。

2、肾虚:子宫下垂,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膝软,尿频夜间为甚,带下清稀,舌淡,脉沉细。

治    则

补气养血,温肾升阳。

方    药

1、益气升阳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女性不孕症

 

诊断依据

1、育龄妇女结婚2年以上,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不避孕而未能受孕者,称为原发不孕,曾有孕产史,继又间隔2年以上,不避孕而未怀孕者,称为继发不孕。

2、排除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

3、可有盆腔炎、妇科手术、计划生育手术史、结核病、性传播性疾病以及腮腺炎等病毒感染史。

中医辩证

1、肾阳亏虚:婚后不孕,经行量少色淡,面色?白或黧黑,头晕耳鸣,腰酸畏寒肢冷,小腹有冷感,带下清稀,性欲淡漠,有时便稀,小便清长,夜尿频,舌淡胖,舌苔白,脉沉细尺弱。

2、肾阴亏虚:婚后不孕,经行先期,量少色红,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咽干口渴,眩晕耳鸣,腰酸腿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痰湿内阻:婚后不孕,月经后期,甚至停闭不行,量少色淡,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胸闷口腻,带多粘腻,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4、肝气郁滞:婚后不孕,月经不调,量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情志失畅,善叹息,胸胁或少腹胀闷,经前胸闷急躁,乳房作胀,行经少腹疼痛。舌苔薄黄,脉弦。

5、瘀滞胞宫:婚后不孕,经行后期量少,色紫有块,或闭经,崩漏,小腹疼痛,临经尤甚,舌边或有紫斑,舌苔薄黄,脉弦或涩。

治     则

温肾壮阳,补肾益精,益气养血,逐瘀活络。

方     药

1、双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普济遂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断依据

1、继发性渐进性加剧的痛经,伴月经失调、不孕、性交疼痛和腰酸,肛门坠胀,肠道或泌尿道等症状。

2、腹腔镜检查:子宫直肠窝,后腹膜见多个紫兰色小点,伴腹腔血色液体增多。子宫骶骨韧带增粗,灰白色结节,伴有疏松粘连。卵巢包膜增厚,表面不平,粘连,并常见表面有褐色陈旧性出血包块。

3、盆腔B超有助诊断。

4、免疫学和肿瘤标志物(CA-125)检查可提供病情及预后参考。

中医辩证

1、气滞血瘀:经行或经前少腹两侧胀痛拒按,痛引腰骶及大腿内侧,经量或多或少,或伴乳房胀痛,或不孕,舌紫暗或有瘀点,舌苔薄,脉弦。

2、寒凝血瘀:经前或行经时下腹冷痛拒按,经行不暢,色暗有块,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不孕。舌暗,舌苔薄白,脉迟紧。

3、肾虚血瘀:经行或经后下腹隐痛,经血暗,有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或不孕,舌暗,舌苔薄,脉沉细弦。

4、瘀热滞留:经行腹痛拒按,经量增多,色红有块,或伴发热,溲赤便秘,平时带多色黄,或不孕,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    则

活血通络,疏肝理气,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方    药

1、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贵妇安: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盆腔炎

 

诊断依据

一、急性盆腔炎

1、有分娩、流产、宫腔手术操作或经期卫生和性卫生不良习惯史。

2、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和下腹痛。有腹膜炎时可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恶心,腹胀腹泻等,尿道受压受刺激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痛。

3、体温升高、心率快、腹胀,下腹有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盆腔检查:阴道大量脓性分泌物,阴道充血,穹窿明显触痛,子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子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附件压痛明显,有时尚可扪及包块,子宫旁结缔组织炎症时,可扪到下腹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有脓肿存在,且位置低时,可扪及后穹隆有肿块或有波动感。

5、查血常规、尿常规、子宫颈口分泌物培养。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慢性盆腔炎

1、低热、易疲乏,病程较长者可有神经衰弱症,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可有月经增多,白带增多。

2、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制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时在子宫一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摸到包块。

中医辩证

1、湿毒壅盛:高热恶寒或不恶寒,头痛,无汗或微汗,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白或赤白相兼,质稠秽臭,口干喜饮,恶心纳差,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燥结或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2、瘀毒内结:余热末除或低热起伏,神疲肢软,下腹胀痛拒按,腰酸纳差,大便燥结或溏而不爽,肛门坠胀,带下黄稠有臭味,小便黄赤短少,舌质红,苔多黄腻,脉细数。

3、气滞血瘀:低热起伏,腰骶酸楚,小腹隐痛或胀,当经期或劳累后其症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舌质稍黯,舌苔腻,脉弦细。

治    则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    药

1、少腹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更年期综合症

 

诊断标准

1、多发生于45岁以上妇女,多有月经不规则或闭经,潮热出汗,心悸、失眠、抑郁、易激动,血压波动,  收缩压升高,皮肤麻木,蚁行感等症。

2、第二性征可有不同程度退化。

3、生殖器官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有时并发阴道炎。

4、血尿FSH、LH明显升高,雌激素水平降低。

中医辩证

1、肝肾阴虚:月经周期紊乱,量多或少,色红或淋漓不净,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口干便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兼肝旺者,多见烦燥易怒,心火旺者可见心悸失眠。

2、肾阳亏虚:月经后期或闭阻不行,行则量多,色淡质稀或淋漓不止,神萎肢冷,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治    则

补益肝肾,填精养血,培元固本,宁心安神。

方    药

1、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子宫肌瘤

 

诊断依据

1、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2、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多见于大的肌壁间肌瘤及粘膜下肌瘤者。粘膜下肌瘤伴坏死感染时,可有持续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血样脓性排液。

3、下腹包块:子宫肌瘤大于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时,可扪及下腹正中,实性,不活动,无压痛包块,常见于浆膜下肌瘤患者。

4、压迫症状:子宫前壁下段肌瘤可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子宫颈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后壁肌瘤可引起下腹坠胀不适,便秘等。

5、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中医辩证

1、气滞:小腹胀满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苔薄,脉沉弦。

2、血瘀: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舌质紫,脉沉涩。

3、痰湿: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时或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时欲呕吐,经行延期,甚或经闭不行,舌质胖,苔白腻,脉沉滑。

治    则

活血化瘀,散结消癥,疏肝解郁,除湿化痰,行气止痛。

方    药

1、贵妇安: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前庭大腺炎及囊肿

 

诊断依据

1、前庭大腺部位红肿热痛,甚至不能走路。

2、如管口堵塞则形成脓肿,如管口开放则脓液自管口流出。

3、患者有时发热。

4、急性期前庭大腺部位或患侧小阴唇肿胀,触痛明显,如形成脓肿则有波动感。

5、脓肿可自动 破溃,如破孔大,自行引流,如破孔小,引流不畅,则炎症持续不消失,并可反复急性发作。

6、炎症消退后,脓液逐渐转为清液,形成前庭大腺囊肿。

7、大阴唇下方椭圆形囊肿形成,一般不超过鸡蛋大小,有时伴感染,病理切片有助诊断。

中医辩证

1、热毒:外阴疼痛,局部红肿,破溃糜烂,脓水淋漓,身热心烦,口干纳少,便秘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寒凝:外阴疼痛,肿胀成蚕茧状,肤色不变,日久不消,或破溃,黄水淋漓,面色?白,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食少纳呆,舌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    则

清热解毒,消肿利湿,活血化瘀,舒肝止痛。

方    药

1、七叶通窍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解毒济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乳腺增生病

 

诊断标准

1、临床上有乳腺肿块,且多数伴有乳房疼痛等症状,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

2、本病多见于30-45岁之间妇女。

3、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形,韧硬的结节,结节常分散于整个乳房,也可局限在乳房的一部。

4、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不相连,推之可动,肿块每随喜怒而消长,始终不会破溃。

5、乳房部有明显胀痛,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减轻。

6、X线钼钯乳房摄片:小叶增生可见小的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数目不定。如病变范围小的可见边缘不规则的小梁,病变广泛则乳腺密度均匀增高失去正常结构,囊性增生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弧形,其边缘整齐阴影。

7、必要时可做肿块穿刺涂片或病理切片检查。

中医辩证

1、肝郁痰凝症:伴有胸闷胁胀,易愁善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

2、冲任不调症: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水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    则

活血化瘀,舒肝理气,软坚散结。

方    药

1、双士腺安: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男性不育症

 

诊断标准

1、育龄男性结婚2年,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不避孕而未能使女方受孕者称为“原发不育”,或女方曾有过妊娠史,继尔又隔2年以上,不避孕而未获受孕者,排除女方的原因后,称为“继发不育”。

2、体格检查:排除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

3、婚后生活中无性交功能障碍。

4、实验室检查:精液分析指标大多有明显异常。

5、内分泌及免疫指标检测:内分泌功能方面可检测睾酮(T)、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或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有无异常;免疫指标包括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

6、必要时做睾丸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

中医辩证

1、肾经亏虚:头晕耳鸣,神疲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健忘、遗精、滑精。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

2、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乏力,面色?白或萎黄,心悸失眠,性欲低下,精子稀少,活动不良,舌淡,舌苔薄,脉沉,细弱。

3、湿热瘀阻:头痛目眩,胁痛口苦,烦燥易怒,阴肿阴痒,阴囊潮湿多汗,尿道滴白,性欲减退,阳萎、早泄、死精子多或不液化,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4、血瘀气滞:难以生精,小腹会阴疼痛,精索增粗,面色晦暗,皮肤干燥,唇甲紫暗,脉细涩。

治    则

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方    药

1、双喜衍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阳      萎

 

诊断依据

1、青壮年男性,在同房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

2、多有房事太过,或青少年期有手淫史,常伴有神倦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或小便不畅,滴沥不尽等症。

3、罂粟碱或前列腺素E1注入阴茎海绵体8分钟后,阴茎勃起>890者,为功能性阳萎。

4、如因性器官发育不全或药物等引起,应排除器质性病变。

中医辩证

1、命门火衰:阳萎不举,面色?白,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耳鸣,舌淡,舌苔白,脉沉细。

2、心脾两虚:阳萎,精神不振,失眠健忘,心悸自汗,纳少,面色无华,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3、恐惧伤肾:阳萎、精神抑郁、胆怯多疑,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舌苔薄腻,脉沉细。

4、湿热下注:阴茎疲软,勃而不坚,阴囊潮湿,气臊,下肢酸重,尿黄,解时不畅,余沥不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沉滑数。

治    则

温肾补阳,培元固本,镇静安神,益髓健脑。

方    药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遗      精

 

诊断依据

1、男子不因房事而排泄精液,多在睡眠中发生,每周超过1次以上,甚至劳累或动欲念即有精液流出。

2、遗精频繁者,可伴有头晕、耳鸣、神倦乏力,腰膝酸软等症。

3、前列腺按摩液镜检,前列腺B超检查,精液常规检查可帮助病因诊断。

中医辩证

1、阴虚火旺:夜寐不酣,多梦遗精,阳兴易举,心中烦热,头晕、耳鸣、面红升火,口干苦。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

2、湿热下注:多梦遗精频作,尿后有精液外流,小便短黄而浊,或热涩不爽,口苦烦渴,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3、心脾两虚:遗精遇思虑或劳累过度而作,头晕失眠,心悸健忘,食少便溏,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4、肾虚不固:遗精频作,甚或滑精,腰酸膝软,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心烦、失眠。舌淡,舌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治     则

培元固肾,健脾补虚,清热涩精,镇静安神。

方     药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早      泄

 

诊断依据

1、男子房事时间极短,以致阴茎插入阴道不到1分钟便射精,甚至交媾前即射精,不能行正常房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2、上述症状持续或反复出现。

中医辩证

1、肾气不固:性欲减退,入房早泄,阴茎勃起较慢,或伴阳萎,精神萎靡,夜尿增多或余沥不尽,腰酸膝软,舌淡,舌苔白,脉沉弱。

2、阴虚火旺:欲念时起,阳事易举或举而不坚,临事早泄,平时常有遗精和滑精史,虚烦不寐或梦多,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口干咽痛。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3、阴阳两虚,畏寒肢冷,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时时早泄,伴见阳萎,精液稀薄,舌淡少津,脉微细弱而数。

4、心肾不交:少寐多梦,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甚则梦遗失精,舌质红,舌苔薄,脉沉细数。

治     则

固肾涩精,强筋健骨,镇静安神。

方     药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咽炎

 

诊断标准

1、常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史,或因鼻病长期张口呼吸及烟酒过度,环境空气干燥,粉尘和刺激性气体污染等。

2、咽部不适或疼或痒,或干燥感,灼热感,烟熏感,异物感等。

3、因分泌引起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分泌物时,甚或作呕。

4、病程两个月以上,常因受凉、感冒、疲劳等原因导致症状加重。

5、检查可见咽部慢性充血,呈暗红色,或树枝状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咽侧索肿大;咽粘膜增生肥厚,或干燥、萎缩、变薄,有分泌物附着。

中医辩证

1、阴虚型:咽喉干疼,灼热,多言之后症状加重,呛咳无痰,或有少量粘痰,频频求饮,饮量不多,午后及黄昏时症状明显,咽部充血暗红色,粘膜干燥,萎缩或有淋巴滤泡增生,舌红,苔薄少,脉细数。

2、气虚型:咽喉干燥,但不欲饮,咳嗽,有痰易咳,平时畏寒,易感冒,神倦乏力,语声低微,大便溏薄,咽部充血不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苔白润,脉细弱。

3、痰热型:咽喉疼痛、灼热、干燥、异物感等症,因受凉、疲劳,多言之后加重,咳嗽、痰粘稠,口渴喜饮,咽粘膜充血呈深红色,肥厚,后壁淋巴滤泡及侧索肿大,




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舌红,苔腻,脉滑。

治    则

滋阴利咽,凉血清燥,培元固本。

方    药

1、普济清肺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哮喘灵秘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喉炎

 

诊断依据

1、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

2、喉部常有不适感,如刺痛,烧灼感,干燥感,异物感等,有清喉习惯,喉部分泌物较多时,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3、多因急性喉炎反复发作而转化为慢性,亦有长期用声不当,缓慢起病者。

4、喉部检查:

(1)慢性喉炎、喉粘膜及声带慢性弥漫性充血肿胀,或增厚,或萎缩。

(2)声带小结:声带游离缘前中1/3交界处多呈两侧对称的小突起。

(3)声带息肉:一侧或双侧声带上可见息肉样新生物。

中医辩证

1、肺肾阴虚:声嘶日久,咽喉干燥,焮热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可兼有口干、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喉粘膜及声带慢性弥漫性充血,或增厚,或萎缩,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2、肺脾气虚:声嘶音低,咳嗽咯痰,色白略稀,体倦乏力,气短懒言,纳少便溏,声带肿胀而不红,声门关闭不密,舌淡,舌苔白,脉细弱。

3、气滞血瘀:声音嘶哑,咳嗽痰少,多言后喉中觉痛,痛处不移,胸胁胀闷,声带色暗红,增厚,声带肥厚,或有声带小结,声带息肉。舌紫暗或有瘀点,舌苔薄,脉涩。

4、痰浊凝聚:声音粗浊,喉中痰多,色白而粘,声带肿胀色淡,或有声带小结,声带息肉,色灰白,舌淡胖,舌苔白腻,脉滑。

治    则

润肺养阴,增液止渴,活血化瘀,豁痰开窍。

方    药

1、七叶通窍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哮喘灵秘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复发性口疮

 

诊断依据

1、以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数个小溃疡,灼热疼痛为主要症状。

2、起病较快,病程较长,此起彼伏,愈后常易复发。

3、初起在口腔粘膜上出现一个或多个小红点或小水泡,后破溃,形成绿豆或黄豆大小溃疡,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其表面多复有黄白色假膜,周围绕以红晕。

中医辩证

1、心脾积热:口内疼痛,口渴、口臭、溲赤便秘,口疮表面呈黄色,周围粘膜色鲜红,微肿而突起,中央凹陷,舌质红,舌尖起刺,舌苔黄,脉数。

2、阴虚火旺:口内疼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心悸盗汗。口疮周围微红肿。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3、气血亏虚:畏寒,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乏力气短,便溏,口疮表面灰色,周围粘膜色淡红,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    则

清热滋阴,消肿除臭。

方    药

1、清口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变态反应性鼻炎

 

诊断标准

1、有变应原诱发症状的病史,或有个人或家族变态反应病史。

2、常年性或季节性鼻痒,喷嚏、鼻溢液及鼻塞。

3、鼻腔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或灰蓝色,鼻腔内有水样或粘液样分泌物。

4、实验室检查:(1)鼻分泌物嗜酸性细胞涂片阳性。(2)有条件应做“变应原皮试”、“变应原激发试验”、“血清及鼻分泌物IGE测定”。

中医辩证

1、反复发作:遇凉易犯,喷嚏频频,流清涕,鼻塞时好时差,鼻腔检查鼻粘膜苍白,淡白或灰白,脉弱、舌淡、此为主症。

2、参考症:咳嗽痰稀,容易感冒,畏风怕冷,自汗。

3、兼证

(1)若兼风寒:鼻塞重,鼻内酸楚,喷嚏频作,声音重浊,鼻粘膜水肿,水样分泌物多或兼哮喘发作,胸满气急,喘鸣声响;若鼻粘膜潮红,充血,鼻分泌物潮红,则为风热兼证。

(2)若兼脾虚:则口淡乏味,纳谷不香,腹胀便溏,身体困倦,舌胖苔白,脉弱。

(3)若兼肾虚:则舌淡怕冷,面部虚浮,夜尿多,腰膝酸软,或兼伴有支气管哮喘,脉沉弱无力,舌胖淡。

治    则

祛风散寒,行气通窍,活血散瘀,温补脾肾。

方    药

1、清壅通塞胶囊: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鼻炎

 

诊断依据

1、鼻塞常为间歇性,交替性,也可呈持续性,晚间较甚,侧卧时下部鼻腔尤觉阻塞。

2、鼻分泌物有时很多,呈粘液性,较粘稠,常流入鼻咽部,引起鼻咽炎,患者若于擤涕和抽吸性咯痰,最后需用力清除鼻腔和咽部分泌物,分泌物从前鼻孔流出,能引起鼻前庭炎。

3、由于鼻塞而用口呼吸,出现咽喉部发干不适,甚可导致慢性咽炎。

4、鼻塞影响共鸣,患者多带闭塞性鼻音。

5、常有嗅觉减退,头痛,记忆力减退,疲乏等。

6、鼻腔粘膜中度充血或无明显充血,鼻中膈的前部,鼻中隔结节和中鼻甲前部,充血较明显。

7、鼻粘膜肿胀多见于下鼻甲,次为中鼻甲及鼻中隔为著。鼻腔内施用血管收缩剂后,粘膜肿胀迅速消退。

8、鼻甲粘膜表面平滑,触诊柔软,易触及其下的骨质,用探针轻触肿胀的下鼻甲粘膜,立即出现凹陷,但迅速回复原状。

中医辩证

1、肺虚邪滞:鼻塞多为间歇性或双侧交替性,时轻时重,鼻涕量多,白粘,遇寒加重,气短乏力,容易感冒,鼻粘膜红肿,表面光滑,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

2、气滞血瘀: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粘稠,不易擤出,鼻粘膜色暗红,下鼻甲肥大,表面不平,如桑葚样,缺乏弹性,对麻黄碱类滴鼻剂收缩反应较差,舌紫暗或有瘀点,舌苔薄,脉涩或缓。

治    则

通窍行气,祛风散寒,活血散瘀。

方    药

清壅通塞胶囊: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变应性鼻炎

 

诊断依据

1、可有其他变应性疾病史或家族变应性疾病史。

2、以阵发性鼻痒,连续不断的喷嚏,大量的清水样涕,鼻塞为主要症状,可伴有眼痒,咽喉痒等。

3、鼻粘膜大多苍白,水肿,发作时鼻腔内有较多清稀分泌物。

4、可常年性反复或季节性发作。

5、常因接触花粉、烟尘等致敏物质或环境温度变化而诱发。

6、鼻分泌物或血清IgE值增高,皮肤划痕或点刺试验,或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

中医辩证

1、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而发病,伴有气短乏力,面白,多汗,易感冒,鼻粘膜苍白水肿,舌淡,舌苔薄白,脉浮。

2、脾气虚弱:鼻痒、嚏频,清涕量多,伴有腹胀纳呆,大便溏薄,鼻粘膜色淡,水肿明显,鼻甲肿大,舌淡胖,舌苔白,脉细弱。

3、肾阳亏虚:发作频繁,遇寒易发,伴有面色?白,肢寒怕冷,小溲清长,大便溏稀,鼻粘膜淡白,水肿较甚,舌淡,舌苔白润,脉沉细。

治    则

祛风散寒,通塞开窍。

方    药

清壅通塞胶囊: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诊断依据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急性中耳炎的后遗症。

2、单纯型中耳炎:病变主要在中鼓室粘膜,多为紧张部中央性穿孔,分泌物一般为粘液脓性,无特殊臭味,听力障碍较轻,表现为传导性耳聋。

3、骨疡型中耳炎:病变范围较广,组织破坏较深,累及骨质,鼓室内常有肉芽增生,若引流不畅,可发生并发症,故危险性较大。鼓膜穿孔或大或小,可位于松驰部或紧张部,可波及鼓沟,脓性渗出物量较少,但具有特殊臭味,听力损失也较重。

4、胆脂瘤型中耳炎:为脱落的上皮积聚而成的团块,有类似囊状的结构,其内壁为鳞状上皮,其中含有胆固醇结晶体。由于胆脂瘤逐渐增大所产生的压迫和其产生的一种蛋白分解酶的作用,可促使周围骨质出现进行性破坏和炎症扩散,发生颅内、外多种并发症。

中医辩证

1、肝胆火热:急性发作时耳深部跳痛,听力下降,头痛发热,口苦,面红目赤,小溲黄赤,鼓膜充血穿孔,脓色黄粘稠,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2、脾虚湿困:耳内流脓日久不愈,量多稀粘,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鼓膜穿孔,鼓室粘膜水肿,舌淡红,舌苔白腻,脉濡细。

3、肾阴亏损:耳内脓秽臭,混有豆渣样或皮屑样物,日久不愈,头晕头痛,腰酸乏力,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舌质红,舌苔薄,脉细。

治    则

清肝泻火,消肿止痛

方    药

1、七叶通窍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三愈散:外用方法:将耳道清理干净,患者侧卧位,患耳向上,用纸卷一细喇叭筒,细端插入耳道,取药粉1-2耳勺,撒入外耳道,每日一次,大多三日即愈。

 

 

耳鸣、耳聋

 

诊断依据

1、各种耳部疾病,使用耳神经毒性药物,脑血管硬化、外伤、代谢障碍及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都可引起耳鸣、耳聋。

2、感冒、暴怒或忧郁,过食醇酒厚味,久病精亏,及陡闻巨响,飞行、潜水、药物过敏等都可诱发耳鸣耳聋。

3、外耳道、鼓膜、听骨链等传音结构受损,主要引起低调耳鸣和传音性耳聋。

4、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病变,主要引起高调耳鸣和感音性耳聋。

5、大脑皮质内疾患主要引起中枢性耳聋,以语音辨别率下降为主。

6、听力不真,高声才能理解意义者称“重听”。

7、自觉耳内有咔嗒音或耳后搏动性杂音的称“振动性耳鸣”。各种音调,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时轻时重的耳鸣,称“非振动性耳鸣”。

中医辩证

1、风热外袭:耳鸣声重沉,耳胀微痛,多为单侧,咽痛,发热,头痛。传音性耳聋,鼓膜色红,活动受限,舌淡、舌苔薄,脉浮数。

2、肝火上炎:怒后突发,耳内闷胀不适,耳鸣暴起,头晕头痛,口苦咽干,传音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鼓膜充血,活动受限,或穿孔溢脓,尿黄便干,舌质红,脉弦数。

3、痰火郁结:突发耳鸣,蝉鸣不息或“呼呼”作响,传音性耳聋为主,耳胀耳痛,鼓膜充血外凸,或穿孔溢出黄稠脓液,口苦痰粘,头昏沉重,二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

4、脾肾阳虚:双耳鸣,多一过性,突然有金属样鸣声,继尔逐渐消失,劳累后加重,或于蹲下后猛一站起时发作,兼眼前昏黑,金星闪冒,倦怠乏力,纳少便溏,混合性耳聋或感音性耳聋逐渐加重,耳鼓完整或内陷,舌淡,舌苔白,脉细。

5、肝肾阴虚:双耳蝉鸣不息,或一轻一重,夜间加重,听力逐渐减退,伴心神不宁,夜寐不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呈感音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鼓膜正常。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    则

补脾益肝肾,开窍清肝火。

方    药

1、七叶通窍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耳脓者予以三愈散外用。

 

 

鼻  窦  炎

 

诊断依据

1、急性鼻窦炎常继发于上感,可出现畏寒、发热、食欲不振,周身不适等。

2、鼻塞,同时可伴有暂时性嗅觉减退或丧失。

3、多脓涕、不易擤出。初起时鼻涕中可能带少许血液。如属牙源性上颌窦炎,病人常觉鼻涕发臭,鼻涕多时,从前鼻孔流出,也可向后流入咽部及下呼吸道,刺激咽喉粘膜,引起发痒、咳嗽和咳痰,甚者恶心。

4、头痛及局部痛,前组鼻窦炎引起头痛多位于头颅表面的额部及面部,后组鼻窦炎引起头痛多在头颅深部,引起颅底或枕部疼痛,各鼻窦炎引起头痛性质各有特点。

(1)急性上颌窦炎,前额部痛,晨起轻,午后重,还可能有同侧面颊部胀痛或上列磨牙疼痛。

(2)急性筛窦炎,头痛较轻,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前组筛窦炎头痛性质有时与急性额窦炎头痛相似;后组筛窦炎有时可引起枕部痛。

(3)急性额窦炎:前额痛有时间规律, 晨起即感头痛,渐渐加重,午后减轻,至晚间全部消失。

(4)急性蝶窦炎:头痛多在颅深部,眼球后方、枕、项、乳突等部位,晨起轻,午后重,常伴头昏。

5、局部红肿及压痛

6、鼻腔前鼻镜和后鼻镜检查,鼻腔粘膜红肿,窦口处更明显;中鼻甲红肿;鼻腔内有大量粘脓涕,擤出鼻涕后按鼻窦体位引流法,见前组鼻窦炎者在中鼻道,后组鼻窦炎者在嗅裂或上鼻道,可再出现同样的分泌物。

7、X线鼻窦摄片检查:用以了解鼻窦粘膜及窦内分泌物积存情况。

中医辩证

1、肺经风热:多见于发病初期,或慢性鼻渊因外感性发作。鼻塞、鼻涕量多而粘,色黄,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有痰。鼻粘膜充血,鼻甲肿大,中鼻道粘涕,舌偏红,舌苔微黄,脉浮数。

2、胆经郁热:多见于急性鼻渊,或慢性鼻渊急性发作,鼻塞甚、涕黄而浊,头痛剧烈,伴有发热,口苦咽干,鼻粘膜充血肿胀明显,鼻内脓性分泌物多,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3、脾肾湿热:鼻塞重,黄浊涕量多,头重如裹,伴有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鼻粘膜充血肿胀,鼻甲肿大,鼻内积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气虚:鼻塞,鼻涕粘稠、头昏、记忆力减退,嗅觉减退或丧失。面色萎黄或苍白,少气乏力,食少腹胀,肢体困重,大便溏薄,鼻粘膜肿胀,鼻内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    则

醒脑开窍,清热解毒。

方    药

七叶通窍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牙髓炎

 

诊断依据

1、既往可有自发痛史,或长期遇冷热刺激痛或进食痛,或有定时的阵发痛史。

2、疼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多可以定位。

3、检查可有深龋洞,充填物,其他牙体硬 组织疾患或深牙周袋等。

4、深龋洞内检查感觉较迟钝,可有敏感的露髓孔(溃疡性),或无露髓孔(闭锁性),或在露髓孔处有突出的牙髓息肉(增生性)。

5、温度测验反应不一,多对热敏或热测后呈迟缓性反应痛,冷测敏感或迟钝。

6、叩痛或叩诊不适。

中医辩证

1、风火型:急性发作期,腮颊漫肿焮痛,皮色或红或白,牙关拘紧,不能咀嚼:4-5日,疼痛加剧,伴有跳



痛,不能寢卧;6-7日磨牙尽处出脓,疼痛减轻,面部肿胀更显;10余日,可在腮颊部外溃,流脓秽臭,牙齿松动,久不收口,内生死骨,甚则与牙槽骨俱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紧。

2、风寒型:慢性缠绵期,发病缓慢,隐隐疼痛,或起小核,漫肿坚硬,色白不热,牙关拘紧,饮食困难,经久不溃,溃后腮颊里外坚肿不退,脓血淋漓,久不收口,病程缠绵,少则数周,多则数年,反复发作。

治    则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    药

1、奇冰散:用红醋调为膏状,棉球浸透,敷于患齿,上下牙咬紧,持续1-2小时,有口水不得咽下,后带棉球吐出,患部麻木,痛立止。

2、七叶通窍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糖  尿  病

 

诊断标准

1、有糖尿病典型症状:烦渴,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且检查证实有血糖明显增高时即可明确诊断。即空腹血糖≥7.8mm01/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01/L或任何时候血糖≥11.1mm01/L。

2、如结果可疑 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GTT2小时血糖≥11.1mm01/L可诊断为糖尿病,≥7.8至<11.1mm01/L为糖耐量减退,<7.8mm01/L排除糖尿病。

3、如无糖尿病症状,除上述两项标准外,尚须另加一项标准以明确诊断,即OGTT1小时血糖≥11.1mm01/L,或另一次OGTT2小时≥11.1mm01/L,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8mm01/L。

中医辩证

1、燥热伤肺: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

2、胃燥津伤: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有力。

3、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浊如膏脂,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质红,无苔,脉细弦数。

4、阴阳两虚:尿频,饮一溲一,色浊如膏,面色黧黑,耳轮枯焦,腰膝酸软,消瘦显著,阳萎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5、阴虚阳浮:尿频量多,烦渴面红,头痛恶心,口有异味,形瘦骨立,唇红口干,呼吸深快,或神昏迷蒙,四肢厥冷,舌质红绛,舌苔灰或焦黑,脉微数疾。

治   则

补肾缩尿,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止渴除烦。

方    药

1、复方乌爹泥: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颈淋巴结结核

 

诊断依据

1、初起颈部一侧或两侧有单个或多个核状肿块,推之可移,皮色不变,亦不疼痛。病情发展,核块与皮肤粘连并可融合成团块,有轻度疼痛。

2、化脓时皮色转为暗红,肿块变软,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夹有败絮样物。疮口潜行,久不愈合,可形成窦道。可出现午后低热,潮热盗汗,神疲消瘦,舌质红,脉细数等虚弱症状。

3、可有肺结核病史肺结核病接触史,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

4、可根据病情做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OT试验、脓液结核菌、病理学检查等。

5、应与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颈部慢性淋巴结炎、甲状腺腺瘤、颈部原发或继发肿瘤等相鉴别。

中医辩证

1、气滞痰凝:多见于瘰疬初期,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腻,脉弦滑。

2、阴虚火旺: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气血两虚: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舌苔薄,脉细。

治    则

清热化痰,消肿祛瘀,软坚散结,补益气血。

方    药

1、复方重台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解毒膏:贴于病灶处,每5天换药一次。

3、气血两虚可加用:

(1)益气升阳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指若干病因引起的持续性甲状腺高功能状态所导致的甲状腺毒征。

诊断依据

1、高代谢与高交感兴奋性症候群:怕热、多汗、纳差、心悸、老年患者上述症状可不显著,可有心力衰竭,心律紊乱,心绞痛等发作或胃肠道症状。

2、甲状腺体征: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软,有时可触及震颤,闻及血管杂音。

3、眼征:可有良性突眼症或浸润性突眼,单侧或双侧。

4、可有胫前粘液性水肿,杵状指(趾)。

5、实验室检查:血清T3、T4、FT3、FT4升高,TSH降低,同时甲状腺及131I率高,并不能被T3抑制,必要时可做B超,同位素扫描。

中医辩证

1、肝郁化火: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质地柔软光滑,烦热,易出汗,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

2、肝郁痰火:颈前中度肿大,颈部觉胀,质地较软,不痛,胸闷,喜叹息,口苦,纳呆,或胸胁窜痛,舌苔薄黄,脉弦数。

3、肝热血瘀:病程较长,颈前肿大,质地较硬而痛,烦热易出汗,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口苦口干,舌暗红,舌苔薄黄,脉弦涩。

4、心肝阴虚:颈前肿块或大或小,质软,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抖,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治    则

平肝潜阳,清热祛火,活血化瘀,镇静安神,软坚散结。

方    药

1、甲亢灵: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寻常型银屑病

 

诊断依据

1、皮损可发于全身各处,以头皮、四肢伸侧为多见,病变可侵犯指(趾)甲和粘膜,偶可见于腋窝,腹股沟等皱襞部,掌跖少见。

2、经过缓慢,持续数年及至数十年,甚至迁延终生。

3、易反复发作,亦有少数治愈不复发者。

4、大部分患者冬季加重或复发,至春夏季减轻或消失,亦有夏季加重,冬季减轻或消失者。

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6、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慢性病灶,精神障碍等病因史。

7、常有不同程度瘙痒。

8、体征:初为炎性红色,粟粒至绿豆大丘疹,渐扩大或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围绕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被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的斑片。轻轻刮去表面鳞屑,则显露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出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

中医辩证

1、血热:皮损发生及发展迅速,皮疹色红,新疹不断出现,鳞屑较多,易于剥除,基底有点状出血,瘙痒剧烈,常伴口干舌燥,心烦易怒,便干溲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

2、血瘀:皮损肥厚,色泽暗红,久不消退,舌质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脉细缓或脉涩。

3、血燥:病程较长,症情较稳,原有皮损部分消退,或有少量新发皮疹,色泽淡红,鳞屑细薄,可伴有面色?白,头晕目眩,舌淡红,少苔,脉濡细。

4、热毒炽盛:多属红皮病型或全身脓疱型银屑病,弥漫性红肿、浸润、脱屑、灼热痒痛,或密布散在小脓疱,多伴有壮热口渴,便干溲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弦滑数。

5、寒湿阻络:除皮损具有寻常型银屑病特征外,可伴有关节酸痛,肿胀色红,渐至关节畸形,活动障碍,亦可伴见指(趾)甲损害,或伴有脓胞出现,舌淡,舌苔薄,脉弦细。

治则

清热凉血,通经活络,祛风解毒。

方药

1、乌香皮癣清: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消风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寻常性荨麻疹

 

诊断依据

1、皮损多自然发生,自觉剧烈瘙痒和灼热感。

2、皮损大多持续半小时或数小时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有时此起彼伏,一天内可以反复发作几次。

3、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某部,偶可累及粘膜,若发生于胃肠,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于喉头粘膜,则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窒息而危及生命。

4、病短者为急性荨麻疹,在数日至数周消退,原因易追查,除去病因,迅速消退;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常经年累月不愈,病因不易追查。

5、体征:皮损为局限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皮损可随瘙抓而增多,增大,亦可融合成不整形,地图形,环形。

6、皮肤划痕症:阳性。

中医辩证

1、风热犯表:发病急骤,风团色红,灼热瘙痒,遇热皮疹加重,可伴发热咽痛等症,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2、风寒束表:皮疹色淡,遇冷或风吹加重,口不渴,或伴有腹胀满,舌体胖,舌苔薄白,脉濡缓。

3、肠胃实热:发疹时可伴有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甚则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4、气血不足: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此起彼伏,午后及夜晚加重,或伴神疲乏力,劳累后发作加剧,舌淡,舌苔薄,脉濡细。

治则

祛风解表,调理寒热,活血通络,安神除烦。

方药

1、消风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湿      疹

 

湿疹是一种皮损多形,伴有瘙痒、糜烂、流水、结痂症候的常见皮肤病,多具有对称性,倾向湿润,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的特点。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露出部位及阴囊、女阴、乳部、脐周、肛门等处。

诊断依据

1、自觉剧烈瘙痒,如食鱼虾海味、饮酒、食辛辣刺激食物,热水烫,肥皂洗等均可致皮肤损害加重,痒更剧,甚至影响睡眠。

2、经过急剧,易反复发作。

3、皮疹多形性,经过中常有一定规律,初为弥漫性潮红,后或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常多种皮损同时并存。

4、境界不清,分布对称,部位不定,多呈片状或弥漫性。

5、亚急性湿疹:多因急性湿疹迁延而来,皮损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

6、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手背、小腿、肘窝、阴囊或女阴等处。边界清楚,患部皮肤肥厚粗糙,皮纹显著,或呈苔藓样变。

7、皮损组织病理以表皮细胞间或细胞内水肿,海绵状或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及真皮血管周围炎症细胞侵润为主。

中医辩证

1、湿热壅盛:急性者多见,皮损潮红,肿胀,糜烂,流水,浸淫成片,瘙痒剧烈,或伴有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2、脾虚湿蕴:起病较缓慢,皮损以丘疹,脱屑,丘疱疹为主,或见流水,结痂,多伴有倦怠、纳呆,大便溏薄,小溲清长,舌体胖,舌苔白腻,脉弦滑。

3、血虚风燥:常为慢性湿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皮损颜色暗红,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血痂、脱屑等。或伴有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濡细。

治则

清热除湿,行血止痒,活血驱风。

方药

1、消风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青黛散:外涂日数次。

 

 

紫      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在此一并述及。

诊断依据

1、全身或四肢可见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不高出皮肤,反复发作。或出血斑点高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微痒,可伴腹痛或关节酸痛等症。

2、可伴低热,齿衄、鼻衄、月经过多。严重者可出现头痛、昏迷、便血、尿血。

3、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出凝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骨髓象:巨细胞正常或增多,血小板形成减少或缺如。若均正常者多为过敏性紫癜。

4、必要时查免疫球蛋白IgG和IgA,补体C3有助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

中医辩证

1、风热伤络: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伤络:皮肤骤见青紫或鲜紫色点状或斑块,此起彼伏。身热烦渴,面红升火,可伴有齿衄、鼻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经过多。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月经过多,伴有齿衄,鼻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暗,呈乌青斑块,面色?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祛风活络,固气止血。

方药

1、清风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白  塞  病

 

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2、多发性生殖器溃疡。

3、眼损害:可有结合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眼色素膜炎,视神经炎。

4、各型皮肤损害:可出现结节性红斑,或多型红斑,毛囊炎样或痤疮样皮疹及皮下血栓性静脉炎。包括针刺反应阳性。

5、可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肌肉酸痛,低热,反复发热或间断发热,消化道溃疡,血管及心脏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

6、实验室检查:发作期可出现贫血,血红蛋白偏低,白细胞轻度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免疫球蛋白IgG、IgM升高,补体Cg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唾液酸,脂结合唾液酸升高,总巯基降低,血清铜、铜蓝蛋白高于正常,冷球蛋白阳性。

中医辩证

1、热毒蕴结,血脉失和(见于急性发作期):口腔、生殖器或肛门周围溃疡,疡面红肿疼痛,两目红赤,皮肤斑疹,红赤。可见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心烦急燥,口干喜饮,溲赤便干,舌体胀,质红,苔黄,脉数。

2、湿热壅盛,血脉阻络(多见于急性发作期):溃疡红肿,覆有脓 ,皮肤病变红肿,关节肿痛,目眵增多。可有发热汗出,口苔粘腻,纳呆脘闷,大便不爽,舌体胀,质绛,苔黄腻,脉弦滑。

3、气虚湿阻,耶郁化热(见于慢性缓解期或不典型的发作期):溃疡偶发,病势不甚,皮肤结节暗红或不红,肢体困倦,神疲乏力,目不欲睁,可伴关节酸胀,口粘纳呆,女子兼见带下白浊,经期血行滞涩不畅,舌质嫩胖,舌苔厚腻,脉缓力弱。

4、阴虚热郁,邪阻血络(见于慢性缓解期或不典型发作期):溃疡点状发作,局部红润,有轻度灼痛,四肢兼见皮疹,痤疮、结节红斑或痛或痒,五心烦热,目涩羞明。可伴肢体困倦,虚烦汗出,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女子经前有复发先兆,心绪不宁,舌质嫩红,舌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5、脾肾阳虚,余邪未尽(见于慢性缓解期或不典型发作期):溃疡散发,色淡,疼痛不著,皮肤结节无色或青紫,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可伴肢体困倦,神疲欲寐,视物不清,弱视,或感疲劳,关节僵着,或见关节囊积水、纳少,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带下清稀,月经期错后或闭经,舌质嫩胖色暗淡,舌苔白,脉沉弱。

治则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理脾益气,养血和脉。

方药

1、清口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干燥综合症

 

诊断依据

1、目、口、鼻、皮肤干燥,泪、唾、涕、汗少或无,甚则干物咽下困难。

2、有反复严重龋齿史及腮腺肿大史。

3、可兼有关节炎,双下肢紫癜,或脏器受累表现。

4、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证据:(1)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160)。(2)抗核抗体阳性(滴度≥1:160)。(3)SSA或SSB抗体阳性。

5、口腔科唇脉活检及腮腺造影提示腮脉炎;眼科检查提示有干燥性角结膜炎。

中医辩证

1、肺胃津亏: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燥而渴,口唇干裂,肤干少汗或无汗,大便燥结,关节时或酸痛肿胀。舌质红,少苔,脉浮细涩或数。

2、肝肾阴虚:目干涩,少泪或无泪,常有眼内异物感,或灼或痒或痛,时有目红赤,眼球频繁眨动,头晕耳鸣,腰背酸痛,关节隐痛,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涩或数。

3、气阴两亏:口腔干燥,气短乏力,纳差腹胀,肢体酸软,便溏或干结,或有低热,易于外感,舌胖嫩,舌苔净,脉浮虚大重按无力。

4、瘀血阻络:形瘦肤干肌削,眼眶黧黑,关节疼痛固定,甚则畸形,口燥但欲潄水不欲咽,大便燥结,舌紫暗少津,舌下脉络迂曲紫暗,脉沉短小涩。

治则

益胃生津,养阴润燥,逐瘀活络。

方药

1、清口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