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味中药治愈足跟痛足跟痛简便无痛疗法

 shanlieng 2013-08-18

 

 

 

跟痛症俗称足跟痛,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多发生于中老生人。外用三味中药治疗足跟痛48例,方法简单,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治疗48例,年龄42~81岁,平均 62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36例;左足18例,右足20例,双足10例;有明显外伤史者21例。

治疗方法

处方:吴茱萸、五味子、花椒各10 克(此为单足跟痛的药量,如双足跟痛的药量需加一倍)。

用法:上药共捣成粗粉,平摊于洗净的鞋垫之足跟部位,以致密布料覆盖,周边缝严。将鞋垫置于质地柔软的鞋内,穿着行走。7天更换鞋垫1次一般1次见效,2~3次即可痊愈。

方解:吴茱萸散寒止痛;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滓敛汗,固精止泻;花椒有温暖强壮作用。
  药物外敷法   威灵仙150克,急性子150克,生乳香100克,罂粟壳50克,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摊在敷料上5毫米厚,外敷患处,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药物足浴法   伸筋草、透骨草、艾叶、川椒、海桐皮、鸡血藤、地龙、川乌、草乌、红花、黄柏各20克,丝瓜络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5克上方加水2500毫升左右,煮沸15分钟,加入白酒100毫升,将药汁放在盆内,熏洗、浸浴双足,每次20分钟,然后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摩足跟1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可用3日。

  指压按摩法   取穴昆仑、太溪,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内踝高点。每天按摩早晚各1次,早晨用按揉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向里转三下,向外转三下,每穴5分钟。晚上用按压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一按一抬,每穴5分钟。

  毛刷刷足法   每晚用热水泡脚后,先用毛刷叩打足跟部每侧1分钟,然后用毛刷刷动足跟部1分钟,再叩打1分钟。

(二、

足跟痛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肝藏血养筋,肾主骨生髓,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肾精亏虚则骨失所立,日久则致骨软形变”,因此肾精亏虚也可导致足跟痛,称为肾虚性跟痛症。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情志,应用补肝肾、壮骨舒筋的中药,对跟痛症预防治疗都有一定帮助,也可用如下中药外洗方: 

  桃仁15克  红花10克  川牛膝15克    枳壳12克  制草乌10克  制川乌10克  防风12克  桂枝15克  骨碎补10克  伸筋草15克  路路通10克  甘草6克

 

三、足跟痛 简便无痛疗法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因寒凝、痰结、气滞血淤所致,中医外治法是治疗此症常用而有效方法之一

  1.白芷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取棉布一块,将上药包起,方清水浸泡10分钟,另取砖头一块,在砖头平面上出一凹窝,放炉火中烧红,离开火源后向砖的凹窝内倒食醋二两,在把药袋放在醋砖上,随即将患侧足底部踏在药袋上约20分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5剂,疼痛即除。此法疗程短,快效,无痛,简便易行。 

       白芷有散结、止痛除湿功效。有明显的解热、镇痛、抗炎效果,且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防风则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痉作用。上方合用具有温经散寒、散结消肿、祛风止痛功效。另外,食用醋能活血散淤,消肿止痛,醋还有透皮功效,热砖能加快醋离子随同中药很快渗透到组织中,起到快速止痛之效。

 

  2.取川芎15克,生草乌5克。研成极细末,装入同足跟大小的袋内,厚度约0.3~0.5厘米,将药袋垫在患足鞋跟,洒上少许酒精保持湿度,药粉可5~7天更换一次。疼痛消失后,在巩固治疗一周

 

       3、姜、醋适量,威灵仙50克。将威灵仙及鲜姜捣碎,研成细末,以少量醋调成糊状。外敷于足跟痛处,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注意要包紧,以使药糊充分接触患处),每日换药1次,坚持数次,效果显著。本方有宣通经络、祛风散寒的功效,且用法简单,效果显著。

 

四、

药物贴敷法:取杏仁4克,白矾6 克,柳树叶10克,共捣为糊状,外敷跟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 5-7天。 

隔姜灸治法:取生姜、艾绒各适量。将生姜切为极薄片,中间以针穿数也,另将艾绒捏成塔形艾柱放姜片上,灸患侧足跟部,待艾柱燃尽,足跟感灼热时,医者用姜片摩擦局部,每日1—2次,连续1-2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