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花间炼字诀第一诀: 分合 造化
说起动词,概括来说就是四个字:分合,造化. 甲和乙分开,和乙合并;甲创造,产生了乙,甲改变,摧毁了乙. 任何动词,逃不过这四个字. 我拿苹果.------------------------我的手和苹果的关系是合 他爱她.--------------------------他和她的关系是化合. 世界杯冠军意大利诞生了!----------世界杯和冠军意大利的关系是造 等等等等.所以这四个字,我认为是动词的总诀. 既然知道了总诀,那么他能为我们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样的帮助呢?在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动词.一个好的动词可以使载体立即变的鲜活,灵动.那么既然我们能够通过一个总诀知道动词产生的原理的时候.我们也就可以在一个更小的范围里更快的找到同性质,但更贴切,更适合的动词去形容,描述我们的意境.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下在这里可以用掉来替换.变成飞流直掉三千尺.我们就成功的把一个名句改成了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句子了.(看不下去不要怪我..反面教材)但是,如果反过来用呢?我们可以把一个很普通的句子改的更有灵气.因为我们很系统的把掉和下还有:落,垂,坠....归类了起来.但是不用怕归类让你失去了更多的选择.他只是给你指了一个方向.并不会限制你的思路.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第一诀:分合 造化 注:悟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儿,二生三,三生万物. 花间炼字诀之二:动静,阴阳 所有的名词都有动静之分,阴阳之变。并不是指什么是动的什么是静的什么是阴性什么是阳性。这里指的动静阴阳,是指能够让同一件事物按你的希望表现出更符合意境的形态来。明白掌握了这一诀,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名词. 水,可以是浪,涛,波,涟漪,这是动静的区别.这个就不用细说了.大家都能明白.关键的在于阴阳的概念.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所有的事物都有阴面和阳面.正面反面,里面外面.这是观察角度的问题.也是最能反映你内心世界的看法.角度不同,一样的东西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再次提醒.这里的阴阳并不是指什么是动的什么是静的什么是阴性什么是阳性。这里的动静阴阳是希望能够从动到静,从阴到阳在两者之间的循环里找到最吻合你看法的那一点!(套句大唐双龙传鲁妙子的一句经典:"遁去的一")找到这个点.是这一诀的精要! 注:始悟于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后大成于"遁去的一"在写这篇第二诀的时候查了很多关于遁甲的资料.同时学到了文学以外的很多东西.开心中! 花间炼字诀 第三诀 文字也是如此!要用字如用兵,能够用别人无法想到的字避实而击虚就能使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加深刻.推敲琢磨句子的时候不妨多考虑一点:用这个字别人能想到么?用什么字别人不能想到?做的到这点,就明白了虚实意义.离掌握就不会太远了.至于言外.对擅长虚实之字的人来说.言外这半诀还能有不明白的么?言若虚,言外即实;言若实,言外即虚. 注:写的时候还没全明白,写完了才明白.先贤伟大. 下面先讲讲规则: (有些省略,先盖框架起来) 1.平仄 许多人不知道平仄,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懂汉语拼音就没什么问题. 汉语的四声中, 第一声, 第二声 ==> 合称 平声 第三声, 第四声 ==> 合称 仄声 这样明白了吧,多么简单的问题...啊,你不懂四声是什么? 晕倒! 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啊. 只要这样就可以区分平仄了,在学平仄之初可以不管古音啥的,先依照普通话,也就是新韵的发音来. (先这么简单的记住,下次再讲关于阳平,阴平,入声,去声等的区别.) 2.押韵. 押韵分新韵古韵之说.古代就有基本韵书. 但是作诗大多用平水韵部.这个韵书可以去[诗韵拾遗]版块查找. 如果按照新韵的话,只要读音在一个区内的都可以通押,和近体诗歌的韵差不多. 3.绝句与律诗 建议从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这样顺序试手. 律诗是在绝句的基础上延伸就可以.这里先讲讲绝句的规则. 中学语文老师一般会说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的话.其实就绝句来说基本规则就是这句话.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简化成: 中仄中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中-此处表示不管平仄) 对于七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只管偶数字. 当然最后一个字是韵脚处.旧体诗歌多半押平声韵,但是五言常见有押仄韵.(仄韵就是以仄声字为韵脚)比如柳宗元那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而七言绝句却很少见押仄韵的. 待续..(不好意思,中场休息了一下) 律诗是绝句的拓展.学会绝句了自然会律诗. 再举七言绝句的例子: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简化成: 中仄中平中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中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韵)。 这样看起来是简单了许多,但是这里有个问题. 我们起初经常记不住这格式,总不能每天拿个谱子一样来套吧. 其实这里有个规则,你明白了后,不用死记就推理出来了. 近体诗要求每一联要平仄相对.如果不相对,则称之"失对" 另外还要求每两联之间要平仄相粘,否则就称之为 "失粘" (解释一下何谓"一联",律诗里面有"颔联","颈联",其实绝句同样道理.把每两句称做一联.所以,绝句只有两联,即首联 和 尾联.)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两句是一联) - · - · -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两句也是一联) · - · - · - 用心观察一下上面的二四六处的字 就会发现. 1.每一联中平仄恰好是相反的. 这规则在对联雅居也适用所以这叫对.因为平仄相对,所以合起来叫"联".但是这里的"一联"还不能称之"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词性讲究对仗等. 2.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一致. 这就叫"粘". 意思就是要粘住上一联. 第四句平仄是按照"相对"原则在第三句基础上推理出来的. 这样两条规则出来后就有了乘法口诀一般: 1)只要出来第一句, 随便给个,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依据"相对"推出第二句. ==相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 3)有了第二句,就可以依据"相粘"推出第三句. ==相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再根据"相对"就出来第四句了.. ==相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可以试着这样去推理一下看看.五绝也一样的, 只要去掉七绝每句前两个字就是了.也可以说,只要在五绝基础上,每句前面增加两字就可以了.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仔细看看就是这样的. X日X山X 黄河入海流。 X河X海X 欲穷千里目, X穷X里X 更上一层楼。 X上X层X 看看这样的吧. 当然还有一些禁忌,“忌孤平或孤仄”、“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啥的,初学时候可以适当放宽,以后讲解中会提出. 关于绝句的格律规则就讲这些.明天增加些押韵的知识.然后布置一篇简单的作业. 为什么说传统的“孤平”定义不科学呢? 孤平”的传统定义:“孤平”,指的是平脚的特定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之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现在认为这个历来被广泛沿用的定义并不科学。 所谓“孤平”,是指句中的平声都被“孤立”了。例如:五言平起平收式:“平平中仄平”中,第一、第三字如果都用了仄声,成了“仄平仄仄平”;或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中仄平平中仄平”中,第三、第五字都用了仄声,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这样,句中的平声字都被仄声字分割开来,便成了“孤立”的平声,所以称为“孤平”。孤平的“孤”字,不是“单一”的意思,而是“孤立”的意思。每一个律句中,必须至少有一处是平声相连的。 为什么说传统的“孤平”定义不科学呢? 试看五言“仄起平收式”的“仄仄仄平平”,就是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但这不是孤平,而是标准的律句,原因是有一处是平声相连的;再看七言“仄起平收式”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个字用平声,即使第三、第五字用仄声,成了“平仄仄平仄仄平”的样子,我们看,除了韵脚外,仍有第一、第四两个平声字,但这句却是典型的孤平。 由此看来,这个沿用多年的孤平定义,并没有说明孤平的问题实质。因此,我们应该还其本来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