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文化概论

 goosyzsu 2013-08-19

第九章 苏州民居建筑与居住文化

 

    早在远古时代,苏州这片土地上便有先民聚居,耕耘劳作,繁衍生息,他们根据这里北亚热带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竹木搭屋,泥巴垒墙,茅草盖顶,构造原始的简陋建筑。今在东山村、草鞋山、梅堰袁家埭以及吴江桃源广福村等处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建筑遗址,在张家港徐家湾、常熟钱底巷、昆山绰墩等处发现崧泽文化时期的建筑遗址,在龙南村、绰墩等处发现良渚文化的建筑遗址都证明了这一点。

 

    春秋吴国阖闾初年,建造阖闾大城,城内建筑形式多样,且屡有变化。至唐宋时期,形成壮丽的城市景观,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咏道:“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人烟树色无罅隙,十里一片青茫茫。自问有何才与政,高厅大馆居中央。”生动描绘了盛唐苏州的城市风貌。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造园活动更为兴盛,由此而出现几百处精雅的园林别墅,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居环境。随着坊巷制度的消亡,民居群落坐落在纵横交错的巷陌之中,其中有很多深宅大院。沿河地带,民居临水而筑,错落有致,收放有度,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城市特色。民国之后,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古城内外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和石库门里弄公寓。

 

    值得一说的是,苏州文化人参与民居精华——园林别墅的建造,如倪云林之于狮子林,文徵明之于拙政园,由此而形成文人参与民居建筑设计和建造的传统。而以蒯祥为代表的香山帮匠作,更为苏州民居的建造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姚承祖的《营造法原》等,留下了珍贵的建筑文献。正因为如此,苏州民居往往将文化意境作为追求,大大提升了建筑品位,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第一节 枕河人家

 

    陆广微《吴地记》说:“其城南北长十二里,东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苏州名标十望,地号六雄,七县八门,皆通水陆。郡郭三百余巷,吴、长二县古坊六十,虹桥三百有余。地广人繁,民多殷富,古迹灵踪,实异事。”迟至唐宋时期,苏州城内的交通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从陆路讲,东西向道路密而南北向道路稀,东西、南北城门都不相对,这是我国古城中鱼骨形路网体系和方格形路网体系重叠而成的一种扁方格形路网体系。太湖水系引入城内,形成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的水陆交通体系。民居的建造受到交通体系的制约,彼此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民居与交通体系的结合,就形成了特有的城市空间。

 

    苏州民居建筑毗邻而建,沿着街河蜿蜒连绵,高低参差,重重叠叠,建筑密度很高。据南宋绍定二年(1229)镌刻的《平江图》标明,当时城内河道有一百六十四里,至今尚存七十里。城内河道两岸都有石驳岸,有的民居就临水压驳岸而建,以争取更多的建宅基地。沿河民居一般为一两层,以单门独户为多,造型轻巧简洁,旧时没有钢筋水泥,驳岸由花岗石层层冷叠砌筑,凡挑出部分,一般用木桩撑住,一头插入河底,穿过淤泥层,深埋在坚实的老土中。河水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水源,所以下河的踏步在临水民居中都作了妥善的安排,既与建筑布局相吻合,又与河道交通相配合,具有特有的水乡枕河人家风貌。

临顿路温家岸

 

    苏州沿河民居建筑,一般有两种。

 

    一是水巷建筑,即河道两岸的民居都压驳岸而建,形成一条供船只往来的水上小巷。东西走向的河道南岸都是居家的后屋,常有下河的踏步,有的逐级挑出水面,有的凹进驳岸边沿之内,有的在驳岸上挑出一个平台或一段窄廊,有的在临河的门上装一护栏,处理灵活,形式多样。北岸民居,有的是通排明窗,依窗可见水上景色,冬季阳光直射屋内,夏季水巷里凉风习习。北岸有院墙时,树枝伸出院墙,有的甚至遮盖部分河面,这是水上绿化的典型现象。南北走向的河道两岸,踏步通常布置在前后两宅的夹道中,垂直于河道,这也是船家上岸的通道,而建筑立面多见山墙尖和厢房的窄条瓦顶,也有在狭窄地基上建起的民居,往往作东西朝向,有的二层挑出水面。水巷民居,两岸屋宇连绵,高低错落,逶迤起伏,有的紧贴驳岸,有的挑出水面,有的略退,形成凹进凸出的立体景观。在平面视角里,有明窗,有院墙,有护栏,有树木,并有各种形式的踏步,将民居与河道有机地联系起来。桥是水巷上的景点,也是观赏水巷的立足点之一。水巷上还有跨河宅院的小桥或廊桥,更丰富了水巷的景观,也创造了跨水民居的布置格局。

 

    一是滨河街巷建筑,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河道两岸都是与河道平行的街巷,民居在街巷的外侧;一种是河道两岸,一面是沿驳岸而建的民居,一面是街巷。在街巷与河道之间,往往布置浣洗衣物和停靠船只的码头或踏步,居家通过这些公共的踏步来利用河水淘米、洗菜、浣衣等,也与农家船交往,便于瓜果、蔬菜、鱼虾送到家门前。面水的民居开门见河,仅几步之遥就到水边,出门又是街巷,兼得水陆之便。街河驳岸间种植树木,以柳树、桃树为多,春来桃红柳绿,风景宜人。近年城市改造,又沿岸多砌石栏,构筑亭子、曲廊、花坛,点缀湖石花木。在滨河街巷的河上,隔一段距离架设一座桥,在河道交叉口或转弯处,有两座或两座以上桥梁组合在一起,这样的格局既是交通需要,也强化了滨河街巷的水乡风韵。

 

    杜荀鹤《送人游吴》诗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晚唐时苏州的街市景象,迄今旧观依稀尚在。

 

第二节 深宅大院

 

    据苏州市人民政府1982年对古建筑的普查表明,市内保存较好的二百五十二个古建筑中,古典大宅有一百六十四处。大宅的主人一般都是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故大宅的布局严格按照宗法观念和家族制度而设计,推崇君臣父子的伦理道德,具有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等观念,这些意识反映在建筑上,致使大宅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面积、造型都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范。

天井

 

    深宅大院一般在幽静的小巷里,少则三五进,多则七八进,重门叠户,有的前巷后巷,有的前巷后河,围以高墙,筑有门楼,辟有天井,形成封闭式的院落,“庭院深深深几许”,正是对深宅大院的描绘。

 

    一般来说,深宅大院的布局规整、对称,主落居中,轴线明确,建筑有序排列,依次为门厅(门屋)、轿厅(茶厅)、正厅(主厅)、内厅(女厅)、楼厅(卧房)、附房。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主要人物的居住和生活用房,左右边落的处理有较大差异,相对正落而言,边落中没有直接对外的主要街道出口,要进入这个大宅,必须通过正落的入口。这种布局体现了整个家族不能另立门户的观念,基于这种原因,边落中不设正厅,保证主要礼仪活动在正落举行。边落中的建筑,无论开间的面阔或总的间数都较正落为小。正落和边落之间,一般以备弄分隔,备弄既是整个大宅的通道,各进厅堂的联系纽带,又规整了正落严谨的格局,强调了正落轴线的突出地位,这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大宅中花园的位置,一般布置在住宅的后部,也有布置在住宅一侧的,如留园、网师园、耦园、鹤园等都作这样的处理。园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水池假山,花草树木,能得山水之趣。这些第宅园林的一部分,今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住宅和花园的结合,将宗法社会的严肃气氛,与日常生活中对美和舒适的追求,统一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这也被视为封建社会东方文化的一种特色,也是苏州深宅大院的特色之一。

 

    大宅的每一进,一般由一组房屋(厅堂和一侧或两侧厢房)、一座门楼、一个天井组成。门楼大多用花岗石做成门框,配上两扇厚实的黑漆大门,有的门上还贴上清水细砖,铆上铁钉,既可防贼,又可防火。门楼兜肚和上下枋多为砖雕装饰,以戏文故事、吉祥图案为题材,中枋嵌以字额,内容多见“厚德载福”“增荣益誉”一类。门楼里一方天井,地上铺花岗石板,或植树,或有水井,水井多置有阑圈,一般用花岗石或青石凿成。

 

    房前屋后的檐墙砌至檐口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出檐椽露出墙外,称出檐墙;另一种是出檐椽用砖逐步挑出包砌椽头,称包椽墙。苏州民居多用硬山顶,山墙外墙面一般不作处理,部分民居在山尖处用砖砌成凸出墙面的博风形式。博风的高度从脊尖向前后檐口逐渐减低,呈人字形。山墙高出屋顶,并随着屋顶高低砌成中间高两边檐口低的数段屏风形式,有对称的三山屏风墙和五山屏风墙,也有随房屋前后檐高低的不同采用为对称形式,房屋外形错落。自檐口起随着屋面呈曲线升高的山墙,称为观音兜,如仅在金桁处山墙升起,称为半观音兜。屏风墙和观音兜俗称封火墙,不但起防火的作用,也装饰山墙,丰富了房屋的外形,它贴着天幕,衬着云彩,宛如层次丰富的立体画卷。

 

    厅堂是民居的主要建筑,梁架的组合形式较多,一般有以下形式:一、圆堂,梁架用圆料,内四界前加两架,内四界后加两架,形成前檐高后檐低的八架形式。二、扁作厅,梁架为扁方料,一般厅堂的梁架形式同圆堂,大型厅堂的梁架形式为内四界加深两界的轩,其上形成草架,轩前再加一界为廊轩,内四界后为两架梁称双步,也有内四界后为深一界的后廊。这种梁架形式进深大,室内空间高敞。三、鸳鸯厅,厅堂平面前后对称,脊柱前后梁架分别为扁作和圆料,两者之间为草架,前后檐为轩廊,其上椽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所以称为鸳鸯厅。脊柱间多用纱槅和罩分隔,厅堂的南北分别适宜冬季和夏季活动。四、满轩,厅堂的梁架形式为数轩相连,进深大的用四轩相连,进深小的用三轩相连,室内空间不大,而轩以上的草架空间较大。五、贡式厅,梁架形式无定制,梁架用扁方料,梁两端向下弯曲成软带形,并仿圆料做法,进深不大,显得精巧秀丽。六、花篮厅,特点是前步柱或前后步柱悬在上空,柱下端雕镂成花篮形,它的梁架形式变化较多。由于吊柱不落地,它承受的荷重是通过通长的桁条或枋子传递到两侧边贴的步柱上。由于采用悬吊结构,轩梁、大梁和通长桁条或枋子的长度都不宜过大,所以花篮厅的开间和进深比一般厅堂要小。

 

    厅堂的轩,位于内四界前,在前后两柱间的梁架下另做对称形式的梁架,搁桁条和椽子,上铺方砖,在室内形成另一个空间。轩根据椽子形状的不同,分为茶壶挡轩、弓形轩、一枝香轩、船篷轩、鹤胫轩、菱角轩、海棠轩等形式。厅堂内用轩有以下优点:一是缩小了木梁架的跨度,不用大木料也能加大厅堂的进深;二是室内空间有主有次,统一中有变化,同时便于装修分隔和装饰空间;三是轩和屋面间的封闭空间形成防寒隔热层,对室内保持冬暖夏凉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厅堂大多注重装修,重视摆设。厅内往往用槅扇、屏门、花罩、博古架等分隔空间,清代以后门窗多有雕花,题材丰富多彩,十分考究,以戏文故事、四时花果、古鼎彝器为多,也有寓意吉祥的“平升三级”等。厅堂之后,常布置蟹眼天井,既可通风采光,又可排水。

 

    大宅的备弄窄而长,有直的、曲的、折的,它是大宅的必备通道,连通前后,连接边落,有人称是“宅中小巷”,可谓名副其实。有的大宅的备弄不止一条,正落左右都有,甚至边落的另一侧也有备弄。因为备弄处于两落之间,一般都比较潮湿、昏暗,于是有的大宅以方砖铺地,在屋顶开几处天窗,或借助天井山墙嵌筑漏窗,或在备弄的折角处辟一方小天井,点缀竹子、芭蕉、石笋、湖石等。为便于夜间行走,备弄墙上往往有几处壁龛,放置油灯,或在备弄里挂几盏吊灯。备弄一般又是女眷、仆婢出入的通道,以避男宾和主人,故又称之避弄,文震亨《长物志?室庐》就说:“忌旁无避弄。庭较屋东偏稍广,则西日不逼。”

 

    苏州大宅的沿街之墙,墙面墁石灰,亦有存石灰本色的,有的上部用瓦花墙(瓦砌漏窗),或用琉璃预制漏窗,以利内部的采光与通风。因为外墙墁石灰,屋顶覆盖灰色蝴蝶瓦,木料又是棕黑色或栗色,配以柔和的轮廓线,给人以雅洁的感觉。大门普遍为板门六扇,小者也有四扇,清中叶前期有用竹丝作格门形状者,更有板门外钉竹片呈图案形状者,晚近方易用薄铁皮来代替竹片。早期府第所谓将军门者,则用大门两扇,佐以砷石(抱鼓石),砷石以刻九狮荷叶盘者最高贵。门上施阀阅(门簪)四枚,前有大照壁及东西辕门。

 

第三节 街市民居

 

    苏州旧时的街,一般宽十米左右,街两侧商店毗邻,紧紧依靠,以争取街市上的面宽,少则一间,常见有两三间的。而这些商店都是带有经营者的居住部分,就是布置在街市上的带店民居。若是平房,常形成前店后宅的布局;若是楼房,就形成底店楼宅的格式。常见的有两层,也有三层。这些民居,除对顾客开放的店堂(营业部分)外,库房、小作坊之类与居住部分组合在一起。

 

    街市民居所处的环境,除正面是街外,如果背面是河,则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兼得水陆两便的运输之利。这种店宅是利用街河平行之间的狭窄之地,进深较浅,规模较小。如果背面是巷,则形成前街后巷的格局,巷的一面,常是作坊、库房和家人的出入口。这种店宅进深较大,具有一定规模。也有仅街面一个出入通道,往往在店面边上开辟一个夹道作为内宅的出入口,或在布置店面柜台时,让出一个通道,不影响营业空间,这也是常见的。街市民居大都紧贴路边布置,有些因经营需要,店前须留出,就退进路边布置。街口转角处,常见沿弧线建造的店铺,形成扇形平面。这些布置的特点就是利用街面用地,争取更大的室内外空间。各家店宅有各自的山墙,但又紧相依靠,形成连绵不断的商店之街。因为各自经营特色,产生了许多有名的店铺、酒楼、茶馆、药房等。

 

    一般店面的门,是用一排早卸晚装的排门板。营业时,店堂空间敞开在街面上,形成街道空间的延伸;收业时,排门板完全封闭了营业空间。两层的店宅,二层部分挑出半界或一界屋,通排半窗、木裙板,各种局部处理相当丰富,就其大格局是相似的。二层也有个别作凹阳台处理,落地长窗,吴王靠作栏杆。

 

    街巷间还有众多的普通民居,乃是中小户人家根据用地大小及形状,以及需要和财力的可能所建造,布局多样,不拘一格,在各种条件限制下,创造了实用而得体的民居建筑。有的用地窄而深,有的用地宽而浅,有的很不规则,但都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它的建筑外形与深宅大院和谐,也采用花岗石或青石勒脚,中间粉以白墙或黑墙,间有栗壳色门窗,上部是灰黑色的屋面,前后滴水排筑,屋脊极为普通,少有装饰。宅前进退的小场地,布置有绿化、铺地,乃是居民日常活动的所在。

 

    苏州城郊的村舍,也大多是单门独筑的平房,间有少数二层楼房。室内厅间、灶间多为泥地,卧室有的以砖墁地,也有铺地板的。无论是城内的沿街浅屋,还是城郊的村舍,除了店铺大多用排门板,大多数民居大门装有挞式门,根据开间宽度的不同可作一门一挞式或一门二挞式。门为单扇,挞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木板窗,可以撑起采光通风,下部为可装卸的裙板,使用灵活。又有矮挞门,那是装在门外侧的一种形式特殊的门扇,有高低两种,高的矮挞门和门扇高度相等,上部为镂空花格,下部为夹堂板和裙板;低的矮挞门高约一米余,形式简单。矮挞门在门扇打开时,隔绝内外,但仍能起到内外相望和采光通风的作用,在苏州城乡较为普遍,乃是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一种门扇。

 

第四节 苏州民居的雕刻艺术

 

    苏州民居的建筑艺术中,普遍采用“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所谓“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三雕”已成为苏州民居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吴歌有“花墙头,百子格”,反映了苏州民居的地方特征。

 

    苏州砖雕作为一种装修艺术,大多施于门楼、墙门、垛头、抛枋,照壁、空窗、洞门、花墙等处。这些砖雕技艺精湛,构思巧妙,线条纤细均匀,呈现出秀丽雅致、精巧细腻的特点。明清以后,苏州砖雕逐渐形成了典雅细致的风格。技法上,浮雕、镂雕、圆雕、半圆雕等手法并用;设计上,善于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或透视等构图;布局上,讲究主次有序,疏密有致,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表现题材也极为丰富,以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为多,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禽兽等。

 

    苏州砖雕门楼的形式,约在明末定式,至清中期进入繁荣时期。门楼的基本构件,有上枋、下枋、字牌、兜肚、垂莲柱、斗栱、栱垫板(栱眼壁)。早期上下枋在同一平面,垂莲柱一般为仰覆莲,而且柱身一直延伸至下枋,柱式有方柱、圆柱、瓜楞柱等,圆柱和瓜楞柱出现较早,方柱出现较晚,这可能受到建筑门窗或室内家具腿的影响。乾隆前期的门楼,多几对垂莲柱,也是两两分布于门楼两边,这是短柱过渡到长柱的中间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倒阶梯状排列的枋面,上枋与字牌间有一定距离,因此又出现了挂落。挂落的形式多样,以方回云纹结合花草云纹为多见。嘉庆以后,挂落形成基本定式,直至消亡。自乾隆至民国,门楼的基本构件和结构定型,上枋、下枋、字牌三者呈倒阶梯状排列,从侧面看,上枋最突出,字牌处中间,下枋最缩进,具有层次感,下枋下端有挂落装饰,垂莲柱垂于上枋边际,且较短,成为短柱。垂莲柱头形式变化多样,早期有净瓶头、莲瓣芙蓉垂头等,后期则一律用花篮头作装饰。

厅堂

 

    苏州砖雕门楼的代表,可以大石头巷吴宅内的两座为代表,它们是乾隆时期的作品。厅前门楼为硬山式,檐下有两跳斗栱六座,上枋雕藤茎细线纹饰三方,字牌题刻“舍和履中”四字,以蝙蝠云纹镶边。兜肚满雕回云纹,中心线雕香熏,两边垂莲柱立雕灵芝,垂莲柱柱头各雕金蟾一只,下枋雕弧线纹寿桃纹饰,上下枋各饰乱纹嵌花结挂落。整体造型尺度较大,雕刻精巧。楼前的“四时读书乐”门楼,更为上乘之作。顶为硬山式,侧面山尖安砖细博风,字牌上书“麐翔凤游”四字。左兜肚雕“柳汁染衣”故事,右兜肚雕“杏花簪帽”故事。上枋以福、禄、寿三星为主,左右有王母、鬼谷、麻姑、刘海、东方朔及猴、鹿、羊、蟾等。下枋以元代翁森诗《四时读书乐》为题,精镂细刻着四组人物,构图取园林背景。第一组,雕琢一船舫式小轩,湖石点缀,绿草滋长,一峰突兀,上刻“绿满窗前草不除”句,轩内有一素服书生,另一书生戴方巾,仿佛作吟诗状,轩旁栽桃树一株,叶绿花红,春意萌发,为春时读书乐。第二组,曲墙漏窗,月洞门开,湖石假山,一方亭翼然,上刻“瑶琴一曲来熏风”句,池水曲桥,书童穿廊而来,厅前有榭,榭内有几,上陈弦琴,古书茶盏,一书生靠椅而坐,手持书卷,一书童执扇为之拂暑,榭旁梧桐枝叶茂盛,夏意盎然,是为夏时读书乐。第三组,卷棚式堂榭,曲栏园林,轩边竹篱,菊花盛开,轩墙上刻有“起弄明月霜天高”句,一长者站立院中,一童仆折身采菊,轩前枫树叶丹,秋意袭人,为秋时读书乐。第四组,有一书斋,柴门虚掩,书生正在伏案苦读,山墙上刻“数点梅花天地心”句,墙外寒梅怒放,点出冬景,为冬时读书乐。四组画面,意境虽分,布局则合而为一,犹如山水长卷。上枋两端垂挂花篮头,挂芽雕作狮戏球。檐下出一斗三升斗栱六座,栱垫板雕寿桃和团寿字。

 

    此外,苏州砖雕门楼的优秀作品,还有网师园、卫道观前潘宅、东山裕德堂等处。

 

    苏州民居建筑的木雕装饰,一般施于梁、枋、棹木、抱梁云、琵琶撑、雀缩檐、飞罩、落地罩、夹堂板、各式门窗、裙板等。木雕用料大多为杉木、银杏木、黄杨木及楠木等,运用镂空雕、圆雕、浮雕、阴刻等多种工艺手法,风格机趣活泼,柔顺秀丽,精致纤巧,富有灵性。

 

    苏州典型的民居建筑木雕中,西山堂里仁本堂(西山雕花楼)可以称为清中期的代表。木雕为木工所作,木工分“大木”和“小木”。“大木”主要做建筑的骨架,如立柱、上梁、架檩、铺椽、斗栱、飞檐翘角等,是所谓粗活。“小木”主要做建筑装修,如门窗、裙板、花边、栏杆、吴王靠等,是所谓细活。而仁本堂的雕花梁架、雕花垂莲花篮等,体量之大,非“小木”所能,雕刻之精,又非“大木”所能,故应该是“大木”和“小木”合作的结果。仁本堂新宅的花窗最多,落地长窗、长窗、半窗、横风窗、和合窗等共有一千一百二十扇,窗格形式甚多,有卍川、冰纹、回文、八角、六角、灯景、井子嵌凌等花式,窗心原装有明瓦,用以采光,后改为玻璃,有一楼厅的窗心是彩色玻璃,可见是清末民初时改换的。花窗中的六百八十扇,上中下夹堂板和裙板满施雕刻,计有二千五百多件。另外,栏杆雕刻也是大宗,有走马楼回廊栏杆、双层栏杆、屏风栏杆、护窗栏杆、楼梯栏杆等,形制不一,有卍川、乱纹、冰纹、回文、笔管等花式。就雕刻的题材来说,也是丰富多彩,总体呈现雅的风格,反映了主人不俗的趣味。如东花厅梁架上雕的是卷云、如意、凤穿牡丹、双龙戏球、双鹤庆寿,也有花果、草虫等。那透雕的垂莲花篮,似乎真的是用竹篾编织的,篮里的牡丹盛开着,梁轩上正有两只如意,仿佛是它们将花篮抬了起来,令人惊叹不已。东花厅外的裙板下有挂落,间隔着有六只小花篮,那是为了与屋内的垂莲花篮相呼应,以形成建筑装饰的完整性。花窗上的雕刻,则以山水、花鸟为主。山水并非只是山峦、云朵、湖泊、树木,而往往隐含着人的活动,如有亭台楼阁、寺庙佛塔、竹篱茅舍、柳荫渔船,画面虽没有人物,但似乎呼之欲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花鸟得陈白阳、徐青藤之神髓,兼工带写,石榴、枇杷、桃子、柑橘,那都是西山的花果,画面上鸟儿正蹲在枝头,或飞起直向那花果扑去,与一般雕花装饰大异其趣的是,它还有不少以菜蔬昆虫为题材的作品,南瓜、丝瓜、葫芦、豆荚、蜻蜓、蚱蜢、知了、蝴蝶之属,反映了主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当然也有博古之类,如香炉、灵芝、佛手、书卷、盆栽等,但画面简洁明了,不落俗套。整个仁本堂新宅的雕刻,几乎没有戏文小说的题材,也没有“平升三级”“金玉满堂”“天官赐福”“龙凤呈祥”等民间传统雕饰题材。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山塘玉涵堂(山塘雕花楼)可称为清末民初民居木雕的代表。正厅的落地长窗上雕饰西施、王昭君、貂婵、杨玉环四大美女,以及穆桂英、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四位巾帼英雄;走马楼下的东侧走廊,雕刻了全本《梁祝》,西侧走廊雕刻了全本《西厢记》,楼上回廊雕刻了全本《白蛇传》;第五进古戏台的两侧雕刻了全本《牡丹亭》,台下雕刻了全本《长生殿》。这座大宅两落五进,在扁作梁架、枋子、夹堂板、搁栅、挑沿、栏杆、门窗、挂落、插角、飞罩、槅扇等处共有四百五十多件花板,组成一千二百多幅图案,没有一幅重复。

 

    苏州民居建筑的石雕相对较少,一般施于大门、柱础、磉板、栏杆、台阶、井圈等处,用料大多采用本地金山花岗石和西山青石。

 

    大门的门枕石,位于门槛两侧下部,用以承托大门转轴的长条形石件。又有门鼓子,它的一端为门枕,另一端凸起并带有雕饰的石构件,它凸起的部分位于大门外,表面按照一定的形制做成鼓子,有圆形门鼓、方形门鼓(幞头鼓)等,均有寓意吉祥的精美浮雕。施于柱础的石雕在苏州民居中,通常雕刻成素覆盆、铺地莲花、宝装莲花、仰覆莲花等形式。井阑和井口石也有雕饰,井阑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莲花状等式,井阑壁往往还镌刻“留韵”“甘露”“清泉”等字样。井口石面有的作素平,有的作素覆盆,有的作凸起的莲花瓣等雕饰。

 

第五节 苏州民居的文化意蕴

 

    苏州民居建筑反映了苏州人对生存空间的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宗教信仰、风俗意趣、审美意识等,这些在苏州民居的建筑构造、布局方式、空间格局、建筑装饰等方面得以充分表现。

 

    苏州民居建筑的造型优美,其外型为“三段组合”式,即下部是花岗石或青石勒脚,中间是白墙或黑墙和栗壳色窗户,上部是黛色曲线屋面,翼角起翘,屋脊轻盈,滴水飘逸,轮廓柔和清晰,线条平缓流畅,较好地体现了轻巧活泼、飘逸舒展的民居风格。既与苏州的自然环境协调,又与苏州的地方性格相符合。

 

    苏州建造住宅,也重视风水理论,朝向讲究“坎宅巽门”,大门开在巽卦的方向最好,即大门要朝南或东南方,因为苏州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大门朝向的选择,可得冬暖夏凉的实际效果,也具有科学的原理。另外,亲水观念深入人心,枕河人家自不必说,有的甚至三面临水,如小新桥巷的耦园、阊门内仓桥浜的邓宅就是,花园里少不了池塘,甚至有湖石数峰、清泉一泓的景观,有的并无水源,借用船型建筑等来营造水意弥漫的感觉,如同里退思园的中庭。曲也是民居建筑的重要手段,既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如马医科的曲园,也有特意营造以曲取胜、以曲为美的境界,如池塘的湾头民、长廊的曲折、假山的盘曲等,引人入胜之外,也扩大了活动的空间。

 

    封建礼仪在苏州民居的布局中最能体现,建筑的规制符合伦理秩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分,上房与下房,正路与偏路,走马楼的上下,耳房、轿厅的设置,都是礼仪在民居中的反映。大宅中的正厅,既是宅主会客、宴请、议事的地方,也是举行节俗礼仪、人生礼仪的所在,它是整个第宅的中心,位置最为突出,装修最为讲究。

居民小区

 

    厅堂的匾额、楹联,反映了宅主的文化修养、志向抱负,如“玉涵堂”“礼耕堂”“凝德堂”“明善堂”“怀荫堂”等,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以及铺地、漏窗等题材,则反映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如蝙蝠、鹿、桃,意谓“福禄寿”;蝙蝠和寿字,意谓“福寿双全”;五只蝙蝠和寿字意谓“五福捧寿”;桂树上栖着一只蝙蝠,意谓“福增贵子”;桃子和石榴,意谓“子孙满堂人长寿”;鱼,意谓“年年有余”;蜜蜂和猿猴,意谓“封侯”;鲤鱼逆流而上,即是“鲤鱼跳龙门”。此外,还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都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戏文故事也不例外,大都以忠孝节义为主题。

 

    大宅也是文化活动的空间,有书房,有藏书楼,可会友,可读书,可藏书,可挥毫作画,可吟诗作对。书房大都设在楼上,可避免打扰,书房外走道往往用方砖铺地,以减轻鞋履声响。如王洗马巷万宅,书房前还辟有小花园,内有小方亭和假山,读倦了可以小憩。藏书楼一般隐于园子一隅,楼外有池塘,或庭中有井,地下水自然下泄,以保持藏书楼的干燥。有的大宅还有戏台,有的以亭作台,厅堂观戏,也有的以厅作台,前轩、轩廊里观戏,女眷则在厅两侧厢房里观,戏班堂会,或家班的演唱,成为普遍的日常活动,推动了苏州戏曲的繁荣和发展。

 

    值得一说的,还有家具陈设。苏州民居家具向来深受人们喜爱,除做工精细、功能完善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构造型简明雅洁,色调和谐,与主体建筑的环境极其相称。古人在制作家具时,往往先对正厅、内厅、卧房、书房等用途的不同,客厅、花厅、四面厅、隔厢厅等造型的不同,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性质的建筑物开间、大小、进深以及不同的使用要求,而特意设计制作家具。因此,所谓苏州民居家具,是在继承宋元家具工艺传统的基础上,由文人画家参与设计和木工高超技艺相结合而产生的,它具有简、线、精、雅的特定风格,是苏州民居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现苏州民居形式典雅、内涵深刻的地方风格的一个主要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