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道路上的顿悟

 fy5878150 2013-08-19

育儿道路上的顿悟

2013-08-19 12:06阅读(870)评论(0)

理论基础

    偶尔翻开松田道雄先生的《育儿百科》,看到p680上的一节“感情脆弱的孩子”,真的有雪中送炭的感觉,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感到迷茫的地方,松田先生写道:

“有的孩子不管对什么都敏感,稍有点事就哭,因此母亲认为他是个懦弱的孩子。有的孩子就是听童话故事,也能被里面的内容感动得掉下泪来。在外面和大家玩也是稍被人家说了点不爱听的话,就哭着跑回家。

...

不仅是感情脆弱敏感,感觉上也过敏。

   “夜里很不容易入睡。

    ...

   “对待这种敏感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如果母亲也是这种敏感类型的人的话,想起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就会很同情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像父亲,而母亲是一个性格非常粗犷类型的人,就不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不能认为这样的孩子是劣等生,不要说孩子懦弱、小心眼等,最好不要下结论。

     ...

在人类中就有这种生性敏感脆弱的人,使世界美好起来的也正是这样的人。父母要珍惜这类孩子所具有的善感的心灵,即使孩子长大后也要继续加以保护。

我突然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是啊,虽然灿灿不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孩子,但还真的是一个比较爱哭的孩子,爱哭的原因有时候是因为弄不好什么东西,就急的要把它弄烂,恨不得扔掉,即使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每每这个时候,我也替她着急,但是无计可施,其实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东西弄不好,我就气的恨不得扔了它,举个例子:给灿灿做上幼儿园的被子的被罩,灿爸买来了材料,趁他午休的时候,我想试试,可是弄了好久都弄不好,缝纫机好像是故意跟我做对似的,总是断线,(其实我本来就不会蹬缝纫机)气得我把布料一扔,狠狠地把灿爸弄醒,然后大声地说:我要去超市里订购,干嘛非得要自己做呢,真是太折磨人了。灿爸一声不吭地,起床,裁剪,蹬缝纫机,最后做出来了,虽然不是像我妈妈做的那么完美,但是也很不错了,我一下子就没气了,还很愧疚。所以,我能够理解灿灿当时的心情,可内心深处只是不愿意让孩子也这样,或者说我太苛求灿了,想让他像她爸爸那样理智,可惜的是灿灿在这方面很像我。

那么仅仅是母亲给与理解就好了吗?怎样理解呢?我看的书很多,知道要耐心,全心地给与爱和理解还有自由,但是每到灿灿发脾气的时候,我也很着急,也会失去理智,不愿理她,想让她一个人呆着,自己哭去吧,可是只要我一离开她,她会哭的更厉害,我也会感到精疲力尽,有时候也批评她几句。

就在近几天,我又在网上看到了小巫的《接纳孩子》,其中有这样的几段话:
    儿童的思维具有片面和单一,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能理解两种感情可以并存,因此,当父母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了。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我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刚才做的事情这两种感觉可以并存。我们必须反复对他们强调这一点,在更正他们的错误行为的时候,采用平和、爱抚的态度,并且反复告诉他们我们的确仍然爱着他们,千万不能使用你这么着,我就不喜欢你了这种威胁。这样到了七八岁,儿童初步掌握守恒的概念,也初步感知情感守恒之后,我们对他们进行批评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惊恐地以为我们不爱他们了。

    这一点做得不好,会导致孩子在成年之后,仍然将任何人对自己行为的批评,误解成对方不喜欢自己,甚至是要抛弃(开除)自己,因而表现得不能容忍不同意见,也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或者失败。
    在中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社会里,通常人们比较排斥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表达,更趋向认同平和、中庸、不愠不火。每当体验到激烈的情绪时,人们往往首先感到恐惧和羞耻。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里,大家都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能平静地接纳它们,更不能自由地宣泄它们。
    因此,当有了孩子时,对儿童那种未受压抑、无拘无束、奔放自如的情绪表达,人们不免感到恐惧、惊慌,乃至羞耻。几乎出于本能,父母们千方百计约束、压制、否定、拒绝孩子的情绪。

我觉的这些话就像是一个心理医生那样,找到了我的心理症结,为什么我会对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感到害怕,感到无助,感到无力。这些话犹如醍醐灌顶,使我猛然惊醒。记得看武志红的博客,有一句话,大意是:如果父母由于从小的受教育经历,不具备现代家庭教育所需要的爱的给与能力,这真的是难为他们了,这就正如肚子里没有东西,却非要倒出东西来一样,很难。我感觉我就是那样,小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还记得被大人呵斥着说:别哭了,再哭...。然后我不哭了,大人的态度也就好了,所以我总是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别人看我总是觉得我一脸灿烂笑容,其实我心理很多时候也很恼火,也很不高兴啊,但是表现出来总是很高兴的样子,当然了,总的来看,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大家看到我的笑容,感觉跟我在一起很放松吧,但是我有时候会因为心理的难受发泄不出来,而自己心理很压抑啊。

    然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对自己情绪体验得越多,孩子的心态发展越成熟。每一次强烈情绪的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如果我们允许儿童完整地体验自己的情绪,接纳并认可自己的感受,有助于他们认知事物、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有助于他们今后遇到同类境况时做出理智的分析和恰当的反应,有助于他们获得坚实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体验或者表达情绪,并非意味着他们面对同样状况时就没有情绪了;我们只是暂时地压抑了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感受到,自己这些情绪是可憎的,甚至认为自己是可憎的。然而他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和经验,强行忍受着内心的煎熬,绝望地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卑。孩子将来长大了,面对内心依然会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会感到不知所措,也会感到羞愧难当;既不知道怎样表达,也不知道怎样处理。压抑良久,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人们通常将理智和感情放到对立面,认为非此即彼。其实,任何理忄生思维都需要感情的参与。离开感情,我们就不能进行理智的思考,也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以及符合逻辑的决定。理智和感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儿童道德感的发展,除了需要认知领域的进步之外,也需要感情领域的参与。自我规范是生理、认知、感情三大领域的综合成果。

    帮助我们的孩子开发良好的情商,我们要牢记几个重点: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

    ——情绪依据个人秉忄生而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我们需要接受孩子天生而来的个忄生;

    ——接纳孩子的情绪,需要我们首先做到接纳自己的情绪。

还有就是在孩子发脾气的大哭的时候不要离开孩子,要共情、陪伴。
       综合松田先生的理解敏感的孩子,还有小巫女士的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我心理感觉坦然了,也好像找到对待孩子负面情绪的方法了。
      理论联系实践
     就在昨天晚上,灿灿让我试了一下这个方法。
     我家的地垫又被灿灿从地下室拿了上来,她开始开动脑筋,用地垫搭成了一个小房子,一开始还好了,玩的开心极了。时间一长,地垫就有些变形了,小房子就歪了,灿灿看到歪歪扭扭的小房子,想把它弄好,尤其是想把它弄得完美,怎么弄都不行,她开始大哭,边哭边嘟囔着发泄自己的愤怒:你看妈妈,你看啊,这里怎么都歪了啊,我怎么弄也弄不好,这里都露了,你看,这里也掉下来了....!@#$%% ”这个过程中,灿爸不时地说一句:地垫就不是搭房子的材料。试图跟她解释,让她理智地对待这件事。她根本就不听,就这样她哭了足有半个小时,就这么边嘟囔边哭,还不断地埋怨妈妈,说:都是妈妈弄得。这一次我仓中有梁,心中不慌,我当时正在擦地,先是没有理她,后来我坐在她旁边看着她哭,她一开始还不让我坐在地垫上,我就坐到了板凳上,我耐心地等着她发泄,期间偶尔站起来去别的房间转一圈,不过很快就回来了,我想起来以前我总是在她哭的过程中提出来抱抱她,总是遭到她的拒绝,这也是用错了方法吧,《完美教养》里有过这些事情的描述,也有方法的介绍,我当时没有那么明确的理解。这一次我不动声色,只是静静地看着她哭,半个小时候,她没劲了,说:妈妈抱抱。我抱住了她,心平气和地而且是高兴地说:来,妈妈抱抱这个大宝。丝毫没有批评的意思,反而是很高心地跟她说话,她也高兴了,后来发生的事情很和谐,完美,要求我讲了两遍《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吃了点东西,洗完澡后,自己拿了本书躺在床上盖着被子看书了,好乖啊。
    我想这一次我是让灿灿比较完整地发泄了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我没有失去理智,没有批评她。我感觉这一次做的很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