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感觉

 梦中公园 2013-08-20

  暑期

  讲堂

  第三课

  当孩子慢慢长大,与社会接触越来越多,与孩子的沟通就成了父母很困惑的事情。暑假期间,这个问题尤其明显。孩子天天在家,很多言行父母看了都不满意,想找孩子谈谈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的父母只要一开口就会和孩子发生冲突,这让很多家长无所适从。究竟怎样才能和孩子顺利沟通,并且达到想要的效果呢?

  顺畅沟通有点难

  在平时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我常常会接触到有关亲子沟通的案例,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类问题:

  基本没有语言沟通——

  小峰上初中了,心里对爸爸的行为有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有时候很不满,但他从来没说过,爸爸经常训斥他,觉得他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所以小峰知道爸爸在家,就尽量躲开,实在躲不开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小峰不明白,父子的关系难道都是这样的吗?为什么爸爸不能好好和他说话呢?

  沟通内容单一,没有针对性——

  岚岚的父母在生活中对她照顾得很好,但是只要谈到学习他们就会发生冲突,不是不停地告诉她需要怎么做才可以考上大学,就是不许她干这干那,比如不许和学习不好的同学一起玩,不许和男同学有过多的接触等等,她觉得父母没办法理解她,只知道关心她的学习,也不管她还需要什么。岚岚经常觉得自己挺郁闷,遇到困难就会觉得无力、很孤独。

  沟通中不表达真实情感——

  彤彤是一个高一的女孩,最近很郁闷,心情特压抑。因为最近老是和妈妈吵架,其实她也不想,但是不知为什么总是吵。就说这天早晨,可能是头天晚上睡晚了,起床后没胃口吃早饭,就不想吃了,可是妈妈不高兴了,拉着脸说:“辛辛苦苦给你做了这么丰盛的早餐,你不吃,你什么意思啊!”彤彤内心很委屈,心里说:谁让你辛苦了,我也没有非让你做饭啊!可是嘴上还是说:“我没胃口,不想吃!”妈妈不依不饶:“什么没胃口,我看就是惯的你毛病!”彤彤更加伤心,于是转身背起书包去上学了,本来胃里就不舒服,现在心里也不舒服了。

  以粗暴干涉为主的沟通——

  小文是个初三的女孩,来到咨询室没说几句话就泪流满面。她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会偷着翻她的书包和卧室,让她觉得心里特别不安全;她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主出去和同学玩了一下午就会遭到爸爸的打骂;她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父母安心吗?长大了只是为了听父母的话吗?

  不良沟通挫败孩子的自信

  以上的场景许多家长和孩子可能都觉得发生在自己身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沟通问题呢?我们来分析了解一下产生的原因。

  1、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

  2、无法将孩子当成一个个体来对待,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孩子;

  3、对孩子的能力发展估计不足,干涉太多,失去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也阻断了沟通的桥梁;

  4、忽略孩子的感受,无法让孩子感受到亲密的情感,感觉不安全,就无法靠近;

  5、父母之间的沟通模式就是如此,耳濡目染,不知道还可以有什么方式表达和沟通;

  6、父母的成长经历造成的观念,自己不善于表达负性情绪,也不允许孩子表达,导致孩子心灵闭锁,不与父母沟通内心情感。

  因为这样的原因造成了亲子沟通的问题,从而也会给孩子造成负性影响,让孩子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孩子内心会产生很多的压抑情绪——愤怒、厌烦、挫败等;

  2、对周围人的不信任,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3、由于压抑造成的厌学、没有学习动力等学习心态的变化;

  4、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力量,自卑懦弱,没有上进心,性格偏激;

  5、对自己的未来没有理想、没有规划,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6、更容易发生“早恋”,以寻求心灵的安慰;

  7、直接影响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很难适应学校环境,出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给孩子呈现自己的机会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与孩子实现有效沟通,使孩子变得阳光、向上,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呢?

  学习和了解关于孩子心理发展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关注孩子。家长们可以通过看书、听一些专业的家长课堂、找专业的人士咨询的方式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只有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孩子的某些行为和语言背后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和他沟通。

  像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他呈现自己的机会。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具备很多好的品质,包括尊重、理解、宽容别人,自从孩子出生,他最直接的楷模就是父母,孩子很多的品质都来源于对父母的认同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当我们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个体来对待,孩子也就学会了如何尊重家长和周围的人。

  把孩子当成一个需要我们帮助、但有独立思想、又想探索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提供平台。孩子才十几岁,他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但孩子也已经十几岁了,他更需要我们对他心灵的关注和力量的输入,允许孩子拥有与我们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看问题的角度,支持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才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区分孩子和自己,站在同样的高度,实现两个人的对话。走近孩子的心灵,接纳孩子和我们不同;和孩子拉开距离,用欣赏的心态实现与孩子心灵的交流。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所以要逐渐放手,与他沟通的语言是商量和提建议,不是让他听话和照做。相信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很多的事情他都可以做好,关键是我们不要用自己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打击他的自信。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夫妻之间的沟通模式,给孩子积极的认同。夫妻之间的沟通是孩子认同的最直接的经验,作为父母,可以坦诚地向孩子解释夫妻之间处理关系的方式、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模式,让孩子客观地看待父母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形成自己的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认同。

  允许孩子表达负性情绪,用心听取,不做评价和建议。如果孩子内心压抑了太多的负性情绪,内心就不再平衡,如果此时给他评价和建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的内心都被负性情绪占满了。所以,要耐心倾听孩子负性情绪的表达,那样才可以让他的心灵腾出“空间”,吸收积极的能量,成为一个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孩子。

  家长们,如果你们爱你的孩子,能够体会他内心真正的情感和情绪的经历,就根本不用担心和孩子无法沟通,因为从他降临到你们的怀抱中开始,你和他之间就早已熟悉那种心灵相通的感觉,此时只需要回忆和重拾那种感觉就可以了,希望你们和孩子可以重温心灵相遇时那瞬间的幸福……

  授课老师

  张新天:

  国家职业二级心理咨询师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会员

  曾担任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