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清淡风格?——以王孟诗派为例

 江山携手 2013-08-20

浅议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清淡风格

             ——以王孟诗派为例

 

摘要:山水田园诗经魏晋谢灵运等人的开创,发展到王维、孟浩然这里已经达到一个高峰,王孟诗派的总体风格清淡,本文从诗歌清淡风格的表现、原因和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孟诗派清淡风格 艺术影响

 

   谢灵运等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但其诗语言富丽精工,多雕琢,多是游记的结构模式,一首诗里只有一两句是好诗,总留有辞赋的浓艳繁绮(个别自然)。实际上,两晋南北朝已经有人提倡清淡,《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品藻频频用到“清妙、“清俊”等,“清”即清淡恬静之意。但真正完成由浓艳到清淡这一审美观的转变的是在盛唐,王孟诗派以清淡之语,写清淡之景,表达清淡之情,使山水田园诗的空灵幽静达到极致,令人感动。李白也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远古,垂衣贵清真。”

一、    清淡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生活经历上,王维自幼信佛,一生结交很多僧人,对儒、佛、道都有接触了解,是一个满腹才华的大诗人、画师、音乐家,年轻有为,后几度被贬官,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一诗反映出他所有的功名利禄与得失都已经在山水田园中烟消云散,为其宁静幽深的山林才是安身之处。晚年的王维潜心学佛,寄情山水。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终身布衣,他的诗更清淡简朴,冲澹自然,孟多写田园的闲适。该诗派不同于前代单纯写游览行旅和感受田园乐趣,而是以田园隐逸的心情描画山水,不管是田园还是山水都带有隐逸者审美主体的情绪烙印,以归隐的心态摄取山水风光的幽美宁静,尽管他们都有仕途上的种种苦闷,但身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盛唐和对道学佛学的领悟,总是那样淡泊平和。

在情感表达上,他们很少采用直接抒情,而是借助平凡生活中人们常见的自然景物意象来传达情感,在描写日常景物的时候采用白描的手法,很少比喻、夸张、想象、用典,简单自然的意象勾勒出清淡的意境,传达出诗人虚空冲淡的心情,心灵空间的广阔和自由。

在创作方法上,主要运用现实主义,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具体而真切地描绘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

在语言表达上,他们追求口语化,通俗易懂,如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对话,说出普通人共有的经验与感受。康德所提出的“美是先天的自由的共同感”,“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3”在王孟诗派这里得到最确切的体现。

因此王孟诗派山水田园诗从各个方面看都是清淡自然的,这无疑是来自于诗人的心境。王维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孟浩然也说:“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以王孟为代表的诗人追求“素心”、“清川”的默契及其诗中表现出的清淡意境和间淡的话语4,是对该诗派风格特色的形象宣说。

杜甫赞王维“最传秀句寰区满”,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秀句”与“清诗”皆指出该诗派的清淡风格。胡震亨引《震泽长语》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如《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胡应麟评孟诗云: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如《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不在家。闻一多先生形容得好: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有。5唐代山水田园诗在“清淡”的共同风格中也存在某些差异,胡应麟已经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宗元)清而峭。”王维信佛,居住在远离尘嚣的深山老林,以宁静的山川村景表达恬静淡泊的审美品位,加之有一双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又曾官高至尚书右丞,志趣更高雅。孟浩然一生不得仕,多在乡间走动,羁旅较多,因而他诗中的景物萧疏、空阔、跃动,情感比王维的浓郁,他闲适中多了很多寂寞。这种差别增加了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姿采。

二、剖析盛唐山水田园诗清淡风格的原因

形神兼备的艺术创作标准到唐朝已经发展成熟。两晋南北朝总体上崇尚

形似,刘宋的宗炳在《画山水序》6中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推重写形、貌色,这种观点影响到整个六朝画坛,虽然谢赫也提倡“气韵生动”,但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陶渊明却写了一批以写意为主、以神为重的诗歌,唐代山水诗人大多效法陶渊明,立场坚定地将创作实践偏向于形神兼备的审美观,强调以自然美自然地展示情思,以田园隐逸的眼光观察山水,取其清淡柔美的一面结合自己恬静的感情相融合,展示了山水田园诗全新的气象和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除了宋代苏轼,无人能及。

     唐代立国后,统治者推行道、佛、儒三教并重,尤其推崇道教,追老子李聃为先祖自高门第,尊老子为教主,庄子为真人,视老庄学说为经典,并建立自己的理论,崇道成为弥漫全社会的一种时代风尚。老子提倡返璞归真,接近自然,庄子提倡万物其一,守静去欲,实质上就是在提倡归隐的生活方式。唐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士大夫百姓都在悟道参禅,这种思想对文人创作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山水田园诗题材和风格的转变,使得田园诗也弥漫着浓厚的道学禅意。

     唐朝还兴盛科举取士之风。这种通过读书考试当官的制度引起很多人的积极性,但严格的考试制度也使得学子存在很大的竞争,结果肯定有人欢喜有人愁,也有不少人才被埋没,有人做官不得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者自然走向了山川、自然,在道、佛中自娱自乐。

     唐代行旅之风盛行。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六朝,完成于宋,盛唐政治开明,经济繁荣,贸易增长,很多各地学子需要远到京都参加科举考试,很多文人学士四处奔走拜谒达官贵人谋求职位,仕途多舛被贬官偏远地区的诗人也有很多,各种行旅都增长了文人的见识,秀美的山川地貌加强了诗人的感性认识,也陶冶了诗人的性情,加上道、佛、儒思想的影响,独善其身者在隐逸中也能寻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们虽然仕途不得志,但高深的修养使他们却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简单与快乐。

三、王孟诗派清淡风格的影响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为后世树立了超然物外的形象,其清幽洗净、淡而有味的诗句为后世提供了精神之甘泉。中唐韦应物、柳宗元、刘长卿、司空曙也以清淡为风格创作山水田园诗,晚唐杜牧也受其影响。唐以后,宋代严羽提倡空灵妙悟7,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角挂头,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山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王士祯选录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隽永超诣”之诗,编成《唐贤三味集》,把清淡含蓄赞为唐诗至高境界。中国诗歌从他们开始,摆脱了功利主义而致力于纯自然的题材,创造出优美的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表现出极大的艺术生命力,代表着东方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标准。

 

 

 

 

────────────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  钱文辉:唐代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9

3、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4、  林仕亿:田园诗精华.京华出版社,2001

5、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9.5

6、  鲁文忠:中国美学之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4

7、  羽:沧浪诗话.凤凰出版社,200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