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联基础复习及如何不被格律束缚》

 江山携手 2013-08-21

晚上好,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秋风先祝福大家龙年大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很高兴与大家交流文学,在这里,秋风谢谢各位网友的支持。去年,我给大家把诗词联基本上都讲到了。今年,秋风计划诗联基础简略复习一遍以及补充些没具体讲到的知识,然后开始讲中国的另一个文化分支——谜语知识。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题,讲《诗联基础复习及如何不被格律束缚》。

一,对联基础知识

1,对联知识简介

去年对联这一块,我讲了三周的课程布置了一次作业,估计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分不清楚上下联。对联是一门艺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分支。对联虽篇幅短小,但是内容上高度集中,文字精炼。一般对联中,上联仄声结尾,贴在右边(贴春联,寿联等是特别要注意),下联平声结尾,贴在左边。平时对联是经常看到的出句,我给大家解释下:出句,可以是上联(仄声结尾)也可以是下联(平声结尾),一般是上联居多。关于平仄,我也简单说下: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今只有平,上,去三声。“平”分阴平、阳平(1声为阴平,2声为阳平),“上”是第三声,“去”是第四声。古入声字包含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入声是划分到仄声一类的。所以,在古代“上,去,入”皆为仄声。而现今,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因为它划分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现今,平声还是平声,“上,去”为仄声。也就是1,2声为平声,3,4声为仄声。在以后对联中要就用古音,要就用今音,切记不要古今混用。

2,对联的特点

所谓“对联”,就是既要相对又要相联,上下两句对偶是对联的最重要特点,当然这是在一般对联中,无情对不包括(前面我们讲到过)。而对偶又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来体现:

(1)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就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特殊情况除外),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

(2)句式相同

句式相同首先要词类相当就是上下联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等,而且相同的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比如“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丝”,“日照”对“风吹”“花如柳”对“柳似丝”这样便是工整的对联,若变为“日照/花如锦=柳丝/似/风吹”,虽然词句优美,但是节奏混乱,相应词性不对应,便不是对联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可以从宽处理,所以对联有严对,宽对之分。其次就是上下联结构要相应,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句式上相同了,对联的基本形式就有匀称之美了。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就是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对联之中便不是所有的字一定都讲究平仄相对,但是每个句子的尾字必须平仄相对。关于句中平仄相对,《楹联通则》中也没对具体要求,但是有学者提出“1,3,5不论;2,4,6分明”的方法。2,4,6位置上的字是对联音部所在,“1,3,5不论;2,4,6分明”就是说对联中(七言对联)1,3,5位置平仄可对也可不对,2,4,6位置平仄必须要相对。

(4)语意相关

语意相关就是要求上下联内容密切相关,形成一个珠联壁合的整体。语意相关也是体现对联中“联”的特点。当然这个特点在无情对上是不适用的。

3,对联的注意事项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此规则有两点要求:

(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如此联的下联:

上联:三更半夜,雨打巴蕉,蜡泪难尝相思泪

仄平仄

下联:数九寒天,雪压枝梅,天寒怎比心里寒

平平平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同声落脚。如此上联:

风吹柳,柳飘絮,絮如雪,愁杀痴女。

仄仄仄仄

2.忌同声收尾

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如:上联:一弯银月(仄)

下联:半盏美酒(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如“缘深因厚坐莲台”

(平平平仄仄平平)若将“坐”改为“登”(平平平仄平平平)就成了三平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仄仄平平仄)若改为:万事俱如意(仄仄仄平仄)即是孤平。如:“菩提当下现成”(平平平仄仄平)若改“现”字成“圆”(平平平仄平平)即是孤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成道”“世界”,“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

如: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有一种例外,如:

本无月缺月圆,他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他。

此联“他”和“你”为异位重字。

6忌同义相对

所谓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语句的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汉青”等。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尤其虚词),无伤大雅。

二,格律诗基础知识

对于诗,秋风只给大家简单复习下格律诗。七律首句起有四个基本句式:1,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2,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3,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4,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这四种基本格式可以演化成很多中不同的格式(因为有的位置是可平可仄的),看上去很复杂,其实很简单,我给大家一个记忆的方法例如首句“平平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律诗中有“2,4,6分明”的说法,半句中律诗的1,3位置是相对的,2,4,6位置平仄是相互交替的(“仄平仄”与“平仄平”两种),一句律诗的左右两边平仄与上下两边的平仄1,3位置是相对的,2,4,6位置必定是要相对的,不对的成为出律(6位置出律也称为大坳)。

先来说说左右平仄的规律,一首律诗的左右平仄一般都是相对的,但是我们来看此格律首句后三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确实相粘的(都是仄),我们在类比推理起句后三位平仄“仄仄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那么它的对句后三位就是“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位置也是粘的。总结一下就是,半句中律诗的2,4,6位置平仄是相互交替的。除了首句的起句后三位平仄为“仄平平”或“仄仄平”的对句第五字确实相粘的外,律诗的其它左右位置都是平仄相对的。

再来说说上下平仄的规律,首先最简单的规律就是押韵的韵脚都是平声。其次,第2,3,4句出句都是以仄声结尾,第一句出句可平可仄。最后,因为律诗中禁忌“三平尾”“三仄尾”,上下位置的平仄1,3位置是相对的;2,4,6字的平仄是相对的,而且半句中2,4,6位置的平仄要相互交替,所以我们可以推出其他位置的平仄。比如:上面位置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么它的下面位置可以确定的有:平平仄仄@平@(@代表不确定平仄);分两种情况:一,如果上面位置是押韵句,那么它的下面位置的第七位就要押平韵,则为(平平仄仄@平平),而又不能让他三平尾所以第五位可以确定为仄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上面的例子就是)。二,如果上面位置不是押韵句(那么就是首句出句),那么下面位置必然是第二句(颔联)的出句,而第二句的出句末尾字是仄则为:平平仄仄@平仄。又因为要符合四种种基本格式,那么就可以确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就是这种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在来寻找下平可仄位置的规律。平可仄位置可以告诉大家七律基本格式中都在一三字,第五字固定平仄,而且凡是@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代表不确定平仄),不管它是在出句还是对句,它本句的第三字都固定为平音。其它的句子一三字都是可平可仄的。

七律还有另一种竖排形式以上为例子: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出这种形式平仄都是上下模式。这种形式其实是与上面的一样的,关键就是要注意相粘的问题。口诀:一句之内,2,4,6平仄相对;两句相接,2,4,6平仄相粘。解释一下,一句之内是以句号为准(先逗号,后句号)可以看出一句之内的平仄就是前面的左右模式,平仄是相对的。那么我解释下“两句相接,2,4,6平仄相粘”。就是先句号,后逗号。如第一句(首联)的句末与第二句(颔联)的开头:

平平仄仄仄平平。(首联的句末)

平平仄仄平平仄,(颔联的开头)

它们上下2,4,6位置的平仄都是相粘的(平仄一样),而且相粘的只有2,3句;4,5句;6,7句。因为第2,4,6,8句末位置都是押平声韵的,所以相粘句的末字是确定的上面为平,下面为仄。其他位置平仄就按照基本格式来。可平可仄的与上面讲的形式一样。

五律的基本格式其实就是去掉七律前面的两个“平平”或“仄仄”。凡是“平平⊙仄平”的句子不管是出句还是对句,它本身的第一字固定为平。其他的根据上面所讲方法来定。而且五绝这种是固定的“平平仄仄平”,七绝“⊙仄平平仄仄平”是固定的。

三,如何不被格律束缚

讲到格律,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诗词格律。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而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字数,相信大家都懂,不用多讲今晚主要讲用韵,平仄,对仗。下面先讲用韵。

1,用韵规则以及如何选韵

(1)用韵规则——-首先,格律诗中押韵必须押平声韵。前面对联讲了有古音与今音之别,所以在用韵时必须要分清楚一首诗中你用的是古韵还是今韵。古韵入声中有今音平声(比如:阁,得,柏,笛等),古韵平声中有今音的仄声(探,忘,望,探等),(这在去年课件《古诗基础讲座》中给出来了的)。如果一首诗中既用古音又用音那么就可以看作是出律的。比如:李商隐的这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最后一句“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探看”若是古音都为平,若是今音都为仄,古音“为探看”三平,今音“为探看”平仄仄,在放入整首诗中来观察,从押韵可以确定用

的是古音。古代(宋以前)押韵注重,押平声韵很少押仄韵,而对于平仄却还没成熟,所以如今的三平,三仄,大坳,小坳很多。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幽幽”等等。如今格律诗早已经成熟,所以在作诗时要分清古韵今韵。今韵相信大家都懂,1,2声为平;3,4声为仄很方便。其次,用韵要注意以下禁忌:

1,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

2,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

3,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4,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

5,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随园诗话)云:“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6,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7,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最好避免。

8,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而于十六铣韵里则作“少”字解,务须辨明,方不致误用而贻笑方家。

9,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挤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如:《逢郑三游山》唐/卢仝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诗中“逢”与“峰”字,俱属二冬韵之字,与韵脚同韵,即称“犯韵”或“冒韵”。

10,戒撞韵──就是韵相撞,在不用韵的韵脚也用了韵。李商隐的《赠白道者》“十二楼前再拜辞,灵风正满碧桃枝。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第三句句末“地”与辞,离同韵是为撞韵。

11,戒连韵──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同音异字)。

此11禁忌中,秋风认为复韵,犯韵,撞韵,连韵就没必要太注重的,古诗之中犯这些禁忌太多例子了,只能说能避免尽量避免,不可避免也无大碍。再此,有看到死韵,活韵等名词的提出,秋风觉得这是没多大必要,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最后,秋风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定韵律诗——-读声法。大家都知道自己写的诗自己最清楚抑扬顿挫,对感情基调的把握也应该清楚,在写完之时通读一便或边写边读,去把握韵的基调。比如此律:

《五律。无题》

近体诗/秋风

世上知音少,雄才满腹空。

冯谖弹苦剑,庞统笑江东。

泣玉双足断,悲麟圣笔封。

高山流水奏,敢问几人通?

律诗,律诗自然有音律的味道。此律看上去没什么毛病,但是读来却让人觉得很呆板,索然无味,这就就说明此诗是存在问题的。我们知道万物分阴阳,阴阳和谐方显正常,律诗中平声分阴平,阳平,1声为阴平,2声阳平。那么在写律诗押韵之时是不是也该注意阴阳和谐美。我们在来看此律诗,押韵之字“空,东,封,通”都是阴平,如同1234567音符都处于一个调上。我们知道在一个调上时弹出的曲子是枯燥无味的。写律诗也是这个道理。再来看这首律诗:

《五律。寄亚芳》

近体诗/秋风

夜雨湿人梦,楼台望亚芳。

孤心怜寸草,冷眼笑沧桑。

醉柳春情重,思君细水长。

此生终不悔,只为女儿伤!

此律唯一不同的是第三句押韵用了阳平,然而读来与前面一首大不相同,因为它的转句音调有了改变。秋风从小喜欢读古诗,从读中去体会韵律之美,发现韵律的特点。当然,这种方法只在适用于较长律诗中,绝句是不适用的。

(2)如何选韵——-关于选韵去年在课件《如何写好古诗》中讲到过。作诗选韵,宜择其与诗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方易于成章。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引何无忌与人论诗云: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盖。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拣择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扬转换,用顿挫处,尤宜吃紧。理会此处,最见人平日学力浅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长篇,亦宜斟酌。韵脚稳妥,庶无牵强搭凑之失。可见工诗者,未有不留意于韵。今人冲口吟哦,但求协韵,甚而次韵、叠韵,连偏累牍,徒使脣焦腕脱,令人生厌。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

2,如何处理律诗的平仄讲前先看一例子:

《五律。想亚芳》

近体诗/秋风

漫漫扬州路,无心想亚芳。

红颜音信杳,半载夜更长。

细雨窗前落,相思梦里伤。

伊人千万里,更忆烤烧香。

这首律诗最后一句明显是因平仄出律而把‘烧烤”倒换成“烤烧”,当然秋风不另外立意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句是回忆当时吃烧烤的那种快乐。写过律诗的人都知道对于处理平仄的问题是很麻烦的事情,然而这也是写好律诗的关键。那么我们如何去处理因律诗中平仄而造成的硬伤?大家都知道,大海之水是万流聚汇而成。在越接近大海支流就越少,最后,所有支流汇聚到一条河中流入大海。每条支流都是不同的,很显然它们路途中遇到阻挠的山石也是不同的,但是一定有一条路是困难最少的。写诗的过程也是一样,越到最后思路越窄,越是困难,特别是在被某个地方恰住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必要一股脑的死劲往下想,应该回头看看,在不动“立意”的情况下另外选一种思路去写。写诗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立意时一个点,写完收尾是一个点,中间却有无数的路,看你选择哪一条。这或许有点像退一步海阔的道理吧。

3,律诗中的对仗

律诗中的对仗与对联中一样要求也非常严格,主要是词性,结构,平仄的对仗。前面《古诗技巧运用》我们具体介绍了律诗中的一些对仗形式。今晚,我们主要讲如何巧用对仗。诗是自己写的,如何安排对仗自然也在于自己,那么在做诗时我们如何巧用对仗使诗完美呢。首先我讲讲律诗中如何安排用典。下面秋风举一个例子,如:

《七律。无题》

近体诗/秋风

艳阳初日照高台,雾锁江楼晓梦开。

季子秋愁寻病酒,刘郎自喜忘尘埃。

黄花不道西风冷,青鸟能知浪子呆?

王母有心安社稷,金簪一划故人拆。

季子秋愁:季子,此处指代季鹰。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据《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当时张翰在洛阳为官,秋风吹来,因思念故乡风物,遂去官返乡,于是中国的诗学中就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

前度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此律颔联是用典之句,但是这两个直接用似乎对不上的,这就需要作诗者改变方式巧用对仗。要巧用就必须要对典故熟悉,还要知道它适用于什么场合。又如前面的这首:

《五律。无题》

近体诗/秋风

世上知音少,雄才满腹空。

冯谖弹苦剑,庞统笑江东。

泣玉双足断,悲麟圣笔封。

高山流水奏,敢问几人通?

弹剑作歌——比喻怀才不遇。冯谖因穷困潦倒,无以维持生计,便托人请求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史记·孟尝君列传》,下同)。旁边的人因看到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供给他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客吃饭有鱼,外出乘车;中客吃饭有鱼外出无车;下客饭菜粗劣,外出自便。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要求改善待遇。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食之,比门下之客。”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为之驾,比门下之客。”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客我。”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此时,左右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想到冯谖有个老母亲。于是“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这使冯谖深受感动,决心不再向孟尝君索取,一心一意地等待为孟尝君效力的机会。

庞士元走江东——赤壁大战后,庞统来投靠孙权。但是,由于庞统太小看周瑜,而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发誓不用他。鲁肃就推荐他去刘皇叔(刘备,汉献帝的叔叔)那儿,庞统听取了建议,就来投靠刘备。

卞和泣玉——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绝笔获麟——孔子因为感获麒麟的不幸,而绝笔《春秋》的写作,不久便死去。《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晋杜预注:“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去年讲到用典对场合适用是非常注重的。颔联颈联都是用典对仗之句,直接用却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它们适用的场合是相同的,都有怀才不遇,知音难寻之意。然后再去深入思考,词性,结构,平仄如何安排才能对仗工整又让读者明白是用典。

其次,我给大家讲下无典故的对仗。无典故的对仗其实与平时的对联很接近,但是又比对联更灵活。有的时候在律诗中不是一定就要“云对雨,成对败,是对非”等这样死对,律诗中讲究活对(灵活应对),而要灵活应对就必须做到对联知识要有一定基础,实词,虚词,动词,形容词和词性结构相当熟悉,那么在应用时才会得心应手。比如前面《五律。寄亚芳》中颔联与颈联“孤心怜寸草,冷眼笑沧桑。醉柳春情重,思君细水长”。孤心,冷眼,是偏正名词;怜,笑,是人内心而发的动词,醉柳对思君,春情对细水,重对长,属于严对;而寸草对沧桑就属于宽对。又如李白的这两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前六字很工整,而外对洲,就没对上,但是整体效果来看,它却是很工整的。因为尾字有押韵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处理对偶句时不一定就要字字工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运用。

今晚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支持,需要课件学习的可以去秋风空间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