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参同契》讲义:第二章 天文历学

 岁寒松柏520 2013-08-22


 

 


  由于玄精眇难睹,真一难图画,所以《参同契》要借助悬象著明、人所共知的日月星以及一年的气候变化周期,来说明人体信息的运动情况。在《参同契》看来,宇宙信息和人体信息并无二致,它们只不过一个信息程序的不同步骤、不同态势而已。就象人胚,不管它是似腔肠动物两胚层时期还是有脊索、鳃囊或尾巴的时期,都是出自父母交合时定下来的一个信息一样。就象成人,不管他的脑细胞信息还是视觉细胞信息,还是大肠细胞信息,还是其他部位的细胞信息都是从最初的受精卵细胞信息即元精转录来的一样。《参同契》说,“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2),“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5),并不是要抹煞人体信息与天体信息的差别,而只是要运用当时已经掌握的最精密天文历法科学知识,阐明与其信息同出一源,但其奥义在当时尚难以表述的另一门科学。
 
 

第一节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参同契》说,“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9),所以讲修丹,首先就用日月来比喻。关于日月,今天的认识已在古代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对日月视运动的认识没有更多突破。《素问·六节藏象论》,“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度,就是天文学,研究日月运行,用十进制。气数就是易数学,研究日月运行的影响,用二进制。二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同一个问题——日月运行及其影响。《六节藏象论》讲到天文时说,“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
 
  现代科学认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公转。它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近地点距地35.64万公里,远地点距地40.67万公里。月亮绕地一周,历时27.3216605日(27日7时43分11.47秒),叫做恒星月。由于月亮不仅绕地球公转,而且陪伴着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以我们看到的反映月相变化周期的朔望月要比恒星月长。朔望月为 29.5305877日(29日12时44分2.78秒)。月亮绕地运动,表现它在星座间自西向东移动,一个恒星月,移动一周,平均每天东移13°。

  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三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近,距离14710万公里,称近日点。每年七月四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远,距离15210 万公里,称远日点。在近日点附近,受太阳引力最大,公转速度最快。所以冬季一个节气的时间略短。在远日点附近,地球受太阳引力最小,公转速度最慢,一个节气的时间也略长。地球公转周期,即恒星年为365.2563599日(365日6时9分9.5秒)。地球公转,两次经过春分点的周期,叫回归年,长365.2421944 (365 日5时48分45.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回归年是四季变化周期。两者的差别叫岁差。岁差是地球进动引起的。

  《参同契》不讲月亮绕地,也不讲地球绕日,它只研究象,我们今天称之为视运动,日月星的视运动。《参同契》对日月星的研究是以易数作定量工具的。

  太阳在视天球运动的区域叫黄道,月亮在视天球上运动的区域叫白道,《参同契》称之为子午,“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 (78)。《参同契》言天而指身,所以黄道和子午只是身中任督,并非外物,这是我们研究《参同契》要时时牢记的。《参同契》讲“合符行中”(44),“运移不失中”(14),“拂拂被容中”(64),“浮游守规中”(64),这里的中,也就是身中子午,任督二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上毛际,循股里,上关元,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颠,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人能通此二脉,则诸脉始通。

 

 

第二节 寅申阴阳祖兮,出入终复始


  古人观测天象日月星。日月最亮,日又比月亮。动物有的昼伏夜出,有的昼出夜伏。人类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自然是第一个观测的目标。这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或这一次日落到下一次日落,构成一个天然的周期,这就是一日。后来,人们又将一日划为十二等分,一日的起始点定于子夜,一日之中便是晌午。十二等分叫十二时辰,分别叫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们今天用的时,比古人的时辰要小一半,叫做小时。今天的时间与古代时间换算如表一。
 
表一、时辰与小时换算表
 
时辰
小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古代的时间,各地都用日晷与滴漏确定,所以处于不同经度的地域,时间也不同。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当地时。我们今天使用的是北京标准时。北京标准时是根据东经120°的地理位置确定的。人的昼夜节律,与太阳视运动的规律一致,既与当地时一致,人不在东经120°他的体钟就不与北京对一致,而且经度相差越大,误差越大。修丹用的是活子时,即人身气机转变的初始时刻,并不是天文时。但体钟能调到和天文钟一致,则有更好的修丹效果。许多丹家主张子午卯酉时练功,就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而计算子午卯酉,则不能根据北京标准时,而只能根据当地时。当地时间的确定,最简易的办法,是以太阳中天为12点,或以一天内日影最短的时刻为12点。这样虽有误差,但对修丹已经足够了。如需精确计算,则可用下面的换算公式:1

  ①冬令时公式
  T=a+(L-120)X 0:04
  ②夏令对公式
  T=a'+1:00+(L-120)x 0:0.4
  其中a为北京冬令时,a'为北京夏令时,r为当地经度(可从分省地图查到),T为当地时间。例1:求新疆乌鲁木齐市七月五日零点的当地时刻。

  解:查分省地图,乌鲁木齐为东经87.5度,
  根据公式②,则有
  T=24:00+1:00+(87.5-120)xo:o4
  =24:00十1:00—2:10
  =22:50

  答: 7月 5日,北京时间零点,乌鲁木齐为22点50分。例2:求黑龙江鸡西市三月五日零点的当地时刻。

  解:查分省地图,鸡西市为东经131度。
  据公式①,则有
  T=0:00+(131 - 120) x 0:04
  =0:00十0:44
  =0:44

  答:三月五日,北京零点时,鸡西当地时刻为零点44分。

  《参同契》说“寅申阴阳祖兮,出入终复始”(78)指的就是一日的周期。寅是日将升的时刻,申是日将落的时刻,因升而未升,落又未落,故称祖。对于这一情况,《参同契》用屯蒙二卦表示,“屯以子申,蒙用寅戌”(40)。《参同契》所言之日,非天上之日,而是人身之日。人身之日如何运行?《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说:

  肺寅大卯胃辰经,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歌中肺指手太阴肺经,大指手阳明大肠经,胃指足阳明胃经,脾指足太阴脾经,心指手少阴心经,小指手太阳小肠经,膀指足太阳膀胱经,肾指足少阴肾经,心包指手厥阴心包经,三指手少阳三焦经,胆指足少阳胆经,肝指足厥阴肝经。

  肺经起于手中焦,入属肺藏,出拇指尖端少商穴,支脉走食指拇侧尖端,与大肠经相连。大肠经起自食指尖端,到达鼻翼,与胃经相连。胃经起于承泣穴,达足二趾尖厉兑,另一支脉从足面走大趾尖,与脾经连。脾经起于母趾尖内侧隐白穴,直抵腹内,入属脾藏,另一支脉,从胃注入心中,与心经相连。心经起于心中,达小指少冲穴。支脉与小指外尖小肠经相连。小肠经起于少泽,入属小肠。支脉自缺盆出,上颊,至眼内眦与膀胱经相连。膀胱经起于睛明,至足小趾外侧至阴穴。与肾经相连。肾经起于足小趾,斜走足心涌泉穴,入属肾藏。支脉灌注胸中,与心包经相连。心包经起于胸中,下达中指尖中冲穴。支脉经掌内达无名指尖,与三焦经相连。三焦起于无名指关冲穴,到胸腹,入属上、中、下三焦。支脉从耳后过耳达耳前,至眼外角与胆经相连。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髎穴,达四趾足窍阴穴。支脉经足背入大趾,与肝经相连。肝经起于大趾大敦穴,上行人属肝藏。支脉出肝过隔,注入肺中,与肺经连。十二经传递,见表二:
 
 

《周易参同契》讲义:第二章 <wbr>天文历学


 
  十二正经中,肺寅膀胱申,膀胱与肾相表里,是水之阳。修丹始于调息,目的在于从水中淘金,既先天元精信息中复制出心神可以控制的后天元神信息。这便是寅申阴阳祖的奥义之一。其二,人身有任督,任督为天经。寅申为身中寅申,非为天上寅申,寅进火,循督而升泥丸,申退符,沿任而落黄庭。这是炼己筑基小周天中“寅申阴阳祖”的奥义,也不可不知。

 

 


 


  1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曾有一段时间实行夏令时,夏天将钟拨后一小时。这是“海归”们生吞活剥地学洋人的一个案例。这种办法,在伊拉克这种小国,很有用,在美国的一个州,比如纽约州,实行也可以。中国幅员广大,有几个时差,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优越性。用了几年,也就不用了。现在我们不再用夏令时,所以只用第一个公式就行了。——2004年6月注

 
 
 
 

第三节 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始


  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所以,古人观测天象,第一个目标是太阳,第二个目标就是月亮。月亮圆缺,构成一个天然的周期。这就是朔望月。《参同契》说,“日含五行精,月受六律纪。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始”(17)。这就是月有三十天。三十天是约数,其精度用于修丹已经足够了,但严格地讲,朔望月周期为29.53天。不是整数。这样势必有大月30天,小月29天。《参同契》讲“度竟复更始”,不过确定何时度竟,何时更始,开始并不容易,也和我们修丹时确定气机周期何时结束,何时开始一样不容易。所以丹家援此而说,药物易知,火候难掌,最初,古人以新月为朔望月初一,叫朏,后来,他们采用两种方法定大小月:

  一、二十九日一大早,东方无边还有一点残月,就是大月,否则就是小月。

  二、十六日平旦,西方地平线上是满月,就是大月,否则就是小月。
  有了定大小月的方法,我们的祖先就把朏为初一改为朔为初一,朏为初三了。确定朔日在周代还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要配以隆重的礼仪,叫做告朔。后来,人们采用《周易·系辞》中讲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大衍求一术,用算筹计算,告朔的礼仪也渐渐消失了。

  朔日,日月合壁。清晨日月同时从东方升起,但月隐而不见。《参同契》称做“藏隐其匡郭,沉沦于洞虚”(28)。

  初三,一线新月,日落前见于太阳东约四十度处,初昏见于西方天际。太阳落山后两个多小时,新月也将西落。

  《参同契》说,“昴毕之上,震出为徵”(45),是说初三,如震象《周易参同契》讲义:第二章 <wbr>天文历学一线之月,黄昏时出于西方。这里,昴毕是西方的同义语,即以西方七宿之昴毕二宿为西方的转借词,并非实指月月初三都是新月处于昴毕之上。
  《史记·历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5年),“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索引》“无大余,无小余”注曰:“日月合于牵牛之初”。这即是说,公元前105年冬至,子月初一,日躔牵牛之初,初三,月退行约四十度,当躔危宿。月落时,昴毕二宿正好中天。按照《参同契》惯例,每言朔日,必同时是冬至。故可见“昴毕之上”不是指初三月躔昴毕。子月初三月躔昴,昏见于西方,是史前期的天象。在公元前105年,初三新月躔昴毕是卯月天象。上述这两种天象,无论是新月西落时昴毕中天,还是新月躔昴毕昏出于西方,都是一年中只有一次,不会月月如此。

  初八上弦,月左平如绳,日落时出现在正南方。

  十五满月,日落时,从东方升起。

  十六日,月缺一线,清晨西落。

  二十三下弦,月右平如绳,清晨日出时尚在南方中天之上。
 
  三十日晦,月隐不现。

  《参向契》说,“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27)。这里东为离日,西为坎月,魂为日魂,魄力月魄“阳神日魂,阴神月魄”(61)。月不发光,反射日光。“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伤”,(72),“朔旦受日符”(28),“兔魄吐精光”(13)。魂魄自相拘,代表人的神识复制先天无精信息,制作后天元神信息的过程。在易数学上《参同契》用坎离匡郭表示。

  上弦指初八之月,月象上平如弓弦,是兑《周易参同契》讲义:第二章 <wbr>天文历学象。初一至初八为八日,故数为八。下弦指二十三日之月,月象也是上平如弓弦,因其属下半月,故称下弦,是巽《周易参同契》讲义:第二章 <wbr>天文历学象。从十六到二十三,也是八日,故称数亦八。两弦合精,以成纯阳之体,是丹学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他们认为,天地之机,在于阴阳升降。日月升降是其象征。一升一降,太极相生。相生相成,周而复始。不失于道,而得长久。修丹之士,取法天地,可以长生。比如日月躔度,往来交合,月受日魂,以阳易阴,阴尽阳纯,月华莹净,消除暗魂。这就是化气成神,脱质升仙,炼就纯阳之体。这个过程,不仅是理论上的,通过观想,还是可以观察到的。丹家叫做:澄日观空,波里月明堪玩赏。玩月观花,不愧炼石补苍天。这里共有两个周期可以用两弦相合表示,一是一息这一周期,二是由初机到功成德就这个大周期。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参同契》是用先天八卦纳甲来表示的。

  人的体钟,不仅反映昼夜节奏,而且反映朔望节奏,性激素的释放,特别在女性身上,明确地反映着这一朔望节奏。除此之外,尚有情绪周期,智力周期,体力周期,也有近似朔望月的节奏。对于这一节奏,《参同契》是用《周易》的卦序(乾坤坎离四卦不用)来做数学上的表达式的。它说,“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修丹,要注意这一节奏,务必使气机无太过不及。
 
 
 
 
 

第四节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


  《参同契》说,“穷神以知化”(9)。神指阴阳不测,化指化生。穷神以知化就是说,从阴阳运动的偶然性中,归纳出必然性,这样就可以预知生化的必然趋势。对于日月运动,主要是日在月来,月往日来,象车轮一样转动。《参同契》说是,“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9)。日月相对运动,用于表示修丹,最重要的是晦朔之间,日月合壁。日月合壁,用易数表示,就是坎离相交。

  晦朔之间是新周期的开始,老周期结束时刻。晦是上月的结束,三十日。朔是下月的开始,初一。晦朔之交,是两月之交,是两个周期之交,是产丹的时刻。《参同契》说,“节尽更亲观”(36),节尽不仅指十二节之尽,也指每个月节之尽,观即观想,目光返照自身,耳聪回听真息。因为这个时刻,“气索命将绝,休死亡魂魄。色转更为紫,赫然还成丹”(36)。这里气指意土;命即周期;休即是死,死也即是休,初级功中指屏息;亡指潜匿不见;魂为日魂,神悟;魄指月魄,精金。

  《参同契》关于晦朔之间,日月在黄道合壁,即“合符行中”(44)的论述甚多。比如,“四者混沌,径人虚无”(39),“四者(七八九六)合三十,易象索灭藏”(14),“金返归其母,月晦日相包,藏隐其匡郭,沉沦于洞虚”(28)。这里的金是指月魄,母不仅指土,而且指日。月不发光,只反射太阳之光。晦朔之际,月在地日之间,月不能将日光反射到地球,只能反射回太阳。月光回射太阳,故称“金返归其母”,地球上看不到月亮反射的光,所以月亮“藏隐其匡郭,沉沦于洞虚”。从五行讲,金为坎土,坎离交而没亡,“俱死归厚土”(29)。“日月相薄蚀,常在晦朔间,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37),用五行的模式来分析,日为离火,月为坎水。晦朔之间,出现日食,就好象是水克火。《参同契》讲晦朔之间“沉沦于洞虚”不只是讲月亮,而是讲日月。 “俱死归厚土”(29),“晦朔薄蚀,奄冒相包,阳消其形,阴凌灾生”(72),“休死亡魂魄”(36),以及“日月相薄蚀”(37)都不是只讲月亮,而是讲日与月。《天地设位》章指出,修丹是“戊己之功” “坎戊月精,离己日光”(8),“故推消息,坎离没亡”(7)。坎离双双没亡是关键。不仅坎没亡,离也要没亡,才能成丹。水克火,是指元精消化神悟能力。这也就是“呼吸相合育,伫息为夫妇”(29)之义。水盛坎侵阳,阴阳相饮食,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日月相薄蚀,也是地月日在一直线上的必然结果。人身之日是心神,它性好飞腾,喜欢认识身外之物,追求身外之物,只花极小的机会来照顾自身。它要能够照顾自身,就会产丹,对健身是很有好处的。修丹运用了这个自然之理。它所做的,只是人为地增加了人身日月相薄蚀的机会,把整日在外,不顾家的心神姹女招回,让她和肾精金郎结婚,生子产丹。

  如何产丹?《参同契》说,“天地神灵,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隐形而藏”(44),“先迷失轨,后为主君”(59),从修丹来说,三光陆沉,隐形而藏,象迷失其轨,不过这是“尺蠼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易·系辞》),不久就会升上泥丸,以为主君。

  在隐形而藏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实际内容。《参同契》说,“阳禀阴受,雄雌相胥”(39),相胥从字面上讲是相爱注视,本义是指交媾。“日以施德,月以舒光”(72),“当斯之时,天地拘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10)。这些都是假借日月(其实是假借坎离)喻身内成丹。雄雌相胥,具体地讲,就是“情合乾坤,乾动而直,气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刚施而退,柔化以滋“(61)。乾、刚,即阳物,坤、柔,即阴物。直,挺直。翕,合顺。这是以交媾的情况喻心神与肾精交合。“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便,遂相衔咽,咀嚼相吞” (67)。这是用龙呼虎吸的情况喻心神复制肾精信息。从功法上讲,龙呼虎吸即“呼吸相含育”。初级功可理解为调息。调息先是自然呼吸,息之以鼻,然后是丹法呼吸,息之以踵。无论自然呼吸还是丹法呼吸(又叫胎息),都要屏息(先迷失轨)才能成丹(后为主君)。《参同契》讲,“伫息为夫妇”。不屏息,就不能交合,不能水克火,不能生鄞鄂。当然屏息不是憋气,而是细、缓、深、长的呼吸中,一个由老周期到新周期的转换过程。伫息也就是日月相拘、“日月相撢持”(10),“日月相薄蚀”(37)。隐形而藏,也就是“至日闭关”(《周易·复》),“出入无疾”(47) “人君深自藏”(86)。伫息,也是获能,是“俱死归厚土”(29),是“伏蒸”(35),是“炎火张于下”(36),是“压止不得举“(79)。只有伫息,才能观想到坎离交合,雄雌相脊,龙虎吞咽,日月薄蚀。只有伫息,才能够“后为主君”,才能“赶入天衢直上奔”,才能“愕然神瀵涌山椒”。从修丹的最初自我感觉上讲,就是感到丹日融和如微醉,阴部略有性感。至于以后的自我感觉则因人而异,因功法而异,因修炼程度而异,不能尽述。能够体会到丹田融和如微醉,就是说明性好飞腾的心神已被拘入下丹,摧折羽毛,不能在外劳神。心神、肾精,两相饮食,俱相贪便,就会产出一线明月,继尔皓朗,升上泥丸。
 
 
 

第五节 要道魁杓,统化纲纽


  《尧书·尧典》称“历象日月星辰,敬援人时”,观象授时,时指年、月、日、时。确定月份,比较容易,因朔望月是自然节奏,确定日期也很容易,日来月往、昼夜交替,众所周知。确定时辰,古有日规、滴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温暑凉寒,周期是明显的,但要确定起始之日却很不容易,这比告朔要难。对于游牧民族,岁首并不重要,所以回历岁首每年前移十一天,并不感到不方便。中国自商周以来,便以农业为经济的主体,作物一年一熟,国家的政务都要以此为转移,科技上不能不为确定岁首作贡献。我们的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确定太阳视周年运动的五种方法:

  第一,观测太阳。用日表测日影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参同契》说“立表以为范”(15),“立表微刚”(47)。观察太阳东升、西没的位置,以确定月份。《山海经》记载了六座日出之山(大言,合虚,明星,鞠陵于天,猗天苏门,壑明俊疾),六座日入之山(丰沮玉门,龙山,日月山,鏖鏊矩,常阳,大荒)。太阳在上半年(或下半年)各有一月自六座“日出之山”中之一山升,自六座“日入之山”之一山入。
  第二,在黄昏和平旦,观察中天的二十八星宿,或观察东西方地平线上的二十八星宿。《尚书·尧典》和《诗经·夏小正》称之为昏中、旦中、则见、则伏。《参同契》说,“昴毕之上,震出为微”(45), “始于东北,箕斗之乡”(44)等都是这种观测方法。

  第三,观测物候。《月令》给出逐月的物候。《参同契》说,“榆荚堕落”(50),“老枯复荣,荠麦芽蘖”(56),“二月榆落”,“八月麦生”。(75)。即是观察物候的方法。

  第四,观测织女星。《夏小正》有初昏“正东向”,“正北向则旦” 的描述。

  第五,观测北斗斗柄方向

  北斗,西人叫大熊星座。二千多年来,我们华夏民族一直用北斗判断北极。地轴延长线在视天球北部交点则天北极,离天北极最近的星叫北极星。由于地球的进动,极星也是变动的。二千年前,帝星(小熊座β)为极星,那时,北极星在北斗的杓子上方,北斗仿佛是北极星的御用专车,故称“帝车”。《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绪纪,皆系于斗”。《鶡冠子·环流》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当代极星为小熊座α,极星不再在杓子上方,而在杓口天璇、天枢二星的连线前方。公元7500年天钩(仙王座α)将成为极星,到13600年,织女星为极星,25800年,帝星再次为极星。

  极星又叫北辰,《参同契》“辰极处正”(17)即指极星处天中。

  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又叫柄,合而为斗。北斗七星也被称做天魁,天罡。所以《参同契》又讲“二月榆落,魁临于卯,八月麦生,天罡据酉”(75),《参同契》中讲以斗定春秋的地方很多,如“循据璇玑,升降上下“(46),”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12),“要道魁杓,统化纲纽”(16),“关键有低昂兮,周天遂奔走”,“循斗而招摇兮,执衡定元纪”(78)。

  对于农业国的君主,通过观测北斗,确定季节月份,按历发令,就会国富民强。《参同契》说,“辰极处正,优游任下。明堂布政,国无害道”(17)。

  《参同契》无论讲天象还是讲御政,都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喻修丹。丹不是靠后天有形质之物,而是靠心神复制先天信息。所以肝心脾肺肾肠胆,唾涕精津气血液,这些后天渣滓,都不是药物。药物只有一种,那就是元精元神,或叫先天混一之气。修丹象御政又象治军,元首主帅,就是心君。天以斗定绪纪,心以息决火候。圣人传药不传火。一呼一吸为之息,凡人息之以鼻,真人息之以踵。火候升降,进火退符,全在一息之中。真人之息,细深长慢稳悠匀,绵绵不绝。三光陆沉,沉于丹田,交感之宫。丹田融和,状如微醉,此即丹田有药,屏息为太阳气,伏蒸仅在一刻之间,此便为活子时。坎离相交,心神复制元精信息,即所谓伏蒸,以法伏制先天混一之气,产出胎儿,如初三新月。继尔便可温养沐浴。如二月之候,生中有杀,一切听其自然。倘不罢火,继续进火,必致倾危,还丹走失。金精自然运转,自尾闾历历然有声,运透夹脊双关,直上泥丸。其状如上半月之月象,由新月而致满月,皓然洁白,通然透亮。其气恰如春夏,由温而热。还丹入口,降下重楼,其味甘美,馨香无比。此乃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是退符之候。人气也如天气,当转凉寒,也如下半月之月,渐渐无辉。八月义中有仁,杀中藏生,也应听其自然,沐浴温养,不可以己意为之。气落黄庭,是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也如月象,四者合三十,索然灭藏。日月相拘,心神元精交媾,一年一月一日一时全在这一刻。阳气初复,立表微刚,屏息闭关,出入无疾。须臾之间,开路生光,光耀渐进。此即丹法。不过尚未入妙。仍需九载抱一,逆制不舍,九还七反八归六居,消尽一身渣滓阴气,方成纯阳之体,与道合真。

  土王四季,罗络始终。返本还原,全赖戊己。戊己又叫意,意者忆也,俗称记忆,储存。人之未生,精与神混然为一,人之既生,精与神判若两途。不过总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学习控制我们的脚,直立,保持平衡,走路、跑步。我们学习控制我们的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我们学习提肛,控制大小便。我们学习控制我们的呼吸。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过,这就是心神与元精的结合。还有一些,我们做了,但没有更进一步地去想。如果你小时候挨过打,你也许记得,为了使疼痛减轻一点,你不自觉地屏息,而且把气运到了你挨打的部位。你抡锤子钉钉子时,不小心砸到手指上,你会不自觉地唆气,吹手指,把它含在嘴里。我们谁也没有想过,这就是最原始的修丹。所有丹法,都是以意领气,意就是记忆中的控制自身能力,不是正确以意领气,就是错误的以意领气。正确的以意领气,是在自身经过实验,符合自然的。不正确的以意领气,是不符合自身情况及的做法,是使气至太过或不及的做法。最稳妥的方法,就是以意守一。一为先天元精,存于交感宫内,神能守一则万事毕。《参同契》说,“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20)。守一执中,看来是无为,其实无为则无不为。下德为之,神悟蓄之而为丹、为意。久之自然可以正确地以意领气,据候抽添,返本复原,得成正道。
 
 

第六节 四七乖戾,誃离仰俯


  我国远在周秦之前,就有二十八宿的说法。《尚书·尧典》以鸟、火、虚、昴昏中定春夏秋冬,二分二至:“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书·传》也说,“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国语》写出了从初秋到深秋的情况:“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大意是,角宿晨见,进入初秋,雨季过去了。氐宿(天根)晨见,小河开始干涸。亢宿(本)晨见,草木逐渐枯落。房宿(驷)晨见,开始降霜。心宿(火)晨见,天气就凉飕飕的了。《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用来记述时令的昏旦中星,采用了二十八宿体系。《史记·天官书》将二十八宿分为四象,每象七宿。这就是《参同契》讲的“四七”(16)。《史记》以房(心)柳、星、昴、虚为仲星,是古老的天象:
东方苍龙之象: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之象: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白虎之象:奎,娄,胃,昴,毕,觜,参
北方玄武之象:斗,牛,女,虚,危,室,壁

  二十八宿距星没有选择黄道最亮的星座,天赤纬的高度也很不一致,二宿之间的距度也很不一致,最小的只一度多,最多的达三十度。这是因为二十八宿是用于观察太阳系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特别是土星(镇星)而确定的。不选择亮星,便于观察行星。赤纬有高低,因黄道在赤纬上有高低。距度觜宿仅一度多,因为镇星有留。现根据马王堆出土帛书自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 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观察结果绘表如下:见表三。

表三、秦汉之际宿、气、经络表
 
12经  经 络 节气 28宿 距度 《礼记·月令》给出日及中天星宿
手太阴经 立春 18° 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危中
手太阴络 雨水 11°
大肠 手阳明经 惊蛰 15° 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
手阳明络 春分 12°
足阳明经 清明 15° 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
足阳明络 谷雨 12°
足太阴经 立夏

17°

日在毕,昏冀中,旦婺女中
足太阴络 小满
手少阴经 芒种 30° 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手少阴络 夏至
小肠 手太阳经 小暑

14°

17°
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手太阳络 大暑
膀胱 足太阳经 立秋 18° 日在翼,昏建中,旦毕中
足太阳络 处暑 18°
足少阴经 白露

17°
10°
15°
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嶲中
足少阴络 秋分
心包 手厥阴经 寒露 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手厥阴络 霜降
三焦 手少阳经 立冬 19° 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手少阳络 小雪 10°
足少阳经 大雪 24° 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
足少阳络 冬至
足厥阴经 小寒

11°

17°
日在婺女,昏委中,旦氐中
足厥阴络 大寒


  《参同契》说,“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四七乖戾,誃离仰俯” (16)。这里五纬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乙己占》说“日月为经,五星为纬”。我国古代的易纬学派,都认为天动地也动。《尸子》说, “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春秋纬·元命苞》说,“天左旋,地右动”。《尚书纬·考灵耀》说,“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类”,“地常动不止,譬如人在舟中而坐,舟行而人不动。”《素问》也持这一观点。《五运行大论》说,“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举之也。” 《方盛衰论》说,“阳从左,阴从右”。《六元正纪大论》说“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黄老也有类似说法,《庄子》干脆把地说成圆的,“南方无穷而有穷”(《天下》),南方看起来是一个尽头,不过在地球上一直朝南走,却会周而复始,因而无穷。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天下》)。《参同契》与这思想一致,它说“子当右转,午乃东旋”(67)。不过《参同契》以天象喻炼丹,所以没讲是不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只讲日月星辰的视运动。太阳系行星都绕太阳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太阳在一个焦点上。从地球上看,行星的轨道并不是一个黄道带上的一个圆,而是有曲折迂回的。地球轨道外的行星,火、木、土,当它们运行到太阳的背后对,它们和太阳在视天球上处于同一位置,叫合。后来我们看到外行星由西向东移动的速度愈来愈慢,最后好象住了下来,这叫留。接着外行星开始由东向西逆行。当地球绕过太阳,与外行星处于太阳同侧,两者距离最短时叫冲。外行星逆行一段,又会由西向东顺行,这个转折点,也叫留。在这一段时间内,外行星在恒星中间画了一条s形的曲线。地球轨道内的水、火二星叫内行星。内行星的情况与外行星相似。不同的只是它们不能与太阳分居地球两侧,所以没有冲,而只能居地日之间,叫下合。内行星由于轨道半径小于地球半径,所以总在太阳附近摆动,水星不超过28°,金星不超过48°,它们要么作为晨星见于东方,要么作为昏星见于西方。行星的冲、留、合、逆行,《参同契》称之为“五纬错顺”。

  海洋和地壳所受的引力之差,形成起潮力。它使地球上的大海每天出现两次涨潮两次落潮。太阳引力造成的潮,叫太阳潮,月亮引力起的潮叫太阴潮。月亮比太阳近, 起潮力不是象引力那样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而是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所以月亮的起潮力是太阳的2.17倍。海潮是太阳潮与太阴潮叠加的结果。每当逢朔逢望,日地月处于同一直线上,太阳潮太阴潮同时发生,两者叠加,形成大潮。

  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大气的摄引也会产生大气潮。太阳系的行星,对大气的摄引也会产生大气潮。当两个以上的行星的冲、留、合处于黄道带一个临近位置时,就会出现长期不退的大气潮,并且形成雨云,造成地球某些特定位置出现灾害性暴雨。而其周围地区,则出现灾害性干旱。由于行星运动有周期规律,因此大气潮所形成的灾害性气候,也有一定的周期规律。这个规律,古人叫做五运六气。由于引潮合力矢向较难计算,古代科学家归纳出经验公式,将我国的地理区域与星宿位置的相关联系作了对应地划分。这样,当两曜以至多曜长期逗留在二十八宿某一宿域就可以确定地球上的灾害性区域。日月及五纬顺错在天赤道带上位置有高低,地球上灾区的纬度也有高低,所以《参同契》说“誃离仰俯”。根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我国周代,专门设官员观察星辰对气候的影响,它说“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辩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序事”。《黄帝内经》总结了日月星辰对气候及人类生理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五运行大论》说,“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着危”。可惜后人运用时,死套甲子纪年,他们既不观察天象,又不注意气候,“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所起”(《六节藏象论》),他们不懂五运六气的周期是根据天象所定,积几十年就要据天象做点修正,他们更不知道不同地域运气周期有所不同,应该因地而宜,所以多不奏效。《参同契》没有做硬性规定,而只告诉人们五纬一旦错顺,地上气候,人身生理,便“应时感动”的根本原则。

  《参同契》的“感应”,不仅是天地感应,更重要的是,它用天地感应,譬喻人身的精与神的感应。它说,“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气至悬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徵”(63)。燧即凹面镜和凸透镜,可以聚光生火。方诸,方为形状,诸为名称,周称鉴。可用于夜间凝聚潮气成水。《周礼·秋官》说,“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身中的日月,就是神与精。聚精汇神,就是大丹。《参同契》把聚精汇神的过程,喻作御政。它说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开舒布宝”(16),即是说,修丹象管理政事,一开始就要铲除旧染污习,改革更新,计划周密,调度得当,发号施令,要象天上的星象所显示的那样,“辰极处正,优游任下”(18),自己稳坐中央,行无为之政,让下面去发挥作用, “要道魁杓,统化纲纽”(16),以气为机,据候抽添。用二十八宿做座标星系,“文昌统录,诘责台辅,百官有司,各典所部”(16),其他恒星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文昌负责统录时间,三台四辅纠正错误,诸星宛如百官,各有其职。国君的命令,虽在千里之外,也“应时感动”(16),“立竿见影,呼谷传响”(69),“近出己口,远流殊域,或以招祸,或以致福,或兴太平,或造兵革”(42),“纤芥不正,悔吝为贼”(41)。讲国君不过是譬喻心君,号令并非出自宫庭,而是“由乎胸臆”(42)。国君是行无为之政,不是放弃领导责任,不是不布政令,“皇上览视之兮,王者退自后”(78),只要国君不放弃领导,别人也不敢弄权。“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官,戊己之功”(8),“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三性既会合,本性共宗祖”(29),“肝青为父,肺白为母,心赤为女,脾黄为祖,子五行始,肾黑为子。三物一家,都归戊己”(74)。皇上不是别的,就是厚土,就是戊己,就是宗祖,就是意,就是黄婆,就是储存在身中的,记忆着的心神控制人身的能力,就是心神通过神悟制造的先天信息的复制品。
 

第七节四时顺宜,与气相得


  天地间万物之生,皆各禀天地阴阳之气,以为生机。正因为生机在阴阳二气,所以无不随天地阴阳二气为转移。气至而伸,则物生,发展壮大。气返而屈,则物消,凋残敝坏。五官百骸,也是气聚则存,气散则形败。《参同契》说,“谬误失事绪,言还自败伤,别序斯四象,以晓后生盲”(86),这里的四象,就是四时之象。

  《尚书·尧典》已经提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观测方法,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说,“风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分至启闭,多数注家认为,分是春分秋分,至为冬至夏至,启为立春立夏,闭为立秋立冬。《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也同法”。从战国魏安厘王墓中发现的《逸周书·时训解》,二十四节气已经完整。《礼记·月令》虽未给出七十二候的排法,但各候的名称都提到了。四时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见表四。

表四、四时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表
 
一月 立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二月 惊蛰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 元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三月 清明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四月 立夏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苦菜莠/靡草死/麦秋至
五月 芒种 螳螂生/鶪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六月 小暑 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大暑 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七月 立秋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鹰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八月 白露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 雷乃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
九月 寒露 鸿雁来宾/爵人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十月 立冬 水始冰/地始冻/野鸡入水为蜄
小雪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闭寒成冬
十一月 大雪 鶡旦不鸣/虎始交/荔梃出
冬至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十二月 小寒 雁北行/鹊始巢/野鸡始雊
大寒 鸡始乳/征鸟历疾/水泽腹坚


  我国的历法,叫做农历,它根据农业生产,生长收藏的需要,按温暑凉寒定四季。月份取朔望月,是太阴历,年取回归年,是太阳历。由于十二个朔望月只354日,离一回归年尚欠11日,历法上叫余,积32月就可以闰一月,19年中闰7次。
 
  《参同契》十分重视历法模式在修丹中的运用。它说“表之以历,万世可循”(88),“覆冒阴阳之道,……数在律历纪”(2),“春夏据内体,……秋冬当外用”(4),“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5) “发号施令,顺阴阳节。藏器待时,勿违卦日”(40),“发号顺时令,勿失爻动时”(15),“按历法令,至诚专密,谨候日辰,审查消息” (41),“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5),“四时顺宜,与气相得,…… 五行守界,不妄盈缩”(43),“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5)。

  《参同契》重视历法模式,有两个意义。第一,是四时养生,使天人合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具体做法是,“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春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著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第二个意义,就是要在修丹的过程中,据候抽添。《参同契》说,“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证,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顺时令,勿失爻动时,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动则依卦变,静则循彖辞,乾坤用施行,天地然后治”(15)。这段话就是说,宇宙的指令信息眼睛难以看见,只能根据它的符文征候推算校验。有空就要注意观察天象,以便准确地描绘它的形状容貌。利用天文仪器,作为确定季节的准范。推算物候的早晚,预报年成的好坏,安排农事要顺应时令,不要错过太阳在天赤道带位置上所显示的变动时机。既要观察天文,掌握节令,安排农活,又要根据地理,搞好水土种肥,还要考虑社会因素,合理组织劳力,天地人通盘加以计划。变动时要依照卦象所显示的运动规律,静止时要遵循彖辞所代表的涵义。阴阳运动的动态数学模式运用得好,国家就会治理得好。修丹也和这里讲的治国一样,药物火候都难以讲清楚,要自己认真体会、观想,不断总给自己的体会,同时还要看一些医书,看一些气功书。抽添要根据火候的情况,不仅要考虑自己身体的情况,还要考虑天上日月星辰的变化,地上天气物候的变化。神与精交处理得好,修丹也就会进步快。

  《参同契》在四时顺宜,与气相得的运用上,特别强调冬夏二至与春秋二分。它说," 二至改度,乖错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纵横,不应漏刻,风雨不节,水旱相伐,蝗虫涌沸,山崩地裂,天见其怪,群异旁出”(42)。对于修丹,冬至在下丹精田,夏至在上丹神田,天根地窟,“子当右转,午乃东旋”(67),“子南午北,互为纲纪,一九之数,终而复始”(75),必须注意。春分则是二月,秋分是八月,正是卯酉时节。“龙西虎东,建纬卯酉,刑德并会,相见欢喜,刑主杀伏,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临于卯,八月麦生,天罡据酉”(75)。正是罢火沐浴之际,如不能处理好,轻则金丹走散,重则走火入魔。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自相守。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白虎在昴六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张二兮,正阳离南午。三者俱来朝兮,家属为亲侣,本之但二物兮,末乃为三五,三五并危一兮,都集归一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数亦取甫”(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