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八十六)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八十六)----萧天石

(2012-06-07 15:57:01)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2) 夫唯不狭, 是以不厌。 (3)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4)

    【注释】

     (1) 民,御注本作“人”。马叙伦曰:“此‘民’字当作‘人’。唐人避讳,于‘民’字均改作‘人’。后世循之,转于‘人’字误改为 民’。”蒋锡昌谓此“民”字作“人”,当解为“人君”。《左·襄三十一年传》:“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此威即可畏之事,如贵货、多欲、少智、好兵等皆是也。此言人君不畏可畏之事,则祸乱将至也。

     (2) 无狭,今王弼本作“无狎”。《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王弼注作“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又“自 爱不自贵”句,引王注“自贵则物狭厌居生”;疑王本亦作“狭”。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无狭其所居”,是成、荣并作“狭”。案: 《说文》无“狭”字,奚侗曰:“‘狭’即《说文》‘陕’字,隘也。隘有迫意。”厌,《说文》“厌笮也”。此言人君当清静无为,无隘其所居;当 少私寡欲,无笮其所生。

     (3) 是以不狭之“狭”,今河上、王弼本作“厌”。吴澄曰:“‘不狎’旧本作‘不厌’。庐陵刘氏云上句‘不厌’,当作‘不狎’。今从之。夫唯不狎其所居,而畏所畏,是以不厌其所生,而大可畏者不至矣。”

    (4)“是以”二字敦煌辛本作“故”字。强本荣注引经文“故圣人自知不自见”,则荣本作“故”。河上本注“不自见”云“不自显见德 美于外,藏之于内”。注“自爱不自贵”云:“自爱其身以保精气也,不自贵高荣名于世。”此乃言: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

                                        总阐圣人修道全性第一

    天地无生而无所不生,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圣人无威,使民皆不畏威,则大威至;圣人无知,使人皆不务知,则大知生。能知此 道者,默而自守,退而自处,深藏而若虚,自隐而无名;不求以“知”见知于天下,不求以“圣”见圣于万世!此圣人处世,被褐怀玉,全性葆 真,而同于天之道也。使人皆守道而行,我则无作无为,无威无欲。 “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有若无,正所谓“太上而不知有之” 也。不知有之,何谓之有?正古所谓:“民不畏威,则天威自生矣!” 天威者,无威之威也。王弼注此有曰:“清净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 谓之生。离其清净,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威将至。”故曰:“民 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以道化天下者,在使民自化而同化,不在立威以使民畏威也。

    夫政有所不可治,仁有所不可怀,法有所不可制,刑有所不可禁!而以杀止杀,以暴戢暴,亦杀有所不可止,暴有所不可戢也。故 曰:威力不可恃也。夫“无狭其所居”者,在使人能自大其天地,而自大其心也。“无厌其所生”者,在使人能自适其性,而自乐其生也。 自行于道者,正如庄子所谓:“居无思,行无虑。”“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患,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相 使而不知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上下共相与行于道术而忘于道术,正如鱼龙之共相与忘于江湖!亦即相与共忘于性天 之大同也。“道固不小行”,若不能自大其心,自大其天地,自适其性而乐其天,则自小之矣!正庄子所谓“小行伤道”也。董思靖解此 曰:“居者,性之地,居天下之广居,则与太虚同其体矣。生者,气之聚,含太一之至精,则与造化同其用矣。唯曲士不可以语道,苟不溺 于小术,而实所无,以自狭其居,则必弃有著无,而蔽于断灭,以厌其所生矣。是以告之以无狭无厌,使学者知夫性者气之帅,而其大无 量;当扩而充之,以全其大。生者道之寓,而其用不穷,当葆而养之,以致其用。则养气全生,尽性至命,而不生厌慕之心。所以体无非 强无,而无非顽空也;长生非贪生,而生非碍生也。夫如是,则生与道居,而道亦未尝厌弃于人矣。”人与道合,道与人同,而不须臾离, 则自可小大宜之矣。

    老子复于本章结之曰:“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此为全章传道之纲宗所在。更直承上章而来,而神髓 全在一道字。自知者知道也,自爱者爱道也,切不可囫囵过去。夫自知知之,而不求以道自见知于世,正老子所谓“不自见故明”,与 “知我者希,则我贵”也。自爱爱之,而不求以道自贵于天下。正天玄子所谓:“有道者,不可以道自尊自贵,盖道不可传,亦不可受也。 无以生累己,无以物累形,无以欲伤性,无以人害天!乃养神之上者也。夫天下之所大同者,物我不二,死生不二,圣凡不二,而有知与 无知等耳,何贵之有?”能一切无取,不取一切,则自无病矣。能自心自明,自性自见,则自全真矣。

                                         参证章旨第二

    夫人之心,可与天地同大;而人之神,可与日月同明;人之性,可与天地全真;而人之生,可与宇宙同其终始。故老子谓域中有四大, 而人处其一焉!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切不可自小之也!而无狭其所居,以居天下之广居;无厌其所生,以居天下之正位,大其 生而上与天齐也。上与天齐,至与道合;与道合一,则宜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去彼取此,方能得天和,无处而不自乐,无入而不 自得也。

    严遵解本章有曰:“道德之旨,神明之务,太和之心,天地之意。祸莫甚乎亡,福莫甚乎存!非独天道,人物亦然。故存身之道,莫急 乎养神,养神之道,莫甚乎素然。常体忧畏,栗栗震震!失神之术,本于纵恣,丧神之数,在于自专。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地, 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昌衰吉凶,皆由己出,不畏于微,必畏于彰。患大祸深,以至灭亡。忧畏元始,至于无形,戒慎未逃,其道大光。 动得所欲,静得所安,福禄深微,沦于无方。正言若反,明而若昏,辽远潢洋,莫之能闻。我命在我,何求于天?至福似祸,大吉若凶;天 下醉饱,莫之能明。是以世俗见近闻浅,不识窅冥之道;蔽于微妙之常,塞于神明之理;察于毫毛之利,不睹丘山之祸。肆情而行,无所 畏忌,言顺所然,行顺所善,力能而取,心顺妄与,骄奢恣睢,自专损己。忠信所爱,欺殆父母,侵凌天地,简傲其主,将顺情欲,以违天 道!故起巧立名,以伐其身,施惠流恩,以获大咎。遁福天外,追患四海,福德求之,不能得矣!患奔祸驰,无所逃矣。大威以至,久始 为善。当此之时,道德不能救,天地不能解,非天之罪也。乐高喜大,负威任势,忘忧失畏,不求于己也。故忧于身者不恐于人,畏于 己者不制于彼,顺于小者不惧于大,诫于近者不悔子远。是以不小其位而居之以敬,不薄所处而厚修其礼;不苦卑微而革其大,不厌困 危而绝其所以;乐穷如达,安死如寿,虽欲且留,亦不得久。何以明之?庄子曰:天地之道,始必有终,终必有始。阳气安于潜龙,故能 铄金;阴气宁于履霜,故能凝冰。木善秋毫,故能百寻;水乐涓涓,故能成海;飞禽逸于卵鷇,故能高翔;群兽预于胎翅,故能远走。是以 圣人智达无穷,能与天连,变化运动,洞于大常。犹以积德重厚,释心意,隐聪明,忧于溷輓,畏于无形;窜端匿迹,遁类逃情,反于虚无, 归于玄冥。身重天地而不自高,德大阴阳而不自彰。托微处寡,身下万民。饮食无味,衣服无文;方于目饰,志不敢淫。修道操德,与 物浮沉。养民如子,过众若君;德归之天,功移于人;天下辞让,恩厚固深。故祸不能祸而患不能患,福不能逃而德不能遁,非道有私而 天地偏也!戒始慎微,和弱忠信,奉道顺天,与物相参。忧畏得意,安乐困穷,成败存亡,求之于身。”此切宜仔细深参,所谓“畏道、畏 天、畏地、畏人、畏身”之五畏,于畏人之上,尚应加“畏神”,故曰君子有六畏也。

    苏辙曰:“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谓大威也。人常患溺于众妄,畏生死而惮得丧;万物之威,杂然乘之,终身 惴惴之不暇,虽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诚知之,一生死,齐得丧,坦然无所怖畏,则大威煜然见于前矣。性之大,可以包络天地,彼不知 者,以四肢九窍为已也。守之而不厌,是以见不出视,闻不出听,蕞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无狭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 之狭也,则愀然厌之,欲脱而不得!不知有厌有慕之方囿于物也。故教之曰:无厌其所生。夫唯圣人,不狭不厌,与人同生,而与道同 居,无广狭净秽之辨。既不厌生,而后知生之无可厌也。圣人其虽自知之而不自见,虽自爱之而不自贵以眩人;恐人之有厌有慕也。 厌慕之心未忘,则犹有畏也。畏去而后大威至也。”其所解深得于道,正其心所以正其身,尽其性所以大其生;与道同居,即可至于“天 人合一”之境界;人天合一,则我入于天,而无我矣,无我则我大,其谁同之?

元泽曰:“民朴而生厚,则畏威。上失其道,多乎有为;以小其道,塞其生,故民巧伪凋薄,而威不能服也。夫如是,则天诛所加,祸 乱将起,故曰大威至。民性本自广大流通,而世教下衰,不能使之复朴。万蹙其居之广而使狭,厌其生之通而使塞。夫唯狭其居,故民不湢而伪;唯厌其生,故民不厚而薄。圣人不然,使民逍遥乎天下之广居,而各遂其浩然之性。则其有干威者乎?庄子曰:韦氏之国,黄帝之囿,尧舜之宫,汤武之室,此明世世下衰,渐狭其居也。彼圣 人岂有优劣乎?而居乃渐狭者,所遭之时则然也。上不自厌其生而尽性,故民亦得尽性也。庄子曰:不厌其天,此之谓也。厌者,天厌 之之厌。自见则矜成,自贵则物贱,此所以自狭其居,自厌其生,亦以狭民之居,厌民之生也。自知则明乎性而不为妄,自爱则保其身 而不为非!夫然,则岂至于干天威哉!”良以上皆下不厌其生而尽其性,则自可由自尽其性,而尽人之性,而尽物之性,而尽天地之性,以 至于可与天地参,而与道不二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