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六十七)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六十七)----萧天石

(2011-08-05 14:57:43)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②大道甚夷,而民好径。③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④服文綵,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⑤是 谓盗夸。⑥非道也哉!

    【注释】

    ①介,河上本释曰“大”。宋林希逸释此句曰:“介然之有,言一介可见之微也。”《列子·杨朱篇》“无介然之虑者”。《释文》: “介,微也。”顾本成疏:“介然,微小也。”又引王及罗什二家云: “介,小也。我小有所知,则便行于大道也。”是介有微小之意。又 《荀子·修身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介又有坚确之意。如《易》之“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是。

    ②施,河上、王弼二本皆释曰“施为”。王念孙曰:“以施为释施之,非也。施读为迤。迤,邪也。言行于大道之中,唯惧其入于 邪道也。”按《说文》:“迤,衮行也。”《孟子.离娄篇》“施从良人之所之”。赵注:“施者,邪施而行。”《史记.贾生传》“庚子曰施兮”,《汉书》“施”作“斜”,“斜”亦“邪”也,是“施”亦“邪”也。叟案:应从河上、王弼注本,作“施为”解为上。《论语》“施于有政”。《易》“德施普也”。言唯施道于天下而有作有为是畏也。念孙之解误。

    ③而,敦煌本作“其”。夷,范本作“彳夷”。径,严本作“迳”。 “彳夷”,《说文》云:“行平易也。”径,《离骚》王逸注:“邪道也。”范应元谓:“小路,言其捷也。”此言大道本甚平易,而民好行险侥幸,走邪 僻之径,以速求名利。

    ④除,马叙伦曰:“‘除’借为‘污’,犹‘朽’之作‘涂’也,诸家以 ‘除治’解之,非也。”河上注云:“高台榭,宫室修。”王弼注云:“除,洁好也。”唯以作“除治”为佳。芜,《说文》“薉也”,即《周语》“田畴 荒芜”之意。陆希声曰:“观朝阙甚修除,墙宇甚雕峻,则知其君好土木之功,多嬉游之娱矣。观田野甚荒芜,则知其君好力役,夺民 时矣。观仓廪甚空虚,则知其君好末作,废本业矣。”

    ⑤綵,御注本作“彩”,傅奕本作“采”。厌,敦煌本作“饜”。财,敦煌本作“资”。观人君衣服多文绣,佩戴皆利剑,饮食常饜 飫,则知其君好聚敛而民财困矣。

    ⑥夸,今河上本、王弼本皆作“夸”。古楼观本及唐人写本残卷等则作“誇”。《道藏·道德真经集注》引弼注“誇而不以其道得 之,盗誇也。”唯今行王注本则作“夸”。又,蒋锡昌引韩非子《解老》作“盗竽”之解曰:“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 随;....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是谓盗竽。”而谓当从韩非改成“盗竽”。亦通。

    总阐行道玄微第一

    上章言修道秘要,其旨巍巍乎浩然大哉!本章则继阐修道得道而后,欲有所行道于天下,宜知有所戒畏,而揭示其微旨,俾能有所 遵循,而不致流于“盗夸”。故首曰:“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夫道,可悟而不可传,可闻而不可知,可受而不可得,可行而 不可证。故传道易而得道难,行道易而证道难。以故,我果能介然有知,而欲行大道于天下一切戒有施有作有为有事。道在无施无作 无为无事,而道施德施财施法施,无一莫非布施也,无一莫非施为也。故王弼注以“唯施为之足畏”,深得老氏玄旨。夫无施则无不 施,无作则无不作,无为则无不为,无事则无不事。此乃天地之大道也。圣人法天地以行人道,岂可有施为于其间哉?

    大道之为体,本圾平夷易简,荡然虚无,湛然寂然,无为无物,无识无知,无思无虑,无欲无动;如或动心起念,一涉施为,便乖道体。 老子西去,不遇关尹子强其著书,则一言亦不留,此即其不以文字为施为,亦不以道德为施为;盖以道之难行也。大道甚夷,其如人之好 径乎?道不在知,其如人之好以知求乎?道在无心为用,其如人之好以有心为用乎?道须塞兑闭门以无为,其如人之好开兑济事以大 有为乎?凡此皆好径之媒,乃道之贼也,不可以为道。由之而民心邪恶,道德败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作奸犯科者,变本加厉,于焉 而国愈治而愈乱矣。故吕吉甫于此有曰:“君子之于道,不可以不刳心。心刳而无余,虽万变陈于前,而不足以挠吾之静,夫何施而畏 哉!使我不能刳心,而有介然之知,行于大道,则唯施是畏。求其周行不殆,不可得也。况夫开其兑,济其事者耶?大道之为体,不知而 知,则夷之甚者也。而民乃欲以有知求之,是好径而不知所由也。人之生以食为本,而食必出于田,田治而仓实,仓实而食足,食足而 财丰,财丰而廷治,以知其本之所自出故也。今以介然有知之心,而行于大道,则已不得其母。不得其母,则其子非吾有也。非吾有而 取之,犹之洒扫其庭内,芜其田,虚其仓,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亦非其有而取之矣,非盗夸无以为也。岂道也哉?”其言 得之。

    夫天下之强弱盛衰治乱存亡,其要在乎人心之振靡向背,而人心之振靡向背,在于政治之隆污,教化之臧否,道德之醇浇,风俗之 厚薄,民气之消长。凡此诸端,推而及于亿万端,皆道之末也。道之本,则全系于一心;一心正,则道得而天下正;一心不正,则道失而天 下不正。故孔子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易言之,即子率以道,孰敢不道?不守其母而随其子,不齐其本而逐其末,则必心劳而日拙, 事倍而功半。又乌在其能端拱无为而天下自治哉?故曰:是谓盗夸,而非道也。

    参证章旨第二

    字宙无运而众星运,天地无生而万物生,天地无恩而大恩极,圣人无名而大名立;且皆久而无息,历亿万世而不去,以其皆大道之常 然也。大道之为道,不可以知知,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象状,不可以施为。施者失之,为者败之。故曰:无知而无不知,无神而无不神; 无施而无不施,无为而无不为。斯为大道之“极功极化”!圣人法之,自守清静虚无,以俟天下之自为自化,要亦上章“守母”之道也。 圣人处天地两间,不可须臾离道,故宜如文王之小心翼翼,知有所畏,由畏而知有所戒,由戒而知有所守,由守而知有所止;止其所当 止,而不止其所不当止,则天地位而万物育,且圣功生焉!神化出焉矣!此老子之所以有“唯施是畏”之教也。行大道于天下,不但宜唯 施为之是畏,尤宜唯动心起念之是畏。“心不可动,欲不可纵,念不可起,意不可生”。此龙山子作圣之四句教心法也,切宜深参,而知 有所警焉!至若本章末段,一则乃事之小焉者,老子举以为喻也。苏子由注本章有曰:“体道者,无知无行,无所施设,而物自化。 今介然有知,而行于大道,则有施设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大道夷易,无有险阻,世之不知者,以为迂远,而好径以求捷。故凡 舍其自然而有所施设者,皆欲速者也。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岂复饰末废本,以施设为事,夸以诲盗哉!”李息斋亦 曰:“道不在知,知者邪思也。真道必明,明而非知;知不可及,故施之不尽,用之不穷。使我介然以有知之心,而行大道,所知有限,而 道无穷;怵怵然恐其施之不足,是谓唯施是畏。盖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好径者,知之为贼也。使行于无知,则凡所见闻,无非道者,岂 不荡然广大,心逸日休哉。后世不然,朝甚除,除者治也,除治其朝廷,则外饰者至矣。田甚芜,则心不治;仓甚虚,则行不修。方且服 文采以眩人,带利剑以威众,积饮食财货,而无所用之,是谓盗夸。如此,则去道远矣。”斯二注,解甚浅明,故并录之,以供补参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