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骁将刘虞笙 俗话说“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尤其是到了近代,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湖湘大地英雄辈出。清朝末年,湖南隆回县七江乡田心村出了个著名的湘军将领,他就是刘虞笙。 少年怀大志弃文从武 刘虞笙,字润生,又名华?,生于清朝同治四年(1858年)5月23日。刘家世代书香门第,家境富裕,父亲自然希望他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为刘氏家族争光。对于他的教育,父亲也很舍得下大本钱,特地从邵阳聘请了一个学问渊博的老举人做他的私塾老师,刘虞笙陆续读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左传》、《史记》、《易经》等,打下了扎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他五岁启蒙,七岁就能够吟诗作对,过目不忘,乡人都称他为“神童”,深得老师和父母的钟爱。课业之余,他最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敬佩诸葛亮、周瑜、吴用的足智多谋,赞扬关羽、张飞、武松、鲁智深的忠勇、刚强、侠义;读史则景仰岳飞、文天祥,对《满江红》、《正气篇》等篇章爱不释手。刘虞笙受这些先辈诸贤侠士的影响,渐渐对科举功名产生了厌恶情绪,最后潜心研读孙(膑)吴(起)兵法及经世之学。他平日与小伙伴们玩游戏,经常玩的是将稻草扎一个假人,说是“坏人”,由刘虞笙领头,各人手执竹、木棍做的长矛,狠劲向“坏人”刺杀,并大呼:“杀坏人!”反复数次,兴尽而止。可见他从小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正义感。 12岁那年,刘虞笙已长成了一个虎虎生威的小伙子,且臂力过人,此时,他再也无心学业了,任凭父母、先生苦劝,硬是吃秤砣――铁了心不去上课。这下可让父亲望子成龙的期盼变成了泡影。刘虞笙在家呆了数月,整日无所事事,经常与一些伙伴舞枪弄棍,称兄道弟。父亲怕他学坏,就备了份厚礼,把他带到了新化县黄游山武举人刘光那里学武艺,刘光外号“快刀刘”,设馆授徒,此人身手不凡,刀法精熟,舞起刀来虎虎生风。刘光见他年轻英武,气度不凡,十分喜爱,便收他为徒。刘虞笙天生是习武的好料子,自从拜师刘光门下,如鱼得水,一通百通,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深得师傅的武功真传。刘虞笙虽身怀绝技,武艺超人,但为人正气,惩恶扬善,十分注重武德,以武会友,绝不随意伤人,受到武林人士的交口称赞。 平定沙俄威震敌胆 学有所成的刘虞笙满怀抱负,希望从此走出家门,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在1875年夏,17岁的刘虞笙,投奔他舅父――升至两江总督魏光焘为僚属。刘虞笙辅佐舅父,出谋献策,每战必冲锋陷阵,骁勇无比,数十年来随舅父转战湖南、湖北、江西、云贵、陕甘、闽浙及东北数省,征程数万里,参加大小战斗280余次,战功卓著,后累功授官三品。 1877年,受魏光焘委派,刘虞笙负责伊犁、塔城等城防建设。在这里,他事必躬亲,受到军民的一致赞誉。这样一位将领,对于战火不断的小城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时的新疆未立行省,外有沙俄阿古柏入侵,内有哲得沙尔叛乱,天山南北,混乱不堪,可谓外忧内患,刘虞笙作为魏光焘的重要幕僚将领,既要督办军务,接济军需供应,又要领兵平定沙俄及边民之乱。 沙俄阿古柏敌兵性情凶悍,善于骑射,机动能力强,来去像一阵风,他们经常侵入边境,并深入内陆,闹得边境不得安宁。1879年3月,沙俄阿古柏领兵进犯军事要地界首岭,刘虞笙奉令率三营湘勇为前锋,迎敌于界首岭。界首岭是一座海拔500多米的小山岭,岭上乱石丛生,树木稀疏。上有一个哨卡,有200余湘军镇守,这些人见大股敌人来犯,勇敢迎敌,大部战死,只20余人突围成功,跑回本部报信。等刘虞笙率领三营湘军马不停蹄地赶到界首岭时,敌人早已驻扎在岭上了。 此时,天已黑了下来,刘虞笙深谙兵贵神速的用兵之道,他当机立断,分兵三路,派一小股部队从正面进攻,使敌人产生错觉轻敌,诱敌深入,且战且退,一路埋伏于山岭的东西两侧,待敌追来时再截下伏击,刘虞笙亲率一营精锐绕道敌军背后,只待正面攻击时,他再从背后猛攻,断敌后路。只听一声炮响,正面的湘军向敌人迅猛发起攻击,他们乘着夜色的掩护,直扑敌营,士兵们在箭上绑着火球,一齐射向敌营,一时间,沙俄营成为一片火海,匆忙应战的敌兵,禁不住湘军的猛攻猛冲,被杀得七零八落。而敌人大多尚在应正面进攻,朦朦胧胧又陷入刘虞笙早已设好的埋伏圈:两边山上的火枪、劈山炮齐发,沙俄兵被打得落花流水,乱成一团;而从后面突围的敌人,又闯入刘虞笙的包围圈。刘虞笙将敌人包围于圆阵中,手持大马刀亲自冲入阵中,亲手杀敌数十人。这时,溃逃敌人已混乱不堪,湘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将残敌分段追杀,敌人纷纷跪地举手投降。此役,刘虞笙率部斩杀侵略者800余众,俘虏一千多人。回到城中,百姓箪食壶浆,杀牛宰羊,慰劳湘军,欢庆胜利之时,舅父魏光焘抚拍其背道:“赵子龙一身是胆,今天在你这里看到了!” 血战牛庄视死如归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的淮军屡战屡败,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全军覆灭,辽东大地尽陷日寇铁蹄之下,清政府只好再次启用湘军。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初二,光绪帝颁发谕旨:“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湖南巡抚吴大澄为帮办军务,所有关内外防剿军务均为其节制。”同时,清政府启用了积极抗战的魏光焘,下旨派他回籍招募湘勇,驰赴战场杀敌。接旨后,刘虞笙与魏光焘一道回乡招兵买马,至10月初,共招幕三湘子弟兵三千余人,连同旧部一路出山海关,过锦州,于数九寒天,行军数月进入辽东战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中旬,刘虞笙随同舅父魏光焘率所部八营二哨抵达牛庄布防。牛庄属军事要地,日军也深知其重要性,于是在1895年3月3日,日军二万余众偷袭牛庄。 牛庄位于辽河下游以东,是一座古老的小镇,没有城墙布防,不易防守,刘虞笙当机立断,向舅父魏光焘建议立即在市街入口处修筑一道高约二尺的土墙,并利用市内民房和官衙的墙壁作为防御掩体,将不多的兵力进行布置,按左、右、中三营防守西北面,前后两营防守东北面,刘虞笙率领大营炮队、马队及卫队防守中路。 3月4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先向牛庄发起了攻击。当时刘虞笙面对的局面是敌众我寡,而且日军武器先进,但以保家卫国为信念的湘军军士气高涨,视死如归。日军将12门野炮、2门山炮一字排开,左右2侧各安12门火炮,炮弹像雨点一样洒向湘军阵地。湘军沉着应战,他们凿穿墙壁,把火枪伸出墙洞外奋勇反击,正面的大营炮队也同时开火。由于日军处于开阔地带,无隐蔽之处,伤亡甚众。日军在湘军的猛烈火力打击下,死伤无数,日军第十八联队长藤正大佐被炮火弹片击成重伤,不久死亡,二十一联队第一大队长今田惟一中佐被击毙。然而日军也非常顽强,师团长亲自督阵,“奔驰于各战斗部队之间,激励士卒”,很快他们又向清军阵地发起了再次攻击。 刘虞笙和他的士兵并没有被日军的强大攻势所吓倒,他率部进行一次又一次顽强抵抗,一次又一次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当日军冲至堡垒约100米处,刘虞笙怒吼:“兄弟们,日寇侵占我大好河山,现在是我们洒热血时候到了,出击!”湘军全部发起攻击……但日军终于以众多兵力侵占这个堡垒。与此同时,日军各部联合并进,逼近中路指挥所。刘虞笙挥兵力敌,举着战刀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迅疾如电,只见刀锋所指,血花飞溅。他短衣匹马,挺刀向前,左杀右砍,亲手刃敌十数人,战火中的敌人看着英勇的刘虞笙,肝胆俱裂。 敌人愈集愈厚,炮雨横飞,总兵肖有元、龙恩思中炮重伤,帮办游击魏极富阵亡,左哨、右哨正副哨同时阵亡,卫队亦多带重伤,许多将领都轻伤不下火线,表现异常勇敢顽强,直至最后壮烈牺牲,有一营官手掌中炮断骨,竟斩日军一个。惨烈的血战中,湘军一个个倒下,但无畏的将士们一个个踩着同伴的尸体,挺着刀枪冲向阵前,虽顽强抵抗,拼死博杀,终因寡不敌众,战至上午12时,日军第三、第五师团全部攻破外围阵地,湘军阵地尽失,被迫转入街上战斗。 午后,发生剧烈的街战与巷战,两军遂屋争夺,犬牙交错,清军被优势日军分割包围成几十个战斗集团,多则上百人,少则数十人,各自为战,刘虞笙与舅父魏光焘奋勇督战。魏光焘三易坐骑,奔走于各阵地中指挥杀敌。晚上,巷战还在继续,湘军英勇死战,伤亡惨重,但援军迟迟未到,在此险恶条件下,刘虞笙建议魏光焘率部突围,免遭全军覆灭。魏光焘采纳了建议,率部从西城突围。为掩护魏公突围,刘虞笙亲自断后,不料遭敌重兵包围,越是严酷的条件反倒越是激起了他的斗志,他杀得兴起,竟于冰天雪地中甩掉衣服,赤膊上阵,致使身上多处负伤,所乘坐骑由白马染成红马,他却全然不顾,死战至深夜,终于与魏光焘一道冲出重围。 惨烈的战斗终于结束,据《甲午战争史》载:湘军阵亡1000余人,伤700余人,日军死伤500余人。牛庄战役,湘军在武器落后、援军不至的情况下,与八倍于己的日寇,血战一天一夜,浴血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清廷念及魏光焘、刘虞笙等孤军苦战,英勇可嘉,并未追究责任,反而委以重任,将湘鄂各军30余营2万余众统归魏光焘节制,移驻山海关。刘虞笙也因战功擢升魏光焘麾下步军统领。 卸甲归田造福桑梓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刘虞笙坚决拥护共和,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加入同盟会,并率部欢迎孙中山、黄兴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民国政府以刘虞笙清廉自守,历有政声,特授陆军中将衔,任江苏江会军政分府总司令等要职,而他也多次受到国民政府嘉奖。 1921年,62岁的刘虞笙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不得不解甲归田。回乡后,他热心公益事业,出重资维修刘氏宗祠,主修刘氏族谱,置馆办学,体恤贫苦,损资乡村建设,誉满三湘。 刘虞笙晚年居家,著书立说,又喜欢研习天文地理,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偶尔出外寻师访友,与友人吟诗作对,评品金石书画;更乐意亲近乡民,与旧部老兵谈心;每遇以强欺弱,他必站出来打抱不平;每逢饥荒年月或逢年过节,都要为困难户送米、送钱、送肉;出门上下,每当碰到长辈,他都要下轿行礼。 晚年,刘虞笙根据自己的练兵心得、用兵体会,编写的《治军》、《随军杂记》两部兵书,在我国丰富的军事著作中有着相当的地位;他在古典诗词、韵文研究上很有造诣,他的《润生诗集》大气磅礴,格律严谨,久为文坛传颂。 1932年1月15日,刘虞笙预感大限已到,早就穿戴好寿衣寿帽,将膝下儿孙呼唤床前,立下遗嘱后,从容逝去,寿终正寝,葬于隆回县荷香桥镇黄河冲。刘虞笙戎马倥偬大半生,阅历丰富,文有贤者之骨,武有良将之风,文武俱备,不愧为优秀的湖湘子孙。 小贴士: 魏光焘,别名魏午庄,字光邴,晚号湖山老人。隆回县司门前镇金潭人。是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新疆地区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任代理行政首长(巡抚),后来他又历任云贵、陕甘总督,后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曾国藩湘军的继承者,左宗堂的重要助手。1905年罢官,回到家乡。1915年3月5日卒于宝庆城东郊湖山别墅。 魏光焘是魏源的族侄孙,他曾出资刊印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其他多种著作。他本人亦有《勘定新疆记》(8卷)、《湖山老人自述》(家刻本)等著作传世。 原文地址:http://www./8/view-104906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