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正的江湖

 啸海楼 2013-08-23

于正的江湖

韩松落 昨天 13:54

在许多与电影《宫锁沉香》有关的新闻里,都能看到同样的错误,提到于正,记者称他为“导演于正”,事实上,《宫锁沉香》的导演是潘安子,此前的作品是《双城计中计》。于正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监制,也是同名小说的作者。

(资料图:电影《宫锁沉香》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到目前为止,由于正担任主创的电视剧和电影,他多半是编剧、策划、制片人,偶尔也是出品人,但从没以导演身份出现。而这是一个“演而优则导,写而优则导”的时代,不但许多演员转身成为导演,作家九把刀、郭敬明,也开始了变身,他们的电影,也都创造了票房奇迹。传说中,还有几位大牌作家、编剧,将会紧随其后,进入这个华丽转身的行列。在电视剧第一线战斗了将近十五年的于正,应该有更充足的理由去出任导演。

于正之所以不急于给自己加上导演头衔,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其实是他主创的电视剧和电影的实际掌控人,那些作品,已经牢牢地打上了“于正”的LOGO,他的分量要不要再大一点,已经不重要了。新闻报道里,之所以会出现“导演于正”这样的错误,记者之所以没去核实,是因为在所有人的潜意识里,他应该就是导演。

不妨简单梳理一下这个过程。首先,他凭借一种创作风格,掌控了自己的影视作品。他反复写作一类题材:人们在爱情生活里的争斗,而且通常把背景放在明清或者民国,演员年轻美丽,服装和道具精致,尤其具有辨识度的是,这些剧通常有种浓艳的色调,不论是人物情感、对白,还是服装场景,都体现出一种特别的色彩性格。

其次,他掌控了演员的选择,他倾向于选择年轻、美颜的演员,而且通常是尚未爆发的绩优股,成本少,在拍摄和宣传时,比较容易调动,也比较容易成为一个团体,某一两个人的气场,不会特别突出,特点也不会特别外溢。在《宫锁沉香》的某场活动中,因为先前的宣传稿中,曾大力赞美两位女主演的努力,说她们为了在电影中展示完美的仪态,曾练习顶碗走路,主持人于是要求她们示范这绝技,她们却都很为难地推脱了,于正立刻出面顶上。他们压不过他的老辣。这些演员,成了他风格的组成部分。

然后,他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他的个人形象、处世发言方式,也渐渐成为一种风格。于正之所以被认为更受年轻人喜欢,和这种个人形象密不可分,年轻人更看重个性表达,哪怕那种表达有点出轨,有点磕牙。这些风格组合起来,就成了于正的风格,经过反复强调、多次累积,就成了一个强大的综合体。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一旦进入这种风格的笼罩之下,常常会被淹没。

有点像琼瑶,她的小说有自己的风格,这不用多说,她六十年代就开设电影公司,改编自己的小说,到了七十年代,她完全掌控了由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所有制作环节,到了电视时代,她已是自己独立王国的国王,演员由她选定,每拍好一段戏,都要传回台湾让她审定,她看不过眼,就得推倒重拍。导演只是她的前台手臂。

是不是要挂个导演名,对于正并不重要,但成为导演,显然也有利于给他的形象综合体加分,所以,他表示:“之所以第一次拍电影不做导演,是不希望给人家一个印象:这片子是于正拍的,所以肯定很像电视剧”,“我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做电影导演的资质。下一部电影,我希望自己做导演。”

陈可辛曾接受采访,认为大导演中心制正在过去。或许,在未来的电影盛世,表达的权力将分散给许多人,演员、写作者对影像的深度介入,或许就是这种权力分散的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