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二十九)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二十九)----萧天石

(2011-05-17 15:56:23)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 释,③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④孰能浊以静之徐清,⑤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⑥保此道者,不欲盈。⑦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 成。⑧

    【注释】

    ①道,今王本及各本多作“士”。傅奕本、高翻本作“古之善为道者”。汉《党锢传》引亦同。俞樾据河上公注曰:“谓得道之君 也。”而谓当作“善为上者”。两误。此句与下文“保此道者”相应。故据傅、高本改正。

    ②识,范应元本作“测”。注云:“古本。”

    ③豫兮,河上本作“与兮”。王弼本作“豫焉”。景龙本以下六句均无“兮”字。《文子·上仁篇》引作“焕兮其若冰之液”。

    ④景龙本、邢州本均无“兮”与“其”字。

    ⑤河上本作“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毕沅谓“当是”,实不如无“止”字为上。景龙碑本无“止”字,“孰”作“熟”。

    ⑥敦煌、景龙、遂州三本无“孰能”二字。御注本作“安以久,动之徐生”与上句“浊以止,静之徐清”对举。各本经文均略有出 入。此句亦以无“久”字义长。

    ⑦保,或作“复”,或作“服”。蒋锡昌曰:“保、复、服,虽可通,然应从《庄子》、《淮南》作‘复’。”复,犹言返也。

    ⑧河上、王弼本此句皆作“故能蔽不新成”,无“而”字。《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此句曰:“故能弊而不新成。”则古本有“而” 字。唯应无“不”字,文较简古,而义较深长,故从兰陵堂本改正。蔽、弊,皆“敝”之假借,且即老子二十二章“敝则新”之经文合,而 不前后矛盾也。

    总阐大道修为第一

    道之为道,贵在修为,贵在行证,俾能上超于“圣功神化”之境,而与天为徒,与道合一。若闻而不修,则与未闻等;知而不行,则与 不知等。丹宗与禅宗之于道也亦然,知解宗徒之与成圣作祖及证道证果之间,相去仍有天壤之隔也。 老子于上章既示人以“道纪”,虚无玄妙,不可名状,不可言说,不可比拟;无极而无不极,无功而无不功,无神而无不神,通古今而 复归于无物矣。唯此虚无大道,虽玄妙莫测,神化无方,然仍有其修为之途径。故继之于本章直指大道修为之入门法要。故首曰:“古 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以其微妙玄通,故至其极也,可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同体,与日月同明,而与宇宙精神共往来、共消 息矣。此则已超圣功而上入于神化境界,以其几于神也,故曰“深不可识”。老子曾自谓:“知我者希,则我贵。”龙山子亦谓:“此生自庆 无知己,未住深山实住山。”若尽人得而知之识之,则反渺乎小矣! 故又因物为喻,就近取譬,而强为之容,历举其方,以为体道者所取 法焉。凡所开示,不离一心。从心起修,存诸于内者,则自形之于外,举其行事,仍须返求之于内,故此亦可视为老子之圣修心法与入道心法。即心即道,即道即心,即行修道,即道见心,岂有二哉?

    老子约言修道心法有七:其曰豫兮若冬涉川者,此宜效文王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戒慎恐惧,主敬以存心,内外两豫,所以从容中 道也。其曰犹兮若畏四邻者,此宜犹犹舒迟,慎独唯谨,去妄存真,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神天共鉴,主严以存心,所以大畏天命,以直行 入道也。其曰俨兮其若客者,此宜谨严静肃,不慢不侮,谦谦有节,休休有容,主诚以存心,所以齐庄中正以入道也。其曰涣兮若冰将 释者,此宜因物与化,临事而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防危虑险,慎行其余。其气融和,暖然似春,主冲和以存心,所以大化以入道也。 其曰敦兮其若朴者,此宜敦厚无华,无妄无伪,浑然返朴还醇,主真以存心,所以全其性天以入道也。其曰旷兮其若谷者,此宜旷兮寥 兮,廓然无偶,虚而无物,大而能容,主虚旷以存心,所以大盖天地以入道也。其曰浑兮其若浊者,此言修道人于超凡入圣后,仍宜由圣 入凡,言宜和光同尘,混俗同气,圣凡不二,物我一体,主玄同以存心,大通而一性,所以通天人而入道也。能此七者,自能全其心性之 全体大用,保其天和之自然流行,因阴阳之大顺,而与太虚同体,与造化同化,本一身之生化,以通宇宙之生化而无穷矣。

    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者,静以止浊而自清也,安以止动而自生也。唯止能止众止,唯静能止众动。《易》曰:“天下之动,贞 夫一者也。”吾人心性之动,亦贞夫一者也。《大学》言“定、静、安、虑、得”,要皆为“执中”、“守一”之功。夫阴阳之道,静极则阳生,动 极则阴生;静则寂然无物,动则感而遂交;一则神化无方,交则生物不测。天地不交,则万物不生,而乾坤或几乎息矣。生生无息,则万 有森然。万有森然,而能心与物冥,并使物物自冥,则自“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矣。守其道枢,物物而不物于物,冥其心于无,而不生其心于有;寂然不动,则自能得其圜中以应无穷,而皆神明在躬矣。

    唯天道忌盈,盈则必倾,圆则必缺。欲保天道,则唯有盈则自损之,圆则自阙之,高则下之,贵则自贱之,以使不盈。此要皆为“损 字诀”也。损之极复无,消长盈虚,周而复始,此自然之道也。故曰: “保此道者,不欲盈。”欲保不盈,故宁守其敝,而自致于新成也。范 蠡之辞越王卿相与三致千金而三散之,不欲盈也。子房之择留自封,与从赤松子游,能敝而新成也。夫道之为物,生育万物,常敝而常新;复能永保不盈,故得能与时偕敝,而又万古与时偕新也。

    参证章旨第二

    本章所明者,全是圣人气象与圣人功夫,要皆为道之“体、用、性”也。先举七事以为涵融心性,修道功夫之准则,而终之以动静之 理与不盈之旨,要亦虚而已矣。

    天地不外阴阳动静而已,人事亦然。静极而动,动极复静;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此动静之机,即阴阳之相交也。阴阳剥复,渐次运 行,故曰徐清徐生,此天地动静阖辟之化机也。天地之间,无时不动,此“动观宇宙”也;无时不静,此“静观宇宙”也。人法其动,为“动 观人生”也;人法其静,为“静观人生”也。若深观其几,谓之动,则动中有静;谓之静,则静中有动;动极则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交替 周行,此自然之消息也。孰为此者?唯“道”是也。人之为道,亦唯法阴阳动静之机而已!阴阳双修,动静交养,则自内外兼融,形神俱 妙矣!

道由无生一,由一生二;由混沌而分阴阳,由核心而生两极,由核能而成动静。动静相因,阴阳交互,翕张阖辟,循环往复,则生化 不已,妙用万千。此天地之机缄,即“自然律”之所存也。此见于《易》,亦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妙万物,万物 复归无;无极而动,动而又生,生复成物,故永无而永有也。大道体虚,故天道不欲盈;不盈方能常虚,处虚则能不盈。盈则必亏,极则 必反,故天道有生必有杀,人道有生必有死;事道有成必有败,世道有盛必有衰。故宁敝而不新成,所以守道也。由有阴阳动静之化 机,便生消长盈虚之现象。消长盈虚,是“道”之循环轨迹也。依此律,故生死存亡、成败祸福、盛衰治乱、否泰剥复,均互根而互因也。 虚而不欲盈,敝而不新成者,其唯“保此道”者能之!吾人日用功夫,能参究阴阳动静之玄机,天地生化之妙用,盈虚消长之至理,循环往复之轨迹,而妙运其间,则自无心而自得,无为而自成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