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生命的四重境界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9-24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元典。说到中医,我常常有种十分真切的感受,便是中国哲学的真精神,在中医里体现得尤其明显和全面,不论阴阳五行还是全息辩证,在其他经典中就相对隐晦支离一些。这大概是因为人身本是小宇宙,而中医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宇宙模型来研究的。所以真对中国哲学感兴趣,中医中哲学的一面不可错过,在最高层面探讨中医哲学的《黄帝内经》更是尤其要重视。


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素问》第一卷的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是超越万物之上而总论天道的篇章。古圣之言有个特点,就是往往看上去如云似雾不着边际,感觉起来似乎只是有道之人随口说出来的家常话,有所感悟就可以了,实际上往往都是暗藏实实在在的深意,你体悟到哪一层就看到哪一层。《上古天真论》就是如此,里面真是充满了各种深邃的隐喻。


比如“上古天真”这个篇名,就是“上古”和“天真”的组合,内经以为上古之人才有天真,其后则是一场退化的过程。为什么呢?只看到表面的人就会以为这是要我们回到上古时代,就像老子的“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更深一层看就能看到,上古是时间的起点和源头,天真为天赋之真、与天合真,是空间与万物的源头,时空弥纶一体之下,告诉我们的其实是返本归源,落回到人自身便是老子的“能如婴儿乎”。真实层面的回到上古和婴儿怎么可能呢?所以只能是自身修炼上的。


上古、天真合之,又是老子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内经所本,与这句话一脉相承。


对上古天真的具体解说,《上古天真论》借黄帝之口、从寿命长短的原因切入,分解为四个时期、四种人、四个层次,明明白白是四种境界。虽是说寿命,但因为是从天道大本上观照,就绝不仅仅只关系养生,而实在是一场修道了。文中从最高的上古真人说起,然后是中古至人,其次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将这个顺序反过来,则正是一条明确的进阶次第和完整的成就之路。每一部分所说,又告诉了我们特点和要点在哪里,也就是怎么解、怎么做。


修道的次第,不同的经典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我看来,内经所指出的最为朴实直接,最为纯正真实。其论述中,包含着太多可以给我们重大启发的东西。



第四:明道境界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贤人的境界,是法则于天地变化,取象于日月升降。明辩于星辰列布与运行,顺应于阴阳消长与转化。以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与朝、昼、夕、夜的四时变化为身心调养的依据,追随于上古真人。以求合于本真天道,使寿命接近自然的天寿。


“分别四时,将从上古”是这段话的主旨一句,天地变化、日月升降、星辰列布运行所成的,便是四时变化,阴阳消长转化则是贯通其中的气脉。以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为依据而调养,则是中医乃至道家养生的核心原则所在。所以《上古天真论》之后,紧接着就是《四气调神大论》,四气便是四时的阴阳之气。


何止是养生,道家整个的根本也全在这里,眼光是向外的,是向着天地万物全体的,以洞明其中主宰的规律和法则为智,以身心行与之相合为境,所谓天人合一。佛家则是反过来,人本也是万物的一员、天道运行的一处中转,那么通过反身内求、深入心性也可以通达天道本源之境。这就是两家的不同,以及殊途同归所在。


道就在万物中,所以道家每每以自然之物为喻,不论是老子以风箱比喻天地间的真实状态,还是庄子以山林中树木身上不同的窍穴在风中发出不同的声响却终归于虚,来比喻道和万象在一气中贯通。前段时间也曾和大阴阳社社友讨论,旋风和旋涡正是天道实相的最好模型——外在都是圆转大动之象,内在却都是空虚大静之本,风又为无形,水又为至柔,一切已尽在不言中。


道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感知。如何才能做到?为何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原因也在万物之象中——天将下雨,则蜻蜓低飞、蚂蚁封洞;地震将至,则群蛇出洞、老鼠奔行;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都有相应的物候,万物随之而起伏。自然界中太多生物,对天地、四时的变化都远远比人敏感,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复杂的心念,没有那么深重的欲念。上古天真论的“天真”二字,真谛在此。


贤人境界的言说其实是很讲究的,法则、取象、明辩、顺应、分别、将从,都明确指向人与道之间还是分开的,还没有合二为一,还是智的层次。所以只是明道境界,明于道是什么,然后努力地依道而行,即使还不能入道,也可称贤人。



第三:入道境界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圣人的境界,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和气,顺从于八方之风的变化,调和自己的喜好以适应世俗,没有怨恨、愤怒等情绪。行为不与世俗相违背,举止又自有其不同凡俗的独立自守处。外有不为事务所劳的从容,内无思虑过重的宁静。以清静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形体不衰老,精神不耗散,年寿也可以达到百岁。


“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这是从道外进入道内了。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内在阴阳之气的冲和运行,正是道内之态。这是如何实现的?便在接下来说到的“心”字,是从心体入的,而非智辨所能得,所以是从智思层面进入了心性修为层面,抵达了入道境界。明道境界虽眼观天地万物,却终在道外,不能内化自得于心;入道境界虽落在人间处世,却是必然,因为天道浩瀚无涯的底下正是虚空的当下之微。明道之后依道而行所慢慢得到的,就是入道的修为。


这样的心性,因为外通无极、内化空虚,对于外境就只有顺应,不再有自我偏执的主导,所以能随物而化、处处归于和气。道家的自然,佛家的应缘,儒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庸,说的都是如此。上古天真论所形容的种种圣人的处世状态,真髓也在这里。那些有境界的人我们所感觉到的往往就是如此,明明不恼不怒、为人和气,做的都是世俗都在做的事,但我们就是能感觉到他们的不同凡俗、超然独立。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是这一段最精华的总结。形体为什么不敝?老子言“天长地久”,天地长久就因为能充分、无碍地运化,就如人体气脉通达、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活力不尽,人能处在天地阴阳二气的冲和处,当然能不敝而长久。精神为什么不散?散的反面是聚,最大的聚便是当下,精神不散便是活在当下,当然不会散而全精葆神。


明道境界是还在道外,入道境界则是与道若即若离,还不能全然化为一体,因为还需要调和和不欲的着意为之,还有“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的目的性,所以杂着有为而非全然的无为。即便如此,也已是圣人境界。



第二:得道境界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中古时代有至人,德已至纯、道已完全,和合于阴阳的变化。与四时变化相同步,超脱于世俗之外。精神凝聚为一,通达于天地八方。这是能够延长寿命而身体强健的人,也属于真人。


至人境界,就是与天道完全合一的境界。最值得注意的是“积精全神”四字,既是境界所在,也是法门所在。


人的精神最大的病就是耗散,无事时胡思乱想,有事时思虑挂劳,这都是耗散的表现。寻常人的精神,就这样每时每刻处于耗散中,哪怕是在梦里,诸位可自省于自己或观察于别人,看是不是。而精神的耗散就是生命的耗散,不仅自身在耗散,更催动着身心的纵欲而加速、加重着耗散。这就是为什么养生的核心是养神,因为这是本,没有这个本其他一切养都终究流失,甚至养不偿失。养神之法,便是积精全神,将心猿意马的精神拉回来,专注在自身和自心,安住在当下的真实。活在当下的境界,神思安宁的享用,处处从容的受用,都是这养的工夫的自然起用。


当下之下,则是万物本源的虚境;虚境之上,则是对万物一气的通达。这就是“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绝非一种艺术表达,而是对真实的如实展现。积精全神的境界便在这里,由积而至于全,由当下的小一而通达于天地的大一。至人所在的中古也是个伟大的隐喻,因为指向的是中和,是与天地间中和实相状态的和合化一。


通常以为,得道就是最后的境界所在,是否如此呢?不是的。得道之后,还有一重境界,那才是真正的最高境界。



第一:用道境界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能统摄天地,把握阴阳。呼吸如同天地间精气的运行,精神如同造化般凌然独立,肉身如同万物般通达一体。所以与天同寿,没有终了之时。此为与道俱生。


对天地是提挈、对阴阳是把握,明显有一种主动和主宰性在里面,所以是在得道之后更进一层,到达掌握和运用道的境界。得道境界“亦归于真人”,合之完整的真人境界便是体用一如,如造化般本性虚一,却又化生万象、生生不息。养生是如此,不仅有被动的调养,还有主动的往高处修炼;出入世也是如此,不仅要有守道之德,还要有利世之功。真人的这种境界,与道本身已经无异了,真正达到了小宇宙的层次。而求道者往往只看到前一层,而看不到后一层。


特别值得说的是“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一句。修道真的可以达到长生不死的境地吗?是的。但人们对这一点的理解,路子一直是错的:你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想的还是孤立、分裂的我或者他是否能长生不死,真实却是万物本来为一,并没有这种分隔。假如你能修到身心真正体认到这种无分别的与物为一的境界,那么天地之所有实实在在就是你的所有,天地之境界实实在在就是你的境界,天地造化无始无终的长生不死,自然也是你的长生不死。这就是所谓“道生”。生死之谓,不过肉眼凡胎之所见。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一句,往往被解读为具体的修炼方法,比如站桩、吐纳等。这当然没问题,但要知道上古天真论以真人境界论述于此,其内涵是远远不止于此的。



结语


明道、入道、得道、用道,是一场完整而次第显明的修道过程,合之才是成道。内经本于黄老,根本追求当然落在“内圣外王”式的中国文化最高理想上。成道境界之外,皆是悖道境地,而第四境界的能不能明道,是一个分水岭。如今太多人,道还不明,就妄谈境界,无异入魔。


庄子《天下》篇也有一个类似的境界划分,正好可以作为参照,并让我们能够真正知道这个分水岭在哪里,以及如何才能翻过去。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不离于宗,称为天人。不离于精,称为神人。不离于真,称为至人。以天然为宗,以德性为本,以大道为门,预见变化的征兆,称为圣人。以仁对待他人,以义作为准则,以礼规范行为,以乐调和性情,温和仁慈,称为君子。


君子境界,对应的正是内经的贤人境界,同样是那道分水岭。何为贤人君子?将内经与庄子的话归结一体,便是内明道而外斯文,以此而成修养和涵养。斯文君子,正是传统中国曾经最普及的理想,如今已失落的最珍贵的东西。圣人、至人、神人、天人、真人的境界或许对于多数人太遥远了,君子境界,则本是人人可以企及的。


做个君子,就是修道的起始。


— 完 —


【高品质佛、道、易、王阳明分享交流社群“大阴阳社”,社员正在招募中,后台回复“社员”可了解详情。



相关热文

奇典《化书》:智慧的极致,是逆行天道

菩提达摩32字心法:四条通往禅境的真实之路

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

《妙法莲华经》的天人实相和如来道种,打开你的佛知见

《金刚经》最有分量的3个字,养好你的佛眼和道种

《易经》两大根本法则:高度生存,深度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