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本课程: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源头活水558 2013-08-24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师生生命活动中最值得关注的一道亮丽风景。

    学校应该是人文的世界。学校是传播、分享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建构个体精神世界、培养文化创造者的场所,而校本课程则是障显学校文化特色的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发展最主要的体现。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高中新课程为学生设置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设选修Ⅱ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全体学生提供一个通过多样化选择来发展个性的空间,它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规划人生的实践机会。

    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特有的教育资源与环境,根据本校师生特色、审视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实现有特色的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学校文化也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的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开发,其实质是学校文化的重构。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课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首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校资源,提炼、强化、升华学校特色,形成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是学校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其次,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传承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课程文本的传递,更是整个学校文化空间、学校传统、风气、习惯等的观念形态,成文的规范与教育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学校的物理环境因素等的传递,这些传递的过程使校本课程所要表达的内容成为学校一种稳定的氛围,使得学校文化在不自觉的情景中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以贯彻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充分、各有特色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实际操作、评论创作、调查研究、问题探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与学科课程比较,校本课程具有四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实践性,这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习,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二是探索性。成熟的校本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这样的校本课程大多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搜集书面材料和实验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各个课题或主题的答案多为实验结果或调查报告,也有认识性答案。有些课题或主题有多个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操作有据,就可获得优良的成绩。三是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和各种媒体中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的构建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首先,以解决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满足学生的爱好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了空间,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问题、搜集材料、操作思考、作出结论或提交作品。

    近年来,丹棱中学总结以往开设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科技创新大赛培训的经验,结合心本教育实践,提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彰显我校“崇实黜浮,尊本求新”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我们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积极创设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有丰富多彩的艺体特长课,有精彩纷呈的百家讲坛,有绚烂的小说戏剧电影世界,有规模盛大的体育盛会,有赏心悦目的艺术节,有多姿多彩的中英文演讲活动,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活动课,有启迪智慧的科技实践课,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了分享、尊重与合作,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开设这些校本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素质。

    丹棱中学自2003年起就开设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综合实践课程,将研究性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编写了《高中生科技创新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教材。2005年,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先后制订了《丹棱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丹棱中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校本课程的设计框架是:以学科拓展类选修课程、发展特长类选修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高中生科技创新与研究性学习为三大板块,突出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多样性、灵活性,增强各类课程的研究性。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把开发教师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充分发挥教师潜能,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将优秀课程资源转化为特色校本课程。同时,积极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如历史组范立老师结合自己主研的课题“丹棱历史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编写了《大雅堂故里——丹棱》校本课程教材。该课题在眉山市第二届教育科研小课题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传统鲜活的标本。《学记》中写道:“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意思就是: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我国古代教学已经能够注意到正课课业与课外活动并重以及彼此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心安理得,内则深信自求自得的好处,外则争取师友的相助,以达到学成的目的,即使今后离开学校,也不会违反平时所学。丹棱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进一步拓展和优化了校运会、艺术节、科技创新活动周等学生活动。一年一次的全校学生体育运动会展现出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追寻奥林匹克精神的风貌,艺术节的书法比赛、绘画作品展、手抄报展览、校园歌手大奖赛等活动精彩纷呈,特别是每年12月份第一周的“科技活动周”,开展小制作、小创作、小发明、小论文写作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还有包括了合唱、绘画、田径、舞蹈、篮球等在内的艺体活动,校园广播站、文学社、书画社、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及包括社会考察、社区服务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所有这些学生活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能力。

    校本课程深深植根于学校。师生对它的感情和倾注的智慧、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其所表征的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学校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各种信息资源,都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课程的本质是什么?是文化,课程是进入学校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从课程开发到课程文化营造,从课程实施到课程浸润生命,从课程评价到学生个性发展,所有这些,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