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的抗洪英雄,首先会想起大名鼎鼎的大禹和西门豹。想当初黄河下游山洪泛滥、暴雨成灾,大禹带领抗洪大军抗击洪水,他由过去以堵为主改为疏导为主,积极疏通山上积水流向平原,既减少洪水之灾又发展农业生产。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战天斗地大公无私的精神感人肺腑有口皆碑,他后来继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和夏朝的开创者,也是众望所归。战国时魏国著名政治家西门豹任邺(今河北临漳)令时,积极治理漳河,严惩“三老”、“廷椽”及“豪长者”,废除河伯娶妻之陋习,开凿水渠、引漳水入农田,功绩显赫流芳百世。
白居易 唐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见美丽的西湖夏天湖水暴涨淹没农田,就亲自察看地形了解民情,下令沿湖修建堤坝水闸、拦洪蓄水,消除杭城水患之忧,还解决数十万亩农田灌溉之需。百姓感恩戴德,誉此为“白公堤”。三年后白居易离杭州赴洛阳履新,写下“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无独有偶,大文豪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也在西湖旁完成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拦洪长堤——“苏堤”。提起苏东坡,其抗洪功绩又何止“苏堤”一处?他每到一地任职,都将防汛视为重头戏。位于徐州的黄楼,便是他主政徐州留下的抗洪标志。雄伟的黄楼于神宗元年(1078)二月动工,历时半年竣工。黄楼高10丈,阻挡了滚滚而来的泗水(古黄河),使徐州高枕无忧。当年九九重阳节举行黄楼竣工庆典时,全城万人空巷,东坡即兴赋长诗《九日黄楼作》以记,诗云:“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朝来白雾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千年过去,如今黄楼犹在,楼上那幅“碧水柔波不尽黎民厚意,黄楼明月长留太守清风”的诗联,抒发着徐州人民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编辑:秦悦
|
|
来自: 随园天一馆 > 《文摘史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