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抗洪救灾能力比文学水平还高?

 随园天一馆 2013-08-25

  说起古代的抗洪英雄,首先会想起大名鼎鼎的大禹和西门豹。想当初黄河下游山洪泛滥、暴雨成灾,大禹带领抗洪大军抗击洪水,他由过去以堵为主改为疏导为主,积极疏通山上积水流向平原,既减少洪水之灾又发展农业生产。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战天斗地大公无私的精神感人肺腑有口皆碑,他后来继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和夏朝的开创者,也是众望所归。战国时魏国著名政治家西门豹任邺(今河北临漳)令时,积极治理漳河,严惩“三老”、“廷椽”及“豪长者”,废除河伯娶妻之陋习,开凿水渠、引漳水入农田,功绩显赫流芳百世。
  古代生存条件远不如今,治理水患乃各级官员面临的大事。古代文人从政者众,抗洪英雄中自然不乏文坛名流了。唐朝大文豪韩愈就是一位抗洪功臣。唐元和十四年(819),皇帝宪宗迎佛骨入大内,韩愈直言不讳上奏《论佛骨表》力谏,惹宪宗“龙颜大怒”,一纸诏书将韩愈贬到数千里外的广东潮州为刺史。韩愈虽对此耿耿于怀,上任后对当地的抗洪抢险却一马当先亲历亲为。初到潮州,正逢大雨成灾、洪水肆虐,四周农田沦为泽国。韩愈亲自冒雨出城勘察,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顿感如不挡住山洪百姓受灾将更惨重。于是下令全城总动员筑堤防洪根治水患。身为父母官,韩愈骑着马在城北上上下下蹚水做记号,吩咐随在做有记号之处,都插上竹竿,标明堤线,要求大家按竿标筑堤。百姓闻讯前来,但见城北俨然变成一座“竹竿山”,于是群情激昂抢修堤坝,很快堵住了汹涌的洪水。从此潮州再也不患水灾,百姓纷纷传颂,“韩文公走马牵山”的佳话也不胫而走,潮州“竹竿山”之名即由此而来。


  

白居易

         唐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见美丽的西湖夏天湖水暴涨淹没农田,就亲自察看地形了解民情,下令沿湖修建堤坝水闸、拦洪蓄水,消除杭城水患之忧,还解决数十万亩农田灌溉之需。百姓感恩戴德,誉此为“白公堤”。三年后白居易离杭州赴洛阳履新,写下“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无独有偶,大文豪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也在西湖旁完成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拦洪长堤——“苏堤”。提起苏东坡,其抗洪功绩又何止“苏堤”一处?他每到一地任职,都将防汛视为重头戏。位于徐州的黄楼,便是他主政徐州留下的抗洪标志。雄伟的黄楼于神宗元年(1078)二月动工,历时半年竣工。黄楼高10丈,阻挡了滚滚而来的泗水(古黄河),使徐州高枕无忧。当年九九重阳节举行黄楼竣工庆典时,全城万人空巷,东坡即兴赋长诗《九日黄楼作》以记,诗云:“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朝来白雾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千年过去,如今黄楼犹在,楼上那幅“碧水柔波不尽黎民厚意,黄楼明月长留太守清风”的诗联,抒发着徐州人民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官至宰相的大文人王安石,抗洪救灾的政绩也很显赫。宋庆历八年(1048)王安石出任浙江宁波(鄞县)知县,做了许多造福民生的好事、实事,他更亲自率领一支由县吏组成的水利考察队,深入甬江、余姚江、奉化江及育王山、东海滨和桃源、青道、万灵等乡镇,详细了解水患及根治的方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王安石调集人力物力“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对宁波的江河湖海进行固塘筑坝,既达到拦洪蓄水、灌溉农田之目的,又使之成为兼备养殖、供水和观赏休闲的优美水域,让宁波居民免受水患之虞、享受水利之福。千百年来,宁波(鄞县)人民对王安石念念不忘,为他修建了“重恩祠”、“经纶阁”、“王荆公祠”等,今天在宁波东钱湖,还保留着王安石庙,现已更名为王安石纪念馆。(文章来源:马承钧)

编辑:秦悦

分享到: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