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海泛舟:止痛药是“毒品”吗?

 昵称535749 2013-08-27
   当你被头痛、牙痛、关节痛、肚子痛等疼痛困扰时,你是否会选择吃上几片止痛药来解决?如果经常有疼痛的困扰,你是否会经常性服用止痛药?
 
   据测算,大约80%的慢性疼痛患者尚未获得足够的药物镇痛治疗,有些患者甚至遭受了长期的疼痛折磨,由此又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其他病症,并可能造成自杀、自残等后果,甚至引发一些社会问题。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止痛药是毒品”的错误观念。
 
   难以忍受的疼痛
 
   疼痛是人作为生命个体的五大基本体征之一,与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并列。疼痛的发病情况并不乐观,例如超过60%的癌症患者至死都会伴随中重度疼痛;带状疱疹病毒会引起较长期的剧烈神经痛;中老年性腰疼、骨痛缠绵难愈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等,这类慢性疼痛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心理伤害往往令人不寒而栗,重者生不如死。
 
   在发达国家,疼痛被列为需要高度重视的治疗对象。以疼痛治疗代表药物吗啡为例,在国外已经成为非常平常的止痛药物。只要病情需要,慢性疼痛患者就可以获得持续数年的吗啡治疗。根据国际麻醉药品管制委员会(INCB)2007年的年度报告,美国医用吗啡消耗占全球的58.7%,而我国医用吗啡消耗仅占全球的1.6%。该委员会2009年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医用吗啡年消耗量是我国的160倍,英国是我国的133倍,法国是我国的98倍。以上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在使用吗啡、可待因等药物为患者镇痛的用量都远远高于我国。
 
   有学者认为,并不是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能忍痛,而是卡在止痛药的使用观念上。
 
   药物止痛被证明是目前最简便最高效的方式,常用的吗啡、可待因等属于受管制麻醉镇痛药,是阿片类制剂,尽管国内外大量临床试验证明阿片类成瘾的发生率仅为万分之四至万分之六,而且从技术层面上完全有足够的方法避免成瘾,但历史上遭受过鸦片战争苦痛的国人往往根深蒂固地误解为“止痛药是毒品,千万不敢沾”。
 
   摆脱错误观念
 
   近20年来,我国政府先后推出几十种新型镇痛药,镇痛药的品种与国际已经接轨。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疼痛患者的需要。政策方面,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调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供应和使用的法规,目的是“管得住,用得上”。
 
   然而疼痛患者的治疗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基层医生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或是对止痛类药品存在误解,在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上谨小慎微。医院不敢开药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在医院出现的瓶颈,又会引起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无法积极参与,其最终结果是患者得不到药,生生承受痛苦折磨。
 
   改变“止痛药是毒品”的错误观念势在必行,这一变革不仅应在公众层面大力进行,更应强调从政府部门协调、医生和医学生的教育等深度层面进行。
 
   人们之所以对止痛药有误解,是因为对止痛药的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严重后果。美国亚特兰大疾控中心主任托马斯?弗里登博士曾表示,“很多止痛药有致命的威胁——容易成瘾”。有些止痛药还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严重者导致死亡,服用止痛药后饮酒极为危险。
 
   合理使用止痛药尤其关键,即使疼痛也不能盲目吃止疼片。
 
   合理服用止痛药
 
   “按时、按量服用”是服用药品的最基本常识。服药的剂量、次数和时间也要根据药物的疗效、服用者的体质和病情的轻重而定。不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擅自加大药量不可取,或者之前忘了吃,两次药并成一次吃,亦不可取,还应注意自己服用的止痛药适宜饭后吃还是饭前吃。
 
   对于常见的头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等不适,症状不明显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忍耐,心中都有“过几天就会好的”的侥幸心理,直到疼痛剧烈,无法忍受,才会就医。
 
   任何疼痛都不能忍,轻中度的疼痛,绝对不能忽视。及时就医,通过治疗可以排除或降低各种疼痛病变的危险。人在出现急性疼痛时,是最容易治愈的,经济负担也小。有时正是由于一忍再忍,不及时用药,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
 
   部分的常用药宜用白开水送服,不宜用可乐或果汁等饮料服用,不能用茶水、咖啡服药。为图省事,用饮料冲服药物,既可能因彼此成分相互作用令药物失效,还可能对胃肠造成不小的伤害。
 
   有些治疗疼痛的非处方药要严格按照规定剂量服用,通常非处方止痛药最多连续服用3~5天,如果疼痛缓解不明显,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