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交恐惧

 青衣问道 2013-08-27
因为过分紧张的原因,我们大脑内的激素水平就会比平时升高,植物神经系统会因此变得亢奋。从理论上来说,这反而会抑制正常功能的发挥,令机能紊乱。觉得紧张、害怕,就会觉得头颈僵直、无法动弹。



害怕见人,该怎么办?


   所谓社交恐惧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交往有害羞、担心、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反应,有时还有回避行为。在焦虑出现时,还伴有躯体症状,如脸红、心慌、出汗、发抖等。这些反应除了在与人交往时出现以外,还会在将要与人接触时也产生上述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

    社交恐惧最基本的表现是:与人打交道时紧张不安、恐惧和担忧,面红耳赤,说话结巴,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被人注视,怕见领导,怕与异性交往。除此,还可表现为怕在公众面前发言,怕当着人书写、吃饭,等等。
    社交恐惧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怕人。




社交恐惧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心理学专家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是人的本性,是每个人内在具有的,从刚出生的小孩亲近母亲而见了陌生人会啼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到了青少年时期,人的自我意识水平迅速提高,开始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开始渴望交往,并关注自己的表现——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包括自己的表情,自己的长相,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等。

他们很在乎自己的表现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他们的脑子中常有的信念是“我一定要让对方满意”、“我的举止总是很难看”、“我到时候会不会失态?”等等。有这样一些信念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他可能会为自己在别人面前说错了一句话而自责不已,会因为在乎别人的评价而紧张不安,焦虑、害怕也在所难免了。



     特别是当对方对自己来说比较重要时,因为对方掌握一定的“生杀大权”,对方的决定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自己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因此会产生不安心理。而且内在得到认可和赞美的欲望越强烈,越追求完美和渴望成功就越容易紧张。如果一个人不在乎自己的表现,如在父母面前,就自然不会出现紧张了。



    第二方面的原因是由于过去失态的经历。行为主义学观点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经验而获得对某个令人不快的社会情境的反应。如上面例子中的卢卫,在一次偶尔的差错被领导批评后,感到紧张和担心,以后在见领导时,就会条件反射地出现紧张、不安和担心等焦虑反应。


    第三方面的原因是由于缺乏社交技能所致。社交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谈时对他人言语的把握能力,如何说开场白,如何插话等。缺乏社交技能的人在社交场合往往会不知所措,从而感到不安和焦虑。交往技能与儿童时候的交往情况有很大关系。比如,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由于父母管教比较严,禁止与同龄伙伴过多来往,使得他在单独的环境里成长,失去了社交锻炼的机会。晓阳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最后,与自我素质也有关系。这是由于遗传的原因,有些人天生就比较胆小、害羞、易紧张。这种人不仅在与别人交往时容易紧张,就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常常如此。




    那该,如何克服社交恐惧?
    下面提供几点解决措施:
    一、降低内在欲望,不过分在意自己的表现。人们在面试、见领导或异性等场合中,都会有一种内在的欲望——希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想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这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这种欲望过强,就会很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完美、出色,因而造成紧张情绪。当我们不苛求自己能让人人满意,能容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失误或失态,不去过分在意自己的表现,而是追求自自然然地与人交往时,紧张情绪自然不会发生了。
    二、提高自信心。很多社交焦虑者缺乏自信,提高自信心有助于消除焦虑感。提高自信心有两个原则,一是减少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增加肯定性评价,如“我现在的自我状态不错”、“我做得很棒”、“别人不会看不起我”;二是参与那些容易成功的活动或社交情境,当你与某个人接触能够不太焦虑时,就是一个信心的支持,通过多次的锻炼,你的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三、放松的方法。深呼吸是最简便的放松法,当自己在社交场合感觉紧张时,可以暂且找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有规律地作几次深慢呼吸,同时在心里默念:放松、放松。第二种放松的方法是“想象性放松法”,平时想象自己进入了在最容易放松的情境,如在幽静的公园里散步、或在温暖的沙滩上晒太阳、或在草原,每天练习几次,想象得越逼真、越鲜明越好。当你以后在社交场合中感觉紧张时,便可想象经多次练习的情景,以达到放松的状态。
    四、模仿学习。在平时看电视或日常的生活中,可以仔细观察他人在与人接触时,在言语、表情、手势等方面的运用,模仿他人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从而增加自我的人际交往技能。
    当然,如果你经过自我的调节无法克服焦虑,或由于严重的焦虑或害怕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社交、学习或工作,那最好向专业人员求助。

http://boyaxinli.blog.sohu.com/229173019.html











姐姐是天鹅,我是丑小鸭




  倾诉女主角:绫儿(化名),30岁,无业

□心理咨询师 滕美文

    今天我接待的来访者是位女士,30岁,大学毕业以后只工作了一段时间就觉得头颈僵直、无法转头,到处求医,检查下来的结论是无器质性病变。因为她无法转动头颈,极大地影响了工作和人际交往,只得回家。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六七年。如今,她已近而立,如果情况不能改善,那么她的人生前景将一片黯淡。

    到了约定的时间,前台告诉我,绫儿来了。我来到大厅,只见两个妇女挨着肩坐在一起:一个非常美丽,标准的鹅蛋脸,白里透红,嘴角轻轻一扬露出一排整齐的贝齿,穿着打扮非常时髦,黑色的吊带背心,一条牛仔,背心上都是手绣的珠片,把一双玉臂衬得晶莹透亮;另一个脸盘较大,皮肤较为晦暗,留着齐耳的短发,头上还用黑色的发卡把刘海弄得整整齐齐,一件衬衫说不出是黄色的还是白色的,纽扣从颈脖一直扣到腰下,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人造革的包,式样非常的陈旧,猛一看就像 《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春妮的打扮。自我介绍后我才知道,这是一对亲姐妹,那位美丽的女性是姐姐,而那位外貌不起眼的就是今天的咨询对象绫儿。

我是不被父母期盼的孩子

    今天来,是为了我头颈的病。大学毕业以后,我曾在某公司工作。可公司里经常有人窥视我,让我感到心中很害怕,每天上班都要做很久的自我鼓励才能顺利走出门。没过多久,我就患上了头颈僵直的毛病,可到处检查都没发现器质性问题,所以一直无法治愈。因为头颈完全动不了,最后我只能辞了工作回家乡待业。我姐姐在上海,这次她特意邀请我来上海玩,顺便帮我联系了心理咨询,想看看你们是否可以帮助我。

    听了绫儿的讲述,我基本可以确定,她的头颈僵直绝不是她自己讲的这么简单,里面一定有着很深的根源。于是我请她讲讲小时候的经历。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结婚一年后生下了姐姐。姐姐从小长得白白净净,瓜子脸上一对黑黑的大眼睛就像两颗黑水银一般熠熠发亮,高挺的鼻梁,如珠的皓齿,真是百里挑一的小美女,人见人爱。可是农村养儿防老的意识是那样的根深蒂固,而且农村夫妇头胎是女儿的可以按政策生育二胎,于是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第二胎上。

    没想到,十月怀胎分娩后又是一个女孩,那就是我,可想而知他们有多么失望。更糟糕的是,我的相貌比起姐姐来,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她白净我黝黑;她有双大眼睛、我的眼睛却很小;她鼻梁高、我却是塌鼻子……总之,在外貌上,如果姐姐是白天鹅,我就是丑小鸭。所以,爸爸妈妈心中一直不高兴,对我也始终喜欢不起来。记得小的时候家中来了亲戚,无一例外总是夸奖姐姐漂亮、聪明,可对于站在一旁的我,却无人关注,更无人夸奖。曾经,我真的很渴望别人能稍稍关注一下自己,可是等来的却总是鄙夷的眼神和嘲笑的口吻:“怎么姐妹俩一点都不像?是亲的吗?”久而久之,我渐渐地不去期盼别人的夸奖了,只希望别人不要来关注我就好了,因为我实在不想听到那样的比较和话语了。我在家也变得沉默、少语,不敢在任何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

总觉得同学都在背后议论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身材发育得挺好,要胸有胸、要臀有臀,唯一的缺点就是腰略有点粗。而且因为从小压抑惯了,我不像其他同龄女孩那样咋咋呼呼。或许这样的我显得与其他女孩子有点特别与不同吧,我发现那时男生挺喜欢与我套近乎的。我也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些关注。可这样的情况却引起了其他女生的不满,初三时,班里的几个女生联合起来欺负我,对我骂骂咧咧的,还伸手推我。我默不作声地忍受着,一旁有一个同班的男生看不过去了,上前赶走了那几个女生。

    因为这件事,我心里特别感激这位男生,因为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有人公开地维护我,心里感觉特别温暖。我很想告诉这位男生自己的感觉,也非常享受这样的感觉。慢慢地,这种感觉变成了一种思念,让我一日不见这位男生就坐卧不安。尽管我用力控制住,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可是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痴痴的眼神,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每一个同学都知道了我的所思所想。“绫儿喜欢上了某某”、“哈哈,还以为自己是公主吗?真是痴心妄想呀。”……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和指指点点让我感觉到芒刺在身。渐渐地,我在学校变得非常敏感,总觉得所有的人都在背后议论着我,这让我无法集中精力好好读书。

我无法与男同事好好地相处

    与之相反的是,姐姐的成长历程却是一帆风顺。在姐姐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就不断有人上门提亲。姐姐刚高中毕业,就被当地一位领导相中做儿媳。姐夫家在当地要势有势,要钱有钱,姐夫自己也是国内一所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姐姐刚满20岁,就出嫁随夫到上海发展,如今姐夫已是事业有成,姐姐也过着悠闲的全职太太的生活。姐姐在金钱的滋润和都市的熏陶下,早已从一个清纯的乡下妞脱胎换骨为一个时尚的漂亮女人。

    后来,我勉强考上了高中,可是那位男同学却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辍学打工,从此渺无音讯了。那以后,我在思念和悔恨中度过了漫长的三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正规的大学。在消沉了一阵后,在姐姐和母亲的支持下,我自学读完了电视大专。因为我平时没有任何朋友,因此养成习惯把自己的心思写下来,无意之中锻炼了自己的文笔,毕业以后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在电视台做文字处理。

    那时,家人满以为我从此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谁知工作后我却遇到了很大问题。工作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男性,每次和这些男性同事说话,我就会控制不住去想该怎样和他们交往,会不由自主地去猜测别人的眼神和心思,于是变得特别紧张和不自在。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感觉到头颈僵直,不能动弹了,最后连班也没办法上,只能辞职回家。

    回家以后,爸爸妈妈一直对着我长吁短叹,感慨当初把我生得太丑,让我找不到好人嫁,如今只能靠父母养……

[解码]

“生病”变成自我防御

    听了绫儿的故事,我不由得很是唏嘘。因为绫儿已经排除了生理问题,那么她的头颈僵直应该就属于心理上的疑病症了。疑病症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事人长期的压抑、处境困顿、缺少关爱。如果因为“生病”能因此获得别人关爱,获得暂时的支持,那么病人就会继发获益,疑病症状会因而巩固下来。

    我仔细地看了绫儿,其实她并不难看,眼睛大大的,双眼皮,尽管牙齿没有姐姐漂亮,但是很整齐,如果发型稍稍修改一下完全可以改变她偏大的脸型;而且她皮肤很好,很细很紧致,只要在着装和形体上稍稍改动一下,不失为一个端庄的姑娘。而且,绫儿在智商上绝不比姐姐低,但是两姐妹的境遇却有天壤之别。绫儿觉得,这个境遇全是因为她的长相不如姐姐造成的,但在我看来更大的根源来自于自卑。她的自卑来自于何方?我认为,主要是家庭造成的。

    尽管绫儿在学习上、工作上比姐姐努力、比姐姐优秀,可仅仅因为她不如姐姐漂亮,在家不受宠爱、在学校不受关注。这一切让绫儿养成了敏感、内向的性格。可是,外表又是无法改变的,于是绫儿只能以一种逃避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自卑和外人对她与姐姐之间的对比。长期以来的压抑和自卑,终于在工作后遇到更多的人、更多事时集中爆发了:她无法面对这么多的陌生异性,她总觉得自己长得丑,异性会因此看不起她、非议她。在这样的臆想下,她的心理终于承受不住,或许与某次偶然发生的颈椎问题叠加发生,于是,她以生理问题替代了心理问题:只要她觉得紧张、害怕,就会觉得头颈僵直、无法动弹;而另一方面,从精神动力学的意义上来讲,它又起到一种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的作用:因为我生病了,所以,我不能出去工作、不需要去面对其他人的目光和评判。

[支招]

将压抑发泄出来

    我查看着绫儿带来的各种病例检查报告,一边用眼睛悄悄地观察她,突然我大叫一声:“别动,你后面墙上有一条虫。”原本僵直着脖子端坐着的绫儿闻声跳了起来,一边转头看墙一边说:“在哪里,在哪里?”绫儿扭着脖子在墙上、自己的身上乱找一气,我静静地看着她不作声。忽然,她好像意识到了什么,脸上飞上了一层羞涩的红云,双手紧紧地绞在一起搁在大腿上,头也微微地垂下来。

    我:现在脖子有什么不舒服吗?

    绫儿:没什么不舒服。

    我:感觉如何?

    绫儿:我的脖子好像能转了。

    我:是的,你的脖子没有问题,问题在你的心里。

    接下来,我给绫儿分析了她症状的心理因素。绫儿慢慢地蜷起了身子,用手捂住脸,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哭泣声,这声音由呜咽到流畅,由流畅到哽咽。终于她停止了哭声,抬起头问我:“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吗?”“有。”我和绫儿仔仔细细地探讨和挖掘了她身上的优点,让事实告诉绫儿,实际上她有很多别人不具备的优点;告诉她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告诉她改变自我形象的一些具体的方法。

 







如何去除害怕心理学现象



      很多人有害怕心理,在害怕心理学中这样的现象叫做恐惧症,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过于懦弱引起的,而这种害怕势必会引来各种症状,比如,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成熟、成长,不敢面对现实等等,这些表现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不可以出现的,即有这种心理即是落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除害怕心理呢?

    第一,树立自信心理是战胜胆怯退缩的重要的法宝

    胆怯退缩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心理的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表现或做某些事情表示怀疑,结果可能会由于心理紧张、拘谨使原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弄糟了。比如,我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有过考试怯场的经历。本来平时成绩不错,但是一遇到比较重大的考试就紧张起来,脑子里一片空白,结果以前会做的题,也给做错了,这就是缺乏自信心理的集中表现,而性格胆怯退缩的人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而那些自信心理、胆大的性格外向的人,可能越是大场面的考试发挥就越好,这是因为后者自信心理比较强,而且不象胆小内向心理的人那样瞻前顾后,想得那么多,大脑的兴奋点都集中在如何答题上了,所以比较容易发挥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第二,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树立自信的心理打下基础

    自信的心理不是平空产生的。如果你要参加一个考试,但是你一点都没复习,那么再胆大自信心理的人也不敢认为自己一定能考好,更何况是一个本来就不自信的胆小退缩的人呢?心理就更没底、更会紧张了。

    第三,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原因归结

    通俗地讲叫“归因”,就是把某件事的原因归结于什么,是归结于客观自身还是归结于主观自身。失败对于胆小退缩的人来说经常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害怕心理学,就是不敢面对失败,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面对失败的可能,而且每个人都面对过失败,即使你害怕、担心,这种现象也是会出现的,一旦失败担心、害怕也无法解决,只能正确的去面对它、解决它,挑战过去,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害怕说“不”的心结


       为人厚道的公务员小张,似乎从来就是很平和、没烦恼的样子,有一天他终于向他朋友诉苦:“我并不像你们认为的那么快乐。我是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生怕对别人说‘不’以后会伤害到别人,常常是违心地有求必应。我不想这样讨好别人,因为很委屈自己,但我对‘不’又说不出口。真不知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该怎样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像小张这样的人,陷入跟他一样的社交焦虑。

     我们谁没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呢?每个人从小就在讨好父母,讨好同伴,讨好老师,讨好权威人物等关系中体验着讨好的好处:被表扬、被重视、被奖励、不被指责、不被怪罪、不被惩罚等等。这是人在成长时的无奈,也是人成为社会人所需的啊。

      人际中的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成环境。所以,讨好别人有着它的积极作用。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就像公务员小张那样有苦都说不出口,在他不得不“讨好”的背后掩藏着一种内心冲突,存在着人际交往的不安全感。

     判断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

     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

     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害怕说“不”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怕说“不”的内心情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厚重而脆弱的自尊。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如“三纲五常”“厚颜无耻”“恬不知耻”“知耻近乎勇”(孔子),“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孟子)等文化,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的。可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惟一含义是: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只是耻感文化对有些人而言,形成了束缚他内心的枷锁,或者说,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看看那些吃酒席的人就知道“面子”何等厉害:本来不胜酒力,但为了在朋友中撑面子他可以“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可以豪情壮举到烂醉如泥,甚至肝硬化、肝坏死。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拒绝”人难啊。

    2、依赖与分离焦虑。人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害怕说“不”的心结之二,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表达,他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人从小就很依赖重要关系人物的夸奖,依赖别人对“我好吗、我重要吗”的看法,也从来就不喜欢关系人物总是暴躁地对你“就你惹人烦!”“你总是不听话!”“规矩点!”的关注。这是教育者爱护孩子的操控行为。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执、逆反等,都是渴求被理解与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其潜意识是依赖重要关系人物认可的需要。

    所以,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是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而实现受重视、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3、被拒创伤。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不”,象征无或没有。“不许你…”的教育模式,是对人的根本否定,是压抑自我,用他人思想“武装”我的成长环境。不会拒绝,象征超越拒绝的逆反,是一种对“不”的反向而温柔的攻击。因为“不允许”带给人的似被囚禁的压抑与痛苦,他会本能性反感被拒,也自然会拒绝自己使用拒绝。就像许多人在小时候,受尽了自己父母打骂的痛苦,便在心里痛恨父母的打骂,并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对自己的儿女打骂一样。

    不会拒绝的人,虽然很想拒绝人,但潜意识仇视拒绝。因为拒绝和被拒绝对他而言都是一种伤痛,他不自觉地会远离拒绝。“讨好”便是远离被拒伤痛的最好补偿。

     不会拒绝的人,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自如地拒绝别人?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思路:

    1、首先学会拒绝自己。这面临一个心理悖论,即个体对“拒绝”既仇视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人对某事怀揣矛盾,是难以搁平事情。假如说“拒绝别人”的结果一定是得罪人,不能让你“拒绝了”和没得罪人的愿望两全,试想想,你能做选择吗?又会选择实现哪一个愿望?如果要拒绝别人,就意味着接受“得罪人”。当然,这跟不能拒绝别人一样难!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的心理悖论。理论上,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也等于能接受得罪人或不怕得罪人,但还是有个时序问题,首先要不怕得罪人,才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因为不能拒绝的背后,存在若得罪人而遭孤立疏远(关系丧失)的惧怕。

    怎样才能不怕得罪人呢?从前面分析来看,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结,即学习放弃依赖别人的好评价,克服别人或许不接纳我的分离焦虑。这可以从“你拒绝自己”做起:

    ——拒绝你要求自己的严格。如果你存在必须守时、整洁、完整、早睡早起之类的严格;

    ——拒绝你对自己的讲究。如果你存在社交时,一定要讲究穿着得体、说话温和、举止谦卑;做事前,讲究三思而后行之类;

    ——拒绝你对自己的某些要求。如:宁可我欠别人不能别人欠我(学会平等地欠对方);隐忍对别人的不满(学习情绪外释放,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愤懑感觉);取悦别人(减少、打住在交流中的赞美词);做事要主动、给人留下好印象之类。

    2 、学会允许自己。怕说“不”的人,是接受了别人和自己“不许你”太多的人。如果要能自如地说“不”,不妨先放弃对自己的许多“不许”,然后对自己多一些“允许”甚至“放纵”:

    允许或放纵自己“坏”,比如说话粗俗一点,允许自己多提反对意见,可以教训或指责别人,可以让家里乱一点,允许自己偶尔失约、违约,允许自己动怒、发火,做事前可以拖沓和被动一点,允许自己“先为己而后为人”,允许自己反击别人……

    3、掌握说“不”的技巧。比如可以委婉地拒绝:“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会…”;可以温和地拒绝:“不好意思,这次不行呵…”;可以巧妙地拒绝:“我也正愁着呢…”“我试试看××朋友能否帮你?”;可以直接地拒绝:“不行的,我没有时间”等等。

    4、认同不会拒绝。如果拒绝别人难于不会拒绝,可以接受“讨好”行为,也即是认同自己的不会拒绝。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总有他不会的方面。接受自己的不会,不强求自己做不会的,这叫不为难自己或放过自己。况且不拒绝别人也有它的好处啊,如前面谈到,能满足你潜意识心理需要、避免你怕被否认等焦虑,还可以换回别人对你的感激,当你敢于向别人求助时,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多半是不会拒绝你的。世上毕竟好人多,懂感恩的人也不少啊。

    要不受被拒敏感的困扰,能够自如地拒绝和提出要求,最根本的还要从改善和培养个性做起。被拒敏感,是一个人缺乏自主性、自我概念弱、自卑等个性因素的存在,才使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反击性回应时,显得没底气没自信的紧张反应。因此,练就开放性个性,才意味着解放自己、获得人际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