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旅迺密,芮鞫之即"解

 把吴钩看了 2013-08-27

《诗?公刘》记载的是公刘“自芮返邰”的过程,公刘的目标是回归故里,放弃游牧旅居的“芮地”逃亡生涯,重新振兴后稷开创的“邰地”农耕本行。
“邰”是中水乡的头部,“豳”是中水乡的躯体,邰豳之地就是《诗》所谓的“漆沮之从,天子之所”,漆从沮出的五色水乡,乃是周天子之所都。《诗》曰:“民之初生,未有居室。陶复陶穴,自土沮漆。周原潕潕,堇荼如饴”,所谓“陶复陶穴”,实际是“陶谷复挖陶穴”,本义是“开邰辟豳”,因为邰圆像天,豳方像地,所以古人称为“开天辟地”。开天辟地,始于漆沮之土。周宗湿原,水美土沃,就连江南水乡才有的芙蓟这里竟然也有,而且还甘甜如麦芽糖。
《渭水注》(有校正)曰:“漆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北则中水乡,岐水聚于中水,形成周聚,故曰有周,后稷所封,《诗》所谓有邰家室也。城西南有姜嫄祠,城东北有后稷祠,周太王之姜阳中水乡也”。
漆水从豳邰南经过,全长30里,其“大横水”部分为姜水、大沮水,漆水与五色姬水的“三横水”部分为沮水,沮水是一条大横水与四条岐水,即两条小横水的统称。五色姬水的四角分源为四条岐水,中央为姬水中水。《汉书?王莽传》曰:“武功中水乡,民之舍垫(房基)为池(地)”。中水乡在东汉武功,在唐后扶风,在今日杨凌,其典型特征就是等分豳山、豳谷的“中水、姬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豳谷与京邰是不可分的阴阳关系,《说文》曰:“豳,周太王邑,在右扶风姜阳,姜阳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豳邑即姜阳中水乡,所谓“夜市”实际是解放前夕还存在的挂灯庙会。《路史》曰:“扶风姜阳有姜氏城,其南为姜水”。中水乡邰城自有五邑,西南为姜嫄村,西北为邰京,中央为太室姜,南为姜尚村,东南为白龙湾,皆在姜水之阳,并环绕姬水分布。北原有天柱冢(鸿冢),西原有宝塔冢(岐冢),南原有姜嫄冢(吴冢)和后稷冢(岳冢)。
《诗?公刘》(有校正)曰:“(筹备返邰)笃公刘,匪居匪康。迺场迺疆,迺积迺仓。迺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归邰团聚)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既登乃依,乃造其曹。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谋划居室)笃公刘,既溥既长。既京迺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夕阳。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其军三单,豳居允荒。
(兴建住房)笃公刘,于豳斯馆。溯其过涧,夹其皇涧。涉渭为乱,取砺取锻。爰众爰有,止基迺理。止旅迺密,芮鞫之即。
(欢乐形象)笃公刘,逝彼百泉。迺陟南冈,瞻彼溥原。迺觏于京,于时言言。京师之野,于时庐旅。于时处处,于时语语。
(劳作形象)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而无永叹,鞞琫容刀。
原文可翻译为:(筹备返邰)忠厚公刘,不谋居康。忙于牧疆,筹谋返乡。包裹干粮,装满橐囊。唯恐用光,弓矢之张。干戈齐扬,方才启航。
(返邰团聚)忠厚公刘,依邰所极。拥拥挤挤,设筵设席。执豕于圈,酌用杯子。依宾能力,敬其酒食。食之饮之,君宗聚之。
(谋划居室)忠厚公刘,博有专长。从邰到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阪阳。规划湿原,沃田种粮。屯军三岸,豳居选荒。
(兴建住房)忠厚公刘,豳湾建馆。北过大涧,环绕夹涧。取渭乱石,用作基建。众修众有,奠基即安。终止游牧,灵台泾川。
(欢乐形象)忠厚公刘,时观百泉。时登南冈,时瞻泽原。时亮邰京,总是言言。京宗之野,不时步旅。不管何处,总是语语。
(劳作形象)忠厚公刘,劳作豳原。如民忙繁,与民顺宣。上登小山,下降湿原。何以装饰?唯玉及瑶。从无哀叹,君子之刀。
注1  夏桀3年(BC1653年),犬戎从彬县南下,侵占邰城,周人不窋带领儿子鞫和孙子公刘,被迫逃亡,游牧于密须(今灵台)。鞫即位后,又游牧于芮泾(今泾川),因此称为芮鞫。商太甲7年(BC1603年),太甲迁出邰城,因此离开邰城50年的公刘开始筹划返回故乡,叶落归根,放弃游牧。《诗?公刘》正是记载的公刘返邰之事。
《纪年》曰:“帝桀三年,畎夷入于岐以叛”。《后汉书?西羌传》曰:“昔夏桀之乱,畎夷入居豳岐之地”。这里的豳岐指杨凌的后稷邰城。周太王迁居前的邰城为豳岐,周太王迁居后,湋河北山始称为岐山,北岐是周太王迁徙从南岐带出的名称。《诗》曰:“诞实匍匐,克岐克嶷”。意思是:后稷刚会爬行,就忙于豳岐和嶷邰之间。“岐嶷”指邰城的豳岐和嶷邰,而不是“头大聪明”。
注2  原文的“京”共出现四次:“于京斯依”、“既京迺冈”、“迺觏于京”、“京师之野”,这个“京”就是邰城的“邰”,也称“京室、京宗、芳京”。《诗》曰:“思媚周姜,京室之女”。太姜出生于京邰,故称“京室之女”。《班簋》曰:“丕极(伟大至极的)皇公(毛懿公、毛叔郑),受(封)京宗(京郑、宗周)懿(圣地、懿公)釐(釐城、邰城、毛城),育文王、王姒圣孙(毛公俾)”。“京宗懿釐”就是京室邰城。邰城为京师中心,一直延续到西周灭亡。
京邰不大,容纳几百人就会“于京斯依,跄跄济济”。“君之宗之”指公刘与宗亲故交相见相聚之场面,“君”指公刘,“宗”指宗族长辈和故亲,一句话透漏着故乡重逢之浓情。
注3  “既京迺冈,相其阴阳”的“京”指邰室,“冈”指几字崖,即豳山,“京”为阴,“冈”为阳。两者的关系如“岗”字,其首为京室,其尾为豳谷。
“流泉”指邰城的五色姬水和五色泉池,因为泉眼无数,故后文又称“百泉”。“夕阳”指邰城西原为大阳坡、大阪原。“隰原”即湿原,豳谷为五色水乡,平圃泽国,故称“湿原、溥原”。“溥原”即夏禹敷土的湿原。邰城的湿原为后土良田,所以要留作耕地,且不可乱建乱占。屯军之地,要选择豳谷的三岸荒地。豳邑之居,要选择豳谷的边角荒地。豳谷的下原与上原都是宝贵的良田耕地,能够用以建房都居和三军屯居的荒地十分有限,这正是公刘精心测量和挑选的原因所在。
注4  “于豳斯馆。溯其过涧,夹其皇涧”,公刘在豳谷建房,选择的是过涧之北,皇涧之外。“过涧”指到达豳谷,都要经过的东南池。“皇涧”指豳谷中央的北池,皇涧的豳谷东、北、西,大多是不宜耕作的边角荒地,故环环皇涧而修筑豳邑,豳邑在邰室之下,故也称邰城。
“涉渭为乱,取砺取锻”是豳邑的特征标志。“皇涧”周边一部分是湿地,要修建房屋就得用卵石铺底垫基。《汉书?王莽传》曰:“武功中水乡,民之舍垫(房基)为池(地)”。要垫房基,就要取卵石,故公刘“涉渭为乱,取砺取锻”。“乱”是“乱石、卵石”的简称。“砺石”即“顶柱石、柱顶石”。“锻石”即“铺底是、锻碎石”。公刘只所以要在渭河取乱石,而不在泾河取乱石,原因在于“豳邑”在渭河滨岸,远离泾河200里。豳邑为湿地,需要用乱石铺垫房基,需要用砥石支撑房柱。
“止旅迺密,芮鞫之即”指公刘返回故乡邰城,安居乐业,重新务农,恢复了后稷之业,周道自此而新,从此终止和结束了“旅居、客居、游牧”生活,即不窋游牧密须,芮鞫即位密须,又游牧芮泾的游牧生涯。《周本纪》(有校正)曰:“公刘返回漆沮之豳,复修后稷之业,入渭取乱石,兴建豳居之基,周道之兴自此始,乃贬戎狄游牧之俗,重新务耕种,行地宜”。《封禅书》曰:“周兴邑于邰,立后稷之祠”。
注5  “百泉”即五色泉池,因为泉眼无数,故称百泉。“京室”为“北邰”,“豳崖”为“南冈”,“溥原”为夏禹敷土的豳谷湿地。
注6  “豳原”指豳山、豳谷都是平原,豳山是上原、大原,豳谷是下原、湿原。陟为大平原,降为湿原,这就是漆姜水从过、沮姬水源出的豳邑、邰城。
《左传?昭公四年》曰;“我自夏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
周人自夏至克商前五邑“魏邑、邰邑、芮邑、岐邑、毕邑”包括了程邑、豳邑、京宗和丰邑。魏邑即丰邑,邰邑、毕邑、程邑、京宗是一邑四名。
“魏邑”即夏禹伐曹魏的曹魏之邑,《纪年》曰:“(帝舜六)年,司空禹伐曹魏之戎,克之”。周文王在曹魏遗址修建了丰邑,《诗》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有此武功,文王受命。文王烝哉!筑城伊淢,作丰伊匹。作邑于沣,维沣之垣。王后烝哉!”夏禹治理漆沮水,建立了丰功伟绩,因此尊称漆沮水为“沣水”。夏禹灭曹魏用武立功,因此将沣水流域尊称为“武功”。文王受命的武功毕程就是后稷邰城,文王受命兴建的“丰邑”就是“魏邑”,秦文公改为“秦斄城(秦邰城)”。《纪年》曰:“毕西于丰之十里”。原文讹“之”为“三”,毕程在丰邑西十里,丰邑在毕程东十里。毕程即后稷邰城,丰邑即秦邰城。
“骀”是错别字,正确的写法是“邰、台、斄、釐”。“毕”与“邰”一邑两名而已。
“芮”即周人离邰北迁的芮泾之地,相当于泾川。
“岐”指周太王迁居后的北岐,周太王迁居前的中水乡为南岐、豳岐。北岐是周太王迁徙从南岐带出的名称。《诗》曰:“诞实匍匐,克岐克嶷”。意思后稷刚会爬行,就忙于豳岐和嶷邰。夏桀三年,犬戎侵占周人的豳岐之地,即后稷邰城,而将不窋从邰城赶到犬戎故居,即密须和芮泾。《纪年》曰:“帝桀三年,畎夷入于岐以叛”。《后汉书?西羌传》曰:“昔夏桀之乱,畎夷入居豳岐之地”。这里的豳岐即杨凌的后稷邰城。
犬戎从邰城赶走周太王之后,称后稷邰城为“毕程、程邑”,周王季5年收复邰城后,沿用毕程之名,因此“毕”就是邰城。
“邰城、豳邑、毕程、程邑、京宗”本质上是一地多名,并非不同之地。邰城的东西两崖如两豕并列,北崖与中水、东西两路构成山火之形,这个神态就是“豳”字,豳山夹豳谷,因为中央有中水,故谓之中水乡,因豳谷之南有姜水,故谓之姜阳。“豳”的变形字也都是邰城的不同神态。邰城的东西豕字道、中水、小横水与赤泉水的合形也是金文的“豳”字。邰城的东西豕字道、中水、小横水与攴字崖的合形也是金文的“豳”字。邰城的宝盖崖、东西豕字道、中水、小横水的合形也是金文的“豳”字,最为重要的标志是宝盖崖,这个宝盖崖就是豳山、豳冈,宝盖崖的里面就是豳谷、湿原,豳谷在宝盖崖之内,这是邰城独具特征。豳山八挂于八挂邰,称“八挂豳”为“邠”不足为奇,八挂崖、八挂邰的历史更为深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周太王告别中水乡豳邰,沿着漆沮合水西行,又西北拐入漆水源流,一路逆行来到漆水峡谷,从漆水潭登上梁山,一路北行,来到扶风县城,穿过湋河,沿着七星河继续北行,最后来到北岐之下的京当。“别豳邑,逆漆水,登梁山,穿湋河,循七星,至北岐”,这个结构是从邰城到达京当的上行路线图,漆水、沮水经过豳邑,梁山在漆水源头,周太王登上梁山,就没有从梁山下来,一路上行到了岐下。此梁山非彼梁山,漆水发源于扶风的梁山,即二道原。漆水之源今称古水沟,在扶风县古水村的二道原上。汉武帝穿成国渠时,漆水上游改入成国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