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篇 法国人的洒脱是世界闻名的,即使在坦克设计上,法国人也常常这样,回顾法国坦克发展的历程,简单概括的话就是:“从轻到重,然 后再从轻到重”。在一战期 间,法国开发了被称为现代坦克模板的FT17“雷诺”坦克,而到了30年代,法军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强调坦克直接协同步兵作战”。 在这种思想 指导下,法国研制出了巴塔耶B1(CharB1),S-35等重型坦克,例如1935年进行的测试巴塔耶B1坦克样车,装甲厚度就已达到60mm,重量也 增加到30吨。由于该车防护坚固,比当时德军坦克外形更加高大威猛,在二战初期遇到巴塔耶B1的德军冠之以绰号“巨人”(Kolosse),德军只能采用 射击其履带或者其左侧的发动机散热格栅的办法予以摧毁,有时甚至要使用88毫米Flak-18火炮才能奏效。但是随着德军闪电战的成功,法国国土迅速沦 丧,让法国深深意识到建设一支快速机动的装甲力量有多么重要。 二战开战之初,B1坦克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二 战结束后的50年代,法国认为,本国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不可能大量生产和装备坦克,所以主张增强坦克远程火力,尤其是首发命中率,以抵消敌坦克数量优势。 于是法军开始高度重视火力和机动性而忽视防护,同时法军还认为,装甲防护应服从机动性,即在保证机动性前提条件下通过改进外形和减小尺寸等办法提高防护 力,而不靠增加装甲厚度。 当时的欧洲流行“北约标准化”这一理念,不论是坦克, 战斗机还是军舰,再设计之初都寻求“盟国间的通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56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三国决定共同研制一种北约组织通用的"欧洲标 准坦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磋商,1959年,法国和联邦德国开始分别研制样车,并计划于于1963年生产出首批样车,再从中选择一种进行大规模生产, 但是由于两军作战思想的分歧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导致最终合作计划解体。随后法国开始组件新型坦克的研制团队,由在法国地面武器工 业集团(GIAT)负责技术指导。由伊西莱穆利诺制造厂研制。该厂先后试制了两批样车,第一批样车2辆,样车重32.5吨,第二批7辆,换装了功率更大的 柴油发动机。并随后在梅利营、布尔日和萨托里试验场进行大规模测试。1965年该坦克样车正式定型,被命名为AMX30主战坦克。并于次年在罗昂制造厂批 量生产。 法德意在50年代末计划研制的欧洲通用坦克,该样车为法国生产的早期样车,装备德国90毫米短管火炮,项目终止后,发展为AMX30坦克。 AMX30 的设计很有特点,非常重视机动性,在30吨级的坦克上装备了537kW(720马力)的大功率发动机。而在防护装甲的设计上,法军则认为传统的 脱壳穿甲弹在1200m以远不能击穿60?法线角的120mm均质钢装甲,而且在入射角大于75~80?时容易跳弹。所以工程人员仅给AMX30坦克设计 了140mm(炮塔正面)和70mm(车体正面)后的装甲,这使得AMX30是同时代欧洲坦克中装甲最薄弱的。这一点后来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法国坦克” 的软肋,对AMX30坦克的出口影响极大。法国伊西莱穆利诺制造厂计划研制一种全新的主战坦克改变AMX-32(AMX30的出口型)坦克出口不景气局 面,同时为发展本国陆军需要的新一代主战坦克积累技术成果。 新坦克被称为 AMX40,该坦克集中了法国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因此不仅保持了前代坦克机动性较高的传统优点,而且在装甲防护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AMX40坦克 上,法国人设计了更好的防弹外形和装甲倾角,同时还在坦克正面安装了法国第一代复合装甲,大大提高了防护水平。 AMX40 坦克所使用的装甲属于混合钢板型的间隙装甲,原理和德国豹2早期型号得很类似,同样是将多种硬度的装甲钢板按照一定规律(一般是按照能够使弹芯产生最大疲 劳状态)排列放置。由于高硬度钢板的焊接很困难,无法保证其牢固性,德国人采用的是将高硬度板制成小块然后用打孔,再用螺栓紧固后放置在夹层内。法国人采 取了和德国人不同的方法,他们也是先将高硬度板制成小块,然后通过热熔压的方式紧固在一块较大的普通钢板(母半)上,然后再制作夹层的时候将这种嵌有高硬 度版的母板按照预先设计的顺序安放在装甲夹层中。最后用一种特质的耐火聚酰胺纤维浇铸在模板之间的缝隙里,最后通过焊接封闭整个装甲。 这 种装甲应付早期的穿甲弹和破甲弹还有有一定的效果的,按照法军测试的情况,AMX40型坦克正面能够抵御苏制100mm口径坦克炮的攻击。但是面对80年 代开始快速发展的大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穿深普遍达到600-800mm的聚能装药战斗部却力不从心。而AMX40也称为国际市场上的匆匆过客,空留 下一生的遗憾。 70年代开始,AMX-30坦 克已经不能满足陆军的作战要求,1977年法国陆军提出新坦克需求,新计划被称为 "EPC",即“主要战斗车辆” 其报告书于1977年提出,相应的研制工作于1978年之后展开。首先着手的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当时EPC新型坦克设计方案已经比较具体,研究的设计方案 有TC2、TC3、AS12、AS31、AS40等。其中不乏颇具创意的方案,比如AS12和AS22都采用顶置炮塔式(AS的意思就是表示背负式武 器),也可以说是欧洲最早的顶置火炮设计的原型了。 而此时法国又有了引进别国先进车型的想法,先后考察了M1,豹2的原型车和英国的酋长,最后选定了尚处在原型车阶段的豹2作为联合研制的目标坦克。 法国在1980年与德国签署了共同研制主战坦克的协定。新型坦克被称为“拿破仑”,但是即使是“拿破仑”也没有摆脱所有法国兵器共同研制计划所走过的命运,两年后,该计划正式破产。 也 就是在“拿破仑”计划破产的那一年,“EPC”新型坦克计划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由单纯的可行性研究达到了融进具体设计的确定方案阶段。领导研制的是 法国国防部总装备部地面武器装备局,具体的研制工作由当时的国营地面武器工业公司(GIAT)负责。新型坦克在1983年进入研制阶段,具体的选型也在这 一年确定了下来,新型炮塔采用了常规型TC2原型车(TC代表常规炮塔),但是炮塔内只有2名成员,取消了装填手位置,采用了自动装弹机。第一辆原型车于 1985年由伊西莱穆利诺工厂组装,于1986年首次公诸于世,不过样车与后来的量产型“勒克莱尔”有明显差异,最大区别在于炮塔的形状,没有采用像量产 型那样结构复杂的倾斜结构,而是采用了与“豹”2坦克相同的由垂直面构成的结构形式。量产型勒克莱尔的装甲防护水平是法国坦克发展历史上的一次突破,首创 了西方坦克采用模块化装甲的记录。相对于苏联的模块化,法国人的还不能算是模块化,因为其炮塔主装甲依然是和豹2类似的垂直固定结构,只是外侧悬挂了一圈 可开合的工具箱而已。同时勒克莱尔坦克尽可能的缩短了全车长度,将减下来的重量全部用于装甲防护。 根 据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GIAT)的资料显示,勒克莱尔坦克主装甲是由氧化铝陶瓷和高硬度装甲钢板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法国的陶瓷复 合装甲制作工艺很特别,先将陶瓷制成长度为扁平状的陶瓷条,用具有较好韧性的特种铝合金将陶瓷条包裹制成块状,再将这种装甲块通过高温热熔压技术固定在母 板上。其中,陶瓷条的厚并不完全一致,制作出来的母板自然也就有厚有薄,然后把母板按照预先计算好的序列固定在可更换的由装甲钢制成的箱式结构中并用耐火聚酰胺纤维填充母板之间的缝隙以起到缓冲和能量传递的效果。再根据不同的装甲安装位置选择不同厚度的装甲模块进行安装,可以在总重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任一局部的防护水平,这也算是勒克莱尔在装甲方面的又一创新吧。 勒克莱尔的主装甲依然是垂直结构,和豹2的类似,为固定式结构。 这 种陶瓷复合装甲对于脱壳穿甲弹和聚能装药破甲弹都有着较好的防护效果,当脱壳穿甲弹弹芯或聚能装药射流命中装甲时,有外层的高硬度钢先接触侵彻物,使弹芯 /射流开始减速或消耗,同时由陶瓷层开始对弹芯/射流进行钝化和磨损,由于侵彻通道尺寸有限,在侵彻通道上的碎片活动范围就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陶瓷层是封 闭在铝合金材料内无法分散,全部集中于侵彻通道内,陶瓷和装甲碎片就会不断的挤压侵彻通道从而不断的切削和破坏侵彻体,加上母板的屏蔽作用,最终将侵彻物 彻底摧毁。达成防护的目的。 勒克莱尔的炮塔外侧悬挂了一圈的工具箱,是很多人误认为是装甲。 为 了检测这种全新设计的复合装甲的效果,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在萨托里试验场进行了实弹打击试验。当时使用的导弹是法军自己装备的破甲深度为700mm的米兰反 坦克导弹,和发射F1-A 型脱壳穿甲弹的GIAT 120坦克炮。在所有的9次试验中,均未击穿勒克莱尔的主装甲。笔者认为,勒克莱尔坦克的正面防护能力能够达到550mm(脱壳穿甲弹)750mm(破甲 弹)的水平。 在勒克莱尔1992年正式大批量生产后,GIAT的工作人员骄傲的宣称,德国和美国的主战坦克耍达到“勒克莱尔”坦克的防护水平,至少要增加5~6吨的装甲重量。虽说“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也看得出法国人对“勒克莱尔”的防护能力也充满了信心。 直 到量产的十年后,勒克莱尔坦克才开始升级主装甲和加装“布雷努斯”(Brenus)爆炸反应装甲以增强对90年代后期出现的超大威力(破甲深度在 1000mm)反坦克导弹的威胁。而后又在2008年开始对勒克莱尔的火控,敌我识别,主装甲模块以及C3I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有理由相信经过现代化升 级和改进的勒克莱尔,依旧是世界坦克排行榜中的常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