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図籴帑簤屸璺 2013-08-29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09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单项选择题

1.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 D )

A.每个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2.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其划分的标志是( D )

A.是否进行全面的登记、计量          B.是否全部按期填写调查表          C.是否制订全面调查方案

D.是否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3.某等距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C )

A.260               B.215               C.230               D.285

4.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 )

A.相对数和平均数     B.绝对数和相对数     C.绝对数和平均数     D.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5.假定某产品2008年比2000年增加了168%,则20002008年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 B )

A. 9268%          B. 8268%          C.9168%          D.8168%

6.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 B )

A.各种商品销售量的总变动    B.各种商品销售额的总变动    C.各种商品销售价格的总变动    D.居民消费水平的总变动

7.下面关于点估计正确的描述是( A )

A.点估计是直接用一个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一种推断方法          B.点估计是对总体指标值的一种估计

C.点估计适用于对推断的准确程度与可靠程度要求很高的情况下使用

D.点估计是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估计总体指标值的一种推断方法

8.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采用的是( B )

A.对比分析法          B.比例分析法          C.弹性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

9.调查时间是指( C )

A.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     B.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D.调查工作结束的时间

10.组距数列中的等距数列是指( C )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组中值相等的数列     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D.各组频率相等的数列

11.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4%,职工工资水平提高3%,则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B )

A.7.00%               B.7.12%               C.7.10%               D.12.00%

12.在分析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时,常采用( D )

A.对比分析法          B.动态分析法          C.因素分析法          D.相关分析法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统计调查表法定标识的是( D )

A.制表机关          B.制表机关备案机关          C.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D.填表时间

14.单位代码的赋码机构是( B )

A.国家统计局     B.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     C.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D.县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

15.在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方法采用( A )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16.运输业总产出是指各类运输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下列收入的总和( A )

A.营运收入和服务收入          B.旅客、货物运输和管道输油气收入

C.旅客和货物运输收入          D.旅客、货物运输、通用航空、地面服务收入

17.能源消费量是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下述能源的数量( C )

A.一次能源          B.二次能源          C.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          D.煤炭和石油

18.下列项目中属于管理费用的是( D )

A.展览费          B.利息净支出          C.运输费          D.劳动保险费

19.已知某城失业人数为2800人,就业人数为37200人,则该城镇失业率为( B )

A.7.53%               B.7.00%               C.93%               D.8.14%

20.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不包括对下列项目的投资( C )

A房屋建筑物          B.房屋的配套服务设施          C.单纯土地交易活动          D.土地开发工程

21.按照《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全部企业划分为( C )

A.3个大类,6个中类     B.6个大类,6个中类     C.3个大类,16个中类     D.6个大类16个中类

2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 B )

A.多产业基本单位          B.多产业法人单位          C.多产业机构单位          D.多产业法人隶属单位

23.收入法增加值的构成包括( D )

A.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者报酬                    B.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C.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D.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24.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之一是纳税人销售货物的( C )

A.销售利润          B.销售费用          C.销售额          D.销售成本

25.按照现行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下列各项中应纳入奖金统计的是( D )

A.自然科学奖          B.创造发明奖          C.技术进步奖          D.劳动竞赛奖

26.统计工作的基础阶段是( B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27.下列各项调查中,属于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制度项目的是( D )

A.基本单位调查          B.全国土地清查          C.第三产业普查          D.农业普查

28.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是( A )

A.谁消费谁统计          B.谁购进谁统计          C.谁所有谁统计          D.谁销售谁统计

29.在我国城镇失业统计中,列为失业人员的最低年龄限制为( C )

A.14               B.15               C.16               D.18

30.行政事业单位对属于固定资产的设备和物品的单位价值规定为( C )

A.2000元以上          B.1000元以上          C.500元以上          D.200元以上

 

多项选择题

1.在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B )( C )( D )(   )

A.全国人口数是总体             B.全国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           C.全国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D.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     E.人口的性别比是总体的品质标志

2.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   )( B )(   )( D )(   )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非全面调查          E.普查

3.统计分组是将统计总体按一定标志区分为若干部分的统计整理方法它( A )( B )(   )( D )( E )

A.应有分组标志                B.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          C.是在统计总体之间进行的

D.对总体而言是“分”          E.对个体而言是“合”

4.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A )(   )( C )( D )(   )

A.20012005年原煤产量87.4          B.生活质量          C.某家庭的年收入5万元

D.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末增加1.8亿千瓦            E.空气污染

5.时间数列的特征主要有( A )( B )( C )(   )( E )

A.长期趋势          B.季节变动          C.不规则变动          D.随机变动          E.循环变动

6.假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15.4%,则下列正确的选项有( A )(   )(   )( D )(   )

A.甲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15.4%     B.甲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可能超过15.4%     C.甲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可能低于15.4%

D.总体上看,零售物价上涨了15.4%                                        E.总体上看,零售物价上涨了115.4%

7.常见的影响样本单位数的主要原因有( A )( B )( C )( D )( E )

A.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                B.总体标志的变异程度                  C.极限误差的大小

D.抽样方法与组织方式的不同          E.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可能条件

8.统计分析的程序一般包括( A )( B )( C )( D )( E )

A.确定分析课题、拟定分析题纲          B.搜集、整理统计资料          C.编制统计分析表

D.进行系统分析                        E.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9.根据统计调查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 A )( B )(   )( D )(   )

A.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B.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C.行业统计报表制度     D.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E.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10.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包括( A )(   )( C )(   )( E )

A.制造业          B.建筑业          C.采矿业          D.房地产业          E.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1.在基本单位统计中,单位执行会计制度的类别包括( A )( B )(   )( D )( E )

A.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B.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C.社会团体会计制度     D.企业会计制度         E.其他

12.下列关于中间投入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 )( B )(   )( D )( E )

A.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               B.中间投入是本期实际已消耗掉的和由外单位提供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C.中间投入一般是本单位的劳动成果     D.中间投入与总产出计算范围一致     E.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13.下列纳入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统计的有( A )( B )( C )(   )( E )

A.产品生产用燃料和动力能源          B.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C.科学实验用能源

D.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              E.用于设备大修理方面的能源

14.流动资产包括( A )(   )( C )( D )(   )

A.现金和存款          B.长期投资          C.应收及预付款          D.存货          E.递延资产

15.下列费用中,不包括在工资总额中的有( A )( B )( C )( D )( E )

A.创造发明奖          B.国家星火奖          C.股息          D.劳动保护支出          E.稿费

16.概率抽样调查的特点包括( A )( B )( C )(   )(   )

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B.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          C.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D.是一种定期的调查          E.与典型调查相似

17.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   )( B )(   )( D )(   )

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某省20012008年钢铁产量          C.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D.某商场19902007年商品销售额          E.某市近5年各年末企业数

18.工业企业划分企业规模时依据的指标有( A )(   )( C )( D )(   )

A.从业人数          B.营业面积          C.销售额          D.资产总额          E.营业利润

19.下列各项中,属于财务费用的是( A )(   )(   )( D )(   )

A.净利息支出          B.财产保险费          C.教育费附加          D.汇兑净损失          E.职工工资

20.下列各项中,属于流动负债的有( A )(   )( C )( D )( E )

A.短期借款          B.应付债券          C.应付工资          D.应交税金          E.应付福利费

 

判断题

1.在分组数列中,各组的次数fi有权衡各组变量值轻重的作用,某组的变量值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

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3.平均增长速度可以根据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直接求得。(×)

4.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形式。(×)

5.对同一个总体进行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比全面调查使用的经费要多。(×)

6.一般来说,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相应的弹性系数就越大;两个变量越是不相关,相应的弹性系数就越小。()

7.部门统计调查的范围和内容必须与部门职能相一致。(×)

8.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法人单位。(×)

9.法人单位有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10.工业总产出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

11.如果工业企业所属的车队是独立核算单位,其消费的成品油应统计为交通运输业企业消费。()

12.计算新增生产能力是以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的工程为对象。()

13.行政事业单位上年结余是指上年结转本年的经常性结余、专项结余及经营亏损。()

14.基本单位是指在我国境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

 

综合应用题

1.某市20032008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资料如下: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68.15

636.36

731.78

819.62

926.16

1018.75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该市20032008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数列属于( A )(   )( C )(   )

    A.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B.质量指标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该市20032008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量为(   )( B )(   )(   )

    A.95.60亿元               B.90.12亿元               C.76.48亿元               D.70.10亿元

    .该市20032008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   )( C )(   )

    A. 5(1018.78568.151)   B. 6(1018.78568.151)    C.(51018.78568.15)1   D.(61018.78568.15)1

    .该市20032008年期间年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   )(   )( D )

    A.791.45亿元               B.793.45亿元               C.781.47亿元               D.783.47亿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地区生产总值(a)(亿元)

568.15

636.36

731.78

819.62

926.16

1018.75

逐期增长量

-

68.21

95.42

87.84

106.54

95.59

累计增长量

-

68.21

163.63

251.47

358.01

450.60

定基发展速度%

-

112.01

128.80

144.26

163.01

179.31

环比发展速度%

-

112.01

114.99

112.00

113.00

110.00

定基增长速度%

-

12.01

28.80

44.26

63.01

79.31

环比增长速度%

-

12.01

14.99

12.00

13.00

10.00

    平均增长量=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450.60590.12(亿元)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51018.78568.15)1112.39%100%12.39%

    平均发展水平=∑an(568.15636.36731.78819.62926.161018.78)64700.826783.47(亿元)

 

2.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零售价格资料如下表:

产品名称

价格(元∕件)

销售量()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200

220

4000

5000

100

120

8000

6000

160

150

3000

4000

    若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和零售价格指数,并分析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请回答:

    .销售量指数为( A )(   )(   )(   )

    A.107.69%               B.116.35%               C.92.86%               D.90.56%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   )( B )(   )(   )

    A.105.67%               B.108.04%               C.90.28%               D.94.62%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B )(   )(   )

    A.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16.35%,增加34万元     B.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7.69%,增加16万元

C.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7.14%,增加14万元      D.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9.44%,增加19万元

    .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B )(   )(   )

    A.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67%,增加13万元     B.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8.04%,增加18万元

C.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9.72%,增加22万元      D.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38%,增加12万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产品名称

价格(元∕件)

销售量()

销售额()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假定期

200

220

4000

5000

800000

1100000

1000000

100

120

8000

6000

800000

720000

600000

160

150

3000

4000

480000

600000

640000

2080000

2420000

2240000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22400002080000107.69%            即增长7.69%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22400002080000160000()         即增加16万元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24200002240000108.04%        即增长8.04%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22400002080000180000()     即增加18/万元

 

3.已知某地区某年有关经济发展的综合统计资料如下: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为12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70亿元

      工业总产出为3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250亿元;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出为1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70亿元;

      住宿和餐饮业总产出为10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0亿元;

      盈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为9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30亿元;

      非盈利性服务业经常性费用支出为35亿元,固定资产价值为100亿元,虚拟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5%计算;

      其他行业总产出为1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90亿元;

      全地区劳动者报酬320亿元,固定资产消耗40亿元,生产税收入100亿元,生产补贴60亿元,营业盈余30亿元。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计算该地区生产总值(GDP)可采用的方法有( A )(   )( C )(   )

    A.生产法               B.支出法               C.收入法               D.产品法

    .用生产法计算的该地区生产总值(GDP)(   )(   )( C )(   )

    A.310亿元               B.425亿元               C.430亿元               D.525亿元

    .该地区工业增加值率为( A )(   )(   )(   )

    A.28.6%               B.40%               C.41.7%               D.71.4%

    .用收入法计算的该地区生产总值(GDP)( A )(   )(   )(   )

    A.430亿元               B.310亿元               C.425亿元               D.525亿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12040)(350250)( 11070)(10050)(9030)( 35100×5%)(15090)

               801004050604060430(亿元)

    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040(10060)30430(亿元)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350250)35028.57%      28.60%

 

4.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75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500万元,业务税金及附加30万元,其他业务利润30万元,营业费用20

元,管理费用50万元,财务费用10万元,补贴收入3万元,投资收益2万元,营业外收入10万元,营业外支出5万元,上交所得税30亿元。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该企业2007年主营业务利润为( A )(   )(   )(   )

  A.220万元               B.250万元               C.720万元               D.670万元

.该企业2007年营业利润为(   )( B )(   )(   )

  A.250万元               B.170万元               C.280万元               D.700万元

.下列对该企业利润总额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 )( B )( C )(   )

  A.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B.是企业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净收入的总和

C.反映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                  D.是企业从事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该企业2007年净利润为(   )(   )( C )(   )

  A.260万元               B.230万元               C.150万元               D.680万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业务税金及附加=75050030220(万元)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22030205010170(万元)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17023105180(万元)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18030150(万元)

 

 

 

 

 2013年08月25日 - 万姓仰看 - 万姓仰看2013年08月25日 - 万姓仰看 - 万姓仰看

 

 

 

 

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D )

A.身高               B.工资               C.年龄               D.文化程度

2.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是指( B )

A.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            B.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C.统计年鉴上发布的资料          D.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取得的预测资料

3.……

4.对某工厂工人先按工种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钟方法是( B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按数量标志分组          D.以上都不对

5.划分组限时,如果相邻组的上下限重叠,则( A )

A.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下一组          B.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上一组

C.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上一组          D.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下一组

6.甲乙两企业,甲企业职工平均月工资1800元,乙企业职工平均月工资2500元,它们的标准差分别为360元和430元,则( B )

A.甲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高            B.甲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高

C.两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相等          D.两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7.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洗衣机拥有量为42.98台。这一指标是( C )

A.比较相对指标          B.平均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总量指标

8.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C )

A.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B.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9.已知最初水平、期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A )

A.水平法          B.累计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加权算术平均法

10.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 D )

A.25%               B.2%               C.75%               D.20%

1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 B )

A.基期销售量          B.报告期销售量          C.计划期收购量          D.报告期收购量

12.……

13.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进行调查时,按平原、丘陵、山区分组来抽取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是( D )

A.整群随机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多阶抽样          D.分层随机抽样

14.环比发展速度是( A )

A.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          B.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比

C.报告期水平去年同期水平之比          D.报告期水平与去年水平之比

15.……

16.负责管理和协调部门统计调查制度的机构是( C )

A.国务院          B.国务院各部门          C.国家统计局          D.各部门综合统计机构

17.……

18.……

19.……

20.……

21.下列关于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C )

A.产业活动单位与法人单位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B.一个法人单位至少应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

C.位于一个地点并从事单一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同时也是产业活动单位

D.三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22.增加值是下列哪一个选项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 A )

A.所有常住单位          B.所有经济活动单位          C.所有基本统计单位          D.所有法人单位

23.批发零售业总产出,通常称为( D )

A.商品销售总额          B.商品零售总额          C.商品销售利润          D.毛利

24.……

25.……

26.……

27.……

28.……

29.……

30.……

 

多项选择题

1.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 A )(   )( C )( D )( E )

A.统计设计          B.统计预测与决策          C.统计调查          D.统计整理          E.统计分析

2.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 B ) ( C )( D )(   )

A.全国人口数是总体          B.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          C.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D.65岁以上的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E.人口的性别比是总体的品质标志

3.下列调查方式属于面谈访问法的有(   )(   )( C )( D )(   )

A.电话访问          B.邮寄访问          C.入户访问          D.街上拦截访问

E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

4.在组距数列中,关于组中值的表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A )( B )(   )(   )( E )

A.是上限和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          B.在开口组中,可以参考相邻组的组距来确定          C.是该组的上限

D.在开口组中无法确定                  E.当各组内标志值均匀分布时,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

5.下列指标中,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   )( B )(   )( D )( E )

A.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          B.2005年中国人口密度比美国高325%

C.2006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2.6%                D.我国2007年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为26.3

E.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4680∕人

6.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 B )( C )( D )(   )

A.工资总额10656.2亿元          B.职工平均工资9464          C.我国人口密度132∕平方公里

D.钢材利用率87.5%              E.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9403.6亿元

7.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有(   )( B )(   )(   )( E )

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某市近5年企业数

D.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E.某商场19902006年商品销售量

8.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 )(  )( C )(   )( E )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消费者价格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9.下列关于概率抽样的叙述,正确的有( A )(   )( C )(   )( E )

A.可分为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B.样本单位的抽选以无目的、随意的方式进行

C.每个总体单位都有机会被选入样本     D.总体中每个单位的入选概率都相等     E.从总体中随机抽选样本单位

10.……

11.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 A )(  )( C )( D )(   )

A.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B.行业统计报表制度     C.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D.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E.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12.我国目前的周期性普查项目包括(   )( B )( C )( D )(   )

A.基本单位普查     B.人口普查     C.农业普查     D.经济普查     E.第三产业普查

13.……

14.法人单位一般包括( A )( B )( C )( D )( E )

A.企业法人     B.事业单位法人     C.机关法人     D.社会团体法人     E.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法人

15.……

16.……

17.……

18.……

19.下列属于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构成的有( A )( B )( C )( D )(   )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          D.津贴和补贴          E.出差伙食补贴

20.……

 

判断题

1.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时,则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指标。()

2.统计调查误差有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3.直方图的每个条形的宽度表示各组频数或频率,高度表示组距宽度。(×)

4.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每个单位在某个品质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5.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可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7.……

8.……

9.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是产业活动单位的必备条件。(×)

10.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11.……

12.……

13.……

14.……

 

综合应用题

1.……

 

2.某厂三种产品产量和价格情况如下:

产品名称

价格()

产量()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8

8.5

13500

15000

10

11

11000

10200

6

5

4000

4800

    若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三种产品的产量指数和价格指数,并分析产量和价格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请回答:

    .产量指数为( A )(   )(   )(   )

    A.103.64%               B.103.11%               C.105.68%               D.105.14%

    .价格指数为(   )(   )(   )( D )

    A.103.64%               B.103.11%               C.105.68%               D.105.14%

    .由于产量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A )(   )(   )( D )

    A.使总产出增长了3.64%     B.使总产出增长了3.11%     C.使总产出增加了7950     D.使总产出增加了8800

    .由于价格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B )( C )(   )

    A.使总产出增长了5.68%     B.使总产出增长了5.14%     C.使总产出增加了12900    D.使总产出增加了13750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产品名称

价格价格()

生产量()

总产出()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假定期

8

8.5

13500

15000

108000

127500

120000

10

11

11000

10200

110000

112200

102000

6

5

4000

4800

24000

24000

28800

242000

263700

250800

产量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程度=假定期总产出∕基期总产出=250800242000103.64%         即增长3.64%

产量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金额=假定期总产出-基期总产出=2508002420008800()        即增加8800

价格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程度=报告期总产出∕假定期总产出=263700250800105.14%       即增长5.14%

价格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金额=报告期总产出-假定期总产出=26370025080012900()     即增加12900

 

3.某地区工业企业报告期内劳动者报酬为220亿元,生产税为75亿元,财政补贴为15亿元,所得税为1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20亿元,营业盈余为45亿元,且已知增加值率为中间投入率的两倍。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该地区报告期工业增加值为( A )(   )(   )(   )

    A.345亿元               B.295亿元               C.355亿元               D.360亿元

    .该地区工业企业报告其中间投入为(   )( B )(   )(   )

    A.147.5亿元               B.172.5亿元               C.177.5亿元               D.180亿元

  .该地区工业企业报告期总产出为(   )(   )(   )( D )

    A.442.5亿元               B.540亿元               C.532.5亿元               D.517.5亿元

    .下列关于增加值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 A )( B )(   )( D )

    A.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价值表现          B.增加值可以用生产法计算

C.生产法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加中间投入            D.增加值可以用收入法计算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22020(7515)45345(亿元)

    总产出=增加值+中间投入=345172.5517.5(亿元)

中间投入=增加值∕23452172.5(亿元)

生产法计算的GDP=总产出-中间投入517.5172.5(亿元)

 

4.……

 

 

 

 

 

 

 

 

 

 

 

 

 

 

 

 

 

 

 

 

 

 

 

 

 

 

 

 

 

 

 

 

 

2011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离散变量一般表现为只能取( A )

A.整数               B.小数               C.正数               D.负数

2.报告单位的职能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供( B )

A.设计资料          B.调查资料          C.分析资料          D.研究资料

3.调查对象是指( C )

A.调查目的          B.调查任务          C.调查总体          D.调查单位

4.对次级资料的搜集称为( C )

A.书面调查          B.文件调查          C.文案调查          D.卷宗调查

5.平行分组体系是针对同一总体分别进行的独立简单分组,其分组标志数为( B )

A.一个及以上          B.两个及以上          C.三个及以上          D.不限个数

6.组距的正确计算公式是( A )

A.组距=上限-下限     B. 组距=下限-上限     C.组距=(上限-下限)2     D.组距=(上限+下限)2

7.习惯上变量是指( C )

A.总体单位变异          B.总体变异          C.数量标志变异          D.数量变异指标

8.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 B )

A.总体数          B.单位数          C.指标数          D.标志数

9.平均指标属于( D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10.目前我国编制CPI时包括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共计有( C )

A.五大类          B.六大类          C.八大类          D.十大类

11.在时间数列中,总速度是( A )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定基增长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

12.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称为( B )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13.……

14.登记误差不会出现在( B )

A.计算环节          B.抽样环节          C.记录环节          D.汇总环节

15.……

16.我国现行农业普查每10年调查一次( D )

A.在逢0的年份实施     B.在逢2的年份实施     C.在逢4的年份实施     D.在逢6的年份实施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统计分类标准化特点的是( B )

A.系统性               B.前瞻性               C.统一性               D.通用性

18.12位统计用区划代码中第79位代码代表的区划是( C )

A.地区(市、州、盟)     B.(区、市、旗)     C.(镇、街道办事处)     D.居委会、村委会

19.……

20.下列关于增加值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B )

A.也称追加价值,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          B.所有国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最终成果的价值表现

C.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价值量指标                D.各行业增加值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21.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一般采用( B )

A.要素收入法               B.产品法               C.成本法               D.工厂法

22.……

23.下列项目中属于流动资产的是( B )

A.商誉          B.银行存款          C.机器设备          D.土地使用权

24.财务费用包括( C )

A.税金          B.办公费          C.汇兑净损失          D.劳动保护费

25.直方图中每个条形的面积与所有条形面积和之比为( D )

A.频数               B.频次               C.频度               D.频率

26.……

27.1980年为基期,2006年为报告期,若求平均发展速度须开方计算,应开几次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C )

A.28               B.27               C.26               D.25

28.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 B )

A.单产业法人单位     B.多产业法人单位     C.单产业基本单位     D.多产业基本单位

29.……

30.……

 

多项选择题

1.总体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A )( B )( C )(   )(   )

A.同质性          B.差异性          C.大量性          D.随机性          E.确定性

2.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以下阶段( A )( B )( C )( D )(   )

A.设计               B.调查               C.整理               D.分析               E.报告

3.统计表一般有以下部分构成( A )( B )( C )( D )(   )

A.总标题          B.横栏标题          C.纵栏标题          D.指标数值          E标志数值

4.实物单位包括依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一系列计量单位,包括( A )( B )( C )(   )( E )

A.自然单位          B.度量衡单位          C.复合单位          D.简单单位          E.标准折算单位

5.除简单随机抽样外,概率抽样还包括( A )(   )( C )( D )( E )

A.系统抽样          B.偶遇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抽样

6.……

7.同一总体内的相对指标为( A )( B )( C )( D )(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计划执行程度相对指标     C.结构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E.强度相对指标

8.收入法增加值的构成包括(   )( B )( C )( D )( E )

A.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B.固定资产折旧     C.劳动者报酬     D.生产税净额     E.营业盈余

9.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的内容包括(   )( B )( C )(   )( E )

A.收入          B.资产          C.负债          D.成本及费用          E.所有者权益

10.法人单位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有( A )(   )( C )( D )( E )

A.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B.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C.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D.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E.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判断题

1.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之一。()

2.……

3.普查的缺陷是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

5.对于变量值数目很少的离散变量数列应以组距式而非单项式进行编制。(×)

6.……

7.……

8.……

9.标准差越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越大,因而平均数代表性越大。(×)

10.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在于将不能直接加总或对比的因素过渡到可以加总和对比。()

11.……

12.……

13.……

14.……

15.……

16.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地方统计报表制度和行业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

17.……

18.……

 

综合应用题

1.有甲、乙两个生产小组,每组各有5个生产工人,每人每日生产量的资料如下表:

甲组工人序号

甲组生产数()

乙组工人序号

乙组生产数()

1

5

1

51

2

20

2

49

3

45

3

50

4

85

4

48

5

95

5

52

   

250

25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若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每人日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A )(   )(   )(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简单调和平均数

    .甲乙两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分别为(   )( B )(   )(   )

    A.σ50     σ50               B.σ35.2     σ1.4

C.σ32     σ1.2               D.σ1.4     σ35.2

    .甲乙两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分别为(   )(  )( C )(   )

    A.ν64.0%     ν2.4%               B.ν64.0%     ν2.8%

C.ν70.4%     ν2.8%               D.ν70.4%     ν2.4%

    .对比甲乙两组平均每人日产量的代表性,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 B )(   )(   )

    A.甲组代表性大          B.乙组代表性大          C.代表性相同          D.无法判断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甲组工人

序号

甲组生产数()(x)

 

(xx)

离差平方

(xx)2

乙组工人

序号

乙组生产数()(x)

 

(xx)

离差平方

(xx)2

1

5

45

2025

1

51

1

1

2

20

30

900

2

49

1

1

3

45

5

25

3

50

0

0

4

85

35

1225

4

48

2

4

5

95

45

2025

5

52

2

4

   

250

6200

250

10

甲组平均每人日产量(x)=∑xn (520458595)5250550()

乙组平均每人日产量(x)=∑xn (5149504852)5250550()

σ√∑(xx)2∕n=√6200535.2()     σ√∑(xx)2∕n=√1051.4()

ν=甲σ∕甲x35.25070.4%              ν=乙σ∕乙x1.4502.8%

 

2.已知某期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各月工业总产值与月初工人数资料如下表:

 

7

8

9

10

11

12

工业总产出(万元)(a)

57.3

59.1

58.1

60.3

61.8

62.7

月初工人数()(f)

205

230

225

210

220

225

    注:12月末工人数为23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 B )( C )(   )

    A.工业总产出数列是时期数列          B.工业总产出数列是时点数列

C.月初工人数数列是时期数列          D.月初工人数数列是时点数列

    .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工人数为( A )(   )(   )(   )

    A.221.25          B.219.16          C.220.71          D.223.33

    .计算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人数的方法称为(   )(   )(   )( D )

    A.加权序时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简单序时平均法

    .该工业企业2010年下半年平均劳动生产率(   )(   )( C )(   )

    A.2732.25∕人          B. 2713.06∕人          C.2706.40∕人          D. 2681.63∕人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平均月工业总产出平均月工人数59.88221.252706.40(∕人)

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业总产出=∑an(57.359.158.160.361.862.7)689.88(万元)

2010年下半年平均月工人数(20522302252102202252302)(71)1327.56221.25()

 

3.……

 

4.……

 

 

 

 

 

 

 

 

 

 

 

 

 

 

 

 

 

 

 

 

 

 

 

 

 

 

 

 

 

 

 

 

 

 

 

 

 

 

 

2012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单项选择题

1.统计调查误差的两个主要控制途径,除控制代表性误差外,还需控制( A )

A.登记误差               B.计算误差               C.汇总误差               D.分析误差

2.在概率抽样调查中,为了控制代表性误差,应严格遵守( C )

A.总体原则               B.全面原则               C.随机原则               D.编码原则

3.统计台账一般分为进度台账和( D )

A.机构台账               B.个体台账               C.现况台账               D.历史台账

4.原始记录不仅是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基础,而且也是( A )

A.业务核算的依据         B.效益核算的依据         C.成本核算的依据         D.利润核算的依据

5.为统一规范统计单位,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要求对统计单位进行统计须遵循( A )

A.在地原则               B.属地原则               C.隶属原则               D.管理原则

6.系统抽样也称机械抽样或( D )

A.等向抽样               B.等距抽样               C.定期抽样               D.定点抽样

7.简单随机抽样要求总体中每个单位被抽中的( A )

A.概率相等               B.比率相等               C.频率相等               D.概率不相等

8.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 D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全面调查

9.居民的平均身高属于( C )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质量指标               D.品质标志

10.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 A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流动负债的是( C )

A.存货                   B.应收账款               C.应付账款               D.预付账款

12.对于国家为总体的情形,国内生产总值属于( A )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变量值

13.分行业进行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统计时,计算工业总产值应遵循( B )

A.要素法原则             B.工厂法原则             C.成本法原则             D.产品法原则

14.进行统计分组时,一般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 C )

A.封闭性原则             B.收敛性原则             C.互斥性原则             D.包容性原则

15.开口组末组的组中值等于( A )

A.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B.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C.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D.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16.正态分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统计分布,但有些现象不符合正态分布。下列现象中最可能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是( C )

A.人的身高               B.人的体重               C.居民收入               D.学生考试成绩

17.相邻两组组限重叠时,一般规定( A )

A.组上限不在内          B.组上限、下限均在内          C.组下限不在内          D.组上限、下限均不在内

18.在时间数列a1a2 ,…,an中,第i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为( B )

A.ai1/a1               B.ai/a1               C.ai/ai1               D.ai1/a1

19.在时间数列a1a2 ,…,an中,第i期的逐期增长量为( C )

A.aia1               B.ai1a1               C.aiai1               D.ai1a1

20.统计指标反映的是( A )

A.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B.总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C.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D.个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21.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除平均数外还有( D )

A.绝对数               B.中位数               C.众数               D.相对数

22.假设某市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人口数为20万,零售商业机构数为500个,则该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为( A )

A.5/平方公里               B.0.4/千人               C.2/平方公里               D.5/千人

23.统计报告适用性的前提和条件是( D )

A.客观                    B.全面                    C.时效                    D.真实

24.每篇统计报告都应该有明确、新颖、独特的观点,统计报告的中心内容常常集中体现于( A )

A.标题                    B.开头                    C.正文                    D.结尾

25.根据现行普查项目安排,2013年我国将进行( C )

A.人口普查               B.农业普查               C.经济普查               D.工业普查

26.现行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的统计报表填报单位须是( B )

A.经营活动单位               B.法人单位               C.产业活动单位               D.行业单位

2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反映( C )

A.消费能力               B.经济水平               C.通货膨胀程度               D.收支差额

28.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由本体代码和校验代码组成,其中本体代码有八位,校验代码有( A )

A.以为               B.二位               C.三位               D.四位

29.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其中第1012位代码所对应的区划是( C )

A.地级               B.县级               C.乡级               D.村级

30.在进行从业人员统计时,不属于在岗职工的是( D )

    A.处于试用期人员          B.使用的农村户籍人员          C.编制外招用的人员          D.劳务派遣人员

 

多项选择题

1.对某地区所有工业企业总体来说,下列属于可变标志的有( A )( B )( C )( D )( E )

A.销售产值          B.劳动生产率          C.资产总额          D.职工人数          E.平均工资

2.下列属于连续调查的是( A )( B )( C )( D )( E )

A.工厂的产品生产          B.原材料的投入          C.能源的消耗          D.人口的出生          E.人口的死亡

3.影响概率抽样误差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 A )(   )( C )(   )( E )

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单位数目越多,误差越小     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单位数目越多,误差越大

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标志变异程度越大,误差越大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标志变异程度越大,误差越小

E.误差大小受抽样方法影响

4.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B )(   )( D )(   )

A.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B.我国外汇储备余额     C.工业总产值     D.全国农民工总人数     E.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5.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   )( C )( D )( E )

A.数量指标          B.质量指标          C.总量指标          D.相对指标          E.平均指标

6.从统计报表的内容来看,统计表的主词包括(   )(   )( C )( D )(   )

A.指标名称          B.指标数值          C.总体名称          D.分组名称          E.通常列在纵栏标题位置

7.统计报告有其特有的论证方法,包括( A )( B )( C )( D )( E )

A.提问和定义          B.分类和举例          C.比较和引用          D.假设和推断          E.数字和图表

8.统计报表制度具有( A )(   )(   )( D )(   )

A.权威性          B.灵活性          C.向导性          D.法规约束性          E.具体性

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从构成角度可分解为( A )( B )( C )(   )( E )

A.基本工资          B.绩效工资          C.工资性津贴和补贴          D.管理费用          E.其他工资

10.企业流动资产包括(   )( B )( C )( D )(   )

A.应付账款          B.应收账款          C.存货          D.货币资金          E.固定资产

 

判断题

1.统计的涵义是指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

2.统计的同质性和个体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3.依据被调查单位的选择是否按随机原则,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4.重点调查是在调查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概率抽样调查。(×)

5.统计总体可以按照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照数量标志分组。划分各组界限时,要尽量保证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

6.在同一变量数列中,组数越多,则组距越大;反之,组数越少,则组距越小。两者成正比关系。(×)

7.总体的变异指标越大,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反之,总体的变异指标越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大。()

8.在解决复杂总体同度量问题上,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法不同。综合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而平均指数是通过引进

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总量,然后进行对比。(×)

9.统计报告的突出特点就是用统计数据说话,围绕统计数据来分析研究问题,从数据中发现问题,从数据中分析问题,从数据的变化

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0.统计整理是统计由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1.在一个特定的总体内,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而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

12.保证时间序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3.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是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能够相加和比较的指标。()

14.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采用国际通行的链式拉氏公式编制。()

17.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在区划代码后面延拓组成13位代码。(×)

18.《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中,依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或替代指标,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

微型四种类型。()

19.季度或年度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可以按照单位实际月平均人数计算得到,也可以用季末或年末人数替代。(×)

20.确定企业隶属关系时,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单位,均确定为地方属。(×)

 

综合应用题

1.我国“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资料如下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21.58

26.64

31.52

34.14

40.32

年末人口数(亿人)

13.14

13.21

13.28

13.34

13.41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我国“十一五”期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 B )(   )(   )

    A.30.76万亿元               B.30.84万亿元               C.31.25万亿元               D.31.73万亿元

    .我国“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数为( A )(   )(   )(   )

    A.13.24亿人          B.13.28亿人          C.13.31亿人          D.13.33亿人

    .我国“十一五”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水平为(   )( B )(   )(   )

    A.2.23万元/               B.2.33万元/               C.2.43万元/               D.2.53万元/

    .2006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累计增长量为(   )(   )( C )(   )

    A.9.94万亿元                B.12.56万亿元               C.18.74万亿元               D.40.32万亿元

 .2006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量为(   )(   )(   )( D )

    A.3.75万亿元               B.3.98万亿元               C.4.22万亿元               D.4.69万亿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十一五期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an(21.5826.6431.5234.1440.32)5154.20530.84(万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人口数{[(a a )2]f [(a a )2]f +……+[(a a )2]f }∕∑f

{[(13.0813.14)2][(13.1413.21)2][(13.2113.28)2]

[(13.2813.34)2][(13.3413.41)2]}5

{13.1113.17613.24513.3113.375}566.216513.24(亿人)

    2006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40.3221.5818.74(万亿元)

    2006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量=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18.7444.69(万亿元)

    十一五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水平=年均国内生总值∕年均人口数=30.8413.242.33(万元/)

 

2. 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价格资料如下表:

产品名称

价格(元∕件)

销售量()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178

200

4000

3800

2800

2750

1200

1500

1000

1250

800

90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根据所给资料可计算得到( A )( B )( C )( D )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个体指数          C.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D.总指数

    .三种商品的价格指数为( A )(   )(   )(   )

    A.104.04%          B.105.58%          C.112.35%          D.125.00%

    .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   )(   )( C )(   )

    A.103.33%          B.112.50%          C.118.56%          D.125.00%

    .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指数为(   )(   )( C )(   )

    A.107.50%          B.109.09%          C.123.36%          D.125.18%

    .由于价格变动对销售额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 D )

    A.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长12.35%,增加700800          B.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58%,增加303600

C.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长25.00%,增加404400          D.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长4.04%,增加233600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产品名称

价格(元∕件)

销售量()

销售额()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假定期

178

200

4000

3800

712000

760000

676400

2800

2750

1200

1500

3360000

4125000

4200000

1000

1250

800

900

800000

1125000

900000

4872000

6010000

5776400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57764004872000118.56%            即增长18.56%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57764004872000904400()         即增加90.44万元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60100005776400104.04%        即增长4.04%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60100005776400233600()     即增加23.36

销售额指数(变动程度)=报告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60100004872000123.36%                    即增长23.36%

销售额指数(变动方向)=报告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601000048720001138000()                即增加113.80万元

 

3.地区2010年有关经济发展的综合统计资料如下: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为12亿元,其中间投入为4亿元

    工业总产出为35亿元,其中间投入为25亿元;

    建筑业总产出为15亿元,其中间投入为10亿元;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为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亿元;

    其他行业营业总产出为12亿元,其中间投入为6亿元;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A )( B )( C )(   )

    A.收入法               B.支出法               C.生产法               D.产品法

    .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   )( B )(   )(   )

    A.28亿元               B.34亿元               C.50亿元               D.84亿元

    .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分行业统计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一般为(   )(   )(   )( D )

    A.收入法               B.支出法               C.生产法               D.产品法

.2010年该地区增加值率为(   )( B )(   )(   )

    A.68.00%               B.40.48%               C.32.00%               D.59.52%

    .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 A )(   )(   )(   )

    A.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B.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C.居民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D.最终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124)(3525)( 1510)(105)(126)81055634(亿元)

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出348440.48%

 

 

旗袍风情(159)(优雅) - 老排长 - 老排长(6660409)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模拟试题

单项选择题

1.概率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依( B )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的调查。

A.系统原则          B.随机原则          C.确定原则          D.科学原则

2.登记误差不会出现在( B )

A.计算环节          B.抽样环节          C.记录环节          D.汇总环节

3.复合分组属于重叠分组,所依据的分组标志数为( B )

A.1               B.2个及以上               C.3               D.3个及以上

4.变量值是指( B )

A.指标值               B.标志值               C.单位值               D.总体值

5.简单分组依据的分组标志数是( A )

A.1               B.不超过2              C.不超过3               D.3个以上

6.关于统计一词的理解中,《中国统计年鉴》属于( B )

A.统计工作          B.统计资料          C.统计学          D.统计数据

7.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离散变量一般表现为只能( A )

A.整数               B.小数               C.正数               D.负数

8.下列相对指标中,属于在不同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是( D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9.1980年为基期,2006年为报告期,若求平均发展速度须开方计算,应开( C )次方。

A.28               B.27               C.26               D.25

10.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此种方法为( B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11.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平均指标的是( D )

A.调和平均数               B.众数               C.中位数               D.平均差

12.调查时间是指( B )

A.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     B.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C.调查工作起止的时间     D.调查工作结束的时间

13.离散系数的意义是( B )

A.离散系数越大,均值对总体值标志的代表性越强       B.离散系数越大,均值对总体值标志的代表性越弱

C.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对总体值标志的代表性越弱     D.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对总体值标志的代表性越弱

14.统计工作的基础阶段是( D )

A.统计设计          B.统计分析          C.统计整理          D.统计调查

15.划分组限时,如果相邻组的上下限重叠,则( A )

A.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下一组          B.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上一组

C.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上一组          D.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下一组

16.目前我国进行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编制时使用的指数是( A )

A.拉氏指数          B.帕氏指数          C.梅氏指数          D.先令氏指数

17.直方图中每个条形的面积与所有条形面积和之比为( D )

A.频数               B.频次               C.频度               D.频率

18.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B )

A.7.00%               B.7.10%               C.10.00%               D.11.00%

19.行业分类划分依据的原则是( A )

A.经济活动的同质性     B.经济活动的异质性     C.经济活动监管部门的性质     D.从事经济活动单位的性质

20.在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方法采用( A )

A.全面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21.我国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实施日为( B )

A.2011101     B.2011111     C.2011121     D.201211

22.增加值率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值占( C )

A.中间投入的比重          B.中间消耗的比重          C.总产出的比重          D.中间产品的比重

23.计算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时,常需要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这两个指标,二者的关系是( B )

A.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之和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D.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24.观点审核是统计报告撰写( D )

A.选题定向环节的主要工作之一          B.谋篇布局环节的主要工作之一

C.遣词造句环节的主要工作之一          D.润色修改环节的主要工作之一

25.一篇统计报告的题目《挖掘潜力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其题目类型为( B )

A.主题式               B.观点式               C.提问式               D.正副标题合用

26.企业一套表的调查单位确定原则为( B )

A.先有数,再进库          B.现进库,再有数          C.先审核,再进库          D.先进库,再审核

27.我国现行经济普查实施的年份是( C )

A.16的年份          B.05的年份          C.38的年份          D.36的年份

28.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对象包括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有( C )

A.六大类               B.七大类               C.八大类               D.九大类

29.工资总额统计中在岗职工的工资不包括( B )

A.基本工资          B.入股分红          C.工资性津贴          D.工资性补贴

30.组织机构代码的构成位数是( D )

A.1               B.6               C.8               D.9

 

多项选择题

1.总体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A )( B )( C )(   )(   )

A.同质性          B.差异性          C.大量性          D.随机性          E.确定性

2.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A )( B )( C )( D )(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整理          E.统计报告

3.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包括( A )( B )( C )( D )( E )

A.调查目的          B.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C.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D.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                              E调查的组织计划

4.除简单随机抽样外,概率抽样还包括( A )(   )( C )( D )(   )

A.系统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E.重点抽样

5.实物单位包括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一系列计量单位,包括( A )( B )( C )(   )( E )

A.自然单位          B.度量衡单位          C.复合单位          D.简单单位          E.标准实物单位

6.统计指数可分为( A )(   )( C )(   )( E )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D.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E.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

7.统计报告的特点是( A )( B )(   )( D )( E )

A.科学性          B.实用性          C.密集性          D.专业性          E.时效性

8.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包括( A )(   )( C )( D )(   )

A.周期性普查制度     B.非周期性普查制度     C.经常性调查制度     D.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E.突发性调查制度

9.当前,我国统计上划分大中小微型企业依据的指标是( A )(   )( C )( D )(   )

A.从业人员          B.工资总额          C.资产总额          D.营业收入          E.利润总额

10.在进行从业人员统计时,不属于在岗职工的是(   )(   )(   )( D )( E )

A.处于试用期的人员     B.编制外招用人员      C.外派工作人员     D.劳务派遣人员     E.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

 

判断题

1.标志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的依据是总体单位表现上的不同。()

2.典型调查的主要作用有: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3.初级资料是指他人搜集的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

4.邮寄访问法是通过邮寄问卷进行访问的方法。()

5.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控制登记误差和控制代表性误差。()

6.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

7.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8.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数值的总称。(×)

9.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通常以绝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10.在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时通常采用水平法。(×)

11.重点调查实际上也是一种概率抽样调查。(×)

12.企业人员在撰写统计报告时,熟悉企业的历史与现状是写好统计报告的关键。()

13.对于变量值数目很少的离散变量,数列应以组距式而非单项式进行编制。(×)

14.2003年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和农业普查()

15.一篇统计报告的标题可以有多种选择。()

16.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17.企业一套表的统计范围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18.固定资产投资(月报口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构成。()

19.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一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

20.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在12位区划代码后面延拓6位代码组成18位代码。(×)

 

综合应用题

1.某公司工人月平均工资水平分组情况如下:

按月工资水平分组()

工人数()

500以下

10

500550

42

550600

17

600650

15

650700

12

700以上

4

   

10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上述数列中工人数是( A )(   )(   )(   )

    A.频数               B.变量               C.变量值               D.分组标志

    .各组组中值分别是(   )(   )(   )( D )

    A.500   252   575   625   675   700          B.475   525   575   625   675   700

C.500   525   575   625   675   725          D.475   525   575   625   675   725

    .第二组的组距是(   )(   )( C )(   )

    A.75               B. 60               C.50               D.45

    .第五组的频率是(   )( B )(   )(   )

    A.10%               B.12%               C.15%               D.17%

 .该公司工人月平均工资为( A )(   )(   )(   )

    A.569.5               B.579.5               C.589.5               D.599.5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按月工资水平分组

()

工人数()

(f)

组中值

(x)

频率(%)

(f∕∑f)

各组工资总额

(xf)

500以下

10

475

10

4750

500550

42

525

42

22050

550600

17

575

17

9775

600650

15

625

15

9375

650700

12

675

12

8100

700以上

4

725

4

2900

   

100

100

56950

    组中值(上限+下限)2          组距=上限-下限          频率f∕∑f

    平均工资(x)=∑xf∕∑f56950100569.5()

 

2.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价格资料如下表:

产品名称

价格(元∕件)

销售量()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178

200

4000

3800

2800

2750

1200

1500

1000

1250

800

90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为( A )(   )(   )(   )

    A.118.56%               B.103.33%               C.125.00%               D.112.50%

    .三种商品的价格指数为(   )(   )(   )( D )

    A.112.35%               B.105.58%               C.125.00%               D.104.04%

    .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指数为(   )( B )(   )(   )

    A.125.18%               B.123.36%               C.109.09%               D.107.50%

    .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   )( D )

    A.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12.35%,增加700800     B.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58%,增加303600

C.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25.00%,增加904400     D.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4.04%,增加233600

.题干中乙商品销售量变动的相对数是一个(   )(   )(   )( D )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产品名称

价格(元∕件)

销售量()

销售额()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假定期

178

200

4000

3800

712000

760000

676400

2800

2750

1200

1500

3360000

4125000

4200000

1000

1250

800

900

800000

1125000

900000

4872000

6010000

5776400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57764004872000118.56%            即增长18.56%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57764004872000904400()         即增加90.44万元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60100005776400104.04%        即增长4.04%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60100005776400233600()     即增加23.36

销售额指数(变动程度)=报告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60100004872000123.36%                    即增长23.36%

销售额指数(变动方向)=报告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601000048720001138000()                即增加113.80万元

 

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我国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2.0亿元,(其中,最终消费186905.3

亿元、资本形成总额191690.8亿元)年末人口数为134091万人。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包括( A )( B )( C )( D )

  A.生产法               B.收入法               C.分配法               D.支出法

.2010年,我国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为( A )(   )(   )(   )

    A.22605.9亿元          B.378956.1亿元          C.214296.7亿元          D.209511.2亿元

    .分行业进行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统计时,计算工业总产值一般采用(   )(   )(   )( D )

A.成本法               B.产品法               C.要素收入法               D.工厂法

.使用题干中所给的四个统计指标,可以计算得到( A )( B )(   )( D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如果2010年我国增加值率为30%,则总产出为(   )(   )(   )( D )

A.623017.7亿元          B.638969.0亿元          C.75353.0亿元          D.1337340.0亿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

401202.0186905.3191690.822605.9(亿元)

∵:增加值率=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

∴:总产出=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率=401202.030%1337340.0(亿元)

 

 

 

 

 

 

 

 

 

 

 

 

 

 

 

 

 

 

 

 

 

 

 

 

 

 

 

 

 

 

 

 

 

 

 

 

 

 

 

 

 

 

 

 

 

 

2013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辅导资料各章应用题

第三章综合应用题

1.某企业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分组()

工人数

5060

6

6070

12

7080

12

8090

14

90100

15

100110

18

110120

22

120130

8

   

107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上述数列属于( A )(   )(   )(   )

    A.变量数列          B.品质数列          C.不等距数列          D.异距数列

    .上述数列中的变量是( A )(   )(   )(   )

    A.日产量          B. 日产量的具体数值          C. 工人数的具体数值          D.工人数

    .上述数列中工人数是(   )( B )(   )(   )

    A.变量               B. 频数               C.变量值               D.分组标志

    .各组的频率分别(   )(   )( C )(   )

    A.6   12   12   14   15   18   22   8                       B.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C.6%   11%   11%   13%   14%   17%   21%   7%          D.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日产量分组

()

工人数()

(f)

组中值

(x)

频率(%)

(f∕∑f)

5060

6

55

6

6070

12

65

11

7080

12

75

11

8090

14

85

13

90100

15

95

14

100110

18

105

17

110120

22

115

21

120130

8

125

7

   

107

100

    组中值(上限+下限)2          频率=f∕∑f

 

2.为了了解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北京市统计局从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中随机抽取了200人进行调查,这200

人的考试成绩统计资料如下表:

   

   

60分以下

18

6070

52

7080

73

8090

44

90分以上

13

   

20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题干中北京市统计局的行为属于(   )(   )( C )(   )

    A.统计资料          B.统计学          C.统计工作          D.以上都不是

    .题干中的数列属于(   )(   )(   )( D )

    A.单项式数列          B.品质数列          C.不等距数列          D.等距数列

    .题干中的人数属于(   )( B )(   )(   )

    A.变量               B.频数               C.变量值               D.频率

    .题干中的变量属于( A )(   )(   )(   )

    A.分数          B.分数的具体数值          C.人数的具体数值          D.人数

    .题干中各组的频率为(   )(   )( C )(   )

    A.18    52    73    44    13                   B.0.18    0.52    0.73    0.44    0.13

C.0.09    0.26    0.365    0.22    0.065          D.9    26    36.5    22    6.5

    .抽中的200人中有人考试成绩为80分,则应归于(   )(   )(   )( D )

    A.第三组          B.第三组或第四组均可以          C. 第三组或第四组均不可以          D.第四组

    .题干中北京市统计局所采用的抽样方式属于( A )(   )(   )(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题干中所所进行的调查中,调查对象是(   )( B )(   )(   )

    A.北京市2010年所有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卷            B.北京市2010年所有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

C.北京市2010年每一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卷          D.北京市2010年每一个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

    .题干中所抽取的200人构成一个(   )( B )(   )(   )

A.总体               B.样本               C.总体单位               D.样本单位

.题干中分组数列的全距是(   )(   )( C )(   )

A.30               B.40               C.50               D.60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人数()

(f)

组中值

(x)

频率(%)

(f∕∑f)

60分以下

18

55

0.09

6070

52

65

0.26

7080

73

75

0.365

8090

44

85

0.22

90分以上

13

95

0.065

   

200

1.00

组中值(上限+下限)2          频率=f∕∑f

 

第四章综合应用题

1.甲、乙两企业人数及月工资分组资料如下:

月工资()

甲企业工人数()

乙企业工人数()

400以下

4

2

400600

15

18

600800

84

73

8001000

126

103

1000以上

28

42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各组组中值分别为(   )(   )(   )( D )

    A.400    500    700    900    1100          B.200    400    600    800    1200

C.400    600    800    1000   1200          D.300    500    700    900    1100

    .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   )( C )(   )

    A.简单算术平均          B.调和平均          C.加权算术平均          D.几何平均

    .甲、乙两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分别(   )(   )( C )(   )

    A.甲企业823.74     乙企业832.74          B.甲企业838.66     乙企业823.74

C.甲企业823.74     乙企业838.66          D.甲企业838.66     乙企业832.74

    .有关甲、乙两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的代表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 C )(   )(   )

    A.甲企业标准差160     乙企业标准差170.5

B.甲企业标准差大于乙企业标准差,甲企业平均工资代表性大

C.甲企业标准差162.96     乙企业标准差175.19

D.平均指标不相同的总体,可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的大小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月工资()

甲企业

工人数

()(f)

乙企业

工人数

()(f)

组中值

(x)

甲企业

(xf)

乙企业

(xf)

甲企业

(xx)

乙企业

(xx)

甲企业

(xx)2f

乙企业

(xx)2f

400以下

4

2

300

1200

600

523.74

538.66

1097214.35

580309.19

400600

15

18

500

7500

9000

323.74

338.66

1572113.81

2064430.72

600800

84

73

700

58800

51100

123.74

138.66

1286173.36

1403541.48

8001000

126

103

900

113400

92700

76.26

61.34

732764.04

387547.35

1000以上

28

42

1100

30800

46200

276.26

261.34

2136948.45

2868541.01

  

257

238

211700

199600

6825214.01

7304369.75

    组中值(上限+下限)2

    甲企业平均工资(x)xf∕∑f211700257823.74()

乙企业平均工资(x)xf∕∑f199600238838.66()

甲企业标准差(σ)√∑(xx)2f∕∑f6825214.01257162.96()

乙企业标准差(σ)√∑(xx)2f∕∑f7304369.75238175.19()

甲企业标准差系数(ν)=标准差(σ)平均数(x)162.96823.7419.78%

乙企业标准差系数(ν)=标准差(σ)平均数(x)175.19838.6620.89%

 

2.某车间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表:

日产量分组()

工人数()

25

3

26

4

27

7

28

6

   

2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若求工人的日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A )(   )(   )(   )

    A.加权算术平均          B.简单算术平均          C.调和平均          D.几何平均

    .工人平均日产量为( A )(   )(   )(   )

    A.26.8               B.28               C.25.7               D.27.8

    .各组工人数所占比重为( A )(   )(   )(   )(   )

    A.结构相对指标          B.3%   4%   7%   6%          C.比例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数之和大于等于1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日产量分组

()(x)

工人数

()(f)

比重(%)

(f∕∑f)

各组总产量

(xf)

25

3

15

75

26

4

20

104

27

7

35

189

28

6

30

168

   

20

100

536

平均产量(x)xf∕∑f5362026.8()

比重f∕∑f

 

3.甲、乙企业工人月产量资料如下:

 

按月产量分组()

工人数()

 

按月产量分组()

工人数()

甲企业

4050

50

乙企业

4050

10

5060

100

5060

18

6070

120

6070

54

7080

80

7080

50

8090

60

8090

60

90100

30

90100

8

440

20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若比较两企业工人月平均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 B )(   )(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简单调和平均数

    .两企业工人月平均产量分别(   )(   )(   )( D )

    A.甲企业72     乙企业67          B.甲企业67     乙企业70

C.甲企业75     乙企业85          D.甲企业67     乙企业72

    .两企业工人月平均产量标准差分别(   )(   )(   )( D )

    A.σ14.07     σ11.24          B.σ12.24     σ14.07

C.σ11.24     σ12.24          D.σ14.07     σ12.24

    .两企业工人月平均产量标准差系数分别(   )( B )(   )(   )

    A.ν20%     ν17%          B.ν21%     ν17%

C.ν20%     ν21%          D.ν21%     ν18%

    .对比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代表性,则正确的选项有(   )( B )(   )(   )

    A.甲大乙小          B.乙大甲小          C.无法判断          D.代表性相同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按月产量

分组()

甲企业工人数

()(f)

乙企业工人数

()(f)

组中值

(x)

甲企业

(xf)

乙企业

(xf)

甲企业

(xx)

乙企业

(xx)

甲企业

(xx)2f

乙企业

(xx)2f

4050

50

10

45

2250

450

22

27

24200

7290

5060

100

18

55

5500

990

12

17

14400

5202

6070

120

54

65

7800

3510

2

7

480

2646

7080

80

50

75

6000

3750

8

3

5120

450

8090

60

60

85

5100

5100

18

13

19440

10140

90100

30

8

95

2850

760

28

23

23520

4232

440

200

29500

14560

87160

29960

    组中值(上限+下限)2

    甲企业平均产量(x)xf∕∑f29500440067()

乙企业平均产量(x)xf∕∑f1456020072()

甲企业标准差(σ)√∑(xx)2f∕∑f87160440014.07()

乙企业标准差(σ)√∑(xx)2f∕∑f2996020012.24()

甲企业标准差系数(ν)=标准差(σ)平均数(x)14.076721%

乙企业标准差系数(ν)=标准差(σ)平均数(x)12.247217%

 

4.某厂生产某种产品,上年实际单位成本1000元,本年度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而实际单位成本降低了8%,同时,计划规定该厂本年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而实际提高了15%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   )(   )( D )

A.160%,超额60%完成计划             B.96.84%,没有完成计划

C.96.84%,超额2.16%完成计划          D.96.84%,超额3.16%完成计划

.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A )(   )(   )(   )

A.104.5%,超额4.5%完成计划          B.150%,超额50%完成计划

C.94%,没有完成计划                 D.94,超额6%完成计划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1-实际降低百分比)(1-计划降低百分比)

(18%)(15%)92%95%96.84%                即超额3.16%完成计划

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1+实际降低百分比)(1+计划降低百分比)

(115%)(110%)115%110%104.5%          即超额4.5%完成计划

 

5. 为了了解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北京市统计局从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中随机抽取了200人进行调查,这200

人的考试成绩统计资料如下表:

   

   

60分以下

18

6070

52

7080

73

8090

44

90分以上

13

   

20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题干中200人的平均成绩是(   )( B )(   )(   )

    A.74               B.74.1               C.75               D.75.1

    .上述平均成绩的计算所采用的方法是(   )(   )( C )(   )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调和平均法          C.加权算术平均法          D.几何平均法

    .题干中200人的平均成绩标准差时的人数属于( A )(   )(   )(   )

    A.10.45               B.10.54               C.11.45               D.11.54

    .题干中分组数列的离散系数是(   )( B )(   )(   )

    A.0.16               B.0.14               C.0.15               D.0.13

    .离散系数的意义是(   )( B )(   )(   )

    A.离散系数越大,均值的代表性越强            B.离散系数越大,均值的代表性越弱

C.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的代表性越强          D.离散系数越大,标准差的代表性越弱

    .将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平均成绩与上海市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平均成绩相比较,得到(   )(   )( C )(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f)

组中值

(x)

总成绩

(xf)

 

(xx)

离差平方

(xx)2

(xx)2f

60分以下

18

55

990

19.1

364.81

6566.58

6070

52

65

3380

9.1

82.81

4306.12

7080

73

75

5475

0.9

0.81

59.13

8090

44

85

3740

10.9

118.81

5227.64

90分以上

13

95

1235

20.9

436.81

5678.53

   

200

14820

21838.00

组中值(上限+下限)2

平均数(x)xf∕∑f1482020074.1()

标准差(σ)√∑(xx)2f∕∑f2183820010.45()

离散系数(ν)=标准差(σ)平均数(x)10.4574.10.14

 

第五章综合应用题

1.某市2011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数列资料如下:

 

11

31

71

111

1231

从业人员(万人)

140.2

142.5

144.1

149.5

148.8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关于此数列,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   )( C )(   )

    A.属于时期数列     B.属于时点数列     C.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D.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 2011年该市的年平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为(   )(   )( C )(   )

    A.145.02万人               B.145.07万人               C.145.12万人               D.145.15万人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该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变动情况,应尽可能地收集( A )(   )(   )(   )

    A.月度数据          B. 季度数据          C.半年度数据          D.年度数据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年平均人数(a){[(a a )2]f [(a a )2]f +……+[(a a )2]f }∕∑f

{[(140.2142.5)2]×2[(142.5144.1)2]×4[(144.1149.5)2]×4[(149.5148.8)2]×2}

12{282.7573.2587.2298.3}121741.412145.12(万人)

 

2.某企业2001年~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工业增加值(万元)

200

220

231

240

252

262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该企业2001年~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数列属于(   )(   )( C )(   )

    A.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B.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该企业2001年~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量为(   )( B )(   )(   )

    A.10.33万元               B.12.40万元               C.42.00万元               D.62.00万元

    .该企业2001年~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   )( C )(   )

    A.(5262200)1          B.(6262200)1          C.(5262200)1          D.(6262200)1

    .该企业2001年~2006年期间年平均工业增加值为(   )(   )(   )( D )

    A.239.33万元               B. 239.14万元               C.237.43万元               D.234.17万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工业增加值(万元)

200

220

231

240

252

262

逐期增长量

-

20

11

9

12

10

累计增长量

-

20

31

40

52

62

定基发展速度%

-

110.0

115.5

120.0

126.0

131.0

环比发展速度%

-

110.0

105.0

103.9

105.0

104.0

定基增长速度%

-

10.0

15.5

20.0

26.0

31.0

环比增长速度%

-

10.0

5.0

3.9

5.0

4.0

    平均增长量=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62512.40(万元)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5262200)1105.5100%5.5%

    平均发展水平=∑an(200220231240252262)614056234.17(万元)

 

3.2000年到2008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资料如下: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8

GDP(万亿元)

9.92

10.97

12.03

13.58

15.99

18.31

30.02

年末人口数(亿人)

12.67

12.76

12.84

12.92

13.00

13.08

13.56

三产比重(%)

27.5

27.7

28.6

29.3

30.6

31.4

32.0

人均工资()

9371

10870

12422

14040

16024

18364

32817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是( A )( B )(   )(   )

    A.GDP数列          B.人口数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是(   )(   )( C )(   )

    A.GDP数列          B.人口数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的是(   )(   )(   )( D )

    A.GDP数列          B.人口数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时期数列的是( A )(   )(   )(   )

    A.GDP数列          B.人口数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题干中的几个数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   )( B )(   )(   )

    A.GDP数列          B.人口数列          C.三产比重数列          D.人均工资数列

    .十五期间,我国年均GDP( A )(   )(   )(   )

    A.14.18万亿元               B.13.47万亿元               C.15.83万亿元               D.13.14万亿元

    .2000年到2008年我国人口平均数的为(   )( B )(   )(   )

    A.13.40亿人                  B.13.04亿人                  C.14.03亿人               D.14.30亿人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累计增长量为(   )(   )(   )( D )

    A.19.10万亿元               B.20.01万亿元               C.8.39万亿元                D.20.10万亿元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量为(   )(   )( C )(   )

A.3.35万亿元               B.2.23万亿元               C.2.51万亿元               D.2.87万亿元

.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时,常需要计算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这两个指标,二者的关系是( A )(   )(   )(   )

A.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计增长量          B.逐期增长量之积等于累计增长量

C.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逐期增长量          D.累计增长量之积等于逐期增长量

    .2000年到2008年我国人口数的定基发展速度为(   )( B )(   )(   )

    A.106.27%               B.107.02%               C.6.27%               D.7.02%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定基发展速度为( A )(   )(   )(   )

    A.302.62%               B.3.02%               C.2.62%               D.202.62%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 A )(   )(   )(   )

    A.114.85%               B.104.85%               C.113.09%               D.103.09%

    .计算上述平均发展速度时使用的方法是( A )(   )(   )(   )

    A.水平法               B.累计法               C.叠加法               D.换算法

    .计算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时,常需要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这两个指标,二者的关系是( B )(   )(   )(   )A.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之和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D.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   )(   )( D )

    A.302.62%               B.3.02%               C.2.62%               D.202.62%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A )(   )(   )(   )

    A.14.85 %                B.4.85%               C.13.09%               D.3.09%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十五期间我国年均GDP=∑an(10.9712.0313.5815.9918.31)570.88514.18(万亿元)

    2000年到2008年我国人口平均数{[(a a )2]f [(a a )2]f +……+[(a a )2]f }∕∑f

{[(12.6712.76)2][(12.7612.84)2][(12.8412.92)2]

[(12.9213.00)2][(13.0013.08)2][(13.0813.56)2]×3}8

{12.7212.8012.8812.9613.0439.96}8104.36813.04(亿人)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30.029.9220.10(万亿元)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量=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20.1082.51(万亿元)

    2000年到2008年我国人口的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13.5612.67107.02%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30.029.92302.62%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发展速度n√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830.029.92114.85%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302.62%1202.62%

    2000年到2008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年平均发展速度1114.85%114.85%

 

第六章综合应用题

1.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零售价格资料如下表:

 产品名称

价格(元∕件)

销售量()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200

220

4000

5000

100

120

8000

6000

160

150

3000

4000

    若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和零售价格指数,并分析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请回答:

    .销售量指数为( A )(   )(   )(   )

    A.107.69%               B.116.35%               C.92.86%               D.90.56%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   )( B )(   )(   )

    A.105.67%               B.108.04%               C.90.28%               D.94.62%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B )(   )(   )

    A.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16.35%,增加34万元     B.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7.69%,增加16万元

C.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7.14%,减少14万元      D.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9.44%,减少19万元

    .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B )(   )(   )

    A.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67%,增加13万元     B.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8.04%,增加18万元

C.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9.72%,减少22万元     D.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5.38%,减少12万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零售价格资料

产品名称

价格(元∕件)

销售量()

销售额()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假定期

200

220

4000

5000

800000

1100000

1000000

100

120

8000

6000

800000

720000

600000

160

150

3000

4000

480000

600000

640000

2080000

2420000

2240000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22400002080000107.69%            即增长7.69%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22400002080000160000()         即增加16万元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24200002240000108.04%        即增长8.04%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22400002080000180000()     即增加18万元

 

2.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零售价格资料如下表:

 产品名称

单位产品成本(元∕吨)

产量()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350

320

50

60

180

176

50

50

30

30

160

200

    若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三种产品的总成本指数、成本总指数和产量总指数,并分析单位生产成本和产量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请

回答:

    .总成本指数为( A )(   )(   )(   )

    A.108.62%               B.118.04%               C.92.05%               D.98.45%

    .产量总格指数为(   )( B )(   )(   )

    A.114.86%               B.115.02%               C.86.94%               D.87.06%

    .成本总格指数为(   )( B )(   )(   )

    A.96.57%               B.94.44%               C.105.88%               D.106.65%

    .产量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A )(   )(   )(   )

    A.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15.02%,增加4700     B.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14.86%,增加4650

C.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13.06%,减少4087     D.由于产量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12.94%,减少4050

    .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 C )(   )

    A.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5.88%,增加2117

B.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增长6.65%,增加2400

C.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5.56%,减少2000

D.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下降3.43%,减少1235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产品名称

单位产品成本(元∕吨)

产量()

总成本()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假定期

350

320

50

60

17500

19200

21000

180

176

50

50

9000

8800

9000

30

30

160

200

4800

6000

6000

31300

34000

36000

产量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假定期总成本∕基期总成本=3600031300115.02%                  即增长15.02%

产量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金额=假定期总成本-基期总成本=36000313004700()                 即增加4700

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报告期总成本∕假定期总成本=340003600094.44%         即下降5.56%

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报告期总成本-假定期总成本=3400036000=-2000()     即减少2000

    总成本指数(变化程度)=报告期总成本∕基期总成本=3400031300108.62%                        即增长18.62%

    总成本指数(变化方向)=报告期总成本-基期总成本=34000313002700()                       即增加2700

 

3.某电器城56月份所销售的三种电器资料如下表:

 产品名称

价格()

销售量()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冰箱

2000

2200

500

600

彩电

1000

1200

600

400

空调

1500

1400

400

500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题干中彩电销售量变动的相对数是一个(   )(   )(   )( D )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

    .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可以计算得到( A )( B )( C )( D )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量指数属于( A )(   )(   )(   )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价格指数属于(   )( B )(   )(   )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额指数属于(   )(   )(   )( D )

    A.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B.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量指数为( A )(   )(   )(   )

    A.106.82%               B.106.38%               C.113.64%               D.105.83%

    .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价格指数为(   )( B )(   )(   )

    A.106.82%               B.106.38%               C.113.64%               D.105.83%

    .利用题干中所给资料计算得到的销售量指数为(   )(   )( C )(   )

    A.106.82%               B.106.38%               C.113.64%               D.105.8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   )(   )

A.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30万元,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15万元、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15万元

B.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30万元,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12万元、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18万元

C.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30万元,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18万元、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12万元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D )

A.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增加了13.64%,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6.82%、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6.82%

B.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13.64%,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6.38%、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6.38%

C.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13.64%,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6.82%、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6.38%

D.5月相比,该电器城的销售额上升了13.64%,其中,价格提升导致销售额上升6.38%、销售量增加促使销售额增加6.82%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产品名称

价格()

销售量()

销售额()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假定期

冰箱

2000

2200

500

600

1000000

1320000

1200000

彩电

1000

1200

600

400

600000

480000

400000

空调

1500

1400

400

500

600000

700000

750000

2200000

2500000

2350000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23500002200000106.82%            即增长6.82%

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假定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23500002200000150000()         即增加15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25000002350000106.38%        即增长6.38%

销售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金额=报告期销售额-假定期销售额=25000002350000150000()     即增加15万元

    销售额指数(变化程度)=报告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25000002200000113.64%                    即增长13.64%

销售额指数(变化方向)=报告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25000002200000300000()                 即增加30

 

第七章综合应用题

1.某统计工作者撰写了一篇题为《北京碘盐为何脱销》的统计报告,研究了20097月的碘盐销售现状,但到20106月才

成稿。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该统计报告的题目类型是(   )(   )( C )(   )

    A.主题式               B.观点式               C.提问式               D.中心式

    .本篇统计报告不能满足( A )(   )(   )(   )

    A.时效性               B.完整性               C.准确性               D.代表性

    .该篇统计报告属于( A )(   )(   )(   )

    A.宏观统计报告          B. 微观统计报告          C.销售统计报告          D.专题统计报告

 

第八章综合应用题

1.已知某地区某年有关经济发展的综合统计资料如下: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为12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40亿元

     工业总产出为3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250亿元;

     建筑业总产出为1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90亿元;

     运输邮电业总产出为1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70亿元;

     贸易、餐饮业总产出为100亿元,其中中间投入为50亿元;

     盈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为9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30亿元;

     非盈利性服务业经常性费用支出为35亿元,固定资产价值为100亿元,虚拟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5%计算;

     全地区劳动者报酬为320亿元,固定资产消耗为40亿元,生产税收入为100亿元,生产补贴为60亿元,营业盈余为30亿元。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计算该地区生产总值(GDP)可采用的方法有(   )( B )(   )( D )

    A.支出法               B.生产法               C.产品法               D.收入法

    .用生产法计算的该地区生产总值(GDP)(   )( B )(   )(   )

    A.310亿元               B.430亿元               C.425亿元               D.525亿元

    .该地区工业增加值率为(   )(   )(   )( D )

    A.71.4%               B.40%               C.41.7%               D.28.6%

    .用收入法计算的该地区生产总值(GDP)(   )(   )( C )(   )

    A.310亿元               B.425亿元               C.430亿元               D.525亿元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生产法计算的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12040)(350250)( 15090)(11070)(10050)(9030)( 35100×5%)

                     801006040506040430(亿元)

收入法计算的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040(10060)30430(亿元)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350250)35028.57%      28.60%

 

2.某户农村居民家中有常住人口4名,某年的家庭收支情况如下:

家庭总收入为10万元,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2万元,税费支出3000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2400元,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

14000元。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 A )( B )( C )( D )

  A.工资性收入          B.家庭经营收入          C.财政性收入          D.转移性收入

.该调查户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A )(   )(   )(   )

  A.14650               B.25650               C.11720               D.10200

.该被抽中的居民家庭提供农村居民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数据时,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   )( B )( C )(   )

A.农村居民家庭统计报表              B.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日记账

C.农村居民家庭实物收支台账          D.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月记账

.抽取农村的调查住户时,采取的方法为(   )( B )( C )( D )

  A.重点调查          B.多阶段调查          C.对称调查          D.随机调查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农村居民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

100000220003000240014000586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户纯收入之和∕调查户常住人口总和=58600414650()

 

第九章综合应用题

1.某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40%的股本,集体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30%的股本,私人经济成分

的出资人拥有30的股本。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该企业属于( A )(   )(   )(   )

    A.国有控股          B.集体控股          C.私人控股          D.其他

    .我国的企业控股情况可分为(   )(   )( C )(   )

    A.四类               B.五类               C.六类               D.七类

    .该材料中涉及到的常用统计标准是(   )(   )(   )( D )

    A.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B.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     C.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D.企业控股情况划分

    .该企业若实施改制,改制后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50%的股本,私人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50%的股本,未明确由谁

绝对控股,此时该企业属于( A )(   )(   )(   )

    A.国有控股          B.集体控股          C.私人控股          D.其他

 

第十章综合应用题

1.某企业2010年末资产负债资料如下:流动资产10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00万元,其中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1300万元;

累计折旧500万元,其中本年这就80万元;资产总计2200万元;负债合计1300万元,其中长期负债700万元。该企业没有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也没有在建工程。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该企业2010年末固定资产净值为(   )( B )(   )(   )

    A.1600万元               B.1100万元               C.1300万元               D.1520万元

    .该企业2010年末固定资产合计为(   )( B )(   )(   )

    A.1600万元               B.1100万元               C.1300万元               D.1520万元

    .该企业2010年所有者权益为(   )(   )(   )( D )

    A.2200万元               B.1500万元               C.1300万元               D.900万元

    .下列对该企业流动负债的表述中,错误的有(   )( B )( C )(   )

    A.流动负债等于负债合计减长期负债          B.流动负债等于负债合计减长期借款

C.流动负债中不包括应付工资                D.流动负债中包括应交税金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折旧=16005001100(万元)

    期末固定资产合计=期末固定资产净值=1100(万元)

    所有者权益=资产总计-负债合计=22001300900(万元)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某企业2007128成立,从业人员28人,1212录用9人,1228解聘6人。

根据上述所给资料,请回答

    .该公司2007年末人数为( A )(   )(   )(   )

    A.31               B.37               C.22               D.28

    .该公司12月份平均人数为(   )(   )( C )(   )

    A.31               B.29               C.27               D.26

    .该公司全年平均人数为( A )(   )(   )(   )

    A.2                B.14               C.16               D.27

    .该公司下列员工中,不应该计入在岗职工总数的是( A )( B )( C )( D )

    A.外籍员工          B.实习学生          C.兼职人员          D.内部退养人员

 

附:回答本题选项的计算依据

日期

天数(f)

职工人数(a)

计算依据

职工总数(af)

17

7

0

0

811

4

28

112

1227

16

37

289

592

2831

4

31

376

124

   

31

31

828

月平均人数(a)=∑af∕∑f8283126.7()27()

年平均人数(a)=∑af∕∑f8283662.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