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襄阳建设的思考
文/IP xfhd57 文化襄阳是襄阳城市建设的生命和灵魂,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襄阳市在大力推进文化襄阳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一.建设文化襄阳贵在提高文化自觉 文化襄阳价值何在?文化襄阳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产业襄阳”、“都市襄阳”、“绿色襄阳”上升到“文化襄阳”,“文化襄阳”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因为,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文化襄阳”追求的目标是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襄阳”目标就是要把文化变成襄阳发展战略的轴心。让文化襄阳建设充分发挥其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树立“文化襄阳”理念,坚持搞好城市文化建设,贵在提高文化自觉。要动员全市上下一是要深刻认识文化对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准确把握襄阳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三是要积极承担推动襄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 二、建设文化襄阳贵在增强文化自信 在近日召开的襄阳市第12届党代会上,提出了襄阳要成为中国文化名城,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强文化自信,一要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辩证思维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积极利用襄阳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密集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以文化提升城市品质,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襄阳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式发展。率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突出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文化载体、设施、硬件的建设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多元投入体系,高标准建设美术馆、展览馆、群艺馆、博物馆、大剧院等重大精品文化工程和建设三国文化主题欢乐城、米芾创意文化产业园、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建设唐城、汉城等文化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和壮大各类群众性文艺团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除此之外,针对襄阳大企业较多的优势,要发挥企业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二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在襄阳打造全国民俗文化中心。襄阳要成为中国文化名城,应该以民俗文化建设为平台。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是丰厚的,按照民俗文化的含义(即民众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模式),我国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为婚嫁文化、丧葬文化、礼仪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等等,还有其它一些独特的习俗。制定民俗文化发展规划;加强挖掘与研究的力度,加强创新;保护与开发并重,在民俗文化发展上,我们除了力争把穿天节办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外,还应参照吉利斯记录的成功发展模式,在突出民俗原生态的前提下,考虑把民俗文化以全国性比赛或世界性邀请赛的形式在襄阳落户,比如孔明灯放飞比赛,襄阳护城河龙舟赛、汉江奇石文化展和包粽子、香包比赛以及绣花、剪纸、捏泥人、纳底子比赛、民族器乐大赛、襄阳饮食文化大赛、“诸葛亮智慧杯”创意策划大赛等等;努力营造民间民俗文化氛围,不断拓展平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强化对文化部门的工作考核;加大民俗文化投入,以投入来促进产出,逐步形成产业,形成产业链。用全国民俗文化中心这张牌扩大襄阳知名度。 三要不断开创襄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一是深化改革,加快创新,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二是完善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三是整合力量,扩大开放,走出文化抓文化,寻求与国内外企业广泛合作;四是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外资及社会资本进入,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五是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促进区域性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六是培养人才,壮大队伍,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 增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机遇,推动文化大发展,再创文化的新辉煌。要牢记使命,认真履行职责,从世界发展的大势,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出发,切实加强襄阳全国民俗文化中心的建设,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全力推进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意产业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全国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表率,更好地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服务。 三、建设文化襄阳贵在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自强,是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目标。只有真正实现文化自强,才能为增强全市市民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重要源泉,为提升全市综合竞争力提供强大力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本需要。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实现襄阳文化的自强,就是要进一步打造提升襄阳的特色文化品牌。一是努力在襄阳打造中国文化名城,重点从全国民俗文化中心建设抓起;二是着力打造诸葛亮文化品牌。通过挖掘、整理、继承、丰富诸葛亮文化和三国文化资源,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诸葛亮文化成为襄阳最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品牌,把襄阳打造成“智慧之都”;三是着力打造米芾文化品牌,建设好米芾创意文化产业园;四是努力打造宗教文化品牌。整理、保护好异彩纷呈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好以真武山道观、承恩寺、白水寺、广德寺,鹿门寺,铁佛寺,谷隐寺 等为载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的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和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宗教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五是着力打造楚国和邓城文化品牌。楚国、邓城文化绵延两千多年,在襄阳留存了许多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见证了襄阳开发建设的灿烂历史,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以汉江流域开发建设史和民族关系史,选择重大事件发生地、文化遗迹和历史人物等,建设文化设施,彰显楚文化和邓文化底蕴。六是着力打造汉水女神文化品牌。 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不仅出现在《诗经》、《楚辞》文化系统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祭祀文化系统之中。在刘向的《列仙传》中就记录了郑交甫奇遇汉水神女的故事 。汉水女神是两位飘忽不定、行踪隐秘,既温柔、宽容,又机智理性、刚柔相济的神女;这块文化资源曾经被历史淹没过了,近年被重新开发出来,渐渐引起了襄阳人的兴趣。;这几年每年的正月二十一就要举办襄阳穿天节。但规模不大,要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汉水女神传承体系,使其成为汉水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是着力打造影视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唐城、汉城等影视文化文化产业基地,此外,还要倾力打造襄阳影视文化创意园、实景襄阳演出项目等文化品牌。不断形成襄阳特色文化品牌体系,推动襄阳特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实现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更需要加快建设具有襄阳地方、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设施,要扶持各县市建设数字影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推进各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改造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突破薄弱环节,积极拓展襄阳文化中心。还要弥补历史欠账,对城镇发展中拆迁的文化设施,在建设中予以重建;对过去拆迁中未能重建的,通过调查摸底后对相关文化设施恢复重建。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提高文化发展的效益,努力使襄阳特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夺目的奇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