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解汤治疗夏天小儿感冒发烧神效!

 觉金 2013-08-29

寒解汤
这是张锡纯的一张方子,被我挖掘出来,源于女儿感冒。那次感冒大概治疗一个星期,先是麻黄汤,后来桂枝汤,再后来不敢治了,请一位老中医,他说我治的正气没了,开了人参败毒散,吃完以后大热。老婆一边埋怨,一边嚷着去医院,不让我拿女儿做实验。后来谈妥,再给我一次机会,就用了寒解汤,马上去煮。生石膏50知母32 连翘6 蝉蜕6
   刚开锅,大约3分钟,倒出一点先晾着,等药煮好后,先凉的已经凉了,速让女儿喝了,再过15分钟左右,煮好的药全都凉了,再让女儿喝了一点,折腾完了,一看表,快3点了,让女儿赶紧睡觉,自己也迷迷糊糊了。一睁眼,早晨7点多了,赶紧摸女儿小脑瓜,烧基本退了,叫醒女儿,再喝一次。现在女儿正在我办公室画画呢,今天幼儿园放假,我的心也放假了。
    疑惑:
    为什么一开始伤寒,这么快就传变了,由怕冷迅速发展为怕热?
    用白虎汤或加党参如何?
    体会:寒解汤实在是神方!!!!!!!
    寒解汤的使用经验:温病,发热怕热,实为麻杏甘石汤之変方。

附寒解汤(张锡纯方)

 

  治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

  生石膏(一两,捣细)知母(八钱)连翘(一钱五分)蝉蜕(一钱五分,去足土)。

  或问︰此汤为发表之剂,而重用石膏、知母,微用连翘、蝉蜕,何以能得汗?

答曰,用此方者,特恐其诊脉不真,审证不确耳。果如方下所注脉证,服之复杯可汗,勿庸虑此方之不效也。盖脉洪滑而渴,阳明府热已实,原是白虎汤证。特因头或微疼,外表犹似拘束,是犹有一分太阳流连未去。

  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热;而复少用连翘、蝉蜕之善达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热,仍还太阳作汗而解。斯乃调剂阴阳,听其自汗,非强发其汗也。况石膏性凉(《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即凉也)味微辛,有实热者,单服之即能汗乎?

雨柠经方病案之二十三 :葛根麻黄汤\寒解汤治疗一次高烧

(2012-08-13 15:34:14) 
    8月11日,周六,早上就觉得小孩头有一点热,他早上起床时还打了几个喷嚏,但因为他精神良好,所以我也没有太在意。上午出去学画画,然后中午去姥姥家蹭饭。到了家觉得他的头还是有些热,拿个温度计量了一下,38度,发烧了。然后小孩吃午饭就吃得较少了,吃过饭就精神不济,自己跑去睡午觉了。他睡觉的时候,我又量了一次温度,居然39度了。这个温度,必须要介入处理了。

    我琢磨了一下他的情况:前额头疼,温度是逐渐升高的,最高39度,睡着的时候身上无汗,脉搏120,有少量清鼻涕,不渴,喝水少,脉浮数,喘气稍快。这不是麻黄汤证嘛。于是我赶快跑出去抓了一付麻黄汤,八毛钱。回来后,煮半小时,倒出来凉着。

    这时候,小孩醒了,结果醒的时候出了一身的汗。问他冷不冷,结果他回答:热。我头大了。这不是麻黄汤证! 因为出了汗,我想温度可能会变化,于是拿温度计又量,结果还是39度。小孩醒了一会儿,又睡着了,结果睡着的时候,身上又是一点汗没有。

    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进行小儿按摩,清天河水,左手500次,右手500次。温度降了半度,38.5度。我一边按摩,一边思考。

    我开始大费脑筋了。因为有汗,所以应当还是三阳证。但是是太阳病吗?这一会儿有汗,一会儿无汗,难道是少阳证的寒热往来?小孩一直说前额疼,还有高热,还怕热不怕冷,又象是阳明证。脉浮数,高热,又象是太阳证。现在的情况是三阳都似乎有点象,但又不完全象。我犹豫来犹豫去。先找了林大夫,碰巧林大夫有特殊情况,没法帮我。我给自己打气,这是老天又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要抓住机会,依靠自己。

    我想到了刘建军曾经有一个医案,还曾经在经方论坛交流过。他女儿有一次高烧,用了麻黄汤,结果烧退了半天又继续发烧,最后还是用麻杏石甘汤退了烧。我还想起了伤寒论上关于温病的一段论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个还真的很象温病。我的理解,温病,就是体内的津液太少,如果发了汗,容易造成脱水,成为坏病。我下定了主意,去抓一付麻杏石甘汤,或者找个中成药:葵花小儿肺热颗粒(这个药的主要成分是麻杏石甘汤)。

    这个时候,我侥幸的想,说不定刘建军大哥在QQ上,于是上网一问,巧了,他真的在。我一说情况,他给了个方向:葛根麻黄汤。我问他:不能用麻杏石甘汤吗? 他回答说:葛根麻黄汤即是=麻杏石甘汤+葛根。这是刘绍武的方子,用葛根来补充津液,更稳妥。我暗自点头:有道理。二话不说,赶快再跑出去抓了一付。

    等煮好药,都快晚上6点了。正好小孩醒了,仍然是睡着的时候无汗,刚醒的时候一身汗。我赶快给他喝了1/3的量,他接着继续睡觉。过了半小时,他开始出汗了,不是大汗,也不象微汗,也许是天气热,应当是中汗。过了一个多小时,快8点了,我量温度,38.2度。小孩持续的慢慢的出汗,到了8点半,他睡醒了,我量温度,37.7度。因为晚饭都没有吃,给他吃了大半碗稀饭。小孩的精神已经明显的恢复了,可能是温度降下来的缘故。

    于是打了个车回家。由于姥姥家在小区深处,走到小区大门外面的马路上打车,也得走个300米。小孩精神明显恢复,我牵着手走过去的,一路上还叽叽喳喳的和我说话。回到家,再量温度37.3度。那个小精神头啊,一点儿也不象是下午高烧一直躺在床上不起来的小家伙。

    但我心中一直未定,剩下的2/3付药也装在瓶子里放在了冰箱里,如果再烧起来可以再用些。

    8月12日晨,量温度,37.2度,身上一层薄汗,脉搏仍然快,120次,主要是头热,身上不热。观察一下吧。到了晚上,温度37度,脉搏110。

    8月13日晨,小孩还没有醒,量温度36度多,脉搏90。只是身上仍然一直有层薄汗,而且一直吐舌头,我看了下,舌头尖上有个白色小斑点,好像是个未发出的溃疡。好在不发烧了。还是心火旺导致的吧,我真想用龙骨煮点水给他喝。但是要上班,来不及,还是晚上回家继续观察吧。

             附记:本次发烧,还有后续。

   8月13日晚上回家,小孩虽然不发烧,但还是有薄汗。已经2天这样了。我和林大夫聊了半个晚上,决定明天用桂枝汤给收收汗。

    8月14日晨,煮了桂枝汤一付,上午10点给吃了一半。白天不知道如何。我晚上9点钟回到家,发现孩子又发烧了,38度。怀疑是桂枝汤引起的。因为家里没有石膏,想再吃麻杏石甘汤也凑不齐药,于是继续观察。

    8月15日晨,自愈,不发烧了,汗也没有了。晚上下班回家,发现小孩又发烧38度。因为昨天发烧自愈,于是继续观察。

    8月16日晨,仍然发烧38度。于是试用了寒解汤一付。早上吃了半付。晚上回家,小孩温度正常。这次生病至此结束。

    总结:还是最开始的时候,葛根麻黄汤吃得太少。应该再吃一次就好了。包括后来身上一直有薄汗,不应该用桂枝汤来收。桂枝汤治疗中风,应该有怕冷或怕风,而这次是怕热。所以应该用麻杏石甘汤来收汗。后来用了寒解汤,也是听建军大哥的建议,也是个麻杏石甘汤的变方,治疗温病效果真不错。寒解汤是张锡纯的方子,本次用了效果也刚刚的。

附:葛根麻黄汤:葛根15,麻黄5,杏仁7,石膏15,炙甘草5

葛根麻黄汤的使用经验:伤寒初期,或者变为温病===发热怕热,或者兼有口渴。
医案举例:温某,男,48岁。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时届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诊其脉浮而数,苔薄而白,舌尖红,为太阳病正证,与葛根麻黄汤1剂,服后药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2时许,汗止热除。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附张锡纯使用寒解汤医案:
 一人,年四十余。为风寒所束不得汗,胸中烦热,又兼喘促。医者治以苏子降气汤,兼散风清火之品,数剂病益进。诊其脉,洪滑而浮,投以寒解汤,须臾上半身即出汗。又须臾,觉药力下行,至下焦及腿亦皆出汗,病若失。
       一人,年三十许。得温证,延医治不效,迁延十余日。愚诊视之,脉虽洪而有力,仍兼浮象。问其头疼乎?
       曰:然!渴欲饮凉水乎?曰:有时亦饮凉水,然不至燥渴耳。知其为日虽多,而阳明之热,犹未甚实,太阳之表,犹未尽罢也。投以寒解汤,须臾汗出而愈。
       一人,年三十余。于冬令感冒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间烦躁。原是大青龙汤证,医者投以麻黄汤。服后汗无分毫,而烦躁益甚,几至疯狂。诊其脉,洪滑异常,两寸皆浮,而右寸尤甚。投以寒解汤,复杯之顷,汗出如洗而愈。审是则寒解汤不但宜于温病,伤寒现此脉者,投之亦必效也。
       一叟,年七旬。素有劳疾,薄受外感,即发喘逆,投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生石膏辄愈。上元节后,因外感甚重,旧病复发,五六日间,热入阳明之府。脉象弦长浮数,按之有力,而无洪滑之象(此外感兼内伤之脉)。投以寒解汤,加潞参三钱,一剂汗出而喘愈。再诊其脉,余热犹炽,继投以白虎加人参山药代粳米汤一大剂,分三次温饮下,尽剂而愈。
       一妊妇,伤寒两、三日。脉洪滑异常,精神昏愦,间作 语,舌苔白而甚浓。为开寒解汤方,有一医者在座,问方中之意何居?愚曰:欲汗解耳。曰:此方能汗解乎?愚曰:此方遇此证,服之自能出汗,若泛作汗解之药服之,不能汗也。饮下须臾,汗出而愈。
       一妇人,年二十余,得温病。咽喉作疼,舌强直,几不能言,心中热而且渴,频频饮水,脉竟沉细异常,肌肤亦不发热。遂舍脉从证,投以寒解汤,得微汗,病稍见愈。明晨又复如故,舌之强直更甚。知药原对证,而力微不能胜病也。遂仍投以寒解汤,将石膏加倍,煎汤两盅,分二次温饮下,又得微汗,病遂愈。
       按:伤寒脉若沉细,多系阴证。温病脉若沉细,则多系阳证。盖温病多受于冬,至春而发,其病机自内向外。有时病机郁而不能外达,其脉或即现沉细之象,误认为凉,必至误事。又此证,寒解汤既对证见愈矣,而明晨,舌之强直更甚,乃将方中生石膏倍作二两,分两次前后服下,其病即愈。由是观之,凡治寒温之热者,皆宜煎一大剂,分数次服下,效古人一剂三服之法也。
       门人高××曾治一媪,年近七旬。于春初得伤寒证,三四日间,烦热异常。又兼白痢,昼夜滞下无度,其脉洪滑兼浮。高××投以寒解汤,加生杭芍三钱,一剂微汗而热解,痢亦遂愈。
       又:吴又可曰:“里证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里无壅滞也。虽无汗,宜白虎汤,邪可从汗而解。若下后,脉空虚而数,按之豁然如无者,宜白虎加人参汤,复杯则汗解。”按: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皆非解表之药,而用之得当,虽在下后,犹可须臾得汗,况在未下之前乎。不但此也,即承气汤,亦可为汗解之药,亦视乎用之何如耳。
       又洪吉人曰:“余尝治热病八、九日,用柴葛解之、芩连清之、硝黄下之,俱不得汗。昏愦扰乱,撮空摸床,危在顷刻。以大剂地黄汤(必系减去桂附者),重加人参麦冬进之。不一时,通身大汗淋漓,恶证悉退,神思顿清。”
       按:此条与愚用补阴之药发汗相似,所异者,又加人参以助其气分也。上所论者皆发汗之理,果能汇通参观,发汗之理,无余蕴矣。
       附录:
       直隶盐山李××来函:
       天津××,得温病,先服他医清解之药数剂无效。弟诊其脉象,沉浮皆有力,表里壮热无汗。投以寒解汤原方,遍身得汗而愈。山斯知方中重用生石膏知母以清热,少加连翘蝉蜕以引热透表外出,制方之妙远胜于银翘散、桑菊饮诸方矣。且由此知石膏生用诚为妙药。从治愈此证之后,凡遇寒温实热诸证,莫不遵书中方论,重用生石膏治之。其热实脉虚者,亦莫不遵书中方论,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用白虎加人参以生山药代粳米汤,皆能随手奏效。
       直隶盐山孙××来函:
       斯年初冬,适郭姓之女得伤寒证,三四日间阳明热势甚剧,面赤气粗,六脉洪数,时作谵语。为开寒解汤,因胸中觉闷,加栝蒌仁一两,一剂病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